高中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重点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第1课时●教学过程(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教师精讲]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

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

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

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

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

请思考: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

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生绘制,师总结)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1、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

2、掌握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3、学会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

2、掌握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3、理解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起到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 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河流 地貌: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植被 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整体一、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树如何实现自养?1、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物质循环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通过降水,土壤和水圈及生物获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P86 案例分析: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P87 案例2分析: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原因:地表原有植被遭到破坏。

过程:水土流失加剧。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二是: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三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把教材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放在其前面学习的。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所以这节课即是一节新课又是一节复习课。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我们设计了楼兰古国的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分析,使同学们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统一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

关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教材是通过分析土壤的形成,来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自然综合体,我们觉得这部分设计概念多,教学难度大,与最后内容联系不紧密,所以摈弃了这部分内容。

采用气候作用为中心要素,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与楼兰古国的案例紧密结合,也能达到让学生形成整体性观念的目的。

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⒈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⒊利用整体性特征指导人们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㈡过程与方法⒈通过对楼兰古国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的辨证关系,注重学生对过程性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⒉通过剖析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环境特征.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科学命题的兴趣,通过教与学,把握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形成学生正确的自然观与环境观.⒉建立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机的,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⒊激发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地理问题的学习兴趣,知道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教学难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式学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回忆联想、创设情景](投影) 世界气候类型图(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世界的气候类型, 思考中国各地分别以哪几种气候类型为主?(学生回答) (要点) ①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③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④青藏地区------高山,高原气候(教师提问) 上次课我们已知道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那么我国自然带分布情况与规律如何?(投影)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我国从南往北:①海南岛-----热带季雨林带②南方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北方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教师提问) 这体现了自然带的什么规律?(学生回答)纬度地带性(教师指图,提问) 我国中纬度地区从东向西,自然带变化规律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 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带草原带,再变为温带荒漠带-------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在必修1、2、3的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并在此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所以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

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2,3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

可以说: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事物仍保持着一种好奇感,对自然奥秘仍有一种想要去探索的欲望,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分析能力。

本节被放在《地理1》的最后一章,前面几章已经详细介绍了地球的概念,由大及小,到地球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概念,也基本掌握这些要素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本节涉及到的生物循环、光合作用等,需要结合生物科学一课,这在初中生物上已经有所学习。

另外,学生们比较缺乏案例分析所要求具备的发散性思维,可能难以从一个方面联想到其它方面,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基本内涵;能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地理过程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及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及体现。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022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导学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2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导学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及产生的新功能。

3.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

4结合某地区实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我的预习】阅读教材85-87页蓝标题,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我的疑惑】【课堂探究】【典型案例1】1阅读教材85页第一自然段,总结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理要素及其关系〔用框图表示〕并得出整体性的定义。

2阅读教材85页案例1,归纳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教材86页活动。

4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演化具有统一性?〔从教材案例2、案例3及88页活动题中选一案例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迁移案例1】读“某假想地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1分析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什么?2图中所示地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表达了多项选择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3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迁移案例1】1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2ABD3①该地地形平坦,距海近,常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大陆东西两岸植被都为森林;②由于地壳运动,使中部地形隆起,从海洋吹来的湿润西风受到阻挡,大陆东岸降水减少,植被演变为草原;③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地形对西风的阻挡作用越来越显著,大陆东岸的降水进一步减少,最后演变为荒漠。

【迁移案例2】以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

请分析此图,答复以下问题。

1这个岛屿上的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有什么特点2对自然界中的种群来说,种群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下去为什么【迁移案例2】 1在引入初期,绵羊数量连续增长。

假设干年后,绵羊的数量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安排】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

(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会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新课学习】知识点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主学习(课本P 92-93)⑴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⑵各要素相互关系:地理要素通过生物循环、 、和 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力交换。

⑶生物的作用: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 和氨。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 作用。

知识点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主学习(课本P 93-94)⑴生产功能①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 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 。

②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通过 和 的交换,将生物、土壤、大气、水和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 。

⑵平衡功能平衡功能是指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和 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 的能力。

☞例题演练图中若a 是绿色植物,读图完成⑴-⑵题⑴图示的含义是( ) A.呼吸作用 B.分解作用C.光合作用D.化合作用⑵若a 在黄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易产生荒漠化B.易使黄土质地变松C.易产生水土流失D.易形成酸雨 ☞合作探究尝试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分析理解生物是怎样将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的?★必须填写:2016级 班 组 姓名知识点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主学习(课本P94-96)·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一个要素的演化会伴随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甚至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发生改变。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不一,生物和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P95案例2,尝试从某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它是怎样反应地理环境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的?2.阅读课本P96案例3,分析归纳。

⑴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有那些作用?⑵东北森林破坏对各地理环境要素产生了哪些的影响?【自主演练】1.生物循环过程能够促使自然界的()①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②能量不断流动转化③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减少④二氧化碳和水不断增多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关于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改变了大气圈和水圈成分B.生物促进了环境中物质的迁移运动C.生物的光合作用是其改造环境的根本原因D.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3.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②陆地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4.下列体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A.我国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B.冬季海南岛气候温暖,而黑龙江却江河封冻C.西北内陆距海远降水少内流河多气候干燥风力作用强多戈壁、沙漠。

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联系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过程;
了解水土流失过程,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学习重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学习方法】:分析法、讨论法、讲述法、案例法
【课前预习】
1.(1)地理环境是由、、、、等要素组成的。

(2)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相互,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运动和交换。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的协调一致;(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既“”;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其他区域。

3.地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和运动来实现的。

其中,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四大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课中学习】
用心爱心专心-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各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①______、水、②______、生物、③______、地形等。

2.循环类型:④______、生物循环和⑤______物质循环。

3.循环目的:进行⑥______迁移和⑦______交换。

4.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⑧________和相互联系的⑨______。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
10______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⑪________,大气提供⑫________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⑬________及无机盐,通过⑭________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⑮__________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⑯______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特点
(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⑰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⑱____________的演化。

2.结果: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⑲______。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⑳____________的改变。

(2)变化⎩⎨

易受影响:包括生物、○21 等影响相对较小:如○
22
我的疑惑
1. 。

2. 。

3. 。

探究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探究材料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方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长496.3千米,平均深度大约为5 000米,其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美国科罗拉多峡谷(长349千米,深1 800米)和秘鲁的科尔峡谷(深3 200米),是天然水汽通道。

还是奇异的植物世界,生物学家称之为“物种基因库”,科学家称之为世界罕见的“野外实验室”。

该地区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地貌奇特,地壳活动频繁。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植被破坏会引发
样?
2.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考例探究1】关于地理要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B.地理要素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C.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D.地理要素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
探究点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探究材料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如下图所示:
1.材料中体现出的本质是什么?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哪些新功能,请你对比分析?
【考例探究2】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虫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探究点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探究材料伐檀的悲剧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歌中这样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芮城在山西西南端,黄河北岸。

这首民歌,为我们唱出了历史上当时黄河流域的景象。

“坎坎”地伐呀伐,到了唐代,黄河流域成了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洛阳三月飞胡沙”,成了刘禹锡笔下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伐檀与水土流失、沙尘暴有必然的联系吗?人类破坏环境中的某一因素,会引起整个环境的变化吗?
2.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考例探究3】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大气②岩石③土壤④水循环⑤岩石圈⑥物质⑦能量⑧制约⑨整体10有机物⑪叶绿素⑫热量⑬水分⑭光合⑮物质和能量⑯稳定⑰统一⑱其他○
22岩石
各个要素⑲协调⑳地理环境状态○21水○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1)主要环节: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2)图示:(如右图)
(3)意义: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及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考例探究1 D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物质迁移、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

]
探究点二
1.当环境改善后,藏羚羊的数量增加;而当环境恶化时,藏羚羊的数量减少,这样藏羚
羊的数量就可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图中体现出的本质,即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化会导致生存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珊瑚虫的死亡。

]
探究点三
1.(1)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这体现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征。

(2)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而由于气候干旱,使得这里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无不呈现出温带荒漠带的突出特征,形成温带荒漠景观(如下图)
考例探究3 (1)D (2)C [第(1)题,木材当燃料导致乱砍滥伐、森林破坏,故A为破坏森林。

畜粪当燃料,造成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用草皮当燃料,破坏草皮,很容易确定B为牧业减产。

C项只能是粮食减产,因为其他因素的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广种薄收、肥力下降。

第(2)题,该地区的环境问题因生活能源不足而引起,故解决的着眼点还是解决生活用能不足的问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