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高中生物《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

最新精选高中生物《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

最新精选高中生物《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最初的优势种苔藓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逐渐消失B、由图2可知,随着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下降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植物个体数发生了变化并趋向稳态D、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先降低后逐渐增高【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成负相关【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在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数变化分别为增加和减少C、相同自然环境下,达到相同阶段,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次生演替所需时间长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沙丘逐渐演变成树林的过程中,主要的诱导因素是( )A、发生了次生演替B、气温是影响演替方向的主要环境因素C、该地区年降雨量较丰富D、群落中所有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A、该生态系统从第Ⅲ营养级到第Ⅳ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66%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786.6 kJ/(m^2·a)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高中生物3.3生物群落的演替习题(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3.3生物群落的演替习题(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3.3生物群落的演替习题(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C.河流因为堵塞形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答案A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未发生明显变化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解析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A项正确;物种丰富度由小变大,C项错误;由弃耕的农田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但森林中仍有草本植物、苔藓,D项错误。

答案A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过程中灌木完全取代草本植物B.在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演替过程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答案A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其方向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解析群落演替的方向会因为人类活动而改变;群落中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会改变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

答案A5.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解析废弃池塘中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在池塘塘泥中有机物丰富,草本植物种子容易发芽生根,使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一段时间后,一些小灌木便长起来,形成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便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优势种,灌木渐少。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3 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3.3 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生物群落的演替1.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次生演替D.初生演替解析:在原林地上有植物生存的土壤和留下的植物繁殖体,通过群落演替形成了现在的针叶林,这种演替叫次生演替。

答案:C2.下列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解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除了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外界环境的变化等外,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这两种演替的过程不完全相同。

答案:D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群落演替。

光照是影响群落演替的条件之一。

答案:D4.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群落演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D.在人类干预下群落可按一定进程发生演替解析: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A5.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地衣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B.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C.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D.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解析: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

地衣阶段使土壤中微生物群落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进一步丰富,且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

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发展到灌木阶段。

2022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精练(含解析)

2022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精练(含解析)

第3节群落的结构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单项选择题1.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Ⅰ是初级消费者B.Ⅳ为分解者C. 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

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B.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C.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多为地衣4.柑桔潜叶蛾的幼虫能潜入柑桔植株嫩叶和嫩梢的表皮下取食。

以下说法正确是()A.用农药杀灭柑桔潜叶蛾的方法属于机械防治B.杀虫剂能诱导潜叶蛾向抗药性强的方向变异C.潜叶蛾大量繁殖会影响柑桔的光合作用D.潜叶蛾与柑桔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5.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的()A.水 B.光照C.温度 D.无机盐6.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 .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 .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 .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二、双项选择题7.科研人员对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苏教版必修三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

苏教版必修三生物群落的演替作业

生物群落的演替1.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 .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 •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 一般来说,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3.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是()A •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环境变化T物种竞争T环境变化T群落稳定和平衡B •环境变化T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物种竞争T群落稳定和平衡C.裸地形成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物种竞争T环境变化T群落稳定和平衡D •环境变化T裸地形成T物种竞争T生物侵移、定居及繁殖T群落稳定和平衡4.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是群落自身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因素影响B .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C. 一般来说,群落的演替总是朝着物种逐渐增多、结构逐渐复杂的方向发展D •海洋生态系统中不会出现群落演替5.我国在某些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当地森林、草原等的面积B .改变产业方向,提高经济效益C.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D.增加植被6.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B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不只是破坏性的7.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群落向正面演替的是()A .围湖造田B .过度放牧C.封山育林D .退草还耕【能力提升】&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试卷]

[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试卷]

[高中生物必修3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试卷] 选择题一组学生将叶捣碎成叶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存。

在10天中他们每天取些样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右图所示,下面的哪一个结论是错误的?( )下表显示一个岛上的国家公园中狼和驼鹿种群变化情况(无猎捕现象),下列结论中最适合这两个种群变化情况的是( )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 )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

两个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 )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A.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B.是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综合题在 l ~5 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 100ml 的井水与 0 . 05g蛋白胨作为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在高温下灭菌处理。

冷却后,在 l 号瓶内放入草履虫, 2 号瓶内放入小球藻.3 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

结果 l 号、 2 号瓶内的草履虫与小球藻不能繁殖。

3 号瓶内的细菌个体数变化如 A 图所示。

4 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B 图所示. 5 号瓶内同时放入等量的细菌和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C 图。

以上实验是在25℃ 、光照充足条件下进行的。

回答下列各问题:(l)三种生物单独培养,只有细菌能存活并生长,说明瓶内的培养液含有等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要素。

请将A图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转换成生长速度变化曲线。

(2)由 A 图可知,瓶内细菌在第 3 天至第 6 天的生长特点是,原因是。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苏教版必修3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典题例析规律总结※【例1】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在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而是取代其优势地位。

【答案】C【例2】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

请回答:(1)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状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

(2)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演替的过程是,该演替类型属于,演替后形成的森林为。

(3)c-d段,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表明该群落已演替到群落阶段,此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是的。

【解析】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大多数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该图示中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状镶嵌分布,故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分析图示中的三条曲线,草本植物在火灾后第一个出现,随后是出现了灌木,最后出现了乔木。

虽然发生了火灾,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故该群落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且演替后形成的森林为次生林。

c-d段时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是基本相等,三类植物的生物量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发展到高大乔木为优势种的时候,说明演替已进入顶级阶段——森林阶段。

2019-2020年苏教版生物《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课后练习第三十六篇

2019-2020年苏教版生物《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课后练习第三十六篇

2019-2020年苏教版生物《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课后练习第三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C、当有误接近或等于1,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D、有误比率可以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保持不变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一定能演替成森林D、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B、1︰1的性别比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D、火灾后森林中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关于群落演替的描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为初生演替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为次生演替D、农田弃耕后的演替: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不同是( )A、演替进行的时间长短B、演替产生的原因是否含有人为因素C、演替进行的初始裸地条件D、裸地形成前原生态系统的类型【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森林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答案】:第9题【单选题】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答案】:第11题【单选题】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答案】:【解析】:第13题【填空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描写我国蒙古草原特有风光的一句诗词,请回答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问题:(1)流经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要是______;另外,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2)草原兔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一种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因标记的个体易被其天敌捕食,致使调查的结果会______(填“偏大”或“偏小”).(3)如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链图的一部分,则图中麻雀与蝗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鹰和草原兔虽为捕食关系,但二者却在草原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叫做______.(4)草原连年遭受过度放牧,会使草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从而加速土地荒漠化,可见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进行.若该草原经历了严重火灾遭到毁灭,则其再次演替与裸石开始演替到草原阶段相比,前者所需时间短,分析其原因是______【答案】:【解析】:第14题【综合题】回答下列关于某森林群落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1.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哪项不正确?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3.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种群的特征B.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C.年龄组成的规律D.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4.下列为某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示意图,近期内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大的是(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A.年龄组成 B.性别比例 C.水平结构 D.出生率6. 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甲>乙7. 下列实验中,最合适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8.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以下关于S型曲线K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K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C.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D.K值可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9.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 B.200只C.300只 D.400只10.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11.在酵母菌的培养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为( )A.直线B“S”型曲线 C“J”型曲线 D.不规则曲线12.右图是某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图。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2000个B.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呈直线增长C.在0~5天内该生物种群密度越来越大D.6天后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13.右面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C.保持稳定 D.无法确定14.“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A.食物(养料)充足 B.没有敌害 C.没有竞争 D.资源、空间有限15. 某种群进入一个适合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为( )16.下图表示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湿度的影响B.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C.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D.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温度和湿度无关,只和种群大小有关17.下列有关描述中属于群落的是()A.洞庭湖中所有的鱼 B.钓鱼岛滩涂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C.瘦西湖中所有的生物 D.农田中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生活的环境18.右图是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生物中最可能符合该变化情况的是A.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B.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C.同一培养液中的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D.猪和生活在消化道中的蛔虫19.下列各组生物中,种间关系属于竞争的是A.玉米和杂草 B.狼和羊 C.青蛙和昆虫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20.下列对于群落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生态位的分化有关B.在长势均匀、高度一致的玉米田中没有垂直结构C.群落中动物的分层主要与不同层次提供的食物有关D.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呈现均匀分布的情况21.在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要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取样调查,适宜采用的方ba法是( )A .随机观察法B .取样器取样法C .标志重捕法D .目测估计法 22.下面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A .苔藓→地衣→草本植物B .地衣→草本植物→苔藓C .地衣→苔藓→草本植物D .草本植物→苔藓→地衣23.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下列有关群落演替说法错误的是( )A .地衣往往是陆地群落演替的先驱物种B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一般增加C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外界环境变化也常成为引发演替的条件D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任意改变群落演变的速度、方向和演替程度24.下表所示为三个城市的入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若将这三个城市人口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乙>丙>甲25.下图为某地的荒漠经多年治理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可称为( ) A .群落的抵抗力 B .群落的稳定性 C .群落的丰富度 D .群落的演替2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退耕还林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沙漠变绿洲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7.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 .干涸的池塘蓄水后的演替 B.森林砍伐后的恢复演替 C .火山岩上的演替 D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8.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 .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为树林C .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原)生演替D .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9.观察右图,下列说法不符合题意的是 ( )A .如a 、b 分别代表两种生活在一起的生物,且b 的营养单向输向a ,那么它们很可能是寄生关系B .如a是某病毒,正被吞噬细胞b吞噬,那么该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 .如a 、b 分别代表两种生物,它们都能为对方提供生命活动必需的 营养物质,那么它们很可能是互利共生的关系D .如a 、b 分别代表两个种群对环境资源的要求,那么这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的程度非常高,竞争将会很激烈30.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⑴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_ 和 _,其中 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⑵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

⑶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算_ _ 个体。

⑷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 ×50m ,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 ×1m ,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_。

31.种群特征中研究较多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最造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常被用作生物实验的材料。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一定营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步骤Ⅰ:将10m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

步骤Ⅱ: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步骤Ⅲ: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

步骤Ⅳ: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

步骤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及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⑴在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前,往往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⑵在取样计数时,如果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那么在用显微镜计数前,应对所取的样品进行怎样处理? 。

⑶某小组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S ”型增长B .酵母菌种群在第4天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C .第5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种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D .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K 值大约为1100左右⑷某同学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 值,结果如下表。

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

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立方毫米,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32.右图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⑴下图中能反映该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⑵对该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一定范围内,t 1时进行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在t 2时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30只,标志的10只,该鼠的种群数量应为 。

A .大于100只B .等于100只C .小于100只D .约为75只 ⑶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⑷该鼠在t 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⑸在t 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 ,判断的根据是 。

时间1 2 3 4 5 6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