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线点灸疗法对麦粒肿的治疗作用观察_冯桥

合集下载

药线点灸治病经验浅谈

药线点灸治病经验浅谈

药线点灸治病经验浅谈药线点灸是以特制药线进⾏点灸的⼀种灸治⽅法。

系将苎⿇线浸泡于药液制成药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定⽳位或部位,以疏通、调节⼈体⽓⾎,祛邪排毒,从⽽达到治疗疾病的⽬的。

药线灸法在壮族、仫佬族有较⼴泛的应⽤,对某些病证确有较好的效果。

笔者在⼀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这⼀独特的疗法,并亲⾝体验到了它的神奇之处,由于当时感冒,⿐塞流涕,畏寒发热,⽤此法点灸风池、迎⾹⽳,⽴时⿐塞即通,感冒症状迅速缓解.后治⼀⼥孩20岁,患慢性⽿后淋巴结炎,经抗⽣素输液、⼝服治疗,不良反应较⼤,服中药有效但见效缓慢,且中药味苦,难以坚持,后经笔者⽤药线点灸双风池、双合⾕、双⾜三⾥后,症状明显减轻,疼痛消失,肿⼤的淋巴结逐渐缩⼩。

⼜有⼀男性,⼿背起扁平疣,久治不愈,笔者试⽤药线点灸合⾕⽳⼀次,⼀周后扁平疣竟消失不见。

现将药线制备、取⽳原则、操作⽅法、主治病证、治疗时机及疗程、注意事项简介如下:药线制备取苎⿇、黄⿇搓成直径0.7mm,长20cm左右的线,浸于由雄黄、吴萸粉、樟脑、麝⾹、95%⼄醇等制成的20%的雄黄酒中,⼀般浸泡8~15天,然后将其密封保存,保持湿润,⽤时取出。

取⽳原则1.凡畏寒发冷的疾患,选取⼿部⽳位为主;2.凡发热体温升⾼的疾患,选取背部⽳位为主;3.凡痿废瘫痪诸症,选取该痿废瘫痪之肌⾁处的⽳位为主;4.凡痛症,选取痛处及邻近⽳位为主;5.凡⿇⽊不仁症,选取该部位经络上的⽳位为主;6.凡瘙痒诸症,取先痒部位的⽳位为主;7.凡肿块取肿块中⼼及四周作为灸治点;癣及⽪疹类疾患取患处局部。

操作⽅法及施灸原则以右拇指、⾷指挟持药线的⼀端,并露出线头1~2cm,将露出的线端在酒精灯上点燃,然后吹灭明⽕,只留线头珠⽕,将线端珠⽕对准选定的⽳位,顺应⼿腕和拇指屈曲动作,将带有珠⽕的线头直接点按在预先选好的⽳位上,⼀按⽕灭为⼀壮,每⽳3~5壮,每⽇或隔⽇1次,6~10次为⼀疗程。

施灸原则可概括为“以快应轻,以慢对重。

麦粒肿针灸如何治疗

麦粒肿针灸如何治疗

麦粒肿针灸如何治疗简介麦粒肿(Hordeolum)指的是睑缘腺的感染和炎症,通常由于葡萄球菌引起。

麦粒肿的典型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和局部压痛。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抗生素眼药膏、热敷和清洗眼部。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麦粒肿针灸同样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麦粒肿针灸的治疗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麦粒肿针灸的原理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麦粒肿的治疗中,针灸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起作用:1.活血化瘀:麦粒肿是由局部感染和炎症引起的,容易导致局部淤血和瘀血。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液的排出,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2.抗菌消炎:麦粒肿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抗生素是传统治疗的主要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对细菌的抵抗力,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

3.缓解疼痛:麦粒肿常伴有疼痛和局部压痛,给病人带来不适。

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产生镇痛作用,缓解疼痛症状。

操作方法麦粒肿针灸的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穴位:根据中医理论,可以选择以下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风池、颧髎、攒竹、四白、曲池和听宫等。

2.准备工具:准备一次性的针具,如不锈钢针和针管。

同时,准备好消毒酒精和棉球,以保证操作的清洁和卫生。

3.消毒皮肤:用消毒酒精擦拭治疗部位的皮肤,保证无菌操作。

4.刺激穴位:将针刺入穴位,调节针刺的深度和角度,以达到针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可以结合温针或电针等物理疗法,增强治疗效果。

5.固定针具:将针具固定在穴位上,避免移位和脱落,一般保持20-30分钟。

6.拔除针具:治疗结束后,用消毒酒精擦拭穴位,并将针具拔出。

注意事项在进行麦粒肿针灸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专业医生:麦粒肿针灸属于医疗行为,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医生应具备相关的中医针灸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针灸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同,有的人可能会出现疼痛、出血或局部肿胀等不适反应。

壮医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治病

壮医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治病

壮医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治病
壮医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治病
从开始学习壮医,这是我第一次用壮医药的方法帮人治病的经历。

有一位好友患鹅掌风多年,以前我曾用中草药帮其治疗过,疗效不佳,他自己也四处求治,经多种治疗,时好时坏,反复发作达5年之久,起先在一侧手背部指关节发病,以后再传染到对侧手背部指关节,而且左右对称,并漫延到双手的虎口及指间都出现皲裂,夏季也发生皲裂疼痛,到冬季则裂口更深,疼痛难忍。

何谓鹅掌风,因手掌粗糙开裂如鹅掌而得名,多由外感湿热之毒瘀积皮肤,或由相互接触毒邪相染,病久湿热化燥伤血,则气血运行不畅,皮肤失去营养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鹅掌风亦可由自身脚湿气传染,或由患致病真菌的猫狗直接接触传染,还可由用具等间接传染。

壮医通过药线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起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我在帮好友治疗中,采用方法为:主穴为患处(阿是穴)、梅花穴,配穴为双侧曲池穴、长子穴。

每天1次,经冶7天治疗后痊愈,6个月后回访,至今未复发。

经过这次的治疗,不仅帮人解除了痛苦,更加增强了我学习壮医的热情,我爱你——神奇的壮医。

(万进贤)。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药线点灸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药线点灸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药线点灸(临床各科属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等7个范畴的疾病)药线点灸是流传于壮族的一种民间疗法。

它是用苎麻线经中药炮制后点燃,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一、药线点灸疗法的材料药线点灸疗法的材料是药线,是用苎麻搓成并经过贵重药物溶液浸泡加工制成的。

药线每条长30cm,每10条扎成1束。

大小分为3种:一号药线直径为l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厚处的穴位与治疗癣类疾病,以及在冬季使用;二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适用于各种病症;三号药线直径为0.25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薄处的穴位及小儿灸治。

凡备用的药线宜用瓶装,并严密加盖,放置阴暗干燥处,不能放在高温或靠近火炉的地方,也不宜让阳光曝晒或强光照射,同时应防止受潮发霉,以免影响疗效。

二、药线点灸常用腧穴药线点灸腧穴除传统的中医针灸腧穴外,尚有一部分特殊腧穴,现简述如下:1.梅花穴根据局部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梅花形,故名梅花穴。

适用于治疗外科及内脏肿块性疾病。

2.葵花穴根据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陨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葵花形,故名葵花穴。

适用于冶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3.莲花穴根据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员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莲花形,故名莲花穴。

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4.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取肿大之淋巴结顶部为穴。

5.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6.长子穴皮疹类疾病,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为穴。

7.脐周四穴以神阙(脐中)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左右各取1穴,共4穴。

配套应用,治胃肠病变。

8.关常穴即取各关节部常用穴位,如膝关节部的膝眼(犊鼻)等。

9.下迎香穴于迎香与巨髎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10.启闭穴于鼻孔外缘直下与唇边的连线,鼻孔外缘与口角的连线,及唇边线组成的三角形中心处取穴。

点刺放血配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麦粒肿42例_黄贞

点刺放血配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麦粒肿42例_黄贞

[2]林治萍,刘淑茹.复方吴茱萸穴位外敷对高血压病的保健治疗[J].职业与健康,2007,23(18):1638.[3]吴学苏,张雪玫.吴茱萸外敷治疗高血压病36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3):187.[4]刘淼雄,莫凤梅.养血清脑颗粒配合穴敷治疗高血压病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37(4):37-38.[5]余学燕,朱晓梅.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病31例[J].河北中医,2004,26(10):757.[6]胡江华,汤惠敏.中药敷贴涌泉穴治疗失眠症6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2):111.[7]樊秋玲.抽薪散敷涌泉穴治疗单纯性腮腺炎52例[J].河南中医,2006,26(8):46.[8]刘旭.吴茱萸醋调敷足心治疗口腔溃疡[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7):61-62.[9]李艳芳,李爱忠,苏南湘.吴茱萸敷涌泉穴治疗口腔病133例[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2):29-30.[10]徐莉亭,韩建宏.吴茱萸外敷涌泉穴可治疗化疗后口腔溃疡[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873.[11]刘志爽,史本霞.吴茱萸外敷涌泉穴可治疗顽固性呃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15.[12]吴红举.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顽固性呃逆5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3)14.[13]宋耀朋,郭会娟.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呃逆2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9)13.[14]王孟会.中药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咳喘54例体会[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8):754.[15]李雪兰,李巧兰.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单纯消化不良31例[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90):8860.[16]辛敏,程永菊.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86例疗效观察[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2,3(10):939-940.[17]何国兴.药敷涌泉穴治妇科病[J].家庭医学,2006(3):59.[18]白清林.涌泉穴外敷吴茱萸的临床应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4):22.[19]葛湄菲.吴茱萸粉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咽炎[J].山东中医杂志,1995,14(8):358-359.[20]周永锐.涌泉穴敷贴中药治疗机制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1993,2(3):1-2.[21]钟仲义,谢秋莲,钟文英.中药吴茱萸贴敷足部肾反射区临床应用探讨[J].双足与保健,2000(1):7.作者简介:孙玉芝(1978-),女,200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

点刺反应点法治疗麦粒肿临床疗效观察

点刺反应点法治疗麦粒肿临床疗效观察

点刺反应点法治疗麦粒肿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后背肩胛区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的疗效。

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照观察后背肩胛区点刺放血和常规局部红霉素消炎膏涂擦治疗麦粒肿的近期疗效,并初步评价点刺放血与局部消炎膏涂擦的疗效。

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7.5%,用药组总要效率87.5%,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后背肩胛区点刺放血是治疗麦粒肿的有效方法。

主题词反应点点刺放血麦粒肿麦粒肿即睑腺炎, 睑缘腺体或睑板腺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卫生条件差、体质弱或屈光不正的人,易得此病。

炎症局部红肿隆起,形成麦粒,故称麦粒肿。

俗称“针眼”,是眼睑腺体的感染性病变,大部分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睑板腺受累称之为内睑腺炎,眼睑皮脂腺或汗腺感染则为外睑腺炎。

轻者数日内可自行消散,重者红肿范围扩大,后期红肿渐退,炎症局限化,后破溃流脓后可自行消散。

若治疗或护理不当,可使炎症迁延日久,肉芽增生,机化形成疤痕或留下永久性疤痕,外麦粒肿化脓后如任其自破排脓,常因疤痕收缩而引起眼睑变形、外翻、上下睑裂闭合不全等后遗症,影响面容,给患者造成精神心理负担。

若致病菌毒性强烈,或患者抵抗力低下,睑腺炎症反应剧烈,易发展为眼睑蜂窝织炎,多伴有发热、寒战、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无论内外麦粒肿,如果加压挤脓,细菌、毒素容易倒流到颅内,引起眼眶蜂织炎、海绵栓塞的严重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近年来,笔者运用后背点刺放血治疗初期麦粒肿,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1.1病例均来自烟台市市直机关医院针灸科和眼科。

入选80例病人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平均年龄(30.3+7.8)岁;病程(1.5+0.6)d,其中男24例,女26例;外麦粒肿29例,内麦粒肿21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28.1+7.3)岁;病程(1.7+0.6)d;其中男28例,女22例;外麦粒肿24例,内麦粒肿26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分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我学习《灸绳》的体会:艾的药理作用不可取代

我学习《灸绳》的体会:艾的药理作用不可取代

我学习《灸绳》的体会:艾的药理作用不可取代我经常翻看学习灸法大师周楣声老先生的《灸绳》,收获良多,有点滴的体会愿意与大家分享。

——艾的药理作用不可取代我们可以看到,时下有不少名为远红外、光电子的针灸仪器,说是可以替代艾灸的作用。

但是,周老先生说,“艾热之热,非其他发热的物质所能代替。

”“灸法必须以艾为热源,离开了艾,任何光电学领域的针灸疗法都不具有血缘关系,不能相提并论。

”“灸法决不仅是热的物理作用,更需要有艾的药理作用,使药理与物理互相结合,方能相得益彰,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

”有的文章介绍说,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

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

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

研究还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

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灸法既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又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

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要保持灸法具有“点”的作用此外,周老先生还说,“不论是针还是灸,都是针对孔穴进行的,而穴也就是点,艾热必须作用在孔穴的一点上,效果才能发挥,感传才能出现,使气至病所。

在目前的某些灸具中,与其说是灸具,不如说是暖炉,因为只有面的作用,决无点的功效。

而感传作用也就无从出现。

光电作用的灸法,是可能有点的作用,但又丧失了艾的效果,故两者均不能与传统灸法相比。

药线点灸手法原则

药线点灸手法原则

药线点灸手法原则
药线点灸手法是一种将药物点涂于火针上,通过温热的火针刺激经络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中医治疗方法。

其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药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点灸,一般应根据具体疾病和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常用的药物有生姜、大蒜、辣椒等,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较为常用。

2.穴位选取原则:根据所治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点灸。

一般选择与所治疗器官或病位相关的主穴或腧穴为主,辅以一些配穴。

此外,还需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

3.火针操作原则:火针通常由医生负责进行操作,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火针点灸前应先将火针烧红,然后将预先准备好的药物涂抹在火针上。

接着,将火针快速穿刺到相应的穴位上,使其达到适当的深度。

灸烧时应掌握好火候,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

灸后及时处理火针所产生的伤口,维护皮肤的卫生。

4.饮食起居原则:药线点灸期间,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起居。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刺激。

起居要保持规律,避免过于劳累或受凉。

5.病情观察原则:药线点灸后,患者需要定期前往医院进行随访,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

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穴位的选择以及治疗频次,以达到最佳的治
疗效果。

总之,药线点灸手法在治疗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选择、穴位的选取、火针的操作、饮食起居以及病情的观察等因素,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遵循药线点灸的相关原则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年第7卷第6期 
药线点灸疗法对麦粒肿的治疗作用观察 
冯 桥 刘佐文*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 南宁 530001) 
1995年10月~1998年10月,我们运用药线点灸疗法结合中药内服治疗麦粒肿42例,并与对照组25例单纯服用中药的患者相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制定的麦粒肿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均符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2]制定的针眼诊断标准,并按中医辨证分为3种类型:①风热外袭型(36例):病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热痛;②热毒上攻型(25例):胞睑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③脾胃伏热型(6例):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

 
全部病例分为两组。

中药组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2~62岁,平均36.3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天,平均3.1天。

药线组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3~61岁,平均37.1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6天,平均3.2天。

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组 ①风热外袭型:银翘散加减。

药用银花15g,牛蒡子10g,芦根15g,黄芩10g,连翘15g,荆芥10g,桔梗10g,甘草10g,竹叶9g,薄荷6g(后下),淡豆豉10g。

②热毒上攻型: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

药用石膏20g,防风10g,藿香10g,大黄6g(后下),黄连10g,生地15g,当归10g,黄芩10g,栀子10g,丹皮10g,升麻8g。

③脾胃伏热型:清脾散加减。

药用石膏20g,防风10g,赤芍10g,藿香10g,栀子10g,薄荷6g(后下),枳壳10g,甘草6g,黄芩10g,升麻8g,陈皮6g。

上述中药均为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5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2.2 药线组 辨证分型、方药组成、煎服方法、疗程与中药组相同。

在此基础上配合药线点灸。

治疗所用的2号药线(直径 0.7mm)由广西中医学院壮医研究所提供(系用苎麻搓成并经药液泡制过的苎麻线)。

取穴:合谷、攒竹、瞳子髎、二间、身柱、隐白。

施灸时持线对着火端,露出线头,露出部分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施灸时点一次火灸一壮,在线头火星最旺时迅速灸灼穴位,不要平按,要使线头圆火着穴[3]。

每天灸1次,5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

灸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痒感,患者不要用手搓揉,以免抓破继发感染。

 
*广西南宁市残联康复门诊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有关麦粒肿的标准。

治愈:脓头排出,伤口愈合,炎症消退;好转:脓头萎缩,炎症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两组痊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药线组疗效优于中药组(见表1)。

中药组治愈时间为(4.9±1.9)天,药线组治愈时间为(3.8±1.1)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

说明药线组治愈时间比中药组短。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n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中药组 25 10(40.0) 12(48.0) 3(12.0) 88.0 
药线组 42 32(76.2) 9(21.4) 1( 2.4) 97.6 
4 讨论 
麦粒肿是由于睫毛囊、皮脂腺或睑板腺被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为针眼。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毒邪,或脾胃热毒上攻,壅阻于胞睑所致,反复发作者,多为脾胃伏热。

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上对未成脓者,应退赤消肿,促其消散;酿成脓者,应促其溃脓。

临床中应根据上述辨证分型,分别采用疏风清热、清热泻火解毒、清解脾胃伏热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辨证分型论治的基础上,我们配合药线点灸,通过局部刺激和经络传导,调整气血,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的功效[3]。

药线点灸疗法能激发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促进炎症消退和脓头迅速排出,伤口结痂愈合。

实验研究证实,药线点灸疗法能提高实验动物的免疫力[4、5]。

可见,药线点灸疗法具有简便廉捷的特点,容易掌握,无副作用,便于配合药物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1998.554 
2 廖品正,陆绵绵.中医眼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50 
3 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12 
4 王 坤.壮医药线点灸对家兔免疫功能的影响.广西中医药,1991,14(1):46 
5 黄瑾明.壮医药线点灸对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的影响.广西中医药,1991,14(1):43 
(收稿日期:2000-0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