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曲·弦索·弦索调·弦索腔辨讹——由《明代弦索调的变异及其对剧唱的影响》引发的思考

合集下载

发条为什么叫“弦”?

发条为什么叫“弦”?

发条为什么叫“弦”?
刘钧杰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发条为什么叫“弦”?□刘钧杰●“弦”的本义是弓弦。

《说文》:“弦,弓弦也。

从弓,象丝轸之形。

”段玉裁注:“弦,弓弦,以丝为之,张于弓,因之张于琴瑟者亦曰弦。

”弓弦是绷在弓上的,于是绷在琴上的也叫弦,弓弦引申为琴弦,字又写作,这很好懂。

现在把发条也叫...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刘钧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北曲·弦索·弦索调·弦索腔辨讹——由《明代弦索调的变异及其对剧唱的影响》引发的思考 [J], 陈文革
2.浅论南北三弦之异同——以蒙古族大三弦和福建南音三弦为例 [J], 王利峰
3.浅论南北三弦之异同——以蒙古族大三弦和福建南音三弦为例 [J], 王利峰;
4.自动表副发条曲面形状对发条工作圈数的影响 [J],
5.调整副发条参数可改善自动发条技术特性 [J], 吴新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黄腔源流研究综述_源语综述

皮黄腔源流研究综述_源语综述

《皮黄腔源流研究综述_源语综述》摘要:皮黄腔是我国戏曲中表现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声腔之一,众多学者对该领域做了一系列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其中关于皮黄腔源流的研究是焦点之一,体现出成果丰、分歧大、争论多的特点,(5)另有根据声调来寻宗流,即因为江浙一带及宜黄的“宜”与“二”的读音相近,故取其谐音将“宜黄腔”说成“二黄腔”,(4)据《程长庚与皮黄合流》一文,“皮黄腔在原始状态下,就是西皮、二黄紧密结合,甚至是互相渗透的”,丁汝芹对于西皮、二黄作为两个声腔“合流”,则产生了疑问,并认为,从一开始西皮、二黄腔就并非独立存在的“摘要:四大声腔之一的皮黄腔,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音乐学术界对皮黄腔的研究、探讨十分活跃,其中关于皮黄腔源流的研究是焦点之一。

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皮黄腔;西皮腔;二黄腔;皮黄合流皮黄腔是我国戏曲中表现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声腔之一,众多学者对该领域做了一系列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其中关于皮黄腔源流的研究是焦点之一,体现出成果丰、分歧大、争论多的特点。

近30年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有大量真知灼见,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和梳理,对皮黄腔源流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依文献史料论证皮黄腔的来源 1.西皮腔的来源关于西皮腔的来源,在搜集到的文献中,主要引用和提出了如下一些说法:(1)《鞠部丛谭・序》说:“西皮产于黄安黄陂,以黄陂居黄安之西,故名西皮……”(转引自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古今中外论长庚》)。

(2)周贻白先生关于西皮调的产生,如是说:“按地之地域,(秦腔)实系由陕西从白河经襄阳而入武汉。

(3)张九《关于西皮腔的起源与发展》认为,西皮腔产生的年代和地域,“是清代乾隆、嘉庆之际……最先在湖北的荆州、襄阳和湖南的常德、澧州这一地带唱起来的。

《乐府传声》全文-古籍

《乐府传声》全文-古籍

乐府传声《乐府传声》是一部戏曲声乐论著,其理论思想上承魏良辅《曲律》和沈宠绥《弦索辨讹》、《度曲须知》其等诸家之说,作出了更为深入而又全面的阐发。

全书凡三十五款,其中除开首《渊流》、《元曲家门》散论曲学问题外,其余均为戏曲演唱的具体法则和理论阐述。

《渊流》概言“曲”的起源和南北曲的流变,对戏曲声腔的发展,作了简略的描述。

他认为戏曲腔调之流变“乃风气自然之变,不可勉强也。

如必字字句句,皆求同于古人,一则莫可考究,二则难于传授,况古人之声已不可追,自吾作之,安知不有杜撰不合调之处?即使自成一家,亦仍非真古调也。

”肯定了声腔的新变。

《元曲家门》则分析了“曲”与“诗词”的不同,认为“曲”“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并提出了“因人而施,口吻极似”的戏曲本色之说,关于戏曲演唱问题的阐述,《乐府传声》大致从“字”、“腔”、“板”、“情”四者人手。

从第三条《出声口诀》论口法始,到第十八条《交待》论字之“首腹尾”终,详细探讨了戏曲演唱中“五音”、“四呼”、“四声唱法”、“收声”和“归韵”等问题,是为论“字”;其论“腔”则从第二十三条《起调》始,以三十三条《句韵必清》终;末二款《定板》、《底板唱法》则论“板”。

其中《曲情》等数条论述戏曲演唱的情感等问题。

他提出:“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他认为“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情乃一曲之灵魂,而且,“生旦丑净,口气各殊”、“悲欢思慕,事各不同”,若演唱不能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

”而曲情则不仅于口中求之,更要从人心中流出,他认为“必唱者先设身处地,摹仿其人之性情气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语,然后其形容逼真,使听者心会神怡,若亲对其人,而忘其为度曲矣。

”对于唱曲艺术的总结和研究,自元代《唱论》始,明代魏良辅、沈宠绥,清代李渔等对此都有著述,徐大椿既继承了前人,又有所发展,使《乐府新声》成为一部既有实践价值又具理论价值的声乐论著。

地方戏欣赏02:梅兰芳《贵妃醉酒》赏析

地方戏欣赏02:梅兰芳《贵妃醉酒》赏析

• •
六、评论界: 评论界:
它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只是通过杨贵妃的唱、 舞、动作,交待了唐玄宗的爽约,揭示了一位“ 三千宠爱一身专”的贵妃的内心苦闷。按照西方 剧作理论来看,很多人认为这不能称为戏,只能 算歌舞表演,因为既无故事情节,又无戏剧冲突 ,安这恰恰是中国戏曲写作的一种特点,它以抒 情、优美的写意格调刻划了—个外表雍容华贵, 内心极端痛苦的古代宫廷贵妇形象。 ——李玉茹《我对梅兰芳先生的<醉酒>的 体会》
例如唱见玉兔随着打开的扇子交到左手以后梅先生就把注视焦点收回来看着自己的鼻尖转过身来又注视右手的水袖把水袖举起翻上去以后再把注视焦点放到左上方一个适当的角度在这短短时间里的几个动作当中眼睛注视的焦点同歌唱身段紧密地配合着
《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 赏析
• 一、京剧《贵妃醉酒》版本源流: 京剧《贵妃醉酒》版本源流:
• 转过身来又注视右手的水袖,把水袖举起翻上去 以后,再把注视焦点放到左上方一个适当的角度 上。 • 在这短短时间里的几个动作当中,眼睛注视 的焦点同歌唱身段紧密地配合着;它的收放和移 动,好像一条线在那里摇漾地贯串着歌舞,吸引 着观众。 • ——许姬传 朱家溍《梅兰芳舞台艺术》
• 1、跷功: 、跷功:
• 2、耗腿: 、耗腿: • 耗腿是舞蹈、戏曲等专业必须完成的基本功
。目的是拉长腿部肌肉和韧带,养成腿部关节直 伸的习惯和表现出优美的姿势,以便达到表演动 作的标准要求。耗腿还可以增加演员肢体的耐力 。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了学员对肌体 疲劳的抵抗力。
• 3、下腰:
• 1、弦索调剧目: 、弦索调剧目:
• 源自明代盛行的“弦索调”《醉杨妃》。
• 小知识:何为弦索调? 小知识:何为弦索调? • 泛指北曲清唱或小唱,凡是用弦索伴奏的北 方唱调都可以泛称弦索调。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杂剧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一个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其主要创作类型。

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

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

代表作《卓文君私奔相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言谱》(1398年),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和品评了金、元、明初杂剧、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明太祖第五子之长子,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

是明杂剧史上作品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总称《诚斋传奇》。

其中较好的有《香囊怨》.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

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

所作杂剧16种,今存5种。

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二、明中后期杂剧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作品脱颖而出。

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在创作上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与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逐渐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不少。

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曲人秘辛:不懂戏曲却写戏曲小说的明末周玄暐

曲人秘辛:不懂戏曲却写戏曲小说的明末周玄暐

曲⼈秘⾟:不懂戏曲却写戏曲⼩说的明末周⽞暐曲⼈秘⾟:不懂戏曲却写戏曲⼩说的明末周⽞暐⼀、前⾔吾⼈在近年来的⼀些坊间的电视剧或电影内,常会⽬睹⼀些拍摄时的⼩瑕庇,如明明是古代,怎么布景的房间出现玻璃窗,或怎么房间内有电灯开关。

这些只是布景上的瑕疵。

⽽更多因史实失考,⽽引⽤不当的,以清宫戏⽽⾔,在康熙、乾隆时代的戏⾥,皇宫内演剧,⼀听之下,竟是找来京剧演员演出京剧。

按,清初直到乾隆时代,于宫廷内的演剧是昆曲及⼷腔并演,⽽京剧的⽪黄声腔,当⽇⼋字当没有⼀撇。

这是懂戏曲史的编剧必不会犯的错误。

但为什么会犯错误呢。

因为,这位编剧他是个戏曲外⾏。

在现代的⽿濡⽬染下,以为所谓的中国戏曲,不就是⽐较上来说,最被常听到的京剧吗。

所以,当编写剧本时,写到清康熙皇宫内演剧,那么,就写个上演个京剧《四郎探母》吧。

如果后⼈数百年后,就有⼀位戏曲学术基础差的,看到了此部戏剧,于是认为他发现了⼀个戏曲界最⼤的发现,那就是认为在康熙时期,不就有了京剧了。

于是就公开发表,京剧早在康熙时期⼰有了,不信请看他找到了⼏百年前,⼆⼗⼀世纪初的电视剧的剧本,其中就有康熙宫⾥唱京剧的实录了,于是那时的戏曲学界,不考其事真伪,⼀律引⽤,于是把京剧上抬到清康熙年间即已发⽣了。

⼆、周⽞暐不懂戏曲源流⽽乱点鸳鸯谱⼤家千万不要笑哪有此等戏曲界怪谭,那些戏曲学者,怎会犯此放⽜班的错误。

但其中的⼀个实例就发⽣在1957年,当时内地的学问基础的资质⽋佳⽽搞⽂化的蒋星煜,从⼀本明末周⽞暐所写的短篇⼩说故事集——《泾林续记》⾥,有⼀篇精⼼编写的⼩说故事:明太祖约见昆⼭⼈瑞时谈昆⼭腔,⽽就被他在辨伪的基础学识都⽋缺之下,误认为是他破天荒的⼤成就⽽公开发表在报纸上,把昆⼭腔历史提早到六百年。

⽽1957到1960年间,接着就有当⽇在北京图书馆当善本特藏室主任的赵万⾥(1905~1980)所伪造的《南词引正》问世,他也因学识基础差,⽽不察之下,就引⽤了蒋星煜的发现的,⽽在他所造的伪⽂《南词引正》造『故,国初有昆⼭腔之称』的⽂字,并且假造出⼀个顾坚当昆⼭腔的⿐祖,坐实周⽞暐⼩说⾥的悠悠之谈。

“入弦索”与“以曲律词”

“入弦索”与“以曲律词”

“入弦索”与“以曲律词”北曲弦索肇始于金元,入明以来,弦索调南下与南曲汇流,形成南北曲由合套而合腔的潮流,呈现南曲北唱,北曲南唱的局面。

这给南北曲曲唱带来新的问题,对于南曲“人弦索”的讨论,即为一例。

徐渭《南词叙录》:我高皇帝即位,闻其名,使使征之。

则诚佯狂不出。

高皇不复强。

亡何,卒。

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

高皇笑日:“《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

”既而曰:“惜哉,以宫锦而制鞋也!”由是日令优人进演。

寻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忠计之。

色长刘杲者,遂撰腔以献,南曲北调,可于筝琶被之;然终柔缓散戾,不若北之铿锵入耳也。

对于“入弦索”,今人有两种解释:一为曲学技术问题。

俞为民说南曲唱法本为“依腔传字”,腔定而字不定,“故不能象北曲那样与弦索相合”,提出“只要将南曲曲调中的字声象乐府北曲那样搭配合律,就与乐府北曲的曲体相同了,这样也就可以采用乐府北曲的演唱方式来演唱南曲了。

”“《琵琶记》不是按照北曲依宫调联套的方式来组合曲调的,那些指责《琵琶记》不合律者,实是按照北曲的联套方式来衡量《琵琶记》的曲调组合”。

谢建平先提出改词,后提出对曲词重新定腔。

俞、谢二说皆认为人弦索即入律(合律),提出改字声就腔、改(南)套就(北)腔,以符合北曲曲学规范的方法。

二为音乐技术问题。

杨荫浏提出入弦索“仅是一个音乐技术上的配器问题。

而且,从后来技术的发展看来,任何剧曲,都能上弦索——其剧在当时尚未上弦索,未必就能说明那个剧不能上弦索”。

杨荫浏结合早年在天韵社学习三弦弹法的实际与明代曲师提到的“滚弦”、“花和”、“钐弦”等技术相印证,进一步从音乐实践的角度阐述“人弦索”的技术方法。

笔者认为,两种“入弦索”解释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或失之简略,或失之偏颇。

且因“人弦索”之本意既关联到明代曲唱(清唱、剧唱)的诸多关键环节,如南北曲合腔、南北曲唱法、明代杂剧、戏文唱腔中腔词关系,又涉及明代中期戏曲理论界对戏曲唱腔本质的认识,故有必要通过检视文献,结合当代戏曲唱腔研究的新成果,将问题放入明代南北曲合流的文化背景中,放入明清以降戏曲研究的向度选择中去进行讨论。

豫剧,刻在我心中作文

豫剧,刻在我心中作文

豫剧,刻在我心中作文篇1豫剧是河南人引以为豪的,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传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主要在黄河、淮河一带流行。

大部分省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但是,豫剧的起源是什么呢?这已经很难考证。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

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据班社中的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已经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当当当!当当当!”读着读着,我仿佛听到了豫剧乐队武场的伴奏声音,是那么铿锵有力。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器乐有板鼓、堂鼓、大锣、手擦、小锣和梆子等等。

加上其它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豫剧是河南的代表,是河南的特别之处,我身在河南,为河南的豫剧而感到深深自豪!豫剧,刻在我心中作文篇2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

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

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

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

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

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 者 同 意“ 文 ” 沈 宠 绥 所 言 认 为 “ 索 曲 ” 弦 索 调 , 此 处 将 弦索 曲归 于 弦 索 调 一 并 讨 论 。 李 据 弦 即 故
收 稿 日期 : 0 2 5 8 中 图分 类 号 :6 9 2 2 1 —0 —1 J 0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 0 8 5 0 2 1 ) 2 0 3—0 A 1 0 —2 3 ( 0 2 0 —0 4 7
天 津音 乐学 院学报 ( 天籁 ) 0 2年 第 2期 21
J OURNAL OF TI ANJ N C I ONS ERVAT ORY OF M US C ( OUNDS OF NAT I S URE)
陈 文革
CHEN W e n—g e
北曲 ・ 弦索 ・ 索调 ・ 弦 弦索腔辨 讹
由《 明代 弦 索调 的变 异及 其 对剧 唱 的影 响》 引发 的思考
汴梁 、 中三派 , 中 中州 以弦 索调 名都 ; 中后 期增 加 了北 云 其 明 内 容 提 要 : 明初 期 北 曲形 成金 陵 、 方俗 曲的元素 , 形成 弦 索 时剧 。而弦 索腔 则为 明末 清初 在 北方俗 曲基 础形成 的 北 曲 俗 唱之 另一格 。“ 曲、 索、 索调 、 索腔 ”四概 念 中 , 曲涵 括 弦 索 ; 索 包含 北 弦 弦 弦 北 弦
பைடு நூலகம்
弦索调 ; 索调与 弦 索腔 在 渊源 上有联 系 , 弦 演唱 主体 差 别 大 于重 合 。《 琵琶 记 》 非但 不是 南曲入 弦 索之 始 , 恰恰是 南曲背 离弦 索北 曲旧有格 范之 始 。弦 索调 清唱与居 唱 0
非 制动 关 系, 是此 消彼 长 、 互有你 我 的互动 关 系。
关 键 词 : 北 曲 弦 索调 清 唱 剧 唱
李 昕先 生 在 《 代 弦 索调 的 变异 及 其 对 剧 明 唱 的 影 响 》 发 表 于 《 民 音 乐 》 0 0年 第 9 ( 人 21 期 , 称 “ 文 ” 中从 “ 唱 ” “ 唱 ” 条 路 下 李 ) 清 与 剧 两 径 分 析 明代 弦 索 调 的 变 异 , 为 “ 期 以来 贵 认 长 贱等级观念造成文人 的 ‘ 唱 ’ 艺人 ‘ 唱 ’ 清 与 剧 之 间 的 距 离 ” 原 因 导 致 弦 索 调 对 明 代 剧 唱 等 “ 响 力 大 量 下 降 ” 同时 , 李 文 ” 为 弦 索 调 影 。 “ 认 形 成 时 间 始 于 明高 皇 时 为 南 曲《 琶 记 》 弦 琵 配 索 ( “ 文 ” ② ) 由此 , 见 李 注 。 引发 了笔 者 对 某 些 问题 的 思 考 , 关 系 到 明 清 之 际 戏 曲 声 腔 流 因
四个 概 念 , 曲 、 索 外 延 较 泛 , 随 时代 北 弦 且
发 展 , 念 所 指 会 发 生 变 迁 。北 曲是 中 国最 早 概 的戏 曲声 腔 之 一 , 金 、 时 期 流 行 于 北 方 的 为 元
杂 剧 与 散 曲 所 用 的声 腔 。源 于 唐 宋 大 曲 、 宫 诸
变 , 提 出愚 见 就 教 方 家 。 特

其对 弦索 调形 成 时 间 的误 判 。
“ 文” 第 一段提 出北 曲又有 “ 索” 李 在 弦 之 称 , 史 料 中 , 索 调 或 称 “ 索 腔 ” “ 索 在 弦 弦 、弦 曲” 或简 称 “ 索 ” 是 传 统 北 曲在 音 乐 形 态 上 , 弦 , 有 了很 大 变 异 的新 腔 调 。 这 里 出 现 了北 曲 、 索 、 索 调 、 索 腔 ④ 弦 弦 弦 四个 概 念 , 一 并 廓 清 。 现
南地 方流行 的北 曲音 调 ,弦 索调” 是 中原 地 区 “ 则 在 明代 兴起 的杂剧 ( 唱) 清 行腔方 式 。 沈 德 符《 历 野 获 编 》 填 词 名 手】 : 万 【 云 本 朝填 词 高手 , 陈 大 声 、 青 门之 属 , 如 沈 俱
阶段 性 成 果 。
4 3
天津音 乐 学院学报 ( 天籁 ) 0 2年 第 2 21 期
制 。至 明代 , 因北 曲 中部 分 由 弦 索 ( 要 批 三 主 弦 、 琶乐 器 ) 奏②, 弦 索 又 与 北 曲 并 称 为 琵 伴 故 弦索 北 曲 。而 明代 出现 的 弦索 调 是 “ 弦 或 琵 三 琶伴 奏 的一 种 歌 唱 的 曲调 , 就是 以这 种 演 唱 它 的特 殊 形 式 而 得 名 。它 是 歌 词 中 包 括 着 杂 剧 歌词 、 曲歌 词 、 散 民间 小戏 歌 词 和 小 曲歌 词 等 , 但 其 曲 调则 与 同 句 曲 牌 在 杂 剧 散 曲 等 中 间 所 配 的 曲词 差 异 极 大 , 本 上 是 另 成 一 格 ” ③弦 基 。 索 腔是 明末 清 初 就 出 现 的 名词 。 明万 历 ( 5 3 1 7

弦 索调 形 成 时 间之 辨
调 、 词 、 子词 、 宋 鼓 唱赚 、 踏 以及 北 方 各 民 族 转 音 乐 , 影 响最 为 直 接 和 深 刻 的 首 推 诸 宫 调 , 而 因之 形 成 了 戏 曲 音 乐 中 曲 牌 联 套 体 的 结 构 体
首 先 , 论 弦 索 调 形 成 时 间 。笔 者 以 为 , 讨 “ 文” 李 因对 “ 索 ” 念 的模 糊 认 识 , 致 了 弦 概 导
作 者 简 介 : 文 革 (9 8一) 男 , 士 , 水 学 院 艺术 学 院 副教 授 ( 江 丽 水 ,2 0 0 。 陈 16 , 博 丽 浙 3 3 0 )
基 金项 目 : 文 为 河 南省 社 科 规 划 基 金 课 题 《 ( 路 灯 > 清 代 康 乾 年 间 河 南 流 行 的 梆 子 腔 》 2 1 B OO ) 本 从 歧 看 ( 0 1 YS 2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