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预习学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平而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而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而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凹而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而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能力目标1•经历“平而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彖,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目标1•在探究“平而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垂点:1.平而镜成像的特点,2•球而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而镜的应用。
【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在你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中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中的"你"叫做你的像请同学们用自备的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逐渐改变镜子与脸的距离,根据平时的使用经验和现在的感受,猜想平而镜成的像的位苣、大小与物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预习1、光遇到平面镜会发生__________ 。
2、既要能成像,又要方便找到像的位宜,需要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 。
3、要研究物和像的大小关系,需要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 。
4、要研究成像的虚实,需要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 ・5、要研究物体到平而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需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平而镜成的像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即平而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1)把大的白纸平铺在水平桌而上,纸上竖直放苣一块玻璃板作为平而镜,并将玻璃板的位置在纸上画出来。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左,记录下这个位置,观察它在玻璃板后而的成像情况。
然后将光屏(白纸)放到像的位宜,不透过平面镜,直接观察光屏。
八年级物理上册 2.3 平面镜成像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2.3 平面镜成像学案新人教版2、3 平面镜成像一、学习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学法教法1、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指导2、当堂巩固练习三、学习过程(一)、由实验引出课题:平面镜。
表面是平的、光滑的反射面。
(二)、师生共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一张纸的中间画一条线,线上竖立一块玻璃板(玻璃板与线重合)作为平面镜,实验时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玻璃板后放一支同样未点燃的蜡烛,移动这支蜡烛,直到从不同侧面看这支蜡烛好像点燃一样, 此时的位置就上像的位置、A、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效果明显B、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容易确定像的位置C、用另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代替像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5、完成表格次数物体与镜子的距离像与镜子的距离像的大小第1次第2次6、分析,论证与总结①让实验合作小组上台汇报并示范其探究过程及探究结果②形成共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A、像物等大B、像物等距C、物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D、正立的虚像(三)介绍实像与虚像(四)讨论、交流平面镜的作用1、可以成像:梳妆镜,练功房内,商场内2、改变光路:潜望镜(五)课堂练习1、身高1、6米的同学站在学校的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当他向镜面移近0、5米时,人与像之间的距是。
像的高度是。
2、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3 、8108m,一个洗脸盆里水深0、2m,问:月亮的像到盆中水面的距离_______m?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的大小与___有关。
A、与到平面镜的距离B、平面镜的大小C、物体自身大小D、观察者的位置A:B:C:D:4、小丑在平面镜中的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5、一只小猫正好正好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A B C D。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探究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蜡烛两只(形状相同),火柴,刻度尺,铅笔。
(2)实验步骤:①、把大的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记录下这个位置,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情况。
然后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平面镜,直接观察光屏。
得出结论:_____(“有”或“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虚”或“实”)。
③、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得出结论:像与物的大小_____(“相等”或“不相等”)。
像和物左右______(“相同”或“相反”)。
④、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再重复上面的操作,记下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并比较蜡烛和像的大小。
⑤、多次实验后,把蜡烛(熄灭)和玻璃板移开,撤出压在下面的白纸。
把在纸上记下的每次蜡烛和像的位置连线,用刻度尺测量它到玻璃板(平面镜)的距离,再用量角器量一下这条线与平面镜镜面之间的夹角。
得出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相等”或“不相等”),像和物的连线跟平面镜______(“垂直”或“平行”)。
⑥、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3)、思考、交流、讨论,并进行试验①做该实验时,我们为什么选用透明的平面镜,而不选用不透明的平面镜?(动手做做、试试看)②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4、分析归纳:①物体所成的像是(填“正立”或“倒立”)。
②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理:2.3《平面镜成像》教案2(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首先说本课的特点、地位及作用:1、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该册教科书是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
与原有的教材相比,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也有这样的特点。
2、本册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相比作了较大的变动,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出发设计教材的体系和结构,将学生最感兴趣的声、光放在前面,光现象安排在声现象之后,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之前,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生的认识规律。
同时《光现象》在全册有着重要的地位,此课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
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
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除了专门安排的探究活动外,还特意安排了“科学世界”和“动手动脑学物理”两个栏目。
其次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初二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以及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和技能:通过亲自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和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学案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通过作图和分析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道理3.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课堂学习: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4.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1)(2)(3)(4)二.虚像(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做出点光源S的成像光路图(用直尺和铅笔)图1(2)虚像是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的交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AB图1 图2三.倒影的理解:如图2所示,请做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A’B’四.(科学世界)凸面镜和凹面镜(阅读填空)1.球面镜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凸面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_作用。
3.实际中的凸面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中的凸面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基础检测: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像,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___,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_,它们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_。
2.小明身高1.4m站在平面镜前1m处,像到镜面的距离是_____,他与自己在镜中像的距离是_____,像的高度是_______。
3.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决定于:( )A.物体到镜面的距离B.物体的大小C.平面镜的大小D.观察者的位置能力提升:1.(2008中考)如图所示是小明拍摄的风景,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_______形成的___像。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节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能力目标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目标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
【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在你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中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中的“你”叫做你的像。
请同学们用自备的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逐渐改变镜子与脸的距离,根据平时的使用经验和现在的感受,猜想平面镜成的像的位置、大小与物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预习1、光遇到平面镜会发生_____。
2、既要能成像,又要方便找到像的位置,需要用的器材是。
3、要研究物和像的大小关系,需要用的器材是。
4、要研究成像的虚实,需要用的器材是。
5、要研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需用的器材是。
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即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1)把大的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并将玻璃板的位置在纸上画出来。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记录下这个位置,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情况。
然后将光屏(白纸)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平面镜,直接观察光屏。
得出结论:_____(“有”或“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像(“虚”或“实”)。
加油站: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所以叫作虚像。
八年级上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八年级上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第(1)课时学案编制人:何静编制时间:2010年8月20日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过程学习内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提出问题:请你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你有什么疑问,想知道哪些内容呢?例如:你的你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当你改变与平面镜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2、猜想与假设:就你提出或是同学们提出的一个问题,你大胆猜想一下,有什么特点呢?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①、自己仔细阅读教材P43或是实验报告册的实验要求与步骤,结合桌上的实验器材,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第一次第二次a、为什么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玻璃板是选厚的还是薄的?b、玻璃板如何放置?C、为什么用两支相同的蜡烛?d 、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什么?e 、蜡烛到平面镜的位置发生改变,像到平面镜的位置改变吗?像的大小发生改变吗?f 、只测量一组数据可以吗,为什么?g 、拿一个光屏放在点燃蜡烛的像的位置,光屏上能承接到像吗?4、分析论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5、评估:实验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或是建议,原因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的?(如:“实验中为什么找不到像的位置呢?”,“实验中的蜡烛可否用其他器材来代替呢?……)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学习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后,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议一议吧!随堂练习: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体的大小,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导学案设计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预习提示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2.成的像能用光屏接收吗?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让学生在享受获取知识的愉悦感中产生新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探究与体验相结合、适当启发教具学具(教师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蜡烛、火柴、刻度尺、烧杯、平面镜、课件(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蜡烛、火柴、刻度尺探究过程(一)激趣,引入探究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小猴子水中捞月的故事吗?(听说过)小猴子捞到了吗?(没有)为什么?(水中只是月亮的像,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你们可曾看到平静的水中的太阳?(看到)它是真的吗?(不是,是太阳的像)抛光的金属平面能成像吗?(能)是的,它们都象平面镜一样能成像。
(拿出一面大平镜,正面对着学生移动)同学们,你们看到了自己的像吗?(看到了)像和你们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新课教学A由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猜想:1.2.3.……B.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1)选择器材1.教师提供器材(按小组分):相同的蜡烛两支、玻璃板、刻度尺、火柴2.学生自选其它器材(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步骤:学生按照提出的猜想一一进行探究。
(3)填写《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表格:C.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都相等,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本节“科学窗”和“阅读材料”栏目(三)课堂小结1.同学们通过探究获取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态度3.提出要求和期望(四)当堂检测1.填空题: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前的物体与镜后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答:玻璃;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和测出像到镜面的距离.2)池中水的深度是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km,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__,水中的月是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实或虚).答:3.8×105km;虚3)雄奇险秀的长江三峡景色,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学家郦道元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文中写到春冬的美景时,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了精要的描绘,句中的“倒影”是光的现象答:平面镜成像2.选择题:1)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答:C2). 如图1所示,AB是放在平面镜前的物体,A”B”是它在镜中的虚像,能正确反映像与物体对应关系的图是:()图1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②可知,C图中的像和物形状不同,所以C选项错;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③、④,将像和物各对应点连接起来,可发现A、B、D图中各连接虽与平面镜垂直,但A、B图中像和物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等,D图中像和物各对应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而A、B选项也错,只有D选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我们来预习
【学习目标解读】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生活中的物理】
1.小时候,我们很多同学都玩过万花筒,知道里面有千差万别的美丽图案,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2.在汽车驾驶室外侧,我们都能发现左右各有一个反光镜,你知道这个反光镜是什么类型的吗?它有什么作用?
【课前自主预习】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为_______像,像与物体的连线关于平面镜_________,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平静的水面、刨光的金属表面都可以看成平面镜.
2. 实像与虚像:凡是实际光线相交得到的像是_______像,凡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像是________像;小孔成像所成的是_______像。
3.球面镜: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利用球面内表面做反射面的镜子叫做_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例如______________.利用球面镜的外表面做反射面的镜子叫做____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___作用,例如_______________。
我们来学习
【核心要点梳理】
1.
2.
3.
4.
【知识要点突破】
1.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决定于()
A.平面镜的大小 B.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
C.物体本身的大小 D.与以上三种因素都有关系
解析:
2. 图2-3-1所示是四位同学画出的物体abc在平面镜中的像.其中正确
解析:
3.从平面镜中看到一台石英钟指针的位置如图2-3-3所示,此刻石英钟的实际读数是()
A.2:25 B.2:35 C.9:25 D.9:35
解析:
【自主学习探究】
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如图是这位同学做完实验后在白纸上留下的记录,其中MN是他实验是画出的玻璃板的位置。
A、B是两次实验中点燃的蜡烛所在的位置,A′、B′分别是他找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
⑴.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能否得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结论?为什么?
⑶.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孙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
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c.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请针对孙悦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⑴.孙悦同学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
⑵.孙悦同学的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并说明正确的做法。
解析:
【思维学法训练】
1.一人身高1.8m,站在水池旁边,已知池水深2m,水面离岸的高度为1.5m,则他在水中的像高为();他头顶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
A.1.8m B.2m C.3.3m D.3.5m
解析:
2.从对面平面镜中看到电子钟的显示如图2-3-4所示,如果回头直接看时钟,它的显示应为()A.20:15 B.21:05
C.21:15 D.20:05
解析:
3.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噪声 B.尽可能避免因为平面镜成像而造成不安全因素
C.为了造型美观 D.防止挡风玻璃震碎
解析:
【自主学习总结】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