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案(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的概念。

2.理解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

3.会运用v=s总t总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是童话中的乌龟和兔子赛跑,说的是乌龟和兔子同时起跑,比赛谁跑得快。

由于兔子的骄傲,在比赛进行中睡了一觉,乌龟终于抢先跑到了终点。

那么:这段路程中谁的平均速度大?为什么?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自主阅读教材P2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利用如图所示中的器材测量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定它的路程和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小车的速度,这是一种间接(选填“直接”或“间接”)的测量方法。

2.请结合教材P23实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原理:v =st。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实验步骤参考教材P 23的步骤。

(5)实验注意事项:①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②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

(6)数据记录:(7)评估: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答:斜面坡度增大时,小车运动时间变短,平均速度增大;斜面坡度减小时,小车运动时间变长,平均速度减小。

知识板块二 超声波测距自主阅读教材P 24的“科学世界”,独立思考并完成: 3.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它有哪些性质?答: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容易被反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附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附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一、单选题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A.10cm/sB.9cm/sC.8cm/sD.7cm/s2.湖北省第十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于5月17至27日在秀美山水宜居名城--湖北•黄石成功举行.在百米赛跑比赛中,黄石籍男运动员小磊同学赛出了个人最佳成绩.经过计算,他的百米赛跑平均速度约等于( )A.2.5m/sB.3.3m/sC.7.0m/sD.11.1m/s3.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前3min内,在第一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二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km,在第三个1min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km,那么汽车在这3min内的运动是(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4.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墙壁前,两人之间相距102m,且距离墙壁均为68m,如图所示,甲开了一枪后,乙先后听到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 )(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A.0.1sB.O.2sC.0.38sD.0.4s5.龟兔赛跑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中途睡起了大觉,醒来以后,飞速跑到终点,却发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在整个赛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兔子比乌龟运动的路程长B.兔子的平均速度大,运动快C.乌龟的平均速度大,运动快D.乌龟比兔子运动的路程长6.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甲乙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9,则所用时间之比为( )A.5:3B.8:9C.2:3D.3:2初中物理试卷第2页,共10页7.在百米比赛中,一名运动员起跑时速度为9m /s ,中途为8.5m /s ,冲刺的速度为11m /s ,如果他的成绩是10s ,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36km /hB.9m /sC.9.5m /sD.无法确定8.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态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01秒的不同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球的运动路程长B.乙球的运动路程长C.甲球的速度越来越快D.乙球的速度越来越快9.如图所示,下列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1)与(3)B.(2)与(4)C.(2)与(3)D.(1)与(4)10.匀速直线运动公式是v =,这个公式说明( )s t A.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通过路程所需时间成反比C.对于确定的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D.对于确定的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11.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50m ,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 ,通过后一半路程用了6s ,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m /sB.6.25m /sC.5m /sD.4.17m /s12.校运动会800m 比赛中,前500m 小明落后于小王;后300m 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王领先到达终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前500m ,小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王的平均速度B.前500m ,小明的平均速度等于小王的平均速度C.800m 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王的平均速度D.800m 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王的平均速度二、实验探究题13.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1)实验所需的公式: ______ .(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______ .(3)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______ .三、计算题1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______ .(填“大”或“小”)(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 ______ .(填“大”或“小”)(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初中物理试卷第4页,共10页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训练答案和解析【答案】1.B2.C3.C4.B5.C6.C7.A8.D9.D 10.C 11.C12.C13.v =;刻度尺、停表;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s t 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 =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s t 14.小;大;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解析】1. 解: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 =40cm +5cm =45cm ,运动时间t =14:35:05-14:35:00=5s ,滑块的平均速度v ===9cm /s ;s t 45cm 5s 故选:B .根据图示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滑块的平均速度.本题考查了求滑块的平均速度,根据图示求出滑块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掌握平均速度公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2. 解:男子百米世界纪录中百米纪录略小于10s ,即运动速度略大于10m /s ;中学生百米所用时间要超过10s ,即运动速度要小于10m /s ,不可能达到11.1m /s ;而2.5m /s 和3.3m /s 太慢,7m /s 符合题意.故选C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结合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 ,估算中学生运动会中男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对日常生活中的速度、质量、长度、温度等进行准确的估测,是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注意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多加思考,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3. 解:题干中汽车在3min 内,在第一个1min 内通过的路程是1km ,在第二个1min 内通过的路程是1km ,在第三个1min 内通过的路程也是1km ,可以求得每个1min 内的平均速度v ===60km /h ,而在各个1min 内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不是匀速直线s t 1km 160h 运动.故选C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必须是物体每时每刻的速度都相同.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才是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反映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4. 解:∵第一次声音直接从甲传到乙,∴S 1=102m ,则第一次的时间为:t 1===0.3s , S 1V 102m 340m/s 第二次声音从甲到c 再到乙,从图可知,OA=OB=AB=×102m =51m ,1212OC=68m ,AC=BC==OC 2+AO 2=85m ,(68m)2+(51m)2∴第二次的路程为:S 2=AC+BC=85m +85m =170m ,则第二次的时间为:t 2===0.5s , S 2V 170m340m/s 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t =t 2-t 1=0.5s -0.3s =0.2s .故选B .(1)第一次声音直接从甲传到乙,所以传播了102m ,已知声速,可利用公式t =计算S V 第一次的时间;初中物理试卷第6页,共10页(2)第二次声音遇到光滑的墙壁要反射的,根据反射定律来画图,连接甲乙,做连线的中垂线与墙壁交于一点c ,声音从甲到c 再到乙,甲到c 的距离是有勾股定理可求出是85m ,所这次声音总共要传播170m ,可利用公式t =计算第二次的时间,从而可以S V 计算出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确定声音从甲处传到墙壁到反射回乙处的路程是本题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5. 解:由题知,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中途睡起了大觉,醒来以后,飞速跑到终点,却发现乌龟早已到达终点;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得快(即乌龟的平均速度大).所以A 、B 、D 错误,C 正确.故选C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本方法有三种:(1)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长的运动的快.(2)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3)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运动的快.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和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等于一段路程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比值(兔子睡觉的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6. 解:由v =得t =, s t s v 则所用时间之比:t 甲:t 乙=:=:=2:3. s 甲v 甲s 乙v 乙4293故选C .已知物体运动的速度关系及路程关系,利用t =求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s v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因为是求比值,要细心,防止因颠倒而出错!7. 解:百米比赛的路程s =100m ,运动员的成绩t =10s ,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v ===10m /s =10×3.6km /h =36km /h .s t 100m 10s 故选A .百米比赛的路程为100m ,运动员的成绩为10s ,根据v =求出他全程的平均速度.s t 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要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8. 解:A 、B 、在甲图中,包括了5个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为0.001秒,即甲运动了0.005秒;乙图只有3个时间间隔,乙运动的时间为0.003秒.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图可知甲乙运动时间虽然不同,但运动路程相等,故A 、B 错误;C 、由甲图所示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相等,甲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故C 错误;D 、由乙图所示的两点之间的长度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乙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乙球速度越来越快,故D 正确.故选:D .根据题意,首先要明确,每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001秒,根据间隔的段数可以确定运动时间的长短.利用相邻两点之间的长度可以确定其通过的路程,由于时间相等,根据公式:v =可以s t 确定物体速度的变化.通过频闪照片可以获得以下两个信息:频闪照片中相邻的两个照片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两个相邻的照片之间的长度是运动物体在一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9. 解:(1)根据图象可知,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大,做匀速直线运动,故(1)正确.(2)根据图象可知,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故(2)错误;(3)根据图象可知,路程随时间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故(3)错误;(4)根据图象可知,速度随时间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4)正确;故选:D .根据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判断图象的性质即可.对于图象问题首先搞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含义,然后根据图象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10. 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个定值,也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不随路程和时间而变化.而选项A 、B 、D 中的说法属于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故选C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而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初中物理试卷第8页,共10页运动时间无关.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t 是原来的几倍,路程s 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v =是不变的.s t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11. 解:物体走全程需要的时间:t =4s +6s =10s ,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v ===5m /s .s t 50m 10s 故选C .知道物体通过的路程,求出全程需要的时间,根据公式v =求平均速度.s t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绝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12. 解:AB 、由题知,跑到500m ,两人跑的路程相同,因为v =,小明用的时间多,小王用的时间少,s t 所以小明的平均速度小;故AB 错误;CD 、跑完全程,两人跑的路程相同,因为v =,小明用的时间少,小王用的时间多,s t 所以小明的平均速度大,故C 正确,D 错误.故选C .前500m ,小明和小王跑的总路程相同,小明用的时间多,小王用的时间少,根据公式v =比较他们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s t 800m 全程,小明和小王跑的总路程相同,小明用的时间少,小王用的时间多,根据公式v =比较他们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s t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比较总路程和总时间,在路程相同时,用的时间少的平均速度大.13. 解:(1)实验所需的公式:v =;s t (2)根据公式v =,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记录时间; s t (3)实验步骤: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 =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s t 故答案为:(1)v =;(2)刻度尺、停表;(3)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s t 斜面;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③.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⑤.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⑥.由速度公式v =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s t (1)实验所需的公式v =; s t (2)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记录时间;(3)改变斜面的倾角,让小车从长木板的上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测出小车的滑行时间,比较滑行时间,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本题考查了实验设计,设计实验前要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器材,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14. 解:(1)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2)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 =算出的速度偏大;s t (3)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因此他的方案不正确.故答案为:(1)小;(2)大;(3)不正确;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 段的时间与AB 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 段的时间.(1)斜面倾角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时间的测量;(2)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3)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只有采用正确的实验方法,才可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初中物理试卷第10页,共10页。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含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来验证某个观点或猜测是否正确【答案】观点(看法);证据;实验。

是否正确,还需要证据来证明。

观点(看法);证据;实验。

,纠正错误。

【答案】不可以;原因该根据所得的数据,分析原因,纠正错误。

不可以,原因。

实验中,;;。

)。

;(大;)用刻度尺测斜面上不同位置的距离,用秒表(停表)测量对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可知,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小,速度就会偏大。

;()大。

13.5=13.5m/s13.5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位小数)。

_________m/s。

,≈3.13m/s;,≈4.76m/s;s,≈5.13m/s;≈4.35m/s。

100=;=;=;=;=;。

100)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C平均速度。

不能代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故A错;B、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故B错;C、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D、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不是同一段路程,无法比较,故D错误。

故选C8.(多选)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得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C.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肯定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答案】AD【分析】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公式v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在兔子睡觉的过程中,兔子的速度为0,而乌龟仍然在运动,此过程兔子静止,乌龟有速度.选项C错误;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的时间相同,但兔子通过的路程大,由公式v可知,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选项D正确.故选AD.9.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答案】B【分析】由图知,滑块的路程s=40 cm+5 cm=45 cm,运动时间t=14:35:05-14:35:00=5 s,滑块的平均速度v9 cm/s.故选B10.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 m 时,用了2 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 m/s B.2 m/sC.1 m/sD.2.5 m/s【答案】C【分析】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加速通过一段路程,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 m 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最后2s 的平均速度是:v1.5m/s;由于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应小于1.5 m/s,因此选项A,B,D 都不正确.故选C11.一艘快艇以90km/h 的速度去追赶离它120km 远处的军舰,快艇实际航行了270km 才追上军舰,军舰的速度多大?【答案】50km/h 【分析】快艇所用时间:t 13h,军舰通过的路程:s 2=270km-120km=150km,军舰和快艇所用时间相同: t 2=t 1=3 h,军舰的速度:v 250 km/h.【能力提升】1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 出发沿直线同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 1和v 2(v 1≠v 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运动速度分别是v 1和v 2,则( )A.甲先到达B 点 B.乙先到达B 点C.两人同时到达B 点D.不知道v 1,v 2哪个大,故无法判断谁先到达B 点【答案】A【分析】设A,B 两地间的距离为s,甲从A 地出发到达B 地:v 1×t 甲+v 2×t 甲=s,t 甲;乙从A 地出发到达B 地:t 乙,,∵v 1≠v 2,∴(v 1-v 2)2>0,∴-2v 1v 2>0,2v 1v 2-4v 1v 2>0,2v 1v 2>4v 1v 2,∴(v 1+v 2)2>4v 1v 2,<1,即<1,∴t 甲<t 乙,甲先到达B 地.故选Am/s.0.2v20 cm/s=0.2 m/s.0.2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平均速度.2.能联系实际运用速度公式测物体的平均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平均速度较深入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测速度的实验过程中,能按要求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有用平均速度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3.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点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准确计时和实验分析.【教学准备】1.将例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2.准备实验报告,并打印.3.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所需器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 测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 =st3.实验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设计实验——实验过程分析数据——评估交流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用相同质量的铝、铁和铜制成体积相等的球,已知ρ铝=2.7×103kg/m3,ρ铁=7.9×103kg/m3,ρ铜=8.9×103kg/m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A.铝球和铁球定是空心的B.铝球和铜球定是空心的C.铁球和铜球定是空心的D.铝球、铁球和铜球可能都是实心的2.下列情形中,铁块的质量将发生变化的是A.将铁块压成薄铁片 B.铁块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锈C.把铁块熔化成铁水 D.把铁块从兴化运到泰州3.下列关于对凹透镜的认识,正确的是A.凹透镜的形状是中央厚边缘薄 B.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C.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D.阳光透过凹透镜后能得到一个又小又亮的光斑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在距凸透镜40 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若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所成的像一定是A.放大的虚像B.放大的实像C.缩小的虚像D.缩小的实像5.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作业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4 节测量平均速度一、夯基达标1.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 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

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在前50 m 一定用了6.25 sB.小明每秒通过的路程都是8 m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2.如图所示,小樱想要估测一只天鹅在空中直线飞翔时的平均速度,记录下的天鹅连续飞行的三段路程,并记录下这三段路程的运动时间,如图所示,则由速度公式可得天鹅在第3 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 m/sB.15 m/sC.20 m/sD.7.5 m/s3.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 m 所用的时间为0.5 s,则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3 m/sB.6 m/sC.6.3 m/sD.04.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 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cm 的路程,小球从B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m/s。

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于测量。

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为1.6 s。

则AB 段的路程s AB= 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 段的平均速度为cm/s。

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

二、培优促能1.用皮尺和停表测量一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时,4 位计时员分别记录了这个人跑步通过10 m、20 m、30 m、40 m 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路程s/m 10 20 30 40时间t/s 3.2 5.3 6.8 9.2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在各段路程上,这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从起跑点到10 m 处是m/s;(2)从10 m 处到30 m 处是m/s;(3)从30 m 处到40 m 处是m/s。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基础练习)实验题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小明在学校举行的体育运动会百米赛跑中,前50米用时6秒,后50米用时8秒,小明百米赛跑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A.16.7m/s B.12.5m/s C.7.1m/s D.7.3m/s【答案】C【解析】解:百米全程用时:t=t1+t2=6s+8s=14s;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00m14s≈7.1m/s。

故选:C。

2.某次体育考试,王海同学完成1千米长跑项目用时大约4min,则他在1千米长跑中的平均速度约为( )A.20km/h B.4m/s C.2m/s D.10km/h【答案】B【解析】解:王海通过的路程s=1km=1000m,运动时间t=4min=240s,王海的平均速度:v=st =1000m240s≈4m/s=14.4km/h。

故选:B。

3.物体在做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如果速度大小随时间发生变化,则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若某物体沿直线以12m/s的速度运动,通过了全程的13,又以同方向16m/s的速度运动通过了剩余的全部路程,则它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14.4m/s B.15.4m/s C.14.33m/s D.14.66m/s【答案】A【解析】解:设全程为s,物体沿直线以12m/s的速度运动,通过了全程的13,由v=st 可得,所用时间:t1=13sv1=s3×12m/s;又以同向16m/s的速度运动通过了剩余的全部路程,所用时间:t2=23sv2 =2s3×16m/s;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平均=st1t2=ss3×12m/s2s3×16m/s=14.4m/s。

故选:A。

4.已知某物体做直线运动,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v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且v=3v1,则v1与v2的比值是( )A.1:5B.1:3C.2:1D.1:2【答案】A【解析】解:设前一半时间为t由v=st 可得,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s1=v1t;后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s2=v2t;全程的平均速度:v=s1s22t =v1t v2t2t=v1v22;由v=3v1可得:v1v22=3v1解得:v1v2=15。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备课资料(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备课资料(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方法v=求出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怎样计算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呢平均速度越来越大。

v=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速度=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测小车的平均速度(2)>v2用刻度尺和停表分别测出小车在不同时间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今年元旦节前夕长沙人民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大雪.一夜之间,大地被茫茫白雪覆盖.小花想估测出积雪的密度来.于是她在平整地面厚度均匀的积雪上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若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已知冰的密度,小花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能实现估测目的A.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D.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2.将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剪去一半后,不变的物理量是A.电阻B.质量C.体积D.密度3.利用透镜可以制成不同功能的眼镜。

在图所示的四幅示意图中,表示利用透镜成功矫正远视眼的是A.B.C.D.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

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5.如图所示,暑假期间,小刚和爷爷到湖里去叉鱼。

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可以看得很清楚。

然而,当他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

在图所示的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原因的是()A.B.C.D.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在距凸透镜40 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若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所成的像一定是A.放大的虚像B.放大的实像C.缩小的虚像D.缩小的实像7.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其中只有一支温度计刻度不正确,如图所示,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在密封于玻璃瓶中的酒精里,丙的玻璃泡放在盛有酒精的敞口容器中,它们的示数都是15℃,那么这支刻度不正确的温度计是A.甲温度计B.乙温度计C.丙温度计D.无法判断8.如图甲所示,小明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加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他观察易拉罐下部和底部有白霜(如图乙),关于该现象说法错误的是A.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B.易拉罐底部的霜是瓶内液体渗透过金属壳后凝固形成的C.罐底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在易拉罐底部直接形成霜而不是形成露水,是因为瓶底温度太低9.关于声现象及声的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医学所用“B超”进行检查身体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B.二胡演奏家在演奏一首《赛马》时,用手指按住琴弦不同的长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色C.中考期间在考点范围“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10.如图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A.手挡住了声音,锣声无法传播B.锣面停止振动C.声音被手传走,空气中无声波D.锣面振动变小二、填空题11.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缩小、_____的实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学习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的测量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自主预习】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__量程和分度值_,读数时,一定要有一位__估读__值。

2.使用停表:①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②停表的读数: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小盘:通常有30刻度(甲图)和60刻度型(乙图).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 的原因。

读数结果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

每次读完后要_归零。

实验前先多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

甲乙 【合作探究】探究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 =st.3.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和时间t 。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公式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4.实验装置图:5.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1)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

(2)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习采用将路程或时间分成若干段的方法来研究速度的变化。

2、认识科学探究活动。

3、培养对物体运动快慢判断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温故而知新1、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计算公式?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3、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4、科学探究的7个环节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合作探究一、问题的提出:如下图,一辆小车从斜面上滑下问题:小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二、猜想与假设: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做出的猜想是: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制订计划:根据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我们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然后分别测量小车运动的,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

(在上图画出示意图)因为要计算小车的速度,根据速度公式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和,我们要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2、思考:(1)小车运动的距离是哪一段呢?请你在上图中标出来(2)在我们分的时候,你是把时间分成两段还是把路程分成两段?在图上标出来并写上分得的大小。

(3)你是如何测量上边一段的时间的?(4)我们该如何测量下面一段的时间?是把小车放在中间松手后直接测量吗?3、实验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应该测量什么?需要计算什么?你觉得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应该包含有哪些项目?请把实验表格画在下面的空白处。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根据刚才的分析与研究,进行实验,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入刚才设计的表格。

注意:对于在实验中的发现、心得以及什么改进方法可以记录在下面的空格处,实验后与同学们交流。

五、处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把小车不同时候的速度计算出来,得出结论。

我的结论是:六、评估交流:1、对比其它同学的结论,看是否与你相同?2、与同学交流一下实验的经验?训练1、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 ,每格为5m ,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 。

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2)在2.5s 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 。

(3)若斜面长35m,则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 (选填“<”、“=”或“>”)6s 。

训练2、如图1是某同学在做测小车在斜面上向下运动时的平均速度操作示意图。

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

(3)请根据图表中所给信息完成下表。

训练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上海磁悬浮列车试乘记运行于上海郊外的磁悬浮列车于2003年9月30日重新面向公众开始试运营。

(图2)列车起动后,加速相当迅速。

车内安装了速度计,出发后不到1分钟时速就已超过200km.之后,虽然感觉加速的速度稍有放缓,不停增长的速度计的数字则告诉人们速度仍在持续增加。

到底要加速到多快呀?正这么想着,此时显示出时速的速度计数字终于停止变动(图3)。

到了这么快的速度,身体上已经根本无法感受出时速到底有多少,只有快极.................................了的感觉。

不过,在与高速公路并列行驶过程中看到汽车迅速向后逝去时,才体会到磁......................................悬浮列车的实力。

........时速在最大处保持近1分钟后,开始减速到200km 的时速时,感觉到周围景色的流动也开始放慢。

但如果看到列车近旁的话,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还是像飞一样向后滑去。

就在于这种感觉中,慢慢地看到了上海的空中大门——浦东国际机场。

轨道全长约为30km ,仅仅8分钟时间就穿越了这段距离,让人感觉只是一瞬。

图2 图3(1)加点部分的文字,使作者体会到磁悬浮列车的实力。

而实际上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是以 为参照物, 是运动的。

(2)根据图2-12所示,速度计上的最大速度是 km/h,若磁悬浮列车在这个速度保持近1min ,则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行驶了 km 。

(3)磁悬浮列车在全程运行中做 运动,请根据文中的画曲线的文字,计算出它全程运行的平均速度。

16:31:44 430km/h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900cm3的水全部凝固成冰(ρ冰=0.9×103kg/m3)后,则A.体积不变,仍是B.体积缩小C.质量是900g D.质量是1000g2.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放在细沙面上,沙面凹陷程度如图所示,则A.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大B.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小C.甲的密度一定比乙大D.甲的密度一定比乙小3.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A.(1)(2)B.(1)(3)C.(2)(4)D.(3)(4)4.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5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A.倒立、放大实像 B.倒立、缩小实像C.正立、放大虚像 D.正立、缩小虚像5.天地万物,五光十色,关于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B.可通过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C.光是一种电磁波D.白光是单色光6.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A.手影B.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C.景物在水中的倒影D.手指看上去“变粗”了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凝华现象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9.学校运动会100m比赛时一般都是起点处的裁判员法令后开始比赛,终点处的裁判员通过停表计时,为了准确计时,终点处的裁判员应该A.看到冒烟开始计时,因为烟雾容易看清 B.看到冒烟开始计时,因为光速比声速快C.听到声音开始计时,因为声音容易听清 D.听到声音开始计时,因为声速比光速快10.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水的凝固点是100℃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C.BC段温度保持不变,说明冰是晶体D.AB段物质为固态,B时刻物质一定是固液共存态二、填空题11.已知ρ水=1.0×103 kg/m3,ρ冰=0.9×103 kg/m3,体积为1 m3的水全部凝固成冰后,冰的质量为______kg,水凝固成冰后体积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事实表明,0~4 ℃的水“热缩冷涨”,高于4 ℃的水“热涨冷缩”,由此可知4℃水的________最大。

12.为加强交通管理和社会治安,临沂市安装了“海燕系统”,该系统具有跟踪、抓拍及人脸识别功能。

如图所示,系统摄像机的镜头是_____透镜,拍摄时车辆和行人离镜头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

13.冬天同学们早上常常看到大雾,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形成的,当太阳出来,大雾又渐渐散去,这是大雾发生了_____的缘故(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4.2017年5月31日,位于长春市伊通河上的自由大桥在2s内成功爆破。

白于采用“微爆破”技术,爆破中产生的声音很小,这是在_____处减弱噪声,最大限度的控制了声音的_____;弹奏前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改变琴声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5.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和_____;图B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量是_____。

16.“用光具盘研究光的反射现象”的实验中,各小组同学都完成了各自的实验报告。

以下是从不同实验报告中摘录出来的四句话: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②把小门向后折一个角度,小门上看不到光线;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④保持入射点位置不变,当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向法线靠近.这四句话中,属于现象的是_____;属于结论的是_____。

(均选填序号)三、计算题17.一巨石体积50m3,敲下一小块样品,称其质量为84g,体积30cm3,求:(1)巨石的密度。

(2)巨石的质量。

18.2018年元旦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去梅州旅游,从丰顺到梅州大约是76km,小明看到了一下时间,从丰顺出发时间是9:30,到达梅州是时间是10:30,请你回答下面问题。

(1)小明爸爸驾车一共用了多少时间?(2)小明爸爸驾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四、实验题19.图甲是在“探究物质的密度”实验中使用的天平,砝码盒中配备的砝码有100g、50g、20g、10g、5g等。

请你完成下列问题:(1)调节天平时应将______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__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

(2)小王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A.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B.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l;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3)小王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l时,估计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在150g左右。

试加砝码时,应用镊子夹取100g、50g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______g 砝码,试加上其它砝码,最后调节游码。

(4)图乙是小李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情况。

他的错误是:______20.小雨利用一个空的半球形的果冻盒装了一定量的水来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如右图所示,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果冻盒的前面,在另一侧的白纸上出现了一个清晰地像,说明蜡烛在这个凸透镜的_____(选填:“2 倍焦距外”、“ 1 倍和 2 倍焦距之间”或“1 倍焦距内”)位置;如图,若小雨沿 AB 方向捏一下果冻盒,白纸上没有清晰的像了,白纸应向_____(选填“靠近蜡烛方向”或“远离蜡烛方向”)移动才能重新承接到清晰的像;若不移动白纸则应在果冻盒前放一个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白纸才能重新承接到清晰的像。

2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1)如图甲,将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在玻璃板前方立一支点燃的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蜡烛的像,(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_____(选填“透过”或“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有无像;(3)将另一支完全相同的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A放到玻璃板后,调整位置使其与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