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_1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

任何一群不同的生物都能用各种不 同的方法分类
分类方法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动物分类的依据是:
动物在形态结构、内部构 造和生理功能方面的特征。
仔细观察它们的骨骼,有 什么明显的相同之处?
脊柱
动物
有脊椎骨
无脊椎骨
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判断: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环节动物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 体节组成。
节肢动物
身体有许多体节, 有外骨骼,足触角 分节。
脊椎动物
体温不恒定
体温恒定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终生水生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 皮肤呼吸, 变态发育。
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 产大型卵。
体表有羽毛,前肢变为翼,双重 呼吸,卵生。
体表被毛,胎 生哺乳,大脑 发达。
请你尝试仿照植物分类的表解方式将这11种动物分开。 动物
让我们把下列11种动物进行一下分类
鲸
蝙蝠
蛇
龙虾
鲸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 哺乳动物。中国海域就有30余 种。鲸目的所有种类中除几种 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栖息于 海洋
蝙蝠是哺乳动物、胎生。前 肢已变化为翼,夜间在空中飞 翔,吃蚊、蛾等昆虫,也有少数 食果或吸食其他动物的血,靠 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 行。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环
节
节
蚯蚓 蜜蜂
简单
蜘蛛
低等
虾
鱼 两爬 鸟哺
栖行
乳
类 类类 类类
鱼 青蛙 蜥蜴 鸟 猫
蟾蜍 壁虎
复杂虎
蛇 高等鲸
蝙蝠
超市里的商品是如何让摆放的?
人教2011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_47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注重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升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5)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水平,以及自主参与、合作创新的意识。
(6)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分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本章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详尽地介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看也没有必要。
所以,为了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教学重点放在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
所以,重点:(1)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树立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够落实在行动上。
难点:组织好“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合作和表达水平。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教师:(1)在学习完第五单元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后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P19练习“3.请通过查阅资料,列举出我国或当地2~3种濒危陆生动物的名称,并尝试用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它们濒危的原因?”并把题目中“2~3种”扩展为“10种以上”,把“陆生动物”扩展为“动植物”,要求把收集到的资料做成图文并茂的专题杂志形式或课件形式,定性为开放式考查作业选题之一,鼓励学生积极完成,为本章的教学埋下伏笔。
(2)收集关于生物种类减少和濒临灭绝的宣传片以及珍稀动植物的图片。
(3)组织初二生物课外小组学生及各班的部分学生参观“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也即“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4)检阅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挑选具代表性作业,指导学生修改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5)组织“角色扮演”前将学生分为四组,推选代表,指导学生分组准备“角色扮演”的材料。
(6)整理资料,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根据老师要求收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资料或我国乃至世界的濒危动植物资料。
人教2011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_19

《从种到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从种到界各分类等级的名称。
2.阐述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3.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了解划分分类等级的意义。
4.说出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以及双名法的提出者。
能力目标5.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目标6.在教学中融入保护生物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地位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物分类的单位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
三、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角色扮演“邮递员的经历”。
2.教学器材:动物类群的图片。
3.教学课件:CAI课件。
四、设计思想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和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邮递员的经历”,通过寻找马的亲缘关系,来体会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怎样利用这些共同特征来确定分类等级。
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激发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分类的等级马的分类等级1.区别品种与物种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5.区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观察图片,马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与其他动物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回答:斑马。
因为斑马和马最像。
有的同学说是,还有人说不是。
回答:驴有的同学说羊,因为身形像;还有的同学说犀牛。
同学讨论2分钟: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
同学说:没有。
因为它没有像这五个纲的动物一样的脊椎。
回答: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引言:展示幻灯片。
人教2011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_21

林奈与双名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双名法的来源和发明者。
2.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双名法命名植物和识别植物。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生物科学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重点:认识林奈与双名法的关系;学会使用双名法
难点:学会使用双名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展示学校常见植物的中文名和拉丁文名,让学生好奇植物是怎么取名字的。
类比我们的姓和名分成两个组成部分。
合作探究一、小组讨论双名法的组成
第一部分是属名+第二部分种加词(+命名者姓名)
字体:拉丁文斜体,命名者姓名为正体可省略
举例: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苏铁Cycas revolute
特点:属名相同的亲缘关系较近
合作探究二、林奈的一生给你的影响
国籍职业爱好性格成就
当堂检测:从下面的植物双名法名字中中找出月季的亲戚玫瑰
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uem)
Cycas revolute Pachira macrocarpa Ulmus pumila Rosa rugosa。
人教2011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_35

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更好得理解公园、学校植物的标牌。初步认识林奈和双名法。将生物知识有效得利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激发学生保护身边的生物,指导生活实践。
林奈和双名法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简介林奈和双名法
出示课件:学校 植物标牌。
双名法中的属名和种加词及命名者姓名
讲解学案,巩回答:桃在分类上隶属梅属、蔷 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的被子植物亚门。
观察,说明标牌的双名法中的属名和种加词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人教2011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_10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教学目标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
2.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以及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
尝试使用一分为二,逐步刘比排列的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表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说㈩生物分类的依据。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直观感受分类的意义,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玉米、向日葵、油松等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逐渐建构起分类的方法模型,并能够用表解的方式呈现分类的过程,理解植物分类的依据;接着,让学生将初步建构起的分类方法迁移应用到动物分类上,学习用表解的方式对教材中提供的动物素材进行分类,进而建构重要概念——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丰富的生物世界》短片;玉米叶和向日葵叶图片,小麦或水稻图片;鲸鲨、鲨色和须鲸图片;多媒体课什。
2.学生准备收集玉米和向日葵果实,油松的松果标本;白纸,磁铁或透明胶。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人新课[提问]大气逐渐冷了,如果你想通过网购给自己头一件合适的柿服,怎样才能快速便捷地找到你想要的棉服呢?(针对农村学生,可创设到菜市场买菜情境,引入新课。
)[总结]根据你想要的棉衣的“特征”进行比较和选择,很容易就买到所需的商品。
[提问]网站对各种商品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什么?(播放《十富的业物世界》短片)[提问]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比网站上的商品种类多得多,是不是也有必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分类有什么意义?(板书:分类的意义)[提问]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可以分为几大类?[过渡]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刘生物进行分类吗,怎样进行呢?止我们以—些常见的生物为例,做一个小小的生物分类学家吧!(板书:如何进行分类) [回答]进入购物网站,搜索“棉衣”,然后从搜索结果中选择;在“服装”类别中选择“男装”或“女装”,然后再选择“上衣”,接着选择“棉衣”,然后根据棉衣的“品牌”、“款式”、“厚薄”、”颜色”等进行比较选择。
人教2011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_25

林奈和双名法
教学目标:说出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为校园中的植物标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情怀。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与前面学习的分类原则紧密相连,并为指导生活中对生物进行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很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不易使学生树立感性认识。
而教学内容比较简单。
初二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事物具有浓重的好奇心,但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可以通过活动的设置,保证其较高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1.说出生物命名存在的问题。
2.介绍林奈,以番茄和银杉为例介绍双名法的命名规则。
3.尝试认识校园中的植物并为其标牌
板书:
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命名者姓名。
人教2011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科学家的故事 林奈和双名法》_21

课程
第二节从种到界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内容
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是承接第一节“尝试对生物实行分类”的内容,在对生物类群实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协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复杂多样性,理解研究生物必须依据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实行科学分类的重要性,为后续理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打下基础。
其它
参考书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备注
无
2.理解、体会、提升,理解生物的分类等级。
教学活动5:注重“林奈和双名法”
活动目标
双名法的命名规则和意义。
解决问题
将生物的分类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为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
技术资源
教学课件、图片
常规资源
教科书
活动概述
以生活的体现引出双名法的命名规则和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后的学生与生活。
激活旧知识,承上启下。
反馈评价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再次识记旧知识。
教学活动2:“想一想,议一议”
活动目标
进一步盘活已有知识,让学生试着推理:蜜蜂的不同分类名称是研究生物学知识的需要。
解决问题
初步意识到分类是一种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
技术资源
教学课件、图片
常规资源
教科书
活动概述
以学生已学知识,在思维的碰撞下,初步体会分类有不同的等级。
教与学的策略
把知识聚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反馈评价
学生积极讨论,主动回答,初步分析了分类应有不同的等级。
教学活动3: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活动目标
1.为什么要对生物实行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的故事林奈和双名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2.了解动植物命名方法---双名法
3.了解双名法命名的好处
4.说出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以及双名法的提出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以及双名法的提出者
三、教学准备
林奈的图片、银杏植物标牌、当堂练习
四、设计思想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认识科学家林奈,了解动植物命名方法---双名法,了解双名法命名的好处,说出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
课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激发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银杏标牌导入
提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名字?----引出双名法
二、出示教学目标、朗读
1.认识科学家林奈
2.了解动植物命名方法---双名法
3.了解双名法命名的好处
4.说出双名法各部分的含义、书写规则,以及双名法的提出者
三、介绍林奈有关情况,出示林奈图片
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出生于瑞典斯莫兰。
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
自幼喜爱花卉。
曾游历欧洲各国,拜访著名的植物学家,搜集大量植物标本。
1735年发表了最重要的著作《自然系统》,1737年出版《植物属志》,1753年出版《植物种志》,建立了动植物命名的双名法,对动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有很大的影响。
为纪念林奈,1788年在伦敦建立了林奈学会,而在世界顶级学府美国芝加哥大学内还设有林奈的全身雕像
他首先提出界、门、纲、目、属、种的物种分类法,至今被人们采用。
但是林奈分类时没有科这一分类
四、介绍双名法
双名法,以拉丁文来为生物命名,其中第一个名字是属的名字,第二个是种的名字,属名为名词,种名为形容词,例如:形容些物种的特性,或可加上发现者的名字(正体),以纪念这位发现者,也有负责的意思
举例说明
Homo sapiens(智人的学名)= Homo(属名)+ sapiens(种加词)
Trifolium repens L.(白三叶草的学名)= Trifolium(属名,名词)+ repens (种小名,形容词)+ L. (命名者,林奈名字的通用缩写)。
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
Populus 为属名,tomentosa为种名,Carr是命名人。
为什么要用双名法给植物命名?
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
2.植物学名冗长;
3.语言、文字上的隔阂
双名法的好处
简便性广泛性稳定性
同样的名称在所有语言中通用,避免了翻译的困难;
任何的一个物种都可以明确无误的由两个单词确定;
当一个种从一个属转到另一个属时(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可能的话,种加词保留一致。
类似的,如果原来的两个种合并时,原来各自的种名保留为亚种名
四、当堂练习
1.提出生物命名法-双名法的生物学家是()
A.达尔文B.巴斯德C.袁隆平D.林奈
2.根据林奈提出的生物命名法一一双名法,每种物种的科学名称组成是()
A. 科名+属名+种加词
B. 科名+属名
C. 属名+种加词
D. 属名+种加词+命名者(缺一不可)
3.细菌学名的中文译名,正确的是
A.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B.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C.科名在前,属名在后
D.科名在前,种名在后
4.根据下图的内容填空
(1)标牌上“银杏”是植物的名称,标牌上的外文是______文,Ginkgo是此植物的______名,biloba是______名.Ginkgo biloba Linn表示该植物的______.
(2)这种植物命名法是由瑞典植物学家______提出的生物命名法-----______.
五、板书设计
规则
林奈双名法含义
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