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喀秋莎 (2)

喀秋莎:
买四个萝卜切吧切吧剁了
放几块豆腐咕噜咕噜吧
没花椒大料就加几滴醋吧
酸不啦叽一起喝了吧
1.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2.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3.啊这歌声姑娘的歌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4.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5.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

喀秋莎
作词:伊萨科夫斯基作曲:M.勃兰切尔
歌手:中央乐团合唱队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第二次世界大战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练习人民版选修3

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一、选择题1.(原创题)“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喀秋莎》),1941年7月苏联近卫第三师奔赴前线,一所学校的女生们为他们唱起了这首俄罗斯民歌。
1个月后该师全体殉国,更多的师团唱着《喀秋莎》走向前线,终于赢得胜利。
此后“喀秋莎”的名称响遍了苏军,但德国军队听到“喀秋莎”这个名词便吓得魂不附体,因为“她”确确实实能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德国士兵所说的“喀秋莎”是指( )A.苏联一位美丽的姑娘B.苏联一首美丽动听的歌曲C.苏联一支英勇无敌的军队D.苏联研制的一种杀伤力极大的火箭炮解析:“喀秋莎”是苏联一首民歌中的一位美丽勇敢的姑娘;由于这首歌、这位姑娘能激励苏联人民勇敢战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军中广为流传,深受广大苏军官兵的喜爱,因此他们将苏联新研制的火箭炮命名为“喀秋莎”,德国人并不了解这些,只知道“喀秋莎”是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
故选D。
答案:D2.(原创题)下图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出的一个谜语,谜底猜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它可能是( )A.凡尔登战役B.斯大林格勒战役C.马恩河战役D.中途岛战役解析:看懂漫画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在百米比赛中,中途摔倒了,暗寓“中途岛”,故选D。
其余各项均不具备此谐音。
答案:D3.中国成为《开罗宣言》的签字国最重要的原因是( )A.英、美对中国的支持B.中国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C.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国解析:应从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上分析,首先排除A;然后比较其余三项,在三个选项中,D项最能体现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答案:D4.英美盟军从法国北部登陆,直接参加对德作战,称为第二战场,那么第一战场应为( )A.太平洋战场B.苏德战场C.北非战场D.意大利战场解析:欧洲第二战场与德军作战,是相对于同样与德军作战的苏德战场而言的,因为德国是法西斯国家欧洲战场的主力,而苏军抗击着绝大部分德军,故称欧洲第一战场。
喀秋莎 - 完整乐谱

SOPRANO ALTO 啊f 呜mp Andante q =69
Allegretto q =120喀秋莎
13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呜
mp 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25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
36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她在47歌唱啊mp
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那光明的
58啊mp 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那
24
24喀秋莎
太阳飞去吧去向那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问候传达69
太阳飞去吧向远方战士把喀秋莎问候传达去mf 向那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问候传达.啊
f
79mf f 啊mp mp
啊
89mp 驻驻守边守边疆年疆轻的年战轻的战士士心中心怀中怀念
念
104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
姑遥远的姑娘娘勇敢的战斗保卫咱祖国喀117
怀念姑娘.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勇敢的战斗保卫咱祖
130
staccato Lauda 2
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啊f 啊
144f 啊mp 啊啊啊
rit.
158mf 正ff 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f
秋莎站在
Andantino q =76
q =130
171f 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站
在峻峻的岸上歌声
182
mf 好像明媚的春光q =69193Lauda A Tempo Andante
3。
《喀秋莎》——手风琴版【视频+乐谱】

《喀秋莎》——手风琴版【视频+乐谱】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作于1938年,由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首次演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是一首二战时期苏联经典歌曲。
《喀秋莎》——手风琴版【视频】
【乐谱】
(五线谱)
(简谱)
(简谱/五线谱混排)
(我视频中演奏的版本是第一个五线谱。
后两个相对简单,第一个较难,但是第一个有变奏,演奏效果更佳。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版本~)
【歌词】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辞海漫笔 《喀秋莎》谁译得更好

辞海漫笔《喀秋莎》谁译得更好作者:盛海耕来源:《饮食科学》 2014年第5期盛海耕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卡秋莎站在峻峭的河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这支歌,我国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都熟悉,许多人会唱,爱唱。
现在,他们已经是老人了,但听到这支歌,还会浮想联翩,引起亲切的怀旧之情。
即便是现在的青年人,恐怕也会有不少人喜爱的吧?这是支苏联歌曲。
歌词是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于1938年的一首同题诗,1939年,作曲家勃兰切尔为它配上了曲。
一开始,这支歌并没有流行。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寇长驱直入,逼近莫斯科。
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
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这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姑娘们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
小伙子们心情的激荡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含泪向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在歌声中奔赴前线。
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
但他们毕竟狠狠打击了号称“飞毛腿”的德国最精锐的一支装甲部队,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后,《喀秋莎》的歌声就伴着战争的硝烟,从莫斯科飞扬开去。
在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在前线,在后方,在整个苏联,到处传唱着这支歌。
这支歌旋律优美、明快、流畅,洋溢着青春活力;美丽、矫健、多情的农村姑娘卡秋莎则成了苏联青年男女忠于祖国、忠于爱情的象征性形象。
一支完美的歌,曲要好,词也要好。
两者缺一,就是遗憾。
《喀秋莎》的曲,在苏联,在中国,都是一样的:词,却因翻译水准的差异而颇有高低得失之别,值得研究,以为借鉴。
《喀秋莎》原诗五节,首尾两节相同。
我们就以这相同的一节来作个比较,看看谁的译作更好,好在哪里。
苹果花和梨花在开,雾游泳在小河的上头,卡秋莎向河边走来,那河岸很高又很陡。
这是黄药眠先生(1903-1987)的译文,见之于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伊萨柯夫斯基诗选》。
美好歌声永不落——小记俄罗斯歌曲《喀秋莎》

姑娘 珍藏 着他 封 封 的来信 。
唱 这首 歌 ,却 不知 < 喀秋 莎) 还有 过一 些 不 同于寻 常 的经
历呢 。
< 喀秋 莎 >是一 首深 受 中外 人 民喜 爱 的革命 歌 曲 , 自 13 9 8年 诞 生 至 今 , 已过 了六 十 多 年 。 虽 然 许 多 人都 爱
其 实 , 早 在 十 八 世 纪 末 ,俄 国 就 曾 有 过 一 首 以 普 普
( 上 页 ) 没 有 义 务 喜 欢 老 毕 ( 加 索 ) 画 , 画 家 又 接 就 毕 的 大
众 会 造 成 极 大 的 不 良 影 响 !那 能 让 孩 子 学 !老 毕 曾 是 西
如 何? 论 他 的 知名 度 ,广 大 人 民群 众都 知 道 外 国有 个大
I 22 年月 4 63号 0 o
维普资讯
绘声绘色
通通 的俄 国姑 娘 喀秋 莎 的 名 字取 名 的歌 。 那时 ,一群 流
浪 艺 人 , 肩 背 手 风 琴 , 沿 街 买 唱 , 到 处 流 浪 , 四 处 为 家 。 只 是 , 现 在 已没 有 人 知 道 这 首 歌 了 。 上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末 ,作 曲 家 B ・ 哈 罗 夫 出 任 俄 罗 查 斯 民 间 合 唱 团 团 长 。 为 了让 乐 团 能 够 有 更 大 的 发 展 , 他 想 方 设 法 要 扩 大 演 出 节 目 , 同 时 还 要 增 加 些 现 代 题 材 的 内容 。 为 此 , 他 专 门 走 访 了 诗 人 M ・伊 萨 科 夫 斯 基 。 在
画 家 叫 毕 加 索 ( 体 那 个 国 家 的 呢 ? 法 国 的 还 是 西 班 牙 具 的?还 是 牙 买加 ? 管他 呢 反 正老 外都 长一 个样 ,洋鬼 子 画 家 的画都 叫油 画 !) 。那 厮 的 画 拍 卖 价 格 暴 贵 I要 是 用
五年级音乐上册第9课喀莎课件1花城版

• 歌词大意: •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 •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 • 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火箭炮
谢谢大家~了天涯 •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 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 歌词大意: •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 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 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 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作者:李声权
来源:《世界文化》2009年第04期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原姓伊萨科夫,系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属于农村诗歌中的新流派——斯摩棱斯克派诗人,开创了苏联时期歌颂农村新生活抒情诗歌的新阶段。
他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感人的诗篇和歌词,受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嘉奖。
他的《有谁知道他》、《卡秋莎》、《边防战士回来了》等诗和诗集《诗与歌》分别获得1943、1949年斯大林奖。
他曾四次获得列宁勋章及社会主义劳动英雄“镰刀锤子”金星奖章,两次获得劳动红旗勋章,获得一枚荣誉勋章。
1970年被授予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伊萨科夫斯基于1900年1月19日出生在斯摩棱斯克省叶利尼亚县格洛托夫卡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里。
他们家中有13个孩子,最后只活下来5个。
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农闲时父亲经常外出找活儿干,好不容易才在邻村找到一份邮差工作。
每个星期父亲去火车站时就把他带着,让他经风雨,见世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他还利用父亲工作的便利能够接触报纸和杂志,学会了读书写字。
1910年秋,在本村的小学发蒙。
由于家境贫寒,加之眼疾,经常辍学,但在老师和好心人的热心帮助下总算念完了小学。
191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斯摩棱斯克省沃罗宁私立中学,读了两年便转到叶利尼亚中学,但家庭无力承受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故而被迫辍学。
他从小就喜欢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涅克拉索夫、柯尔卓夫和尼基丁的诗,并且自己开始学写诗。
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写的两首诗——《圣徒》和《莱蒙托夫》,在场的老师、神甫和地方官员们连声夸奖,不得不对这个穷孩子刮目相看。
他14岁时写的《士兵的请求》一诗,由一位老师投到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发表,再一次显示了他写诗的天赋。
1917年秋,伊萨科夫斯基参加工作,当过小学老师,做过编辑。
后因眼疾日益严重,迫不得已离开编辑部。
之后,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
他将诗集《麦秸中的电线》(1927)看成是自己诗歌创作的开端。
该书曾受到大文豪高尔基的称赞:“该书作者正确理解现时生活的基本方向,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实。
”伊萨科夫斯基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和人民性。
他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民歌的优秀传统,其主要特点是明畅、人民性和旋律优美。
伊萨科夫斯基将其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诗与歌献给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在他所有的作品里,他讴歌美丽可爱的家乡,描绘乡亲们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充分展现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内心世界,纵情表达了对家乡、对俄罗斯、对祖国的赤诚和热爱。
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被谱成曲后,在苏联乃至全世界广为传唱,成为真正的俄罗斯民歌。
这里要特别说说伊萨科夫斯基和著名作曲家布兰捷尔联手打造的杰作——《卡秋莎》。
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描写一个年轻的姑娘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唱着一曲美妙的歌儿,来到晨雾飘浮的河边,站在峻峭的岸上,柔情荡漾,幽思绵绵,想念着她心爱的人儿——远方的边防战
士,姑娘清脆的歌声随着金灿灿的太阳飞向远方恋人的身旁,给他带去甜蜜的问候……然而,两年后,正是这支浪漫的情歌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成了战斗的号角、前进的力量、胜利的信心,时时刻刻鼓舞着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和后方百姓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
随着滚滚硝烟,英雄的《卡秋莎》飞出苏联国门,传到烽火连天的欧洲战场。
欧洲各国的反法西斯战士们唱着它冲锋陷阵,意大利游击队员将《卡秋莎》的歌词改写后作为队歌,唱着它从法西斯手中解放了罗马城。
《卡秋莎》简直就是威力无比的武器!可不是吗,苏军在战争初期刚刚研制成功的新式武器——火箭炮,就在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大显神通,给德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红军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火箭炮,就用《卡秋莎》歌中姑娘的名字,亲切地称之为“卡秋莎”。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非常有趣。
据伊萨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雷日科夫两人的回忆:1938年年初,诗人开始创作《卡秋莎》,写到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唱歌时“卡壳”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写下去了,结果只写了头几行,便将其搁置一旁。
此后,作曲家哈扎罗夫登门向他索取歌词,他便拿了出来,但哈扎罗夫没看上。
开春后,伊萨科夫斯基在《真理报》编辑部第一次见到了布兰捷尔。
交谈中,布兰捷尔问他有没有可以谱曲的诗,此时他想起了未完稿的《卡秋莎》。
布兰捷尔独具慧眼,看出来了这首诗是作歌的“好坯料”。
过后,伊萨科夫斯基没多在意,此事后来也就淡忘了。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夏天布兰捷尔碰见他,说曲子已经谱好了,但得把没写完的歌词补上。
伊萨科夫斯基很快写完了全部歌词。
1938年11月27日,著名歌唱家瓦连京娜·巴季谢娃在莫斯科首唱《卡秋莎》,悦耳动听的歌声打动了首都听众的心,掌声经久不息,连续三次谢幕,获得了巨大成功。
于是《卡秋莎》歌声很快响彻苏维埃大地,这是布兰捷尔和伊萨科夫斯基压根儿没想到的。
后来,哈扎罗夫不胜惋惜地说,他当时没看出来《卡秋莎》这首诗里蕴含着的浓浓的歌味。
战后,在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建立了一座《卡秋莎》歌曲博物馆(现为伊萨科夫斯基纪念馆),该馆位于他用自己得的斯大林奖金建造的文化馆内。
在离此3公里的乌格拉河岸上建了一组象征性的建筑——“卡秋莎河岸”。
在石板铺成的一小块平地上,有一个用原木搭建的农舍屋顶和几段原木摆成的长凳;还有一棵剔去了枝桠的松树,树干分了杈,好像是姑娘高高举起的两只手;旁边躺卧着一块巨石,嵌在石头上的铜板上刻着《卡秋莎》的歌词:“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这就是别具一格的《卡秋莎》歌曲纪念碑,它是诗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愿而建造的。
伊萨科夫斯基视创作如生命,他晚年重病缠身,仍然不遗余力地关心苏联诗歌的命运;双眼几乎失明,仍然答复读者来信,扶植诗坛新人。
1967年,他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之约,着手写自传体小说《在叶利尼亚的土地上》。
他知道自己年迈体衰,大限临近,因而惜时如金,争分夺秒,甚至于在临终前3天,还在按编辑们的要求对书的章节作增补修改,校对,看清样。
遗憾的是,作者没等到此书问世的那一天,就匆匆地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