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做的一篇合悼五位烈士(柔石、白莽、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的纪念性文章,是在烈士殉难两周年纪念之际,写下的这篇战斗檄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
杂体文章。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时代背景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
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
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精美课件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 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八年 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 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
迁移练笔-示例
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 性差了吗?
▲ 王
富
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
仁
《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
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
执着。
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鲁迅
梳理文章每一小节的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节 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节 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节 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节 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节 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请以“忘记”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 式,不少于300字。
迁移练笔-示例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十几年的全都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 的,还记得吗?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 给你擦汗。”看着她在我面前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 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 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为了忘却的纪念》

背景简介
•
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 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 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 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 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 “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 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 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 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二、文章三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了三个典故: • 一是用方孝孺的典故 • 一是用高僧的典故 • 一是用向子期写《思旧赋》
• 第一个典故:
• • •
方孝孺与柔石同乡,精神上有相似之处,而且,他 们都面对着残无人道的暴力。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 ——固执,不适应实际
•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 迂 ——书生气,缺乏经验 •
为了忘却的记念
2016
关于先生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 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 入仙台医院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 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 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 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主要的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多本杂 文集,如《坟》 、《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他 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 嫉恶如仇。
文章分析
•
三、白莽、柔石是怎样的人?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为了忘却的纪念》【精品课件】

白 莽
①勤奋、爱 憎分明②坦 诚③坚强乐 观的文学青 年
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原来译 名为彼得斐(Petőfi Sándor)是匈牙利 的爱国诗人和英雄,匈牙利伟大的革命 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1849年7月 31日,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 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
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结尾又写道: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
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文章内容
②从这两部分文字中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就是将“战友”的牺牲而带来的
悲痛暂时搁置一边,从悲痛中脱离出来,忘却的是悲痛,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
小结:三处用典的作用
1.从柔石的硬而且迂想到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 2.从柔石被捕、自己避难而记起《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 3.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笔的缘由。 这三个典故分别是我国古代司马昭杀害嵇康、吕安,秦桧杀害岳飞,朱棣杀害
方孝孺的惨案冤狱,作者用这些惨案冤狱委婉隐晦 含蓄表明
④跟女性走路、和作者走路的表现
柔
⑤在创作上,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石
⑥狱中来信
一是“硬气”。革命文学的路上,柔石的“硬气”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 没有钱借钱也要做印本;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 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
二是善良、单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 很单纯,“相信人们是好的”,对鲁迅“人心惟危”的一些说法,他“惊疑地圆睁了近视 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在跟鲁迅一起走路的时候,“简直是扶我” 。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 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2.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 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 3.分析并概括柔石、白莽的形象特征。 4.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进步事 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
柔石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文章第二、四部分写了柔石的哪些事情?
听讲义 托送书 名字风波 眷恋母亲
弄文学 借钱印书 拼命译书 与人走路 改变创作风格 狱中写信
这些事情表现柔石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迂”—为人随和,单纯、善良、忠厚,对社会的 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的认识。 “硬气”—对革命工作执着热心,具有果敢和不畏 艰险的斗争精神。
走进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 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 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 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忘却”,实际上是“搁置”的意思,因为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 笔血债,以及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 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土最有价值的“记念”。
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作者为什么要“忘却”?“忘却”什么?“忘却”的手段、目的是什么?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的作品,原文如下: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过。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我居于沪上,与人合租公寓。
室友叫做王二,是个爱酒之人。
他每晚都要喝得烂醉如泥,有时甚至整夜不归。
我对此颇感不适,但也不好发作。
某夜,我被一阵嘈杂的声音惊醒。
出门一看,只见王二与一群酒友在街头斗殴。
他的朋友们帮他混战着,而我却只能袖手旁观。
突然,我感觉到一股力量将我推倒在地上。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
我赶紧将他扶起来,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老人感激地看着我,说:“谢谢你,年轻人。
他们欺负我,但你不同,你是个好人。
”
听到这句话,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但他的话让我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我于是继续走着,心里想着:“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吧。
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人,在某个时刻相遇,互相扶持,共同走过一段旅程。
”
这篇课文表达了鲁迅对于生命的感悟。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
他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远。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内容:
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牺牲的革命者,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当时白色恐怖及鲁迅受到的压力,也讲述了白莽的乐观与坚强。
写作特点:质朴,易懂,却写得深刻,有着他一贯的风格。
语言特色:语言精炼、朴素、准确、含蓄,抒情色彩浓,极富表现力。
这篇纪念文字通篇用白描手法,夹叙夹议,真切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叙事平实无奇,既无华美的词藻,也无新奇的想象,却写得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题目解析:
题目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原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原文《为了忘却的纪念》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情侣的爱情故事和他们之间的经历。
这篇小说以其明快、幽默而又充满哲思的风格吸引了不少读者,被认为是村上春树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的标题“为了忘却的纪念”开头那一句,直接把情感切入了主题。
其中的“忘却”指的是时间与记忆的流逝,而“纪念”则代表了往事,两者形成了一种悖论。
故事的主人公高村以及他的女友洋子正处于这样的悖论之中。
许多年前,这对恋人相爱了,发生了很多事情,而这些同时也只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
现在,他们生活苦涩,却依然相信着过去的美好。
小说极富张力的情节和对真实感情的描写,让人不由得被吸引。
作者从叙述者的角度,以清晰而悬念式的方式,将故事循序渐进地揭示给我们。
小说中提到的各种具体场景,又令人想起了那些热恋时主人公所经历的场景,引发了人们对人性与生命的深思与体感。
小说的主要人物在情感和经历上都十分丰满,他们之间善良的感情和垂涎于过去的爱情错综复杂。
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过于华美,也不会显得沉重。
相反,作者运用了冷峻的语言来深刻描绘他们矛盾的外表与内心深处的想法。
这种表达方式中的错位感,会使人感到愉悦又受挫,因为生活并不是总是如我们期待的一样美好。
小说中的情节紧凑且有张力,一气呵成地传递出情感的力量。
它充满了日本文化的精神与哲理,体现了细节的生命力。
整个故事在一系列细节中得以展开,这些细节又不影响文字的简洁与明了。
作者运用深沉的文字气息,将读者带入了日本的文化微观世界观赏。
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村上春树深深地探索了时光的力量和人的命运,在现实和梦想之间,自由与束缚之间,情感与清醒之间完成了巧妙的转换。
作者通过描述人们的情感世界,引发出读者对爱情,生活,命运以及人性存在的一系列思考。
总的来说,村上春树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一部很值得深入阅读的小说,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通过深入的探讨日本文化与哲学,展现了一个由现实和梦想所组成的细节化宇宙,借此启示我们裹挟着时间的前进,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体味生命的价值与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把握这句话的内涵,可从句中词着手。 句中“不敢载”、“不愿载”、“不屑载”等词既 构成排比,各个词语本身也言小旨大。“不敢载” 表现了舆论界恐惧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让 人不难想见高压统治,从而传神地再现了黑暗现实; “不愿载”“不屑载”则又从两面对“不敢载”作 了有力补充,表现了舆论界的软弱与冷漠,进而把 舆论界对烈士遇难的反应全面地反映出来。本文的 战斗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句话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 当时舆论界对五个青年作家遇害这件事的态度,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可谓意味深长。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 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
• 隐约其辞: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 人不易完全明白 •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 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 人心惟危:人心险恶难测 •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 情随事迁: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 仓皇失措: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 下去 • 惴惴:忧愁,恐惧 • 眷眷:怀念,依依不舍 • 拳拳:诚挚恳切
作者与白莽有过哪几次交往?从中可以看出白莽是个怎样的 人?(还有哪些部分写到白莽)
交往事件: 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一次会面是白莽送书,外貌描写“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 黑黑的”。 第二次会面是白莽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一笔带过。 主要笔墨用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 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 “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这当然 未免有些意气用事。所以鲁迅回信,“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 文改变(从翻译的角度看),但是,由此可看出鲁迅对白莽的鲜明爱憎还是 很理解的,也从此处流露出鲁迅对青年爱护的深情。 第一次会面后白莽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 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 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 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厚棉袍”,见面后“彼 此不禁失笑”。这一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将革 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 另有一次写到白莽是在其遇害后,作者翻查白莽留下的《彼得斐诗集》,看 到了一首译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写出了白莽的革命理想。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此挽联写的哪一历史人物?
学情探究,情境导入 知人论世 鲁迅 ( 文学家 )、( 思想家 )、 ( 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作品: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 故事 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 《为了忘却的纪念》选自杂文集《南腔北调 集》。
文题理解
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 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 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 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 文题 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 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 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为了忘却”实际是 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 值的纪念。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 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不屑( xiè )竦身(sǒng )朱棣( dì )淤 积(yū 押解( jiè )吮血(shǔn )冯铿 ( kēng )偈子( jì )涅槃(niè pán )信 札(zhá)囚系( xì )客栈(zhàn)累及 ( lěi ) 爱憎( zēng )寥寥(liáo ) 不 禁失笑 (jīn ) 煞尾( shā )缁衣(zī)惴 惴(zhuì )挈妇将雏( qiè)( chú)譬如 (pì )眷眷( juàn )
【学情调查 情境导入】 1 sǒng jīn nièpán shā zī zhuì qiè chú pìzhàn juàn 2 载 zǎi zài 劲 jì jì n ng 校 xiào jiào 省 shěng xǐng 3 诀别 抉择 模棱 惴惴不安 刚健质朴 纲举目张 4 司马迁 蒲松龄
•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青照古今 •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 长安市上酒家眠,最后敢将天自傲; 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 • 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迂”)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 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硬气)
• 第一个典故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 了柔石的明代同乡方孝孺。方孝孺和柔石都是宁海人, 柔石的家在方孝孺祠的前面。方孝孺为人正直,博学 多才,受明太祖召,深受倚重。后朱允纹的叔父朱棣 为夺皇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被执入 狱,后因不肯给燕王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祸及870 余人。鲁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 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方孝孺为争哪一个 姓朱的该坐天下,丢掉性命不算,还连累了亲友宗族 数百人,实在是“迂”得很了。但他那威武不屈,舍 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较的。 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刻用意,就是用朱 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 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 揭露和控诉。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1.区别:悲愤包括悲哀和愤怒两种感情。原 因:“悲愤”有两面,悲哀与愤怒,鲁迅 要摆脱的是悲哀,血海深仇则是不能忘却 的。 2.为了纪念,否则,就不会写这篇文字了。 3.没有;这两年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 今没有停止。 4.写作目的:借此竦身—摇,将悲哀摆脱, 去投入新的战斗。
• 第二个典故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 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秦桧为了 扫除卖国投降的障碍,假传了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 召回岳飞。岳飞奉召回来的路上,途经镇江时到金山 寺去拜访道悦禅师。禅师预言,“元帅此行恐防有牢 狱之灾、奸人陷害之事”,劝岳飞“不如潜身林野, 隐迹江湖。”但岳飞未听,回去后便被秦桧以“莫须 有”的罪名杀害了,后来,秦桧得知此事,大怒,立 即派何立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便留下一个偈子, “坐化”了。显然,这个典故也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 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 的案情“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去捉拿 与岳飞有关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 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 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 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 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象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 “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 )的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 柔石 )的交往(兼写 冯铿 )。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 五烈士遇害 )的经过,作者的(境 况 )和(悲愤 )的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 必胜的坚强信念。 第三部分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这部分交待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 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李白,他当翰林供奉是时,有一日来一外国使者,唐玄宗命人写旨 回复,可百官除李白外,无一人会外文,所以说他豪气压群雄,写旨 时,李白又让宠宦高力士为他脱靴,让唐玄宗为他倒酒,让杨贵妃 为他磨墨捧砚.
【问题展示 合作探究】 1 提示:顺序不能颠倒。文章第一部分中,作 者说:“……当时上海的报章都有不敢载这 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 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篇林莽先生的 《白莽印象记》……”可见,本文是拿林莽 的《白莽印象记》作引子展开回忆的,作者 顺势就从白莽写起,再由托柔石送书自然而 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写柔石。
柔石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有关柔石的 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 样一些:1. 听讲义;2. 托送书;3. 名字风波; 4. 弄文学;5. 借钱印书;6. 拼命译书;7. 与 人走路;8. 改变创作风格;9. 狱中写信;10. 眷恋母亲等。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 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 “硬气”指坚定、正直、耿介不阿,“迂” 本义含有“拘泥、守旧、不适应形势、不切 合实际”,这里则突出柔石率直而不通世情、 拘泥而不会变通的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点。这固然体现了 他的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也反映了他 幼稚、简单,书呆子气的一面。
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 此! ……”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 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正在鲁迅牵挂着柔石在狱中的具体生活情况时, 突然得到可靠的。消息他们已被杀害了,这 样,省略号前后的话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心 理上感情上突然转换,反差极大,震撼力强, 表达作者强烈的震惊和愤慨;省略号传达出 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深层含义:反动派竟 如此卑劣凶残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 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 及的。
不可以,作者这样安排,是其匠心独运的体现。全文 由五部分组成。作者首先以沉痛的语句表明了写这 篇文章的目的,接着便按照时间的线索展开记叙, 回忆了烈士们遇害的时间和当时无法公开发表纪念 性文章的情况。在第一部分,着重写了作者与白莽 的三次会面,并引出柔石,为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 交往和友谊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简述了白莽、柔石 是“左联”成员,表明了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谈到了白莽和柔石的被捕,从而过渡到第四部 分。第四部分是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 以及作者闻之他们遭到反动派屠杀后的极端愤慨和 自己对烈士们的沉痛哀悼。文章第五部分,照应开 头,既使文章浑然一体,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 “左联”的五位青年被杀害的悲愤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