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合集下载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做的一篇合悼五位烈士(柔石、白莽、李伟森、胡也频、冯铿)的纪念性文章,是在烈士殉难两周年纪念之际,写下的这篇战斗檄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并没有全面的写五位烈士的事迹,而是着重写了两位,其余的三位只简约的点到而已。

杂体文章。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时代背景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

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

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精美课件

《为了忘却的纪念》精美课件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 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 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 轻轻一擦,质感很好,而且还有一种隐隐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 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 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被我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 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 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八年 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 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
迁移练笔-示例
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 性差了吗?
▲ 王

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
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
执着。
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鲁迅
梳理文章每一小节的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节 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节 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节 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节 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第五节 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请以“忘记”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 式,不少于300字。
迁移练笔-示例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十几年的全都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 的,还记得吗?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 给你擦汗。”看着她在我面前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 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 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的作品,原文如下: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过。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我居于沪上,与人合租公寓。

室友叫做王二,是个爱酒之人。

他每晚都要喝得烂醉如泥,有时甚至整夜不归。

我对此颇感不适,但也不好发作。

某夜,我被一阵嘈杂的声音惊醒。

出门一看,只见王二与一群酒友在街头斗殴。

他的朋友们帮他混战着,而我却只能袖手旁观。

突然,我感觉到一股力量将我推倒在地上。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

我赶紧将他扶起来,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老人感激地看着我,说:“谢谢你,年轻人。

他们欺负我,但你不同,你是个好人。


听到这句话,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但他的话让我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我于是继续走着,心里想着:“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吧。

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人,在某个时刻相遇,互相扶持,共同走过一段旅程。


这篇课文表达了鲁迅对于生命的感悟。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

他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远。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文题解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内容:
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牺牲的革命者,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当时白色恐怖及鲁迅受到的压力,也讲述了白莽的乐观与坚强。

写作特点:质朴,易懂,却写得深刻,有着他一贯的风格。

语言特色:语言精炼、朴素、准确、含蓄,抒情色彩浓,极富表现力。

这篇纪念文字通篇用白描手法,夹叙夹议,真切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叙事平实无奇,既无华美的词藻,也无新奇的想象,却写得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题目解析:
题目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惟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
• 第一部分
• 交代写作目的,解题 • 写五人被害后的社会反应 • 写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 第二部分
• 写柔石的硬气和迂
• 写柔石的革命工作 • 写柔石对人的态度 • 简介冯铿
• • • • • •
第四部分 记柔石被捕 写柔石的狱中来信 写七律《悼柔石》 记给《北斗》送木刻 简介李伟森、胡也频
悲愤 总 袭 击 我 的 心 原 因
手 写 一 点 文 字段
忘却
目 的 给自 己 轻 松 一 下
内 容 悲哀
纯朴、率真
白 柔
莽:又名殷夫,原名徐白。浙江象山人。他的
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的航空署长,白莽曾写有《别了, 哥哥》一诗,表示同他及他所代表的政府决裂。
石:原名赵复平,浙江宁海人。1923年在北大旁听过
鲁 迅
为 了 忘 却 的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惶。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 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 叫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革命家的鲁迅,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 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魑魅魍魉
冷 峻
刚 毅

思 与 傲 岸
自题小像(1903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惯于长夜过春时(1931年)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答客诮(1931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第五部分
向秀《思旧赋》 向秀《思旧赋》
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 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 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 动派的极端愤恨。 动派的极端愤恨。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短短四个字, 短短四个字,表达出 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 凶残地杀害革命青年的无 比愤慨。 比愤慨。句中惊叹号表现 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 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 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 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 的痛惜与怀念。 的痛惜与怀念。
左 联 五 烈 士
【题解】 题解】 为了忘却” ◆ “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 为了忘却 说明难以忘却,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 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 ◆ “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 ◆ 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 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 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总结】 总结】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 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 搁置”的同义语, 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 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 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 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 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柔石——方孝孺 方孝孺 柔石 作者用这一典故,主要是为形象地突出柔石性 作者用这一典故, 格中“硬气” 的特征, 格中“硬气”和“迂”的特征,赞扬柔石刚烈执着 的性格;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 的性格;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 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 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 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纪念赏析(最新)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纪念赏析(最新)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

它表现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既有对牺牲的战友的深切哀悼,也有对杀害青年作家的反动派的愤怒声讨。

标题中“忘却”一词,意思是“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

因此,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的必胜的信念。

课文简析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恨。

作者从回忆自己与烈士们交往和对他们的印象中,选取既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的`典型材料,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而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

例如写白莽,通过三次见面的细节和几回通信的记叙,描述了他单纯、热情、朴实、坦率、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从而控诉了反动派的罪恶。

全文共五个部分,每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过渡自然。

第一部分主要赢余作者与白莽三次见面的经过,第二部分回忆作者与柔石交往的经过,并由柔石写到冯铿。

这两个部分的过渡(由白莽写到柔石)是极其自然的。

第三部分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这是全文的过渡段。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悼念,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五部分结束全文,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的坚强信念。

特点提示1.文中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个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这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也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的罪行。

第二个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这也是为了说明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什么两样,同时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坐化”,而是“逃走”,存实力,继续战斗。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深度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深度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明确: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

“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本质。

2.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明确:鲁迅因避居客栈,隐藏了行踪,母亲便急病了,那么,死难了的烈士的母亲呢?又该是如何难过。

这两句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对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也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军阀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3.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明确: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以笔为武器进行战斗。

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这两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悲愤心情。

4.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明确: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

“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

“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吟罢低眉无写处”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

“月光如水照缁衣”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重点解读本文是为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写的纪念文章,人物多,材料杂,但作者却收放自如,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你能简述一下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吗?明确:①从思路上看,作者对烈士的记叙主要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串联有关材料。

②从写法上看,主要运用了详略得当、主次有序的方法组织材料。

如详写柔石与白莽二人,又用简笔勾勒冯铿,对胡也频和李伟森两位烈士则略略提及,这是从有关人物与作者关系的密切程度着笔的,符合记叙对材料的取舍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分析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白莽、柔石是怎样的人? 白莽是一个的革命青年,他年轻有为、 纯朴耿直,乐观向上 。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柔石质朴、忠厚、任劳任怨、损己利 人、 为信仰而坚持不懈,但是又对恶势 力缺乏认识,缺少经验。他们都是难得 的好青年。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背景简介 •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 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 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 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 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 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 密屠杀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 “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 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 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五烈士遇难 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 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 《南腔北调集》。


•为 迅 了 •忘 却 悼 的 •记 柔 念 • 石 • 手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 3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 黑暗统治 妻许广平 子海婴 • (据鲁迅日记:下午偕广平携海婴移居花 园庄,可见此联为写实) •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 作者与烈士之母 军阀 混战的局 面 • (此联前后对比,又形成了因果关系。连 年的军阀混战使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 革命者被迫害,所以,此联也是写实)
•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全诗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 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 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 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 反抗精神。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 许多革命者,是现文学史上的不朽诗 篇。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 柔石等人被处死 敌人残暴 • 作者处境险恶 • (此联充分表现了作者面对战友被害的愤 怒,并具有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 写完此文 无处发表 (据 说鲁迅曾解释过:“那时我确无写处的, 身上穿着一件黑色袍子,所以有缁衣之 称。”可见此联也是写实。本诗首句写长 夜,末句写月光,前后呼应,结构谨严。)

• •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Βιβλιοθήκη ••• • •
• •
鲁迅以自己写此文与向子期写 《思旧赋》类比,两件事有相似点: 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 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 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 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 两件事也有不同之处: 向子期:不敢写 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 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 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揭露社会的黑暗
勿忘历史——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 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 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 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 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 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 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 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 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 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整体感知
熟读文本,概括文章五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先表达自己的“悲愤”,重在记叙,回 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重在记叙,写与柔石的交往及为人(兼 及冯铿) 。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 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 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 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 坚定信念。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文中用了三个比较。 • 一是用方孝孺的典故与柔石 • 一是用高僧的典故 • 一是用向子期写《思旧赋》 与自己
• :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 方孝孺与柔石同乡,精神上有相似之 处,而且,他们都面对着残无人道的 暴力。 •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 义 • 迂 ——固执,不适应实际 •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 迂 ——书生气,缺乏经验 • 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说岳全传》中的高僧坐化是为躲避来 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为躲避国民 党反动派的搜捕,两件事情有相似点。
•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 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 继续战斗
• 通过比较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多积累词语会笔下生辉
shŭn 吮血: Zhuì 惴惴 :
戳穿: chūo
qiè 挈妇: nièpán 涅槃: 不屑:xiè
缁衣: zī
将雏: chú zhàn 客栈: 偈子: jì
解往: jiè
曲译: qū
永 康 一 中 lzf 2003-3-8
为 了 忘 却 的 记 念
抒情类文章
• 1 在开头和结尾表达感情 • 开头:奠定感情基调 • 结尾:直抒胸臆。 • 2中间部分是叙述,明确叙述要为主旨服务。 • 本文通过叙述马克思一生的卓越贡献,来 表达自己的尊敬,爱戴,悼念之情。
关于先生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 采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 台医院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 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 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 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主要的代 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 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多本杂文 集,如《坟》 、《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他的 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嫉 恶如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