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龚自珍诗词中的“落花”意象
古诗中的落花意象

古诗中的落花意象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
但是人说:世界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
诗歌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自然事物经由人物思考而成为诗歌意象,必然打上人类情感的烙印。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诗经》中没有对花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对落花的咏叹。
诗人以盛开的桃花比喻新嫁娘,以累累梅子暗示青春的生命力,以椒实藩衍祝福子孙众多。
人们关注的是果实,是生命延续的希望,而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关注花,落花不会给他们带来忧伤。
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传统源头的《楚辞》,主要作者是因谗去国、被流放到蛮荒之地的屈原。
他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一著名诗句,表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恐惧;但草木零落是秋天的景象,与暮春落花意象无关。
《离骚》中却有这样一句:“及荣华之末落兮,相下女之可诒”,说想要趁着花朵未落之时折取下来,物色一个美丽的侍女赠送给她(其实是为了接近她那威严高贵的主人)。
此处“荣华未落”比哈容颜未老,“及……”的句式,实际上是“恐美人之迟暮”的另一种说法。
诗人委婉地通过对落花的想像,用象征手法,将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表达美人迟暮的忧虑,这在后世诗人那里成为一种惯用的手法。
晋代《子夜四时歌·春歌》描写落英缤纷的美景:“鲜云媚朱景,芳风散林花”,林花随风飘舞,风中弥散着花香;南朝诗人谢朓则有“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的诗句。
诗人们对落花持欣赏的眼光,我们在落花中读不出丝毫忧伤。
不过,晋时一首《前溪歌》中出现了这样的诗句:“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探微[权威资料]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探微[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ecdf4a4f90f76c661371a6a.png)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探微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花,是常见的。
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咏花的诗更是数不胜数。
光是表示有花落之意的词就有:落花、落红、落英、飞花等。
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或“清歌昔树下,妙舞落花中”又或“桃李不禁用,回首落英无限”。
这三者同为凋零的花朵,诗人却对其有着不同的称呼,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说事物的区别时,最先提及是它们的物理性质,即颜色、大小、形状、动静等。
颜色能很好地让我们了解三者的区别。
落红是唯一带有色彩的词汇,有人直接把它理解为“落下的红色花朵”,殊不知它其实就是古人的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
“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这是舒亶的诗。
诗中的落红与青钱作比较,显得落花异常艳丽。
“青”来衬托“红”,至少说明落叶色彩的浓烈,从色系上讲该是暖色调。
无论是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抑或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似乎不太注重色彩。
所以诗中的“落花”一般被认为色彩不明确,没有明显的界限。
但“落英”却相反,给人一种洁净、素雅甚至寒冷的感觉,至少可以证明在冷色调的范畴内。
如吴则礼的“梅花发。
片帆西去,落英如雪”,李德裕的“落英闲舞雪,蜜叶乍低帷。
”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若谈颜色,必定要谈形态。
不同的花给人的感觉亦不同,有大有小,有整有散。
如何逊在《苑中见美人》中写道“团扇承落花,复持掩余笑”中的“落花”给人一种整体感,是一朵朵完整的花。
好似花刚刚凋谢,前一秒还在空中飘散,花瓣都没有散开,是盛开中的凋亡。
之前,傲立风中,尽放艳彩。
之后,与泥土为伴,但努力绽放自己最后的魅力。
就“落红”而言,更强调数量之“多”。
如戴叔伦在《相思曲》中说“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可以追逐东流的江水,可见并非一朵、几朵,加上一个“乱”字更见其繁杂。
辛弃疾的“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落花有什么寓意?落花在诗词中用来比喻什么?

落花有什么寓意?落花在诗词中用来比喻什么?古典诗词创作中的各种意象昭示了我国诗词鉴赏中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
花朵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落花”恰恰代表了一种伤感,落花不仅仅是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成为韶华即逝、容颜不再的深惋悲戚。
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人世沧桑的慨叹,成就了对人这一生命主体的终极关怀。
而把握住落花这一重要意象,在诗词鉴赏中成为一个理解诗词创作主题的捷径和钥匙。
落花比喻什么?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落花意象有以下两种尤为突出的意蕴,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
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
是以落花常以替代女性。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却不断赋予了这一意象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如下几种意蕴:一、把落花作为单纯的一种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试举诗作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春光灿烂,春风和煦,花姿摇曳,在风中轻扬曼舞,“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天籁之声,落红点缀,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
“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
”(王翰《子夜春歌》)春色满园,春光明媚,表现的是牵手春游之乐。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人闲情逸致,看到落花与流水,并没有因之伤感起来,而是觉得春色浓如许。
二、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年华易逝,容颜不再试举几则词作为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绪。
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诗词的表意容量,使得诗词蕴味深厚,情思邈远。
张先的《天仙子》:“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
古典诗歌中的“落花”

古典诗歌中的“落花”作者:李司亭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年第06期“落花”,在难以计数的古代诗篇里,在许多诗家的笔下,纷纷出现。
这样那样的“落花”,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具有独特的内在意蕴,它们是物象与心绪的有机组合。
下面,我们就用心灵的眼睛去探视“落花”那诸多的内蕴,以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一、借“落花”表达诗人的伤别之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曰: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尾句中的“落花时节”,既点明了老友重逢的时间,又是对两人自身不幸的慨叹。
歌唱家李龟年、大诗人杜甫当年享誉京都,风华正茂,而今漂泊江南,宏大抱负无法施展,看到纷纷“落花”,顿生隔世之感。
“落化时节”还包含着诗人对唐王朝昔盛今衰的苍凉之情的沉痛之感:开元盛世已成为历史陈迹,安史之乱已给人们造成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总之,两位老友的身世之悲、家国兴亡之叹,尽在“落花时节”之中。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结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说,水流逝了,花凋谢了,春天过去了,与“无限江山”永久相隔了。
由此可知,这位亡国之君的绵绵不尽故土之思,家国之恨,真是肝肠断绝,遗恨无涯。
二、以“落花”自喻,表现诗人的情怀与骨气近代著名诗人龚自珍以“落花”自喻身世,借“落花”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积极精神。
他在《已亥杂诗(五)》中高唱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俨然是“落花”的代言人。
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手法,倾吐了自己的心曲。
尽管一生备受压抑,却始终不甘寂寞消沉,为变革中国社会呼号奔走,为改革和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乃至生命。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
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结句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虽然梅花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的香味一丝一毫没有改变!“只有香如故”,诗人的坚贞骨气由此可见一斑。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高考诗歌精读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赏析古代文化0105 1110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吟鞭:诗人的马鞭。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今译:带着满怀离愁别绪,趁着西下的斜阳,扬鞭催马,远走天涯。
纷纷飘零的落花绝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还要培育出更美的鲜花。
赏析: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清代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学者。
共有《己亥杂诗》315首,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首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
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诗人辞官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
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附录: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
落花意象与诗词鉴赏

落花意象与诗词鉴赏落花意象与诗词鉴赏古典诗词创作中的各种意象昭示了我国诗词鉴赏中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
花朵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落花”恰恰代表了一种伤感,落花不仅仅是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成为韶华即逝、容颜不再的深惋悲戚。
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人世沧桑的慨叹,成就了对人这一生命主体的终极关怀。
而把握落花这一重要意象,在诗词鉴赏中成为一个理解诗词创作主题的捷径和钥匙。
在古典文学意境营造中,意象是情景的统一,心物的浑融。
意象是意象思维物化的结晶,或者说就是主体通过感观接触外物之后所引发的想象、体验而形成于心中的意象。
先秦的《礼记·乐记》最早从心物交感的角度来论述音乐的本质,“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质在人心之感于物者也。
”强调的就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
钟嵘《诗品》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们讲的这样一种心物交感过程中的感物兴会、情以物兴的诗之生成方式就是诗的意象思维的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更加深入一步地阐释了心物交感、“睹物兴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一方面是“情以物兴”,作者的情因物的感触而起兴,在观察或接触外境万物之时,物引发作者的感受、诱发他的想象,物是起主导作用的。
另一方面是“物以情观”,从“物”的角度看,它不仅仅为了表达自身,而且是作为“情”的体现者而出现的。
感物的意象生成作用,决不仅仅是“物”本身,而且它的指向与根本意义还在于物所蕴蓄或所激发的情思。
他还进一步地阐述了“随物婉转”的意象思维规律: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意象的虚实相生而形成的意境的空灵之美是意象意境化的一个主要特征。
一般认为,意境的形成是诸多艺术因素相生的结果。
主要由意象及其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可能触发的艺术联想所形成。
龚自珍诗句及解读

龚自珍诗句及解读
龚自珍的诗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他辞官离京时对京城的眷恋和离别的愁绪。
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描绘了诗人离开京城,夕阳西下,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人在天涯一般。
这里既有无限的惆怅,又有豪迈的气概。
诗人用“浩荡”形容离愁,表现了愁绪之浓,同时也暗示了对时局的不满和担忧。
第二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为喻,表明了诗人的心志和抱负。
落花并不是无情的,而是有情有义之物。
诗人把自己比作落花,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离京,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同时,“落红”也象征着人才的流失和老去,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表达了诗人不屈不挠、浩然正气的精神。
同时,通过离别的愁绪和豪迈的气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人生追求。
龚自珍的诗句落花亲吻大地的景象

龚自珍的诗句落花亲吻大地的景象范文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一句诗:“落花春去,何处是归程?落花亲吻大地,一片清香。
”这句诗像一道风景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现在,让我来描述一下这样的美景。
春天,天气渐暖。
路旁的杏花、桃花、梨花都在纷纷绽放。
走在校园里,你会看到满目的桃花树,花瓣散发出愉悦的香气,看上去就像在亲吻大地。
当微风轻拂时,花瓣随之飞舞,宛如一个个舞动的精灵,如此美丽动人。
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天空中还有许多落花,在向地面飘落。
落花的柔美是不可复制的,像是一个坠向地面的天使,它们缓缓落下,慢慢覆盖着整个校园。
一片花的海洋,梦幻般而舒适。
观赏落花飘零不只是欣赏美景,更是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里,我学会了珍惜这样的美好时光和珍重每一个浪漫的瞬间。
写作重点:描述落花的美丽、落花与大地亲吻的场景、微风轻拂时花瓣的飞舞,以及整个校园被落花覆盖的情景。
用词分析:利用“走在校园里”、“微风轻拂时”、“梦幻般而舒适”等描写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范文2:“落花春去,何处是归程?落花亲吻大地,一片清香。
”这一句话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这句诗中落花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了美好的春天的气息。
走在路边,你会发现樱花树下洒满了花瓣,像是下了一场淡淡的雪。
那些花瓣静静地躺在地上,仿佛沉睡的美人。
走进公园,竹林外的小路一边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坛,一片桃红染成的景色让人不可自拔。
闻一闻,更是芳香四溢,直透心扉。
这时,你会注意到有许多落花随风飘散,花瓣跌在地上,像是在向大地亲吻。
落花的美丽,寓意着岁月的轻柔和生命的短暂。
而落花与大地的亲吻,则寓意着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
在这样的场景里,让我们忘记生活和工作的烦恼,享受生活。
写作重点:描述环境中的美景、落花与大地亲吻的场景、落花美丽所隐含的寓意。
用词分析:描写插入了大量的形象词,如“花瓣静静地躺在地上”、“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坛”、“芳香四溢”等。
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和嗅觉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龚自珍诗词中的“落花”意象摘要:龚自珍笔下的落花与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落花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它融入了诗人一生的孤独与凄苦,也融入了作者的梦想与豪情,诗人在落花中看到悲伤,但也在落花中看到了希望。
本文即从龚自珍诗词中的“落花”一词入手,略加探讨“落花“意象在龚诗中的涵义与韵味。
关键词:龚自珍诗词落花
“已分将身著地飞,那羞践踏损光辉。
无端又被春风误,出落西家不得归。
”一首韩愈的《落花》写出了作者因淮西事遭贬的无奈失落之情;“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一首宋祁的《落花》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不屈精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曲《葬花吟》唱出了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
从古至今,曾有无数文人墨客在诗文中描写落花,满纸的伤春自怜、写不尽的哀伤幽怨、道不完的离愁别意,几乎代代如此,然而,到了龚自珍的笔下,落花一词则变得富有个性,它融入了诗人一生的孤独与凄苦,也融入了作者的梦想与豪情,诗人在落花中看到悲伤,但也在落花中看到了希望。
在阅读了大量关于龚自珍的生平资料以及龚自珍诗歌全集后,笔者从自己理解角度出发大体将龚自珍的“落花”意象诗歌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以落花比喻自身飘零凋萎的身世,表达忧伤凄凉、不甘愤懑之情;另一类中作者虽也以落花自喻,抒发悲伤之情,但
更多的是在落花中看到新生和希望,并表达出甘愿贡献自身去维护新生命的崇高理想与愿望。
一、作者以落花比喻自身飘零凋萎的身世
在第一类诗歌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已亥杂诗·其三》: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沉沉卧九阍。
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龚自珍原本是个拥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青年,十九岁中顺天乡试副榜,二十七岁中举人,进入官场,然而在此后十年他屡次参加会试却都名落孙山,直到道光九年第六次参加会试,才以第95名的成绩录取,但朝考时又因“楷书不忠程”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被抑置,从此无缘进入翰林院,而只被授予内阁文书、主客司主事、礼部主事祠祭行走等低级文官职位。
怀才不遇的龚自珍不但无法舒展才能、实现政治抱负,反而因触怒权贵频频受到恶势力的威胁,最终不得不辞官回家躲避灾祸,这首《已亥杂诗·其三》就写于作者即将离都回乡的前期,诗歌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首联以“越高的地方,风力越强,花就越受到摇撼”这一自然现象暗喻仕途之危险,并用春魂指代落花暗喻摧残而衰落的自身;颔联描绘了作者当时的处境,以“虎豹“指代凶恶腐朽势力,以“九阍”指代朝廷,凶恶腐朽的势力盘踞朝廷,把持要津,使得自己无法实现政治抱负,最终不得不无奈离去;颈联和尾联表面之意是说自己虽已是落花身世,但心情仍旧很好,无所怨恨,平生默默感戴皇上的恩惠,但联系作者生平稍加揣测,我们便不难发现这两句话实际
上暗含反语,充满奚落之意。
诗中的落花显然是作者惆怅心绪的寄托,表达了诗人离都时的孤独凋零和对黑暗腐败朝廷的无限愤懑。
又如写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词《减兰》:
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闽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为也。
泫然得句。
人天无据,初侬留得香魂住。
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
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从小序中我们得知,作者曾在戊辰年即嘉庆十三年的一个暮春时分小心翼翼地将被风雨打落的海棠花瓣收集起来,并提上了辛弃疾的词《摸鱼儿》中的“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十年之后,二十六岁的龚自珍偶然发现自己十年前收存的那包海棠花瓣,从而引发对十年来个人种种经历的回忆与感慨。
回想十年的往事“如梦如烟”:屡试不第,为此南北奔波,到头来还是未中举人,娇美的原妻段美贞又在婚后一年(1813年)逝世,自己就如同飘零的落花一般凄凉孤独,由此发出感慨:留得香魂又有何用,纵使过了十年千里,身世依然是落花。
在此诗人显然以花的命运自喻身世,以花的飘零展现其年事蹉跎、颠沛流离的命运,隐含着悲伤、不甘与愤懑之情。
此外,龚自珍的许多诗词如《已亥杂诗·二十六》、《已亥杂诗·二十七》等都描写了落花这一意象,并均借用落花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及对青春年华逝去,韶华不再的叹惋和对孤独凄凉身世的感慨。
二、作者在落花中看到新生和希望
诗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满腹才华而忧伤愤慨,无奈之下,只得将自己的情感借助于诗歌表达出来,因而落花便成为了诗人自喻的一个常见意象。
诗人在诗中常借落花自比不幸的身世遭遇,表达命运不济的无奈与愤懑,但也在落花中看到了新生与希望,落花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燃烧,它唤起了生命的崇高。
而表达这一积极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诗歌便是写于道光七年三月的《西郊落花歌》。
出丰宜门一里,海棠大十围着八九十本,花时车马太盛,未尝过也。
三月二十六日,大风,明日风少定,则偕金礼部(应城)、汪孝廉(潭)、朱上舍(祖毂)、家弟(自毂)出城饮。
而有此作。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来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人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百六十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难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犹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
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已经三十六岁,第五次参加会考却再次落第。
三十六岁,是一个人正当年轻力壮、渴望为国效力的美好年华,但诗人却因未中进士而失去做官的机会,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满腹才能,其失望、苦闷可想而知。
然而,尽管诗中流露出不为世用的失落与悲哀,但总体格调仍旧积极奋进,展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境界。
诗的小序首先交代了当时赏花的地点、人物、时间和环境,龚自珍赏花,并不像世人一般欣赏盛开时的花朵,而是在花的盛期过去、人马断绝的时候,邀上几位朋友,边饮酒边观赏残败的落花。
诗歌一开篇就点名了古来伤春的落花意蕴,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西郊落花天下奇”,随后一个“但”字否定了前人写落花凄凉哀伤的窠臼,从而引出下文,洋洋洒洒地写出了自己赏花时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诗人笔下的落花,“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那样的气势磅礴,那样的激情四射,那样的色彩艳丽。
如奇龙、如玉凤,汹涌而来,驰骤而去,漫天飞舞,绰约多姿,尽享生命的自由。
诗人超出寻常意象,将原本悲哀自怜、无所归依的落花写得如此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动感,从而传达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仔细阅读,我们便能体会,龚自珍笔下极力描写的落花实则就是自身的写照,诗人虽然满腹抑郁,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堕落、衰败,而是将满腹抑郁转化为
满腹希望,一句“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写出了作者的旷达豪迈、傲岸特立,也成为了诗人自由奔放,奋发向上的精神化身。
又如《已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是作者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辞官离都回乡时所作,由于诗人才高言直,触怒权贵,得罪了顶头上司,为避祸不得不决定辞官回家。
离开政坛时作者带着无限离愁,其惆怅和无奈程度从“浩荡”二字中便可推知。
然而,在之后的诗句中,作者却并没有流露出过度的哀怨和惋惜,而是“吟鞭东指”,离开京师,并随即表示,即使自己是像落花一般遭受遗弃、不被重视,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甘愿贡献自身,去维护新的生命,表达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力量的豪心与壮志。
其博大的胸襟,旷达的胸怀,以及对政治理想的执着着实令人佩服和感动。
龚自珍笔下的落花意象,不同于张若虚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不同于李后主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不同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不同于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样离愁”。
他的落花,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既包含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窘迫与凄苦,也包含诗人为国效力的梦想与豪情。
落花是龚自珍诗歌中集中体现其时代变革精神及生命悲感的独创性审美意象,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和精
神化身,它不仅仅只代表作者身世的悲伤与凄苦,更代表着新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