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导学案一

合集下载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勾画课下注释以及同学合作交流识记并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流畅翻译句子。

2、通过疏通文意,能准确概括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通过理解文意,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二、预习检测1.陈寿著《三国志》,与、、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

古代臣子。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疏通文意:第一、二段:1、解释字词躬耕好为《梁父吟》莫之许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先主器之君与俱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2、翻译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第三段:1、解释词语遂诣亮凡三往因屏人度德量力信大义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计将安出2、翻译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四、作业:熟读1-3段课文,识记注释,会翻译句子。

第二课时一、读懂课文第四段,疏通文句。

1、解释重点词语豪杰并起不可胜数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利尽南海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将军既帝室之胄总揽英雄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2、翻译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

隆中对教案6篇

隆中对教案6篇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教案(一):[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学习古人按必须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述与侧面描述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透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解说: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潜力,学以致用。

透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提高思维潜力。

);[自读程序]一、备读,内引激趣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透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资料。

3.师生同读,透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资料,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透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参考问题: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透过说理提出策略的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能够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述,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

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透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到达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务必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务必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务必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隆中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因屏.人()猖蹶.()屯.新野()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汉沔.()胄.()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②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③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④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⑤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凡.三往③孤.不度德量力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⑦利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作者链接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22.隆中对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题目是后加的,这部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了___时期__ 、 __、 _ _三国的历史,这是一部____ 体史书,并把它与《______ 》《_______》《_______》合称为“前四史”。

作者是_____,字___,____朝人,______, _______家。

“对”的意思是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陇.亩()梁父吟.()颍.川()枉.驾()屏.人()倾颓.()度.德()帝室之胄.()挟.天子()汉沔.()吴会.()殆.天()箪.食()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先主器.之_____ 不可屈致.也____ 枉.驾______民殷.国富______ 先主遂诣.亮______ 度.德量力 ______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于信大义于天下 __通____(2)自董卓以来 ___通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2)凡.三往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3)孤.不度德量力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5)遂用猖獗..古义: 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6)抑.亦人谋也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____ 今义:______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许.:时人莫之许.也()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然.操遂能克绍()遂.:由是先主遂.诣亮()然操.遂能克绍()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诚.:此诚.不可与之争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积累文言词,疏通文意。

2、结合地图理解诸葛亮的天下大计,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分析诸葛亮、刘备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难点结合地图理解诸葛亮的天下大计,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我们已经学过《出师表》这篇文章,6自然段诸葛亮叙述自己平生经历时有这样一段话,大家一起背:“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涉及到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大家一起说。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件事的具体情节?那我们就把书翻到第10课,看预习过的课文《隆中对》,读懂了这篇课文,我们的问题也就弄清了。

介绍文章背景公元199年,刘备起兵徐州攻打曹操而败,依附袁绍,不久袁绍在官渡一战中又败给了曹军,刘备去荆州投奔刘表却被疑忌,走投无路之际,刘备竭力搜求人才,为建功立业作准备。

207年经徐庶介绍,刘备去请隐居在隆中草舍的诸葛亮出来运筹划策。

二、检查预习展示一记字我最棒指名几个组选一个组员,读屏幕上文中红色的字,看哪组的准确率最高。

展示二快乐朗读者放《寒鸦戏水》音乐,各组组员先每人读几句,然后选出读的好的到讲台配乐朗诵。

展示三翻译擂台赛七组各选一个人,到讲台翻译课文。

三、我们看故事播放《隆中对》视频四、合作探究1.每个同学扮演诸葛亮,看地图讲清天下大计。

指着地图说清楚对曹操、孙权、荆州、益州、西南的少数民族分别采取什么策略,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策略。

教师归纳总结。

2.思考诸葛亮的谋略中最终目标是什么?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4.思考:本文3 4自然段已经写清楚三顾茅庐的事,那1、2、5、6是不是多余呢?为什么?5.分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6.梳理全文结构五、当堂检测想一想做一做的练习题。

练习册4、6、9题。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23、《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1、背景:东汉末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曹操、孙权势力强大。

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上游的益州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这两个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刘备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是他的兵少,而且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

他虽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开始他投靠中郎将公孙瓒,后来又相继投靠陶谦和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

建安四年(199),他起兵攻打曹操,失败后又去依附袁绍。

第二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他又逃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备受外戚势力排挤,被送到新野这个偏僻小县去屯兵。

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

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

2、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隆中对》中的“对”的意思是回答、应对。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掌握本课相关文言字词,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陈寿一、资料助读(1)题解: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2)作家作品:选自西晋史学家陈寿(字承祚)所著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3)背景: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

二、交流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2、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乐()毅诣()猖獗()沔()吴会() 殆()民殷()存恤()胄()箪()食度()德陇亩()倾颓()夷越()殆()4、掌握第一段重点字词)耕陇(lǒng)亩,好(hào )《梁父(fǔ)吟》。

身)自比于管仲、乐(yuè)))))。

三、研读共品1.翻译句子(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提问理解:第一段主要讲述。

四.互助质疑五、拓展提高解词:对:躬:为:每:之:许:谓:为:信然:六、总结《隆中对》导学案第二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

一、交流感知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二、研读共品1、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隆中对(一)导学案及答案

隆中对(一)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隆中对(一)【学习目标】1、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1——3自然段大意并积累文言词语。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大声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毅()颍.川()徐庶.()诣.()屏.人()倾颓.()度.德量力()猖獗..()()不可胜.数()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沔.()殆.()刘璋.()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2、再次朗读课文,梳理1——3自然段大意,口头翻译这三个自然段,并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陇亩....:..:好.为《梁父吟》:莫之许.:谓为信然先主器.之: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之:诣.亮:凡.三往:乃.见: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遂用猖蹶..:然.志犹未已:新知探究1、梳理1——3自然段文意,重点把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以枉驾顾之。

(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通,(2)一词多义。

然: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谓:谓为信然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综合提升1、第一自然段中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当堂检测】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陈寿,字,朝人,家。

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2、翻译句子: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达到“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必须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为此,以上“自读程序”的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的自读会读能力,力求达到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效果。)
五、新得困惑(学习得失,自我小结。)
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陇亩(lǒng)倾颓(tuí)猖獗(chāngjué)存恤(xù)夷越(yí)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第二部分(第2段):Fra bibliotek庶推荐诸葛亮。
导学目标:
1.记住本文文言字词的意思
2.朗读会停顿,读得准
3.知道全文大意,明白其中人物形象及文章如何表现的。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新课
2.解题: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
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