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教案6篇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教案(一):[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学习古人按必须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述与侧面描述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透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解说: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潜力,学以致用。
透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提高思维潜力。
);[自读程序]一、备读,内引激趣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透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资料。
3.师生同读,透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资料,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透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参考问题: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透过说理提出策略的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能够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述,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
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透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
(解说:若想到达缩小距离,贴近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则务必充分调动学生对三国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务必充分尊重学生在诵读认知、体会感悟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务必充分引导学生在自我解读、产生认同感基础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掌握。
《隆中对》导学案4

23《隆中对》导学案主备人:谢立群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4.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利用这段训练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学习难点】利用第4段训练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3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作者、作品介绍(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着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着《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2、当时的政治形势⑴.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
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隆中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因屏.人()猖蹶.()屯.新野()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汉沔.()胄.()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②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③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④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⑤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凡.三往③孤.不度德量力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⑦利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3、作者链接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隆中对》导学案

23.隆中对(三国)陈寿【学习目标】1.积累“为、图、利、信、将、国、遂、好”等文言实词,“之、以”等虚词的用法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详略安排材料。
4.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5.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晋史学家,“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
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2.背景资料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yǎn)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才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
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3《隆中对》导学案

编制人:刘旭芳 审核人:邓晓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梁开中学导学案装订线 23、隆中对 【学习目标】 1、 了解陈寿及《三国志》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 2、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方法】自主研读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 一、预习要求:1、阅读课文,在古文翻译本上抄写原文;2、对照注解翻译课文; 3、认真独立完成《同步导学》P78—79的自主预习部分。
【探究案】 1、第4段可以分为哪三层?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4、课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刘备、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突出了他们怎样的特点?检测案【一】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隆中对.( )2、亮躬.耕陇亩( )3、好.为《梁父吟》( )4、时人莫之许.也( )5、谓.为信然..( )( )6、时先主屯.新野( )7、先主器.之( )编制人:刘旭芳 审核人:邓晓芳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梁开中学导学案装订线 10、不可屈致.也( ) 11、将军宜枉驾顾.之( ) 12、由是先主遂诣.亮( ) 13、凡.三往( ) 14、因.屏人日( ) 15、汉室倾颓..( ) 16、奸臣窃命..( ) 17、主上蒙尘..( ) 18、度.( )德量.( )力 19、欲信.大义于天下( ) 20、遂用猖獗..( ) 21、然志犹.未已.( )( ) 22、君谓计.将安.出.( )(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检测案【二】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隆中对导学案

《隆中对》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掌握本课相关文言字词,了解《三国志》及其作者陈寿一、资料助读(1)题解: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2)作家作品:选自西晋史学家陈寿(字承祚)所著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3)背景: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
二、交流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2、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乐()毅诣()猖獗()沔()吴会() 殆()民殷()存恤()胄()箪()食度()德陇亩()倾颓()夷越()殆()4、掌握第一段重点字词)耕陇(lǒng)亩,好(hào )《梁父(fǔ)吟》。
身)自比于管仲、乐(yuè)))))。
三、研读共品1.翻译句子(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提问理解:第一段主要讲述。
四.互助质疑五、拓展提高解词:对:躬:为:每:之:许:谓:为:信然:六、总结《隆中对》导学案第二课时主备人:梁英平审核人:金雪峰包科领导:于元天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
一、交流感知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二、研读共品1、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隆中对》导学设计方案

《隆中对》导学设计方案学习目标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德育目标: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重点难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朗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小组合作交流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提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3,提问: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4.提问: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5.提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6.提问: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四.点拨升华1、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2、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五、小结六、课外延伸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别、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及各狙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毕专之。
于是刘、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当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凌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戢,屡耀其武。
……青龙二年春,亮率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其秋病年,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第二课时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况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重点)
2、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3、领会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难点)
自主学习
一、复习提问
1、解释加点字词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也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翻译句子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二、深入学习
(一)一位智者——国士无双
1·、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最受世人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在陈寿笔下,
他有着哪些亮点?你是怎样发现的?
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淡泊名利,忧国忧民,自命不凡。
2、史传文学写人一般不直接评价,一是通过人物言行来体现人物性格和志趣,再者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和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根据你们找到的亮点来看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一段佳话——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佳话无论真伪其实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同样是三顾茅庐,读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对比本文“凡三往,乃见”的简短记述,为什么小说和史传的叙事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作者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三)一席策论——运筹帷幄
既然陈寿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实在精彩,那我们不妨来看诸葛亮是如何运筹帷幄,三分天下的。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迁移运用
(四)一对君臣——如鱼得水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一席策论、运筹帷幄,最终让刘备与诸葛亮结下君臣情缘。
对于关、张二人的不悦,刘备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是啊,诸葛亮走出茅庐,辅佐明主,也算大志得伸,踌躇满志,根据你对三国历史和诸葛亮的了解,讲讲诸葛亮效力蜀汉的事迹。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经由《隆中对》这篇千古名文,我们聚焦一代名士诸葛亮,重温三顾茅庐的君臣佳话,聆听卧龙先生的一席策论,近距离感受这位杰出人物的风采,请同学们课下借助工具书阅读《三国志》写一篇“我看诸葛亮”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