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隆中对教案篇一隆中对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并译注。

2.课后练习一。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目的要求: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主旨(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分析)教学方法:说读法课前准备:录放机及《隆中对》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故事。

隆中对教案板书 隆中对教案一等奖

隆中对教案板书 隆中对教案一等奖

隆中对教案板书隆中对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隆中对》的时代背景,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掌握《隆中对》的故事梗概,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忠诚、智慧、勇敢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的故事内容。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深入理解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刘备、诸葛亮吗?他们在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事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感知文章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隆中对》的故事梗概,让学生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忠诚、智慧、勇敢等价值观。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他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哪些战略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案例分析。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隆中对》的读后感。

2.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隆中对》的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讨论成果,提高了课堂氛围。

3.在课后作业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隆中对教案板书1.三国时期历史背景2.人物形象:刘备、诸葛亮3.故事梗概:隆中对4.价值观:忠诚、智慧、勇敢5.文章结构:总分总6.语言特点:生动、形象、传神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隆中对》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有全面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隆中对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资料链接:1.作者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时代背景简介: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自主预习案:自主学习指导:1. 给下列划加点的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 ) 遂诣亮 ( ) 屏人 ( )倾颓( ) 度德量力( ) 信大义( )猖獗( ) 存恤 ( ) 民殷国富( )帝室之胄( ) 诸戎 ( ) 箪食壶浆( )汉沔( )2.文学常识填空:陈寿,字 __________ ,_________ 朝人,_________ 家。

隆中对教案(精选多篇)

隆中对教案(精选多篇)

隆中对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隆中对隆中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章词句。

2概括分析^p 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1学习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p 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突破方法:隆中对策是阅读分析^p 的重点,涉及人名、地名和历史知识颇多,学生读通、读懂有一定难度,可利用手绘地图弄清地理方位和地方领主的形式化难为易,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总结隆中对策可引导学生利用原词句提取概括,培养其提炼概括的语能力。

难点领会本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本塑造诸葛亮的形象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可运用寻找“亮点”的方式让学生捕捉一切表现人物的字句和细节,通过分析^p 归纳解读写法。

教学方法1比较分析^p 法:将本课写人叙事的方法与其他史传对比阅读分析^p 其写作特色。

2对话教学法:开设师生讲坛,教师主导,提出话题,采用对话形式进行深入分析^p 。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话说诸葛,导入新课设计(一)播放视频易中天品三国之十七《隆中对策》中一段,引出课题。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让我们一起亲密接触《隆中对》,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之旅。

设计(二)(多媒体出示诗歌,学生读诗猜谜)“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涉及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谜底: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如鱼得水)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进千古名《隆中对》一探究竟。

隆中对教案教案

隆中对教案教案

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隆中对》的背景、主旨及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

2.人物形象的刻画及背景分析。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文言文难点解释。

2.人物性格的深度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隆中对》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隆中对》原文,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朗读《隆中对》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文章的背景、主旨及人物形象。

(三)深入分析1.分析刘备与诸葛亮的形象a.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中对刘备、诸葛亮的描述。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刘备、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a.学生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

b.教师讲解论证方法的作用及效果。

第二课时(四)深入分析(续)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a.学生找出文中的成语、典故、修辞手法等。

b.教师讲解这些语言特色的作用及效果。

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a.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b.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六)文言文难点解析1.教师讲解《隆中对》中的文言文难点。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七)人物性格深度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八)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九)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隆中对》的读后感。

2.复习《隆中对》原文,巩固文言文知识。

2.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预告新的学习目标。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

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隆中对》教案设计

《隆中对》教案设计

《隆中对》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隆中对》是中国古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戏曲作品,成为传统戏曲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学习《隆中对》,使学生了解中国戏曲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欣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隆中对》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演唱技巧;2.掌握《隆中对》中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朗读《隆中对》中的台词;2.能够模仿角色形象进行表演;3.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创作舞台作品。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学习和模仿《隆中对》中的表演技巧;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隆中对》剧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2.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了解《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40分钟)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古代剧作和戏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分析《隆中对》的故事情节: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剧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发展。

3.指导学生阅读《隆中对》剧本:教师分发《隆中对》的剧本给学生,指导学生理解剧中台词和人物形象。

4.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每个小组用Markdown文本的形式记录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学习和模仿《隆中对》中的表演技巧(40分钟)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讨论结果,引入学习表演技巧的内容。

2.观看示范表演:教师展示一段《隆中对》的表演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演员的表演技巧。

3.分析表演技巧: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演员运用了哪些表演技巧,如声音、动作、表情等,并讨论其作用和效果。

4.模仿表演:学生根据分析的表演技巧,进行小组模仿演练,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隆中对》并进行表演,再用Markdown文本形式记录表演结果。

《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开地要打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那么写教学设计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这次美丽的我为您带来了《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能够赐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篇一:《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

《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探望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

做为二十四史中最闻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超群的分析实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才智之化身”的聪慧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完全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当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分是什么?我想一是学问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洁拓展是无法满意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语文课堂应当有更广袤的视野和更深化的思索。

同时,九年级学生应当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当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精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熬炼学生逻辑思维实力。

2、相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验及主要功绩,培育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长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知识。

3、学习文中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介绍“对”的有关知识及三国文化。

2、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
1、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本课的主人公诸葛亮应该已经有所了解。

对《三顾茅庐》还有多少印象呢?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国志》、《史记》、《前汉书》与《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作家作品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共六十五卷。

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可以理解为《三国志》的扩展、充实。

三、学生阅读课文,辨析音、形、义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ï shēn chāngjué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îu zhū rïng dān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四、课文讲解
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二、再次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一、(1)写诸葛亮年轻时的事情,表现他的抱负。

二、(2)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3—5)刘备问计,诸葛亮答对策。

(重点)四、(6)写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分析的政治对策,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塑造了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三、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板书设计
亮自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庶推荐: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备三顾:凡三往,乃见。

孙记
分析政治形势益事中将军优势
亮对策: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记对制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言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
备推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