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隆中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领悟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学习其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诸葛亮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有哪些著名的言论和事迹吗?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点拨。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哪些观点?(1)分析曹操的势力: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分析孙权的势力: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3)分析蜀汉的势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4)提出自己的观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诸葛亮的语言特点(1)诸葛亮的语言简练明了,条理清晰。

(2)诸葛亮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诸葛亮的“隆中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的“隆中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对蜀汉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课文分析2.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诸葛亮的表达方式(1)诸葛亮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操、孙权、蜀汉三方的势力特点。

(2)诸葛亮运用设问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

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1)联孙抗曹:诸葛亮认为,孙权势力可用为援而不可图,因此主张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2)占据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是成就帝业的基础。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优秀12篇)《隆中对》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

《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

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再到西晋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应在课文当中有所体现。

(六)教学流程一、导入请学生猜一个谜语:有一诗如下:“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二、整体感知。

《隆中对》教案范文

《隆中对》教案范文

《隆中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隆中对》全文;(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懂得团结协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隆中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3.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 对《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3.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词汇及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4. 创新思维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理解课文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词汇,分析课文结构及人物关系;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5. 文学鉴赏:欣赏《隆中对》中的佳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 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4. 创新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鼓励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隆中对教案篇一隆中对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并译注。

2.课后练习一。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目的要求: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主旨(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分析)教学方法:说读法课前准备:录放机及《隆中对》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故事。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隆中对》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1.2学习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智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1.3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贤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2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教学难点:2.1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用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学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讨论交流3.1诸葛亮为什么要在隆中对中提出这样的战略思想?3.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有哪些?3.3你认为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4.分析讲解4.1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对当时局势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4.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4.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的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2结合实际,谈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

6.3深入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四、板书设计1.诸葛亮简介2.隆中对内容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4.对今天的启示五、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结构,提高整体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哪些现实情况?生1:诸葛亮分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各方的实力。

《隆中对》九年级语文教案

《隆中对》九年级语文教案

隆中对九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隆中对》的背景故事和主要情节;2.理解并分析《隆中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3.分析《隆中对》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4.学会撰写文章分析《隆中对》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语文教材2.辅助材料:《隆中对》全文3.教具:计算机、投影仪、白板、黑板、笔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展示隆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介绍《隆中对》的故事背景;–向学生介绍《隆中对》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该文学作品的兴趣。

2.导读(20分钟)–共同阅读《隆中对》的全文,学生读短文,教师解疑释惑;–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并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隐含含义和比喻手法。

3.分析人物(30分钟)–选择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包括刘备、诸葛亮、庞统和孔明;–分析这些角色的性格特点、命运和对剧情的影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4.分析主题(3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隆中对》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赖;–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人性问题和智慧的力量。

5.撰写文章(30分钟)–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要求,撰写一篇分析《隆中对》的文章;–要求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和论据的合理性。

四、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维表达能力;2.评价学生在文章撰写中的分析和论证能力;3.考察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教后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隆中对》的兴趣较高,积极参与讨论。

但在文章撰写阶段,部分学生还存在结构不清和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下次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写作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可以借助更多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隆中对》的主题和意义。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1(一)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对于九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课文文言文课文较长,“句句串讲,字字落实”的模式高耗低效,效果不明显。

学生“只是用耳,用手,耳听手记,惟独不用口与心,思维禁锢了,积极性压抑了,学习能力泯灭了”只有找到一个教学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九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隆中对》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对三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分析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隆中对》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隆中对》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课程讲解(15分钟)介绍《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蜀汉建立的背景和困难。

分析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刘备、诸葛亮等,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3.小组合作与讨论(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2)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

4.分享与展示(10分钟)(1)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分析过程和结果。

(2)其他小组和教师对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设置相关练习题,考查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并写一篇短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通过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使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结构和重点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方式:设置选择题、简答题等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

2.作业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业时,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分析能力方面,同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态度。

可以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批等方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4.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课时:2课时
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者:西志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多媒体显示课文背景资料。

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隆中对》是其中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而“对”有对策的意思,
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汉室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陈寿,西晋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背景介绍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断句。

2、学生自由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3、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4、交流不懂的字词句。

(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5、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

(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四、理清结构
第一段(1段)隆中对前,诸葛亮的远大抱负。

第二段(2段)徐庶举荐的过程。

第三段(3——5段)隆中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第四段(6段)刘备“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二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
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三、写法探究
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
四、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

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五、作业练习:
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有关诸葛亮或刘备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隆中对
诸葛亮
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