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

人类应该有所敬畏。

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

这种限制和规约,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B.敬畏伦理是在人类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中,它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D.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3.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B.“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C.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D.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人们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

二、古代诗文阅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22分)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问曰:“汝与回[注]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

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

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

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

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

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

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

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

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

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切入点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播的业态和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运用新思维、新手段去更好地塑造与宣传国家形象,赢得国际支持、保护国家利益,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国家战略问题。

据统计,近两年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新媒体已成为主流方式。

67%的民众选择了新媒体而非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来了解中国。

国家形象传播须走本土化策略,使其感到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我国以往的文化传播方式,常常是一种灌输式、说教式的传播,很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信服。

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一定要走本土化策略,要让别国民众读得懂、听得明白,还能产生共鸣感,这样的传播才是有效率的。

新媒体时代,要走全媒体策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和多种平台来传播国家形象和信息。

我们提供的信息产品一定要符合该国民众的信息接受特点和需求,即要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的事。

我们通过新媒体宣传国家形象时,还要让对象国民众感到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多对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进行报道,使报道更具针对性、亲和力和公信力。

虽然国与国之间有各种利益冲突,但也面临着共同的危机和挑战,当今各国民众更珍惜世界和平,更关注气候环境变化,更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命运共同体。

积极探讨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如何把欲望过度膨胀的人变为更加平和的人,构建出彼此尊重、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国家形象输出才会更令国外民众感到认同与亲切。

中国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深度融合”,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适应“互联网思维”。

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的代表性新媒介,草根性和开放性是其最大的媒体特性。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18-19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抽考试题-语文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18-19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抽考试题-语文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18-19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抽考试题-语文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作为人神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特别对话、沟通行为,皇会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探求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乃至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提供了翔实的佐证。

皇会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具有特别高的遗产价值。

②皇会所诠释的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超凡的文化创造力的表达。

天津不仅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构成五方杂处,“比闾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而且依旧一个既沿海,又有运河的港口城市,“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

妈祖文化信仰在元代随着漕运的兴起而传播到那个地方,并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成为这一多元文化城市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对天津人来说,妈祖是一位外来的神明,但传入津门后特别快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当年广大民众的普遍信仰。

妈祖文化在天津扎根,内在的感情因素大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千百年往常,天津曾是退海之地,历史的遗存从情感上使天津人对海洋情有独钟;二是移民城市所特有的环境,需要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构建一种共同的信仰;三是妈祖身上所表达出的崇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正好符合广大民众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

因此传入天津的妈祖文化,形成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圈,并创立了天津独有的皇会民俗。

③皇会是基于民众需要而形成的。

是那些从事海上作业和贸易的人们,长期面对汹涌无情的大海,本能地急需寻求一种安全、佑护和寄托,同时,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对家庭团聚、对幸福的愿景等等全部情感都依附于对皇会活动的参与。

而中国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结构,也形成了广大民众安土重迁、追求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些便塑造了他们热爱生活,企冀安定,向往祥和圆满的文化价值取向。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

孔子强调“仁”。

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人要“成人”,就应当“仁”。

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在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

一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

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

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

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

男子行“冠礼”,标志着“成人”阶段的开始。

“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即抛弃孩子气,形成和巩固“成人”的德行。

行“冠礼”之后,人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因此,“冠礼”是对人们“成年”的认可,是人们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礼有“礼仪”与“礼义”的双重涵义,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

成为“成人”,不仅要能够行“礼仪”,还要自觉以“礼义”约束自身。

《礼记·冠义》指出,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人在成人之后应当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

何谓人义?《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十者谓之人义。

”行过“冠礼”之后,便应认同这些人伦、实践这些“人义”。

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

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

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徐渭的葡萄图、《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杂花图长卷》都让人精神陡然一震。

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

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

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

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

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

河南省周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1)

河南省周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1)

河南省周口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刑德之说,诸子所执不同,秦汉学者所言之刑德,在周秦间有以赏罚论刑德、以教化论刑德等不同的来源。

以赏罚论刑德,为法家的基本观点,是霸道学说对刑德的思考。

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便是刑赏结合。

罚,体现的是刑;赏,则体现的是德。

刑赏并用,可以约束百姓按照国家设定的合理范围行事而不至于违法。

国君有意识采用赏罚督责官吏、管理百姓,是为“刑德二柄”。

在法家的学理中,刑德只是作为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赏罚之权操之于君,群臣听命而已。

由于法家秉持严刑峻法而忽略德治,其所理解的“德”,只不过是庆赏的恩惠和爵禄,属于手段,既非帝道论的本乎阴阳之德,亦非王道论的仁义之德。

而刑,主要体现在对百姓的惩罚上,是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与天地秩序无涉。

以才华论刑德,是儒家刑德常说的理路。

在儒家看来,刑、德不可或缺。

从《论语》中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主张来看,孔子治国亦不弃刑罚,常采用以刑正德的手段,引民向善。

这一做法,为后世儒家所继承,至荀子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汉民思路:“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相对于法家单纯依靠刑德赏罚进行国家治理的思路,儒家更注重礼法合治,刑德相成,反对不教而诛。

经过了秦法严苛而聚亡的教训后,汉代儒生更强调德主刑辅,以纠正秦法之弊。

如贾谊所言:“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强调以德治国,以刑为辅,通过教化改良百姓,将刑罚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手段。

在这样的学理认知中,汉儒坚持推崇以教化治国、以礼乐导民,将之视为尧舜王道之治的经验。

在这其中,儒家所谓的德,是以礼义为基础的心性培养、道德养成和行为修养,而非法家狭隘的“庆赏”;其所谓的刑,则指因礼义而形成的法度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与法家所谓的“杀戮”立意迥异。

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河南省周口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卷交回。

全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I卷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颠簸.(bŏ) 怔.怔(zhēng)妥帖.(tiē) 瑕瑜互见.(jiàn)B.辟.(bì)谣提供.(gōng ) 隽.(jùn)秀处.(chù )心积虑C. 妩.(wǔ)媚强.(qiǎng)迫滂.(pāng )沱数.(shuò)见不鲜D.筵.(yán)席蜾蠃.(luǒ)毗.(pí)邻蛊.(gǔ)惑人心2.下列词语中,有错字的一项是()A、寒碜祈祷陶冶怏怏不乐B、渲泄怂恿脉膊逼上梁山C、蜕变晕眩部署趋之若鹜D、度假褶皱惆怅天理昭然3.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的是()A.《鲁宾孙漂流记》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但时人并不理解笛福的苦心孤诣,只当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逗笑”之作。

B.在学习生活中,成绩优异者大都能达到心无旁骛、得鱼忘筌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C.武汉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不仅墙内开花墙外香,而且还香飘万里。

在今年8月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中,鄂籍选手陈慧佳超水平发挥,夺取金牌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D.登上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入苍茫的远方,真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

B.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C.我在体育馆捡到书包一个,内有钢笔一支,圆珠笔一支,圆规一个,文具一套,望失主到政教处认领。

D.巴金的晚年,仍然文思敏捷,精力充沛,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口中英文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语文期中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刑德之说,诸子所执不同,秦汉学者所言之刑德,在周秦间有以赏罚论刑德、以教化论刑德等不同的来源。

以赏罚论刑德,为法家的基本观点,是霸道学说对刑德的思考。

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便是刑赏结合。

罚,体现的是刑;赏,则体现的是德。

刑赏并用,可以约束百姓按照国家设定的合理范围行事而不至于违法。

国君有意识采用赏罚督责官吏、管理百姓,是为“刑德二柄”。

在法家的学理中,刑德只是作为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赏罚之权操之于君,群臣听命而已。

由于法家秉持严刑峻法而忽略德治,其所理解的“德”,只不过是庆赏的恩惠和爵禄,属于手段,既非帝道论的本乎阴阳之德,亦非王道论的仁义之德。

而刑,主要体现在对百姓的惩罚上,是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与天地秩序无涉。

以才华论刑德,是儒家刑德常说的理路。

在儒家看来,刑、德不可或缺。

从《论语》中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主张来看,孔子治国亦不弃刑罚,常采用以刑正德的手段,引民向善。

这一做法,为后世儒家所继承,至荀子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汉民思路:“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相对于法家单纯依靠刑德赏罚进行国家治理的思路,儒家更注重礼法合治,刑德相成,反对不教而诛。

经过了秦法严苛而聚亡的教训后,汉代儒生更强调德主刑辅,以纠正秦法之弊。

如贾谊所言:“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强调以德治国,以刑为辅,通过教化改良百姓,将刑罚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手段。

在这样的学理认知中,汉儒坚持推崇以教化治国、以礼乐导民,将之视为尧舜王道之治的经验。

在这其中,儒家所谓的德,是以礼义为基础的心性培养、道德养成和行为修养,而非法家狭隘的“庆赏”;其所谓的刑,则指因礼义而形成的法度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与法家所谓的“杀戮”立意迥异。

这是因为儒家承认社会有先天道道要求、群体价值,在此基础上明确“法”作为对人之后天恶性的惩戒,担负着卫道护德的功能,由此而推行的德主刑辅,注重教化养民而不是刑罚罔民。

帝道刑德论,亦承认刑德自先天秩序,是外在天理赋予人的约束性,这是人之能群的客观存在。

相对于王道更多强调先天秩序的道德感,帝道更多强调先天秩序的规律性,认为人世间的社会秩序,源自于自然秩序,因而社会的运行,必须遵照与天地俱来的客观要求。

(选自《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认为刑赏结合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赏,能体现德,但实际上这种“赏”是一种狭隘的“庆赏”。

B.儒家刑德学说注重教化养民而不是刑罚罔民,孔子强调刑、德不可或缺,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治民思路。

C.有关我国历史上的刑德之说,诸子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以赏罚论刑德,二是以教化论刑德。

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一主张,表明孔子治国也强调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而最终得以引民向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段总述,全文主要论述了法家以赏罚论刑德的观点及儒家以教化论刑德的观点。

B.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儒家推行德主刑辅、注重教化养民的原因及其效果。

C.文章第三段引用贾谊的观点,论证了汉代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以刑为辅的治国理念。

D.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如最后一段第一句将儒家的德与刑和法家的德与刑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家的学理中,赏罚之权操之于君,法家的德既非本乎阴阳之德,又非仁义之德,只是庆赏的恩惠和爵禄。

B.“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可见儒家在注重礼法合治,刑德相成的同时也注重“法”所担负的卫道护德的功能。

C.儒家承认刑德源自先天秩序,但更强调先天秩序的道德感,而忽视先天秩序的规律性,因而在当时社会根本无法推行。

D.为避免重蹈秦法严苛而骤亡的覆辙,汉儒坚持推崇以教化治国、以礼乐导民,将之视为尧舜王道之治的经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只粗瓷碗陈双古董收藏家赵大福听到消息,有人在大西北某座山里捡到了商代的古董。

赵大福心动了,也跑了过去,想碰碰运气。

在山野转悠了好几天,赵大福没挖到啥宝贝。

眼见水和食物都快没了,赵大福决定下山回家。

在路过一处陡峭的山崖时,赵大福一脚踩空,右脚严重扭伤,水壶也掉进了崖底。

手机一格信号都没有,赵大福只能硬着头皮往山下挪,脚脖子越来越肿,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痛。

到第三天中午,赵大福实在挪不动了,他躺倒在地,天上一朵云也没有,太阳很是刺眼。

赵大福绝望地闭上眼睛,陷入了昏迷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昏昏沉沉中,赵大福感到有一股清凉的水流进了嘴里。

原来,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路过这里,用手里不多的水救了赵大福。

青年把赵大福背回了家,给赵大福弄来一碗盐开水,叮嘱赵大福慢慢喝。

然后,又给他整了一些饭菜。

青年不停地忙前忙后,面孔却一直板着。

赵大福小心地问青年为啥不开心,青年叹口气,说:“老婆嫌我穷,要和我离婚。

”赵大福皱紧了眉头。

忽然,惊奇地叫了一声,问青年,这碗是哪来的。

青年说,这碗是长辈传下来的。

赵大福将碗翻来覆去地查看了好几遍,兴奋地一拍大腿说:“这可是个好东西啊,是古董!”青年难以置信地说:“不会吧,这么普通的一个碗会是古董?”赵大福说:“你不懂。

”当下,赵大福将碗的形状、瓷质、花纹等特征分析了一番。

青年一听,来了兴趣,凑过来问:“那您看,这碗大概能值多少钱?”赵大福笑着说;“我就靠这行吃饭,能估个八九不离十。

你这只碗,据我看,起码值这个数!”说着,赵大福伸出了两个指头。

青年人问:“两百?”赵大福摇摇头。

青年又问:“两千?”赵大福又摇摇头。

青年睁大了眼睛:“难道这破碗值两万?”赵大福还是笑着直摇头。

见青年人一脸狐疑,赵大福这才说:“这碗能卖到二十万。

”青年惊讶得叫出了声。

赵大福说:“你要不信,把这碗卖给我。

我先给你两千块钱作定金,余下的,我回家给你拿来。

”说着,赵大福掏出了两千块钱。

回家后,过了些日子,赵大福带上钱,再次来到那个青年的家。

出来迎接赵大福的,除了青年,还有青年的老婆。

赵大福把钱给了青年,宝贝一样把那只碗带回了家。

听说赵大福花二十万买了只古董碗,朋友们都很好奇,纷纷跑来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古董碗。

赵大福却不让看。

赵大福越不让看,朋友们就越想看。

最后,有个朋友请他吃饭,他这才答应了。

几个朋友围成一桌,酒过三巡,菜过五昧,赵大福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精致的匣子。

打开匣子,又揭了几层绸布,一只粗瓷大碗终于亮相了。

赵大福的朋友也都是古董界行家里手,大家一见瓷碗,不由傻眼了。

这分明是一只近代的普通粗瓷大碗,这种碗可以说毫无价值。

可大家想,他赵大福是何许人,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于是大家又轮流捧着,细细地看了一遍。

看完,大家都瞪大眼睛望着赵大福,一脸不解的神情。

赵大福哈哈一笑,说:“说实话,这根本就不是古董,可这碗对我来说比古董还要金贵!”原来,那天赵大福被那青年救回一条命,心里十分感激,却又不知如何报答。

当时青年说,老婆和他闹离婚,赵大福一听是钱的事,不由眼前一亮,钱他有啊。

赵大福怕直接拿钱,青年会不好意思收,所以就编了一个买古董的理由。

末了,赵大福说:“这只碗的主人救了我的命,你们说,它值不值二十万?”朋友们一听,都鼓起掌来。

过了几个月,赵大福碰巧路过那个青年所在的县,就决定绕点路,去一趟青年家,看看他们夫妻俩过得好不好。

让赵大福没想到的是,等他到那一看,发现那个青年和他老婆还是离婚了。

原来,那青年有了二十万后,很快和村里另一个年轻的姑娘好上了。

赵大福听了,眼前不由一阵茫然。

回到家,赵大福拿出那只粗瓷碗,“啪”的一下,摔得粉碎。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一只粗瓷碗”一方面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大部分内容围绕这只碗展开;另一方面又暗示青年家的这只碗不是值钱的古董。

B.赵大福在青年面前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鉴赏粗瓷碗时的一系列动作、语言和神态都在暗示青年:这是一件古董,价值不菲。

C.赵大福通过收购粗瓷大碗帮助贫困青年,青年却因经济状况改变而离婚,小说含蓄地讽刺了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缺陷。

D.小说情节设置前后照应,在赵大福昏迷之前,小说交代赵大福所带的水和食物快没了,脚脖子肿起来了,太阳刺眼,这都为他昏迷作了合理的铺垫。

5.小说中的赵大福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6.有人认为,小说至“朋友们一扣,都鼓起掌来”即可结尾,后面文字实属画蛇添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网民规模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半年新增1991万人,普及率为54.3%。

网络购物日趋智能化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达5.14亿,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达4.8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陈静认为,2017年上半年,电商企业加快与实体零售企业投资合作,通过在数据、供应链、支付、物流、门店、场景、产品等方面探索整合互通,线上线下边界模糊化、智能化消费场景的全新商业形态正在形成。

同时,另一种网络消费模式——网上外卖发展势头正猛。

手机下单,等着外卖小哥送餐上门,足不出户就能吃到餐厅里的各种美食。

据统计,如今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达2.95亿。

除了送餐,外卖互联网企业正加快向综合生活服务平台过渡,开始利用外卖物流系统提供更多品类、场景的配送服务,如日用百货、鲜花蛋糕以及送药、跑腿代办等服务。

网络直播鼓励精品内容创作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

以秀场直播和游戏直播为核心的网络直播业务蓬勃发展。

郭悦说,自去年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出台以来,针对网络直播平台低俗内容的治理行动在今年上半年陆续展开。

从行业发展来看,网络直播行业的运营正规化和内容精品化是其发展的两大主要方向。

很多直播平台推出激励原创内容生产者的扶持计划,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内容创作。

此外,网络游戏营收持续增长。

从游戏类型上看,竞技属性仍是目前拉动网络游戏营收显著增长的核心要素。

竞技游戏在今年上半年的强大营收能力,推动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电商企业先后跨行进入这一领域。

(摘编自新华社记者李亚红、王思北《网民规模达7.51亿,给经济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材料二:微信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中国,我们每个人每个月平均要用50次微信支付,这个数字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

视频平台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福尔摩斯》的视频点击量是13亿。

在2016年,全国视频平台机构生产了超过660部剧,而这个数字在2013年才不到一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