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整理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整理版

单元第_八_单元 _____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______________课时数4课时教材分析“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

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

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强化平均数计算的方法2.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其呈现形式3.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课题平均数P90-92课型新授课课时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核心任务怎样计算平均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支队伍的成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第八单元均匀数与条形统计图教课目的:1、领会均匀数的作用,能计算均匀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其实质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色,能依据采集的数据在供给的样图中达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剖析和判断。

4、培育学生的数据剖析观点、推理能力和应意图识。

教课要点:1、理解均匀数的意义和求均匀数的方法。

2、能依据供给的数据达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课难点:1、理解均匀数的意义。

2、能依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供给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

3、办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足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领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时均匀数( 1)教课目的:1、掌握均匀数的意义和求均匀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均匀数的方法,能依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均匀数。

3、能正确、全面地对待问题,同时学会与别人合作沟通,培育踊跃的数学学习感情。

教课要点:1、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

教课难点:使学生理解均匀数的意义。

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教师手拿 8 支铅笔,并指名四位同学起立。

请大家帮忙想想,要如何分?学生发布建议后趁势导入课题,板书:均匀数(1)二、研究新知1.出示例 1 中的小红、小兰、小亮、小明采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图。

发问: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他们采集的瓶子同样多吗?想想:假如要求他们均匀每人采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2.小组议论,沟通报告。

(14+12+11+15)÷4 =52÷4 =133.教师小结 ;13 就是 4 个数的均匀数,均匀每人采集了 13 个。

要求均匀每人采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能够先求出他们采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再把总数均匀分红 4 份。

总数目÷总份数 =均匀数想想:为何会是均匀分红 4 份呢?学生思虑,教师指名回答。

三、稳固练习:92页做一做。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版

单元第_八_单元 _____均匀数与条形统计图 _______________课时数4课时“均匀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采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点的基础长进行教课的。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均匀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

在第一教小节学习的均匀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观点。

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材一步体验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和剖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

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列图)。

分析1.使学生理解均匀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均匀数的方法,领会均匀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说其实质意义。

教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和剖析的过程,进一步感觉统计在 学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目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剖析。

标4. 经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检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仔细察看的优秀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1. 理解均匀数的意义,加强均匀数计算的方法2. 表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色,丰富其表现形式学3.联合实质问题,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剖析,进一步领会统计的作用。

重难点课题均匀数P90-92 课型新讲课1. 理解均匀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匀数的方法。

课2. 学生经历用均匀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累积剖析和办理数据方法,时发展统计观点。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目标3. 感觉均匀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质问题的乐趣。

重教课要点:理解均匀数的含义,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

难教课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均匀数的意义。

点教如何计算均匀数?在人数不等的状况下,如何比较两支队伍的成绩?学核心任务(一)创建情境漫笔 1.发言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柜。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3篇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一一、教学内容:《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二、教学目标: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三、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六、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9606= 888= 764= 855= 8109=(30+50+80)4 (80+80+80+80+85)5=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

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三)课上尝试小研究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方法以及应用,并能够运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方法,能够运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的掌握。

2. 学生能够运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黑板。

2.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2. 基本概念:介绍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绘制方法:讲解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动手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 数据分析:提供实际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 正文: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方法、数据分析与应用作业设计:1.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幅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教案-《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教案-《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人教版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和方法。
2.多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遇到的困难,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绘制技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然而,在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刻度和表示数据点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通过举例和演示,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有所改善。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使得我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充满信心。
(2)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可能对如何选择合适的刻度、如何表示数据点等细节存在困惑。
举例: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应选择适当的刻度,使得条形图能够清晰地表示出数据的差异。
(3)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分析数据,如比较不同数据的大小、判断数据的分布情况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版

⋯⋯⋯⋯⋯⋯⋯⋯⋯⋯⋯⋯⋯⋯⋯⋯⋯⋯⋯⋯⋯⋯⋯最新资料介绍⋯⋯⋯⋯⋯⋯⋯⋯⋯⋯⋯⋯⋯⋯⋯⋯⋯⋯⋯元均匀数与条形统计图第八单元教课内容一、单P90——P102均匀数与条形统计图元教课目的二、单学单的求均匀数的方法,理解均匀数在统计1、理解均匀数的含义,学会简。

上的意义提出问,能依据统计图现信息并进题并解答,能发计图2、认识复式条形统单的数据剖析。

行简行简现信息进的单程中,发3、在体验数据的采集、整理、描绘和剖析的过行有条理的思虑。

数据剖析,并进单的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4、领会统计在现。

数学识题细察的学习看兴趣,培育仔系,激发5、领会数学知识与实生活的密质切联。

习惯优秀学习点。

,培育自主研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计观6、发展统元教课重、难点三、单计学上的理解均匀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均匀数的方法,理解均匀数在统,能依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计图意义。

认识复式条形统的数据剖析。

简单元教课安排四、单时均匀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1⋯⋯⋯⋯⋯⋯⋯⋯⋯⋯⋯⋯⋯⋯⋯⋯⋯⋯⋯⋯⋯⋯⋯最新资料介绍⋯⋯⋯⋯⋯⋯⋯⋯⋯⋯⋯⋯⋯⋯⋯⋯⋯⋯⋯第1课时均匀数一、教课内容:均匀数P90——P92二、教课目的:1、经历研究均匀数的过程,学会找寻均匀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均匀数的含义。

2、在运用均匀数的知识解说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质问题过程 中,进一步累积剖析和办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点。

三、教课重难点要点:理解均匀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均匀数的方法。

四、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课过程(一)导入新授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 本书,基层有4 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从头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相同多吗?2、学生思虑,沟通议论。

师生沟通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发问:此刻每层都有6 本书了,这个6 是它们的什么数?(均匀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均匀数6 的呢?师生沟通后明确是经过把上层书籍移2 本至基层获取的相同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秀教案本单元主要学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数阶段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平均数是在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与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

把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每份不一定一样多。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掌握了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就形成一种新的统计图即复式条形统计图。

把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含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8支铅笔【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8支铅笔,要分给四位同学,请大家帮我想一想,怎样分呢?让学生想一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的分法。

当有学生提到给每位学生分2支时,教师引导:8支铅笔,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2支,那么这8支铅笔刚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得的支数都相同,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每位同学平均分2支铅笔,这里的2就是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探究新知】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一样多吗?(不一样多)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单元教学内容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P90——P102二、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第1课时平均数一、教学内容:平均数P90——P92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

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

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

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男生队: (19+15+16+20+15)÷5=85÷5=17女生队: (18+20+19+19)÷4=76÷4=19(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2.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六、教学后记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P95——P96二、教学目标: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1980年与2010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

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六、教学后记第3课时营养午餐一、教学内容:营养午餐P101——P102二、教学目标: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

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

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

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

分组讨论,集体汇报。

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