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44.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44.①替别人谋划办事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讲准“谋”、“忠”、“信”、“传”、“习”且句意流畅)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讲准“不义”、“于我”、“如浮云”且句意流畅)45.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特长,取其精华,去其糠糟,我们将会变得更加优秀。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论语》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论语》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论语》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言志①《论语》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轻暖的皮袄。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表白。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盍各言尔志B.衣轻裘C.敝之而无憾D.无施劳【答案】A【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答案】B【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12、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答案】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1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答案】孔子:仁义子路:重情义颜渊:谦虚忠厚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3)不逾矩矩:___________(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2分)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4分)答案: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每句2分)18. 静躁(每空1分)19.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

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一、20XX年四川眉山《论语》十则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⑸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可以为师矣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学而不思则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思而不学则殆有卖炭翁释担而立D.择其善者而从之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参考答案:1.B2.C3.A4.B二、20XX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

近十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题汇编之《论语》

近十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题汇编之《论语》

近十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题汇编之《论语》一、2002年四川眉山《论语》十则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⑸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可以为.师矣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学而不思则.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思而.不学则殆有卖炭翁释担而.立D.择其.善者而从之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参考答案:1.B2.C3.A4.B二、2006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

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论语十二章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论语十二章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论语十二章阅读【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乙】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与寒霜,其得岁华深。

何能生羽毛,小枝撑大荫。

我有初栽植,瘦根埋瓦盆。

一为春风摇,叶茂渐精神。

倘舍以异日,滋培以丹铅①。

昼夜勤照管,青青子衿②存。

志士固千载,吾生亦何艰。

有树一丈长,便充百年攀。

不识风云③气,勿为贵人颜。

愿子常自计,勿为人所谩④。

(节选自朱权《栽植》)
【注释】①丹铅:指绘画用的红黑颜料。

②子衿:比喻学生。

③风云:比喻风云气,即志气。

④勿为人所谩:不要被别人的言语所欺骗。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精炼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篇 论语-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精炼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篇 论语-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第1篇论语(《论语》)版本导航:◎统编七上第11课;◎语文七上第18课,九上第22课;◎苏教七上第29课。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 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 __2. 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________ 今义:确数“三”(2)可以..为师矣古义:__________ 今义:表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__________ 今义:疏通,疏散古义:__________ 今义:泛指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名词作动词饭.疏食,饮水原意为:饭,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名词作状语①学而时.习之原意为:时间,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②吾日.三省吾身原意为:太阳,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动词作名词传.不习乎原意为:传授,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4)形容词作名词温故.而知新.原意为:旧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原意为:新的,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原意为:快乐,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4.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③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__________(2)从:①七十而从.心所欲__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④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3)思:①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②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5.重点实词(1)学.而时习.之学:__________习:__________(2)不亦.说乎亦:__________(3)有朋自..远方来朋:__________自:__________(4)不亦乐.乎乐:__________(5)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6)吾.日三省.吾身.吾:__________省:__________身:__________(7)为人谋而不忠.乎忠:__________(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9)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10)四十而不惑.惑:__________(11)不逾矩..逾:__________矩:__________(1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_(1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14)贤.哉,回也贤:__________(15)一箪.食箪:__________(16)人不堪.其忧堪:__________(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18)曲肱.而枕.之肱:__________枕:__________(19)不义.而富且贵义:__________(20)择.其善.者而从之择:__________善:__________(21)子在川.上曰川:__________(22)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斯:__________(23)不舍.昼夜舍:__________(24)三军可夺.帅也夺:__________(25)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26)切.问而近思切:__________(27)仁.在其中矣仁:__________6. 文言虚词_(1)_________ __________ _①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2)之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__________(3)不亦说乎.__________(4)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6)于.我如浮云__________(7)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8)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9)逝者如斯夫.__________二、文意理解(正确的打“√”,有误的打“×”)◆内容理解1. 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原则是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他视交友为乐事。

河北省中考语文 考题汇要线上拓展 1《论语》-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河北省中考语文 考题汇要线上拓展 1《论语》-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1《论语》〔一〕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1~3题。

〔9分〕【选段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段二】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

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请。

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1.解释如下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温故.而知新〔2〕亦皆有以.2.用现代汉语翻译如下语句。

〔4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知子之所以中乎?3.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

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

〔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二〕〔某某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共13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如此罔,思而不学如此殆。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①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如此荣,没如此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注】①祗回:徘徊,流连。

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4.解释如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学而时习.之 习:〔2〕人不知而不愠.愠:〔3〕高山仰.止仰:〔4〕没如此已.焉已:5.如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全都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B.虽.不能至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然.心乡往之烨然.假如神人〔《送东阳马生序》〕D.想见其.为人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6.请将如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一、2002年四川眉山《论语》十则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⑸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愠:恼恨,怨恨 B.不耻下问耻: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可以为.师矣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学而不思则.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思而.不学则殆有卖炭翁释担而.立D.择其.善者而从之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参考答案:1.B2.C3.A4.B二、2006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

(共8分)(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1)有仙则名.名:_________________(2)惟吾德馨..德馨:_________________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1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参考答案:16.(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

共2分)1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19.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

2分)三、2006年安徽省课程改革试验区《论语》四则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③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子张》)【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pián 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pián 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从:_________________(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________(3)可谓好.学也已矣好:_________________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14.(3分) (每小题1分)(1)从:听从或: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2)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3)好:喜爱或:喜好、喜欢15.(4分) (每小题2分)(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16.(4分) (每空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第①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②则:择友之道17.(4分)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四、2007年武汉市新课程(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

(15分)[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1)知之为知之( ) (2)是知也( ) (3)思而不学则殆( ) (4)满则覆( )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4分)(1)诲女知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答:_____________ __________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2分)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1分)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2分)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7.(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10.态度学思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

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

例如: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五、2007年盐城市(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

(15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⑴不亦说乎?( ) ⑵李生说之曰( )⑶学而不厌( ) ⑷王生益愠( )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B.学者之大忌C. 择善而从之D.是以谓之‘文’也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学而/不思则罔B. 可以为师/矣C. 盖/学贵善思D. 请铭之坐/右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参考答案:10、(1)高兴(2)劝说(3)满足(4)恼怒11、B12、C13、(1)(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14、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六.2008年济宁市[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