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一地理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地理组李春【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思路】一、背景分析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等。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水循环与洋流》的第一课时,是开篇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2、经过学习对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相互影响,看法人地谐和、可继续开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解说出水循环的进程和主要环节,绘制水循环简图,使先生从天文图表、天文现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难点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法、提问法、启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板书
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首先,运用谜语吸引先生兴味,引入本节课要解说的对象,指出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又经常被人无视。然后向先生复杂引见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互联络的水体〞〝水循环的进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是为第二个知识点做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拓展
让先生联络生活思索〝水资源处在不时地循环更新之中,为什么还会出现水资源充足呢?〞
3、稳固新知。将全班先生分红A、B两个小组,经过课堂抢答的方式检验先生对本节课的掌握,同时采用鼓舞问答的方式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生动课堂气氛,加深先生的记忆。
4、课程总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先生掌握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进程及其天文意义,使先生明白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将课本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生活联想起来。
2、看法河流的补给来源,了解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了解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海陆大循环对天文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进程与方法
1、运用课本插图和课件演示说明水循环的进程。
2、引导先生剖析天文效果并尝试提出处置天文效果的方法和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学习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看法,树立迷信的资源观念,养成浪费用水的好习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剖析
课标要求

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教案

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教案

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教案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教案高中必修一《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三、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组学习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如何让沙漠充满生机?以提问的形式引出本章的内容《地球上的水》,并指导学生打开网站的首页,简单介绍本专题的各个模块和使用规则。

(二)目标完成过程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1、幻灯片展示为主,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适当总结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存在方式有哪几种?问题2:地球上的水很多,为何还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呢?2、学生进入网页“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讨论并发表评论,教师适当总结思考1: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河流的补给)思考2:《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说过一句话“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

怎么就冲了他呢?“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思考3:黄河该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第二部分:水循环(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东流不复回呢?(引出本节课重点)水循环:1、学生进入网页:“水循环的过程”,(1)观察“水循环类型”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水循环”示意图,请三位同学上来画,全体学生纠错,教师适当总结,最后共同完成表格(2)判断: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水循环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b、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c、内陆湖水蒸发d、洪水入海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问题驱动“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可以风调雨顺,那么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吗?”教师分组布置任务: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目前人类有能力控制?一组专区:蒸发与水汽输送二组专区:降水三组专区:地表径流四组专区:下渗与地下径流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教师适当总结。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水体的主要类型以及各种类型水体之间的联系,描述出河流和湖泊相互补给关系,知道陆地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图示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以及主要环节。

(3)知道水循环的意义,并学会举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以及图示水循环过程等,提升获取信息能力、动手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式讨论总结水循环意义,学会表达自己观点、筛选和归纳信息。

(3)通过对视频的分析,学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陆地水体资源的学习,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与有限性,从而树立起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过程以及意义的学习,知道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会招来自然界的负面反馈作用,从而树立起遵循规律的唯物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以及意义。

2、难点(1)河流与湖泊的相互补给关系。

(2)图示说明水循环过程、主要环节。

(3)总结归纳出水循环的意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式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创设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水为生命之源,保护水源就是在拯救生命。

[投影显示]影片一:需水的人(一个频临脱水的人低声呼叫,水、水、水) 资料二: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 课 教学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体的存在形态和水圈的构成1.提问:水圈的组成和特点。

2.提问: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3.提问:那为什么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利用储量最多的冰川水,而是使用河流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呢?阅读课文内容 思考 回答读图分析1.培养学生读文字材料和读图能力。

3.1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1水循环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了解水循环在地球上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生态系统、气候、地貌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例如:为什么说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过程?水循环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解读能力,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水循环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主要环节及其作用,能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
(四)课堂练习
1.设计与水循环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分析当地水循环状况,并提出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水循环”为主题,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和珍视水资源。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水循环”为主题,紧密结合人教版必修1教材内容,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关注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水循环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学情分析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但水循环这一课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
4.学习方法: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仍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情感态度:学生对环保问题有一定认识,但水循环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尚未充分认识到。教师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2.学会分析影响。
3.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水循环相关的地理现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针对每个环节,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如讲解蒸发时,可以提到植物蒸腾作用;讲解降水时,可以介绍不同类型的降水等。
3.教师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调节气候、塑造地貌、影响水资源分布等,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
b.生活中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影响。
c.水资源保护措施及建议。
5.鼓励同学们关注时事新闻,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政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体会,字数在200-300字之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作用以及与我国水资源的关系。同时,强调水循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课程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活中涉及水循环的现象,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运用图表、数据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地理思维能力。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水循环实验,体验水循环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在维持水资源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中来。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提高其运用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作用。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区,分析其水资源状况与水循环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论文,内容包括:
-该地区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水循环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影响
4.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空间分部及水体的各种类型、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分析水循环示意图中,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学习水的相互转化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学习水循环,学会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能自己概括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到自然界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学会合理利用水资源,做到节约用水。

(2)通过学习认识水循环的客观规律,结合生活,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相互转化规律2.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课型】综合型【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引入新课我们第一章学习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学生回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已经系统的学习了关于大气圈的知识,本节课进入新章节关于水圈的知识。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章的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三、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翻开54页课本,阅读第一第二段,思考下水圈由什么构成?水的存在形式,空间分布以及陆地水体的类型,在课本找出答案。

[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学生回答]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存在。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才存在。

[提问]那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是哪几种吗?[学生回答]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讲述]对的。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包括这三种,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的96.53%。

陆地水次之,仅占3.47%。

大气水最少。

在图3.1我们也可以看到出来。

[提问]其中陆地水体的类型是?[学生回答]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
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
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补充材料:
一、台风的危害
(l)暴雨灾害:在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可出现过于集中和较大范围的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往往造成山洪暴发,江河陡涨,甚至导致河堤溃决,水库垮坝;公路、铁路、桥梁被冲毁;农田被淹,作物倒伏,酿成灾难。

因此,台风所到之处,将会给人民造成巨大灾害。

(2)狂风灾害:由于台风中心气压很低,台风环流圈内的气压梯度较大,在台风中心附近,风力相当强劲。

登陆我国的台风、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风力均在8~12级以上。

极端最大风速有时可达70米/秒左右。

台风中心附近的狂风及其引起的巨浪,对海上和沿海的各种生产设施、建筑物及海上船只有极严重的破坏作用。

(3)台风风暴潮灾害:登陆台风如遇上农历每月初三或十八前后两次天文大潮期,则造成的灾害更加严重。

例如:1922年8月一次强台风在汕头登陆,风力12级,海水涌灌,房屋倒塌,造成6万多人死亡的悲惨情景。

台风风暴潮引起的灾害在历史上更惨。

清光绪三十六年(1896年)6月,上海市所属的宝山、嘉定、崇明、吴淞及川沙等地遭台风海潮袭击,海潮涌入陆地,水面高出城垣丈许,深没海塘千丈,淹死者共10万人。

但是,台风也可缓解长江下游地区干旱,通常在梅雨结束后,进入盛夏伏旱时期,高温少雨,干旱发展迅速,十天或半个月不下雨即可出现旱象。

在这个时期,若有台风登陆带来大量降水,则可使干旱缓解,十分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且对水库蓄水也非常有利。

二、厄尔尼诺现象
在全球范围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在太平洋东部,受洋流和信风的影响,东部海区的海水随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大洋东部有上升流补偿,表现为东部海区的水温低,西部太平洋地区水温高。

而当厄尔尼诺爆发时,由于暖流的异常增温,使信风削弱,甚至消失,致使秘鲁沿岸冷水上翻停止,经长时间积累,致使水温变高,形成反常现象,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海水温度反常,气流运动相反,降水发生变化,全球气候表现异常。

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岸温度升高,渔获量减产,并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鱼类死亡,污染海域;沿海岛屿上的海鸟因缺乏食物而纷纷逃离;更为严重的是往往酿成全球性的灾难性气候异常,如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使赤道东太平洋沿岸降水骤增,洪水泛滥;太平洋西侧的澳大利亚、印尼等地持续干旱,并引发森林大火,整个非洲更是干旱异常;我国也受其影响。

表现在:河套一带干旱,淮河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害,粮食减产;南方梅雨期入梅偏迟或空梅;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河套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则干旱。

对于厄尔尼诺,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其活动规律,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研究之中,因此,我们应积极关注,实行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性的海洋与大气监测网,把损失降到最低。

八、板书设计
(第1课时)
一、水循环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
(2)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3)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4)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第2课时)
二、洋流
1.洋流的分类
(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按性质分:暖流、寒流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2)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3)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