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性空间复合论看幽默理解时的语义跃迁pdf

合集下载

从关联理论看幽默语言电影字幕汉英翻译——以冯小刚电影为例

从关联理论看幽默语言电影字幕汉英翻译——以冯小刚电影为例

从关联理论看幽默语言电影字幕汉英翻译——以冯小刚电影为例引言幽默是一种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形式,而电影作为一种流行媒介,也是幽默表达的重要场所。

在电影中,字幕翻译是将电影对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重要环节。

本文通过关联理论探讨幽默语言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的问题,并以中国导演冯小刚的电影为例进行分析。

一、关联理论与幽默语言翻译关联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强调词语或句子的意义与其上下文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幽默语言翻译中,关联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幽默的产生和理解需要读者与作品之间达成共识,而关联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来传达幽默的效果。

二、冯小刚电影中的幽默表达冯小刚是中国著名导演,其电影以幽默而又具有社会意义的故事情节著称。

他的电影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其中的幽默表达也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以电影《非诚勿扰》中的台词为例:“我不小气,小气也要有个限度。

”这句话运用了反讽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片中角色的个性和态度。

在翻译中,如果直译为“ I am not stingy, but stingy also has its limit。

”虽然能传达出原汁原味的幽默效果,但却未能迎合英语语境,不易为英语观众接受。

因此,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借用类似“Don't be meanie, and even meanie has a limit.”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的幽默效果。

三、字幕翻译中的策略根据冯小刚电影的幽默风格,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字幕翻译的策略。

首先,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

有些幽默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中无法直接对应,因此需要使用意译的方法。

比如在电影《一九四二》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只是舔了一下。

”直译为“I just had a lick.”会使观众感到迷惑不解,而将其意译为“I just gave it a try.”则更贴合英语语境,能够传达出原句的幽默效果。

《2024年概念整合视域下情景喜剧《欢乐一家亲》中语言幽默的认知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概念整合视域下情景喜剧《欢乐一家亲》中语言幽默的认知机制研究》范文

《概念整合视域下情景喜剧《欢乐一家亲》中语言幽默的认知机制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视角,对情景喜剧《欢乐一家亲》中的语言幽默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剧中台词、对话结构及幽默元素的研究,探讨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如何通过认知机制理解并体验其中的幽默。

本文旨在揭示该剧语言幽默的内在逻辑,为幽默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引言《欢乐一家亲》作为一部广受欢迎的情景喜剧,以其幽默风趣的台词和对话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该剧中语言幽默的认知机制,探究观众如何理解并体验这种幽默。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人类通过心理空间中的概念整合来理解和创造意义。

该理论强调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通过整合不同概念形成新的意义,进而产生幽默效果。

三、《欢乐一家亲》中的语言幽默《欢乐一家亲》的幽默主要体现在台词的巧妙运用、对话结构的巧妙安排以及情节发展的出人意料。

剧中人物通过运用双关语、俏皮话、讽刺等手法,使语言富有幽默感。

此外,剧中的对话结构也富有创意,经常通过打破常规的对话节奏和结构,使观众产生意外的笑果。

四、认知机制分析1. 心理空间的构建:剧中人物在交流过程中,通过心理空间的构建和投射,使观众能够理解并体验到幽默。

心理空间的构建包括概念空间的创建、跨空间映射以及空间整合等过程。

2. 概念整合过程:通过识别输入空间中的元素和关系,以及类属空间中的共性,剧中人物能够形成新的意义结构,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这一过程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语言知识。

3. 语境效果与理解:剧中的幽默效果往往依赖于特定的语境,观众需要通过理解语境来体验幽默。

此外,观众还需要通过理解台词的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来把握幽默的精髓。

五、结论通过对《欢乐一家亲》中语言幽默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剧在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方面具有显著特点。

剧中人物通过构建心理空间、进行概念整合以及运用特定语境来产生幽默效果。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通过认知机制的理解和体验,能够感受到剧中的幽默。

《2024年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范文

《2024年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范文

《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幽默言语作为人类交际的一种独特方式,其魅力在于能够以轻松、诙谐的方式传达信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旨在探讨幽默言语的生成机制、理解过程及其在交际中的功能。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幽默言语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幽默言语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幽默言语的生成机制幽默言语的生成机制涉及语言、文化、心理等多个方面。

从语言的角度看,幽默言语往往通过双关、反讽、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言语产生出乎意料的转折,从而达到幽默效果。

从文化的角度看,幽默言语往往蕴含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等,这些文化元素为幽默言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心理的角度看,幽默言语的生成往往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有趣的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言语中。

三、幽默言语的理解过程幽默言语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

首先,听者需要识别出言语中的幽默元素,这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

其次,听者需要理解这些幽默元素所蕴含的语义信息,这需要运用推理、联想等认知策略。

最后,听者需要将这些信息与自身的经验、情感等因素相结合,形成对幽默言语的理解和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听者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等因素都会对幽默言语的理解产生影响。

四、幽默言语在交际中的功能幽默言语在交际中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幽默言语可以缓解交际中的紧张气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幽默言语可以传达一定的信息,如价值观、态度等,从而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此外,幽默言语还可以作为一种社交策略,帮助人们在交际中更好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个性。

五、案例分析以一句常见的幽默言语“你是我的充电宝”为例。

从生成机制上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对方比作充电宝,形象地表达了对方对自己的重要性和依赖性。

从理解过程上看,听者需要识别出这句话中的比喻元素,理解其语义信息,并将其与自身的经验、情感等因素相结合,形成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评价。

幽默与语义理解的关系研究

幽默与语义理解的关系研究

幽默与语义理解的关系研究绪论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人们常常用幽默来调剂生活中的疲惫和压力,它具有独特的社会和心理功能。

然而,幽默并不是仅仅依靠表达方式和技巧就能达到的目标。

语义理解在幽默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幽默与语义理解之间的关系,并从语义角度分析幽默的机制和效应。

第一章幽默的定义和分类1.1 幽默的定义幽默是指通过文字、言语和行为表演等方式,产生出令人发笑的效果,引发人们欢笑和愉悦的一种表达方式。

幽默与严肃相对,它注重突破常规、超越常理,用一种风趣而独特的方式呈现,常常包含着讽刺、夸张、谐音等元素。

1.2 幽默的分类幽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从表达形式上,可以分为文字幽默、口头幽默和行为幽默等。

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笑话、段子、喜剧等。

从观众对待幽默的反应程度上看,可以分为滑稽、搞笑和讽刺等。

第二章幽默的语义基础2.1 语义理解的概念语义理解是指人们对语言或文字所传递信息的解析和理解过程。

在语义理解过程中,人们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来理解信息的含义和表达意图。

2.2 幽默的语义机制幽默的产生和理解需要依赖语义的处理和判断。

幽默常常在意外、矛盾、模糊等语义元素的基础上构建。

通过破坏言外之意、扭曲常理和利用多义词等手段,幽默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共鸣,从而产生笑点。

2.3 谐音与幽默谐音是幽默中常见的一种技巧。

谐音是指同音或近音词语在语言中产生的类似音的现象。

在幽默中,利用谐音替换或扭曲原本的意思,能够产生出令人发笑的效果。

通过谐音的运用,幽默在语义上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打破和创造。

第三章幽默的语义效应3.1 幽默的情感效应幽默能够激发人们愉悦的情感,让人忘却烦恼和忧虑,体验生活的轻松和快乐。

幽默还具有减轻紧张情绪和消除压力的作用,对身心健康有益。

3.2 幽默的沟通效应幽默在人际交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适当的幽默能够缓解尴尬和紧张气氛,促进沟通的融洽和友好。

关联理论指导下幽默语言的翻译-最新文档

关联理论指导下幽默语言的翻译-最新文档

关联理论指导下幽默语言的翻译-最新文档关联理论指导下幽默语言的翻译一提到幽默语言的翻译,安玛丽?劳里安(Anne-Marie Laurian)曾对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的翻译有过如下解读,她认为“尽管是在同一语言环境内,仍然有一些因素阻碍了对幽默的理解,更不用说对翻译版本的欣赏”[1]。

毛荣贵对幽默语言翻译的贡献则是将幽默分为情景幽默和非情景幽默,并提出注释和补偿可以作为翻译幽默有效的方法。

[2]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情景喜剧被引进到中国市场,其字幕翻译五花八门。

有学者对字幕翻译的局限作出了归类,最有代表性的包括哥特李伯(Henrik Gottlieb),他的主要贡献是为字幕分类并给出对字幕翻译特点和局限性的解释。

由于文化差异,幽默语言的翻译已经对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再加上字幕的特点,无疑使幽默在字幕中的翻译难上加难。

本文以追求原文和译文间的最佳关联为指导原则,尝试为此类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即讨论在幽默字幕翻译中,格特提出的关联理论中直译和意译两种策略的取舍。

一、美式幽默的特点及翻译困境美式幽默总体指的是在美国地区与幽默紧密相连的习俗和线索,常常用来和其他国家的幽默(如英式幽默和加式幽默)作对比,进而对其做出定义。

然而,人们很难说清楚是什么让美式幽默有了自己本身独特的风格。

幽默通常涉及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且取决于该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一个人觉得某件事是否有趣?然是与一些绝对和相对变体的载体有关,包括地理位置、文化、成熟度、教育程度、语境等。

因此,让一个国家的人觉得有趣的情景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很有可能并不好笑。

正由于美国文化各个方面和其他国家有诸多不同之处,这些文化差异就增加了将幽默通过翻译传达给其他国家读者或观众的难度。

1931年,康斯坦斯?洛克(Constance Rourke)在《美式幽默:民族性格研究》一书中指出“洋基”――一个痞气十足的、狡猾的、纯真的、爱讲故事和笑话的旅行者,是第一个被广为接受的美式喜剧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在他身上找到乐趣、取笑他并将这份乐趣传递到世界各地。

透过文化因素解读英语笑话中的幽默

透过文化因素解读英语笑话中的幽默
交流 园地
〔 要」 语 话幽 话 分 的 论不 推 出 但 对 把 语 外 习 中 读 而 摘 英 笑 默 语 析 理 断 陈 新, 是 于 英 作为 语学 的 国 者
言, 文化因 素在解读幽默的过程中 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英语笑话的定义、 结构和幽默机制方面 分析, 结合具体实例阐明移情因素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在理解笑话中的重要作用。
尾部分, 也有人将其译为幽默爆发点。 2.2 英语笑话的内部幽殿机制。英语笑话的领会过程分解为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 笑话中靠近结尾部分的信息与前部分信息产生语义 辑矛盾。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不同国家的人 , 在教育水平和智力水 平相当的情况下, 笑话中幽默的认知和信息处理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 点:首先, 听话人在理解幽默话语的前半部分时启动常规的默认框架; 然后, 当与新输人的话语信息发生冲突时, 听话人只得舍弃默认框架, 然后启动另一个框架, 以使它能与新输人的话语信息进行概念整合, 并 且用它重新解释幽默话语的前半部分。Coulson 把人们在理解幽默时 从第一步过度到第二步的过程称为“ 语义跃迁” 过程, 以表示理解作者 先后两次作出的释义之间的巨大差距。 可是对于要理解一则英语笑话 的中国学生而言, 要实现“ 语义跃迁” 却绝非易事, 因为他们还必须具 备足以解读英语笑话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 英语笑话实例分析
3.1 情景 笑话
语中 有一个与狗相关的 谚语:"You couldn't put a dog out on a night
like this., 常被人们用来评论异常恶劣的天气, 才能体会到这个笑话的 精彩妙语。 首先, 客栈店员用了谐音双关(night 一 knight) 和语义双关
(on a night 介词用来表示时间;on a dog介词用来表 示方位 解构传统 )

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幽默理论的研究综述黄奕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心理系师范班10070330128)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关于幽默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其在最新领域的进展,回顾了传统的三大理论,即:从社会行为角度而言的蔑视论/优越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

然后着重介绍了幽默在认知方面的重要理论和最新进展。

也有三个理论,即:框架转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关联理论。

并对以上理论做出稍许阐释。

最后简要介绍了最新幽默研究在语言方面和计算机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幽默的大脑加工机制,在这些新的领域所获得的幽默研究也具有其特别之处,丰富了对幽默的研究。

关键字:幽默;蔑视论;释放论;乖讹论;框架转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理论1 引言幽默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它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评价一个人很幽默,则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这个人比较受欢迎。

幽默也是一个古老的研究课题,幽默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并在以后的世纪里不断得以修正、检验和发展。

关于幽默的研究比较丰富多彩,大体有三大传统理论范畴:从社会行为角度而言的蔑视论/优越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

这三种理论中,第一种优越/ 蔑视论展示了言语编码者的一种不良心态,第二种释放论表明信息传递所产生的效果,第三种是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将不和谐或不协调的对象在大脑中以某种方式统一起来并联通,只有该理论涉及幽默的生成机制问题。

此外还有从语言学,机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幽默理论和幽默研究概况。

2 三大传统理论2.1 蔑视/优越论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期,柏拉图就曾经讲到,幽默是人们对相对无能者表现出来的恶意。

亚理士多德则认为喜剧是对于逊于一般人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喜剧是对逊于一般人的人们的模仿。

后来霍布斯进一步论述了这一观点,在对人类情绪情感范围的合成性分析中,他指出了优越感在幽默中的作用。

《2024年概念整合视域下基于隐喻思维的英语幽默认知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概念整合视域下基于隐喻思维的英语幽默认知机制研究》范文

《概念整合视域下基于隐喻思维的英语幽默认知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英语幽默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认知机制。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整合理论逐渐成为研究幽默认知机制的重要工具。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基于隐喻思维对英语幽默的认知机制进行研究,探讨隐喻思维在英语幽默理解和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将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与人类认知能力联系起来,有助于揭示幽默认知机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过去的研究多关注于单一文化背景下英语幽默的认知机制,缺乏跨文化及隐喻思维的对比分析。

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研究隐喻思维在英语幽默中的运用与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的隐喻思维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和产生语言时,会通过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来构建意义。

隐喻思维则是通过不同概念间的映射关系来传达信息。

在英语幽默中,隐喻思维常被用来创造幽默效果。

通过分析英语幽默中的隐喻表达,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概念整合过程和认知机制。

四、基于隐喻思维的英语幽默认知机制1. 幽默的产生:英语幽默中的隐喻表达往往通过陌生化、对比和反差等手法,创造出一个出乎意料的、有趣的、有启发的场景或情境。

这些隐喻表达背后的概念整合过程,通过提取不同概念间的共同特征,建立映射关系,从而达到创造幽默效果的目的。

2. 幽默的理解:当听众听到这些幽默时,会调动自身的知识库和认知经验来理解和解读这些隐喻表达。

通过对映射关系的解读,结合概念整合的过程,最终领会幽默含义。

在此过程中,隐喻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收集一系列典型的英语幽默案例,如电影台词、广告语等;然后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隐喻思维在英语幽默理解和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六、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典型英语幽默案例的分析和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发现隐喻思维在英语幽默的认知机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总第92期)从隐性空间复合论看幽默理解时的语义跃迁蒋 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收稿时间:2002-08-23作者简介:蒋勇(1966-),男,四川南充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作,副教授。

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生理学。

摘要:C ouls on (2001)等用框架转换论来阐释幽默言语事件中的语义跃迁过程。

本文用隐性空间复合论来重新阐释这一过程,用话语输入信息与语境假设这两个输入变量在复合空间中的交互作用来描述实时意义的动态创生过程和某些幽默话语理解时的语义跃迁过程。

关键词:隐性空间复合论;关联论;语义跃迁;幽默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3)01200252071.0引语C ouls on (2001)等认为某些幽默效果常常产生于出人意料的框架转换(frame 2shifting )。

他们认为幽默话语的领会过程可分为两个释义阶段。

在第一阶段,听话人在理解幽默话语的前半部分时启动常规的、默认的框架,且称为第一个框架。

在第二阶段,当新输入的话语信息难以与第一个框架进行概念复合时,听话人必须舍弃第一个框架而启动第二个框架,以使它能与新输入的话语信息进行复合,并且用第二个框架重新解释幽默话语的前半部分。

但是,框架转换论未能很好地解释人们能领会话语描绘的新场景、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认知能力以及引起框架转换的根本原因。

本文认为:人们在领会某些幽默话语的过程中,当新信息与已知语境假设发生冲突时,人们被迫舍弃原有的语境假设,推翻已作出的解释,然后寻找新的、最佳相关的语境假设,并使它与新信息进行复合,以便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

因此,本文用话语输入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动态复合思想来修正框架转换论。

本文先介绍C ouls on 等对幽默的研究,指出他们的理论缺陷,然后提出隐性空间复合论,解决框架论和框架转换论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用隐性空间复合论重新分析幽默理解时的语义跃迁过程。

2.0C ouls on 等对幽默的研究与局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NeilArmstrong 在迈向月球的第一步时说的一句话是:“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 2kind.”(C ouls on ,2001:1)。

他的意思是:就一个宇航员当时个人行为而言,那仅是一个人向月球迈出的一小步,但就整个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而言,那却是一个巨大飞跃。

正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Armstrong 向月球迈出的第一步一样,C ouls on (2001)认为把同一句话放在不同的框架中进行解释时,它也会具有不同的意义。

她认为幽默效果常常产生于出人意料的框架转换,她把幽默的欣赏者在进行框架转换时从一种理解方式过渡到另一种理解方式的过程仿称为“语义跃迁”(semantic leaps )过程,以表示欣赏者先后两次作出的释义之间的巨大差距。

Min 2sky 也指出:“许多类型的幽默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引导人们作出突然的框架转换。

在制造幽默时,讲话人先从一种视角来描述一种场景,然后突然地(典型的方法是使用一个词)引导听话人从另一个不同的视角重新解释所有的场景因素。

”(Min 2sky ,1980:10)例如:(1)“My wife did natural childbirth :no makeup.”(ibid.:67)(2)“When I asked him how long I should make the noodles ,he said at least ten inches.”(ibid.:66)(3)“He told her he wasn ’t himself and she said she ’d noticed the im provement.”(ibid.:61)在例(1)中,C ouls on认为人们在听到前半句时会以为“natural childbirth”指的生小孩时的自然生产,即顺产,与剖腹产等非自然生产相对,然而,当人们听到后半句中的“no makeup”时,才明白讲话人所说的“自然生产”指的是生孩子时没有化妆。

人们从“顺产”的框架转向“化妆”的框架。

在例(2)中,“inches”前面的话语信号激活的默认框架是煮面条,人们的背景知识中含有面条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煮熟的常识,并且含有煮面条时一般不需要改变面条既有的长度的知识。

因此,询问者期待对方会告诉他煮面条所需要的时间;但当询问者听到对方告诉他把面条拉到至少十英寸长时才知道对方误解了他的意思。

询问者以及我们读者从“时间”的框架转向“长度”的框架。

例(3)利用了英语成语“not one2 self”,它表示人发怒、做得过分或失去常态等。

读者在读到“im provement”之前时还以为听话人说她已经注意到了他的过分。

但最后一个词“im provement”否定了读者的推测,听话人说她已经注意到了他的行为和态度已有所改善。

读者自然会推导出他以前的行为可能比现在更恶劣。

和许多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一样,C ouls on (2001)认为人们对话语信号的加工需要借助长时记忆中的背景知识。

在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中,人们常以框架、图式、格式塔、心理模型、剧本、理想的认知模式、典型范畴的结构等概念的表征形式来代表背景知识的储存方式。

C ouls on认为人们理解话语时需要启动框架,用框架中的默认值进行推理,补足语义,或用话语信号代表的信息去填充框架中的槽孔。

(ibid.:47)为了验证她的假设,C ouls on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2Related P otentials,ERP)和阅读时间来证明人们在领会某些幽默话语时确实进行了框架转换。

神经生理学的实验显示,如果意义清楚的句子中出现了不是受试者所期待的词语时,事件相关电位呈现的特征是:在刺激后300600毫秒期间内负波N400的振幅明显增大。

一般来说,N400的振幅与某一单词呈现在某一句子中的可预知性成反比,因而N400成为能提供语义期待的等级指标。

(见《神经科学百科全书》:451)。

在K utas&Hillyard(1980)的经典实验中,他们曾对比两种词语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第一种用与句子的语义有最佳搭配关系的词语结尾,第二种用与句子的语义搭配不合理的词语结尾。

第一种由于可预测性高,其所诱发的N400的振幅小,第二种由于可预测性低,其所诱发的N400的振幅大。

(cf.C ouls on,2001:98)例如: Best C om pletion(4)I take my coffee with cream and sugar.Semantic Anomaly(5)I take my coffee with cream and s ocks.(ibid.)由于人们喝咖啡时通常加的是乳酪和糖而不是乳酪和短袜,所以例(5)中的语义搭配不合理,它所诱发的N400的振幅比例(4)所诱发的N400的振幅大。

C ouls on(1997)通过实验也发现:以能产生幽默效果的词语结尾时所诱发的N400的振幅比以不能产生幽默效果的词语结尾时所诱发的N400的振幅大。

此外,C ouls on&K utas(1998),Sanford&G arrod (1981),Rumelhart(1980)的实验显示,读者在解读需要进行框架转换才能理解的段落、句子甚至单个的词语时所花的时间比不需要进行框架转换时所花的时间多。

K utas&Hillyard(1984)用大脑内部的语义网络在激活扩散时产生的启动效应来解释期待与振幅大小的关系。

他们认为在语义网络中,一个词语代表的概念网点被激活时会把激活的动力传递到与其网点有联系的其它词语的概念网点,故能引起人们对后面将出现的一些词语的期待,相关的词语诱发的振幅小,不相关的词语诱发的振幅大。

但C oul2 s on(2001:106)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启动效应来解释,而应该用词语信息与当前句子激活的框架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整合难度以及速度来解释该现象,因为启动效应仅能反映语义网络间已有的词义关系的激活和启动,不能反映意义构建时外部输入信息与记忆中的框架进行双向互动和复合时的动态过程。

她认为由于违背期待的词语的信息与当前句子所激活的框架信息在工作记忆中的整合难度大,所以增大了N400的振幅,并且受试者在进行框架转换时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降低了阅读速度。

(ibid.: 79)虽然C ouls on的框架转换论含有外部输入信息与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正确思想,但是,由于她运用了G arrod&Sanford(1980)、Fillm ore(1982)和Minsky(1975)等的框架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框架论所固有的缺陷,所以她的框架转换论也随之存在着两个最主要的问题。

诚然,人们有时确实需要启动现成的框架来理解话语,但是人们有时即使无现成的框架也能通过推理和概念整合生成新的框架,理解话语描绘的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概念。

例如,人们只见过黑猕猴,没见过白猕猴,没有预存的关于白猕猴的框架也能读懂报刊中关于发现白猕猴的新闻报道,能想象出白猕猴的形象。

人们通过概念复合能生成新创结构。

用输入信息去填充框架中的槽孔仅能充实原有的框架,不能生成新的、不同的框架。

话语理解者能将背景知识和输入信息进行概念整合,从而构建出新创结构,推导出新的结论。

例如,话语输入信息是:李明打败了世界拳王泰森。

人们得出的结论是:李明也称得上是世界拳王。

这里,与其说是用{李明打败了世界拳王泰森}去填充{能打败世界拳王的人也称得上是世界拳王}的概念框架,不如说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背景知识的演绎推理而得出新的含义。

框架论的解释模型必须满足输入信息属于与之匹配的框架的条件,它仅能解释人们理解话语描绘的情景与他预存的经验图式相同或大致相似的情况,不能解释人们没有预存的框架也能理解话语描述的新场景、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能力。

认知语义学强调经验图式在构建话语和语义中的作用,却无法用它来解释人们创生新的概念结构的能力,这是认知语义学的阿喀琉斯脚踵。

如果象认知语义学所宣称的那样,阅读就是预存的经验图式的自上而下的投射过程,或者象读者接受反应批评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解读就是解读读者自己以及阅读是一种自传似的招供,即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经验的回忆和再现过程,那么怎么解释读者能够理解话语所描绘的新场景、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能力?如果阅读和交际仅仅是启动和填充预存的框架,那么读者的解码活动就失去了功利性的目的,如获得情感和知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