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课件北师大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4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讲义人民版必修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4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成就1.背景□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资本主义阵营和□2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总原则新中国始终奉行□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4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旗帜鲜明地站在□5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6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在此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主要成就(1)1949年10月2日,□7苏联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
随后,保加利亚等国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49年12月,□8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1950年2月,两国签订《□9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其他一系列经济援助协定。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953年□1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目的争取□2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3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提出(1)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4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5周恩来首次提出了“□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7领土完整、互不侵犯、□8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9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概况:□1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这是新中国□2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案

当代中国的外交教案教学理念:本课立意:“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智慧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探寻世界新秩序智慧的鲜明体现,为建立更加合理的世界秩序提供了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中国智慧”贯穿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不同时期中,是本课设计中当代中国外交的主线。
通过学习当代中国外交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及政策调整,构建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感悟外交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教育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师指导》中指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本课设计中首先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以问题为驱动、解决问题的教学结构和路径;其次解决问题的路径中,最具有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材料研习。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最后对历史问题的解释,不仅要运用史料,更要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操作,说明自己的看法。
在进行论述论证活动上,尤其注重学生的思辨活动,使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的第4课,从时序和逻辑关系上承接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其一同构成了本单元国家关系的部分,体现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发展。
当代中国外交既体现了古代对外交往中和平友好的内涵,也体现了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近代外交带来的影响。
从横向看,当代中国外交还体现了国际法的影响,实现了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本课包含“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重大外交成就。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取舍,也要注意分析时代背景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学情分析:首先,学生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已对新中国70多年不同阶段的历史脉络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这为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对本书、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政治制度史、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学习的基本,已经具备了一些政治学理论基础。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共22张ppt)

包容性: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 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国家,适用于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适用于国家 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开放性:五项原则是和平的,也是发 展的,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 得到充实和丰富。
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新中国外交 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识拓展1:分析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
材料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 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 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 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 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 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 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 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 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 究综述》
另起 炉灶
内容: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 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 净屋子 再请客
内容:不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和条约;
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地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是标建志“国与倒一初旧”边期中独国立的内意自屈容义主辱::和外倒有平交向利外社于彻会打交底主破方决义外针裂和交的;世孤具界立体和,平客体民观现主上;阵为营新一中边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权 捍卫了新中国在巩国固际创上造的有独利的立国自际主环地境位;;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关系的基 确定了新中国对本外格关局系。的基本格局。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国内:新中国是在半殖半 封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 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外 交关系;新中国百废待兴, 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 不强。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学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1(1)

4.14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教学素材)1.“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2.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宣传画,它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方针是A.不结盟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是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4.1971年10月,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这里“击败美国”的事件是指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胜利 B.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5.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被称之为“破冰之旅”。
对“破冰”的理解最确切的是A.美国改变对华敌对态度 B.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C.促进中美经济贸易合作 D.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6.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优质部编】2019-2020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课时分层作业 北师大版必修1

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课时分层作业(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
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独立自主B.“一边倒”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材料内容正与这一方针相符,故选C项。
【答案】 C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利于世界和平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所以,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答案】 C3.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中日关系趋向缓和C.中美关系趋向缓和D.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主要国际因素”,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项;B、C两项发生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符合题意的只有D项。
【答案】 D4.1972年2月21日,在北京机场,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周恩来诚恳地说:“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该场景描述了( )A.乒乓外交B.基辛格访华C.尼克松访华D.中美建交【解析】注意关键信息“1972年”可知,尼克松访华与此相符。
A、B两项为尼克松访华创造了条件,D项是在1979年。
【答案】 C5.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高度评价1972年9月访华的田中角荣首相,他说:“田中先生……是了不起的,值得称赞,他比尼克松勇敢。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1

总之,改善中美关系,是70年代中美两国共同战略利益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
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材料: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 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 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第三次建交高潮)
总结:外交成就
时间
成就
建国初期 建交高潮;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建交扩大;
50年末60年 出现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
代初
高潮;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突破。
70年代
1970年起,先后同多个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71年恢复 联合国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到 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概念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处)
包容性: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开放性:五项原则是和平的,也是发展的,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 丰富。 作用: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 权,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互 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 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被孤立。
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 2、政策及方针 3、外交成就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概括新中国成立至改革 改革前,我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边倒”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主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 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 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纲领》第11条)
●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 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 谈判,建立外交关系。”(《共同纲领》第56条)
——《邓小平思想年编》第428页
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包括实现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 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 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尼克松访华
1972年9月,中日建交
国际形势
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 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练习(含答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一、选择题1.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时间外交成果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答案】C【解析】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
2.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了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答案】C【解析】由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故C正确。
新时期,我国外交是步履维艰的,故A错误。
B错在“唯一”,排除。
D项在图中不能反映,排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成就 (1)与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与苏联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答案
易混易错
“一边倒”≠放弃独立自主 “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是中国人民反 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无原则地倒向苏 联一边,也不意味着中国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思维点拨
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依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需要作出的正确 决策,对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史料实证
探究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 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 学他们。 材料二 我们要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媚外。否则不是狂妄便是 自卑。不卑不亢才是我们的态度。
答案
易混易错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二十多年 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中美签署《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思维点拨
中美关系的解冻是中国外交关系获得突破的关键 (1)美国作为“冷战”时期的一个超级大国,在西方各国乃至世界政治格局中具有 很大的影响力。 (2)美国长期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直接影响了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步伐。 (3)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带来世界众多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
答案 返回
贰
知识点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历史叙述
1.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目的:同 邻近国家 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_和__平_
共处 。 (3)意义 ①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 基本准则 。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课堂 小结
返回
伍
课堂检测 达标训练 巩固反馈
1.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D.改革开放
思考 (1)为什么杜勒斯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 答案 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 握手的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越南 战争的泥潭。 (2)为什么尼克松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答案 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的敌对状态,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答案
概念阐释
三大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 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 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一边倒”: 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图解识记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思考 (1)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 作用? 答案 情况:帝国主义国家阴谋干扰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 使会议走向歧途。作用:促使会议取得成功。 (2)“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赢得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答案 “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亚非各国抛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 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3)万隆会议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思考 (1)乔冠华因何大笑?他的笑那么潇洒豪放、痛快淋漓,他的笑被西方媒体 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说明了什么? 答案 原因: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说明: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宣告失败;中国将在国际事 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2)20世纪70年代初期,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一是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第 26届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 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
探究点2 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 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 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周恩 来的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使会议取得积极的成果。
2.恢复 1971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3.意义: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答案
易混易错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用“恢复”一词,而不能说中国“加入”联合国,因 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图解识记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史料实证
探究点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材料 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 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误区警示
(1)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中 美正式建交。 (2)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 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
史料实证
探究点 中美关系正常化 材料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忆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 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 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 代开始了。”
内容索引
知识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知识点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知识点三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知识点四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 课堂检测 达标训练 巩固反馈
壹
知识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历史叙述
1.背景 (1)两大阵营的严重对立。 (2)以 美国 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扼杀新中国。 2.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 政策。 3.方针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返回
叁
知识点三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历史叙述
1.背景 (1)中国是联合国的 创始会员国 ,新中国政府多次提出正义要求。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广大 发展中国家 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历史认识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一方面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发展相关,更重要的 是中国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
答案
知识点拨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 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求同存异”方针的关键是“求同”,而不是消除差异。亚非各国之间由于国情 不同,确实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历史与现实中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差异中寻找 共性,减少意见分歧,理应成为亚非各国的共同追求。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 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 的重要影响。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国重返联合国和尼克松访华。 (2)经过: 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对缓和 亚洲 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 极贡献。
答案
教材互补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联合声 明》的签订,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岳麓版)
——1949年11月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 (1)据材料一,新中国“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答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为“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新中国实行了哪些外交政策?概括在这些政 策指引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答案 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 返回
肆
知识点四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建交
历史叙述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①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变化: 美苏 争霸激烈、 中苏 关系恶化。 ②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2)经过 ①1971年 基辛格 秘密访华。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 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20多年对抗的结束。 ③ 1979 年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
易混易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同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前者保证了外交的自主地位,后者是在建 国初期特殊条件下为维护独立自主而产生的,两者相辅相成。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召开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 印度支那 问题。 (2)召开: 1954 年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 (3)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3.参加万隆会议 (1)召开: 1955 年在印尼的万隆举行。 (2)概况:中国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3)意义:加强了中国同 亚非 国家的团结,会后,许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