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PPT133页)

合集下载

“两化互动”促跨越——四川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引擎拉开 “经济版图”重塑大幕

“两化互动”促跨越——四川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引擎拉开 “经济版图”重塑大幕

“两化互动”促跨越——四川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引擎拉开“经济版图”重塑大幕
胡彦殊
【期刊名称】《四川省情》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要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全省工作基本思路不动摇,把联动推
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作为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像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样组织力量推进“两化”互动,努力推动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在“十二五”时期迈上更高的台阶,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胡彦殊
【作者单位】《四川省情》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1
【相关文献】
1.推进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进修班学员
2.献礼党的十八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四川“两化”互动绘新篇--“两化”互动:
孕育→萌芽→突破→成荫 [J], 严文杰
3.“两化”互融并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乐至县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
化的实践 [J], 封安
4.加快“两化”互动发展建设低碳经济强县——四川省苍溪县低碳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路经思考 [J], 宋仕新
5.试论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两化融合体制机制的创新r——基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 [J], 秦浩;宝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

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研究【摘要】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影响的重要因素。

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也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

本文通过探讨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

同时强调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政策建议,为推动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推动作用、促进作用、互动关系、影响因素、发展模式、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城镇化则是人口结构和空间格局的重要变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更加复杂和紧密。

传统意义上,工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城镇化则是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愈发复杂。

对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指导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深入了解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分析工业化过程中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和规律;2.探讨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研究城镇化对工业结构、产业布局、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影响;3.揭示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机制和效应;4.分析影响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因素,探讨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5.总结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

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

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一、引言四川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在这一背景下,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紧密。

本文将对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展开研究,探讨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二、四川省人口发展概况1. 人口总量及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末,四川省总人口约为8000万,是中国人口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

从近年来的人口增长趋势来看,四川省的人口总量一直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约为0.5%。

2. 人口结构四川省的人口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地处城市的高度集中的城镇人口,也有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农村人口。

四川省还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

四川省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城镇化和流动化的趋势。

3. 人口分布四川省的人口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

成都、绵阳等东部城市的人口较为密集,而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由于四川省地处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一些地区的人口密度也较低。

三、四川省工业化进程1. 工业化发展概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四川省的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目前,四川省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力、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四川省的工业化步伐更是有了显著加快。

2. 工业化对人口的影响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四川省人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工业化吸引了大量的务工人员,形成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

工业化也改变了农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就业模式,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转移。

3.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四川省的城镇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改善,吸引了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

工业化的发展也提升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为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四、结论通过以上对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人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

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

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摘要】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是当前热门话题。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人口总量变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城镇化进程与人口结构调整、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人口流动与城市发展协调性分析以及城镇化与人口就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四川省的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密不可分,工业化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对人口结构和就业产生了影响。

结论部分提出了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的内在联系,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这对于推动四川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川省、人口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总量变化、人口结构调整、工业化影响、人口流动、城市发展、协调性分析、就业结构调整、内在联系、发展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四川省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大省,人口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同时也面临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挑战。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四川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人口结构和就业形势也在不断调整。

深入研究四川省人口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人口总量的变化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工业化进程带动着人口向城镇集聚,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人口总量的增长。

人口密集的城镇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局面。

探讨四川省人口总量变化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

四川省城镇化进程与人口结构调整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城乡发展的平衡,也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深入研究四川省城镇化进程与人口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找到有效的调控措施,促进人口结构的协调发展。

【优选】新型城镇化行业主题研究PPT文档

【优选】新型城镇化行业主题研究PPT文档

• 地城镇化”远高于“人口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粗放”式发展的代表。
新型城镇化——量变到质变
• 未来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更加注重“质”的提升 •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我们将立足不同人口的需求去研究未来城镇化真正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 截止 年11 月1 日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不包括港澳台)总人口13.4 亿人,城镇常住人口6.66 亿,农 • 村常住人口6.74 亿,城镇化率为49.7%。我们再进一步将城镇常住人口划分为:城镇户籍定居型人口、城镇户籍流动 • 打工人口、农民外出打工、农民工就近城镇打工等多种口径,对应不同人群未来城镇化的需求,得出结论: • 1)近4 亿城镇户籍且定居型人口——城市建设精细化、城市生活智能化:根据普查数据,4.6 亿城市户籍人口剔除 • 亿城镇间流动打工人口,则近4 亿人为有城镇户籍且定居型人口,他们的生活要求是能够更多、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 • 的舒适和便利。因此,新型城镇化代表着城市发展的精细和智能,将显著拉动涵盖城市轨道交通、园林装饰、节能环 • 保等城市“精雕细琢”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医疗信息化等生活智能化产业的发展。 • 2)2.8 亿城镇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现有0.7 亿城镇间流动打工人口,1.5 亿外出打工农 • 民工及0.6 亿在本地镇区打工农民工合计,组成2.8 亿城镇流动人口。我们认为,这些流动人员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够真 • 正成为城市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权利。因此,新型城镇化意味着打破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充分保障流动人口 • 在教育、医疗、就业的共享权利,真正将他们的流动型消费转为定居型消费,从而拉动区域房地产、教育、医疗、文 • 化娱乐等产业的发展;但是,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将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 前提。 • 3)潜在1.2 亿人口继续向城镇转移——新城镇人口带来新的基本需求:尽管 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但 • 城镇化进程仍远未达到顶峰。我们预计, 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达到60%,未来仍需有1.2 亿潜在农村人口向城镇 • 转移。这些新城镇人口进入城市生活,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其消费习惯及消费能力将逐步向城镇居民改进,将有望拉 • 动零售、餐饮、文化娱乐、 消费等产业的需求;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相互促进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全国城镇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方式,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低碳排放、环境友好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追求城市和人的和谐统一,推动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也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首先,要加大工业发展力度,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产能提升和工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其次,要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供给能力,为城市化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支持。

再次,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收入增长。

最后,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可以带来多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先,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新型工业化的推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

因此,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可以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配置。

新型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市场来支撑,而城镇化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

通过互动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可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居住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政策保障。

四川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动态研究

四川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的动态研究
就 是 我 们 通 常 说 的城 镇 化 ;另 一 方 面 ,城
在 不 同 历 史 时 期 具 有 不 同的 因果 关 系。 关 键 词 :工 业 化
检 验
城镇化
格 兰杰 因果
镇化的聚集经济效益对工业化也 有明显的 促进 作用 ,同时城镇化也是推进 工业化 的 最佳 空间载体 ( 马文春 ) 。第三种观点认为
化率 和非农 化率也 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因 此 ,将四川省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阶段划 分 为改革开放前 ( 9 2 1 7 1 5 — 9 8年 ) 和改革
开 放后 ( 7 — 0 9年 ) 下 面 对 两 个 历 1 820 9 。 史 时期 内 的 工业 化 和城 镇 化 关 系 进 行 进 一 步数量分析 。
者 对 于 工 业 化 与 城 镇 化 关 系 的研 究 可 谓 十 分 丰 富 ,学 者 们 普 遍 认 为工 业 化 与城 镇 化 之 间存 在 明 显 的 互 动 因果 关 系 ,总结 起 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非农化率 ( ) N 进行平稳性检验 。根据时间 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 方法 ,对上述数据进
行 A 检 验 ,得 到 表 1 示结 果 。 DF 所
( ) U 、工业 化率 ( ) 及 工 业 总 产 值 ( 、 1以 T)
互动 关系也有一定差异 ( 郭克 莎等 ) 。为了
验 证 上 述 理 论 观 点 ,笔 者 搜 集 了 四川 省 新 中 国成 立 以 来 工 业 化 与 城 镇 化 数 据 ,试 图
面 的内容 , 二者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 我国学
数 R能 够 初 步 反 映 变 量 之 间是 否 具 有 一 定 的 关联 系 ,其取 值 范 围 为 一 1≤ R≤ + 1 。

戴宾《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加快四川城镇化进程》

戴宾《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加快四川城镇化进程》

18.2
15.6 13.3 12.5 11.3 10.5 10.4
广元
眉山 凉山 乐山 攀枝花 绵阳 成都
23.8
40.7 30.8 50.5 65.0 37.9 33.6
32.6
48.5 37.0 55.7 69.6 41.5 37.2
8.9
7.9 6.2 5.2 4.6 3.6 3.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广安
巴中 雅安 南充
●产业园区与城镇在空间上脱节
2000年以来四川工业化与城镇化适配度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标准 二产就业比 二、三产就业 城镇化率 重I 比重N U 18.70 43.30 26.70 18.60 44.40 27.20 19.20 46.10 28.20 19.40 47.00 30.10 19.50 47.80 31.10 19.70 48.50 33.00 20.10 51.10 34.40 22.50 52.10 35.60 23.40 53.90 37.40 24.00 54.90 38.70 24.90 56.30 40.18 47~50 I/U 0.70 0.68 0.68 0.64 0.63 0.60 0.58 0.63 0.63 0.62 0.62 0.5 N/U 1.62 1.63 1.63 1.56 1.54 1.47 1.49 1.46 1.44 1.42 1.40 1.2
互动、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
● 2012年8月,召开全省第二次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
●四川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的宏观背景
●四川“十一五”城镇化的成效与问题 ●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加快四川城镇化进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实行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传统工业化道路:是指苏联和中国先后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就新 中国来说,其时限就是从1949~1978年。
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 的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在特殊意义上的 长期的、片面的、高速的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国民经济恢复期:1949—1952 ②国民经济“一五”期:1952—1958 ③国民经济波动期:1958—1978
——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道 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高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1978~2010年,我国在实现新型工业化道 路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可以归结为:
由1978年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到工 业化中期后半阶段。
在1953~1978年, 轻工业产值年均增速9.3%,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64.4%↓43.1%。 重工业产值年均增速13.8%,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35.6%↑56.9%。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工业化道路探索
1979年~目前。这条工业化道路是在改革以后逐步 形成和实施的。
直到现在,这条道路还在进一步完善和实施过程中, 预计要到2020年才能基本实现。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四川新型工业化与新型 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区域经• 济教研部
唐昭霞 副教授
博士
请思考:
中国——在演绎了高速成长的30多年奇迹 之后,经济已然到了一个拐点,高增长时代全面 结束。
人口瓶颈、环境瓶颈、资源瓶颈,犹如三座 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
未来何去何从?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 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 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而奋斗》的报告
其次,学者们还认为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不同 之处,就在于传统工业化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才开始推 进信息化。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则应当把信息化放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不断用信 息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综上简述:
新型工业化,是应对传统工业危机, 把信 息化放在优先地位,适应新形势的工业化。
首先: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两个方面而言的: 一是相对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 二是相对我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要吸取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特别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曲格平、胡鞍钢、王新天、周振国
2、概念理解 (1)官方表达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完整地提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以工业化促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理论探索
本课程主要从狭义概念阐述,学者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 新型工业化进行了解析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工业化道路探索
① 1979年—1997年 “纠偏” 阶段 ② 1998年—目前 结构调整阶段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以 后,改变以往的工业化方式,开始新型工业化道路。 1982年,党的十二大 :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 ,小 康水平。 1987年,党的十三大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992年,党的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党的十五大 :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而又完整地提出,要“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 2007年,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
一、为什么?
1、城镇化滞后工业化 2、四川现状
二、什么是?
1、“两化”互动逻辑 2、如何进行城乡统筹?
三、怎么做?
1、新型工业化:高端切入、产业承接、集中集群集约 2、新型城镇化:城镇体系、规划引领、功能转变 3、统筹城乡:村产相融、体制创新
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 (二)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三)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
2012年5月27日下 午,国家发改委正 式核准广东湛江钢 铁基地项目动工建 设。图为湛江市长 王中丙在国家发改 委门前难抑激动亲 吻批复文件。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 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 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用。
第五、新工业化材料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原材料的深层开发,
实现材料元素化。
(二)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1、概念理解 2、中国之路 3、“新”在哪里?
1、概念理解
(1)人口学概念
化互动逻辑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 1、中国之路 2、概念理解
中国工业化进程
中国工业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 界。 分为:
近代工业化时期 现代工业化时期
现代工业化时期
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工业化道路探索。
(3)新型工业化的切入口
第一、新型工业化科技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信息、生物、纳米、
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太空等新科技的发展
第二、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战略:包括信息产业、生物产业、
纳米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态产业、太空产业等 新工业产业。
第三、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深层循环生产经济体系。 第四、新型工业化能源发展战略:主要是物理能源的开发和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