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读后感
走近雷夫

走近雷夫,感悟教育的真谛自从读了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就感觉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读过之后我常常思考:雷夫教给了我什么?我的教育要改变什么?学习的时候,这个问题又重新跳出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尽管有的人说,我们中美教育从根本上、从体制上有太多的差异,但我想说:雷夫老师教给我们的是能穿越时空、跨越国度深深的烙印在你脑海中的财富;这是不管在什么国度,不管在什么教育制度下都泯灭不了光辉的教育宝藏,他向我们解读了教育的真谛!一、教育无捷径----全心投入。
雷夫刚参加工作时,面对素质很差的学生,他曾想过要离开教师这个行业,可就是因为那次的教室里“火”的事件,让他发现,忘我的干一件事情,感觉原来是那么美好。
从此,他抛却了一切杂念,忘我的投入到了工作中,将忘我的精神扩大到所有的教学过程,并将这种精神辐射到了职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他用心的干好每一件事情,一干就是几十年!这种用心、这种耐心值得我好好学习!面对老师们的提问,雷夫说他没有“速成秘方”,站在众多前来取经的中国同行面前,他坦言:“我不是超人,我也时常犯错。
美国媒体总把我说成是教育圣徒,但我不是,我只是一个老师,像所有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
”雷夫说,好老师是需要耐心的。
帮助一个孩子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甚至很多年。
正如挂在第56号教室黑板上的标语一样:教育无捷径。
二、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无小事也无大事。
雷夫老师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各种好习惯,自己独创了很多自己的课程,他向我们介绍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涉及到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数学教学等,也包括电影欣赏、戏剧演出等班队活动。
每一种方法,雷夫都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不强迫孩子,和孩子们在玩中学习,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教育无小事,教育也没有多少大事,雷夫认识到:天天发生的小事已经铸就了孩子们的魂魄,所以他把教室内外遇到的一切和他所创造的一切都演绎为平凡而又动人的教育故事。
聆听雷夫_感悟教育

聆听雷夫,感悟教育
聆听了美国最佳教师雷夫《没有什么阻挡我们成为优秀教师》的报告。
我感动于雷夫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坚守,感动于雷夫老师对学生无限的爱心与耐心,充满激情的工作,充满智慧的工作,完美的阐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真谛。
雷夫的报告给人启迪,令人深思。
他的要学会倾听多与学生沟通,要信任学生不让孩子害怕,要引导孩子阅读培养孩子专注精神,要多关心学生对学生不厌其烦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雷夫是美国的一名小学老师,30年来,他一直任教洛杉矶霍伯特小学,他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有很多“问题儿童”。
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雷夫为美国的教育界创造了“神话”,他所教的“问题儿童”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AST)前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更是成为世界众多家长的教育“教科书”,他本人也成为唯一一位获得四位总统召见的教师。
总来说之,我们的榜样——雷夫老师他是一个勤于探索的教师,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他是一个爱学生的教师,他是一个爱工作的教师他是一个有教育主张的老师,他是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他是一个重自律的教师,他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只要我们有信念,我们也能够做这样的老师!虽然,我们与雷夫老师的距离很远很远,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感动和爱意会让我们加快追赶的脚步。
我们会持续努力,因为我们也有爱……
雷夫老师用“心”去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们也一起用心,用我们的爱心、真心、耐心、细心,对待我们的学生。
我们的心在哪,我们的方法就在哪,我们的微笑就在哪,我们的钻研就在哪,我们的爱就在哪!只要我们像雷夫老师那样,做一个用心的老师,我们也一定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奇迹。
雷夫读后感

雷夫读后感第1篇:雷夫读后感一本好书,读过之后必定要对原有的观念有所影响,这样才不枉确确实实读过此书。
但观念方面,是认识到,却仍然不太容易改的,所以,在提出我主要收获三个方面的同时,我还写出自己打算如何做来切实让自己拥有这种好的观念:(一) 全心全意投入教学这是我读过此书后,最大的感触。
书的原名就叫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是自序《教室里的火》的主题提炼。
雷夫老师自己也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
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教学中。
”作为新老师,我非常想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进展,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雷夫老师给我指明了这条路,即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在后文中,他也提到了,每每听歌的时候,都在思考学生演奏这首歌的可能性,他妻子也在凌晨三点多的时候突然抓住他:“××歌可用来当××幕的配乐……”这样处处为孩子着想,想着如何能让孩子全面进展,即使先天略有不足,相信也是可以弥补的。
入迷,是一种境界,即便如茅盾先生说的,像“香菱学诗”那样功利地入迷,也会带来一个美妙的结局。
所以,我打算,在教学之中,时时提醒自己:“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孩子们身上,注意到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和表情”。
从而了解孩子,并在孩子最需要的地方帮助他们。
在课外,如果能够无论在做什么的时候都想着:“孩子们会不会喜欢这个;这个能不能辅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么我相信自己能够逐渐把握住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进展得更好。
这样开始时可能会有些别扭,但习惯一段时间,我相信自己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为了孩子们的进展而做每一件事。
(二) 要有长远的眼光拥有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激情和方向,还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把孩子向某个方向引导。
单靠自己的阅历积累,是不能够完全教育好孩子的,甚至会把孩子局限在自己的框架内,在这种程度上,投入越多,危害也就越大,可能尽管在短时期内,会出现很好的成绩。
雷夫给我的启发

雷夫给我的启发假期里拜读了雷夫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被他对教育的热爱所打动,对他充满了好奇,读完该书后感到受益匪浅。
近30年来,雷夫一直在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教师。
班上90%以上的学生家庭困难,且多来自移民家庭,那些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就给教师的班级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使雷夫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雷夫没有退缩,用他的热情与智慧,改变着学生的命运,创造出了一个个教育奇迹。
雷夫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半小时到校,帮助喜欢数学的孩子辅导功课。
中午,放弃午休时间,教20个孩子学吉他。
放学后,花2个小时,和50个孩子一起排练莎士比亚剧。
每周有两个晚上通宵工作。
每个周末都无偿地教学生。
他这样坚持工作了近30年,无怨无悔。
他这种持之以恒、执着的精神,令我佩服不已。
可见,一个人成功的背后,必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雷夫自己喜欢莎士比亚和棒球,他把自己的爱好融入到教学之中。
他教学生打棒球,让孩子在学习打棒球的过程中,学会“专注”。
“专注”的品质对学习有很大帮助,无形之中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他和孩子一起排练莎士比亚剧,孩子们从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学会了倾听。
同时,为孩子开辟了新的天地,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他们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孩子们懂得了“我很重要”,树立了信心。
莎士比亚剧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就像雷夫所说“一个孩子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
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考试,更要为孩子的一生着想,因此,教育不能抹杀孩子的天性。
雷夫坚信“快乐可以点燃学习的热情”,教导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保持一种持续而稳定的精神饥饿感,不断用爱的教育本质和创新教育方式丰盈孩子的精神生命,引领孩子从平凡走向优秀甚至卓越。
雷夫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什么是尊重,他到一家高级餐厅打工。
他不要薪水,只希望带学生到那里共进一顿晚宴,让孩子享受到最高的待遇。
2024年学习《雷夫问答录》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雷夫问答录》心得体会《雷夫问答录》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的畅销书,讲述了作者雷夫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对话。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的了解只是浅尝辄止,对于如何与他人更好地交流和理解他人的需求也没有过多的思考和理解。
然而,通过学习《雷夫问答录》,我对这些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在接下来的2000字里,我将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
首先,《雷夫问答录》帮助我重新思考我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在书中,雷夫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他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即真正地倾听他人的内心声音,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我意识到我常常只是表面上地倾听他人,而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通过学习《雷夫问答录》,我更加注重换位思考,努力理解他人的角度和感受。
这种倾听和理解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而且有助于建立更强大的人际关系。
其次,《雷夫问答录》也加深了我对情绪管理的理解。
在书中,雷夫不仅教给学生们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还鼓励他们面对情绪及时表达。
这使我反思自己在情绪管理方面的不足,并开始尝试更积极地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我学会了通过深呼吸和冥想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学会了将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将其压抑在内心。
这样的情绪管理方式使我感到更加轻松和自在,也让我在与他人沟通时更加明确和坦诚。
另外,《雷夫问答录》还帮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需求。
书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雷夫教导学生们要尊重和接纳他人的差异,并且通过倾听和理解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仅仅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期望他人与自己一样思考、感受和行动。
相反,应该去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并与他们建立互惠互赢的关系。
最后,《雷夫问答录》提醒我要积极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
在书中,雷夫通过与学生的问答对话,帮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雷夫的故事》读后感

《雷夫的故事》读后感引言概述:《雷夫的故事》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雷夫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通过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体会到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我对《雷夫的故事》的读后感。
正文内容:1. 雷夫的困境1.1 雷夫的身体残疾雷夫在小说中因为一场事故导致了身体的残疾,这使他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然而,雷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用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克服了身体上的障碍。
1.2 雷夫的心理挣扎雷夫不仅面临着身体上的困境,还面临着心理上的挣扎。
他经历了自卑、孤独和无助的情绪,但他从未放弃对自己的期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雷夫的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
1.3 雷夫的社交困难雷夫在学校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面临着同学们的歧视和排斥。
然而,雷夫并没有向这些困难低头,他通过努力和善良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友谊。
雷夫的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能克服困难。
2. 雷夫的勇气和坚持2.1 雷夫学习乐器雷夫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他的身体条件不允许他像其他人一样学习乐器,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通过自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2.2 雷夫参加体育比赛尽管雷夫的身体条件不适合进行体育运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
他参加了学校的体育比赛,虽然没有获得冠军,但他的勇气和坚持赢得了他人的敬佩。
2.3 雷夫的学业成就雷夫在学业上也表现出色,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雷夫的故事告诉我,只要有勇气和坚持,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3. 雷夫的影响力3.1 雷夫的榜样作用雷夫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勇气和坚持让我明白了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应该怎样坚持下去。
雷夫成为了我生活中的榜样,激励着我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3.2 雷夫的启示雷夫的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和坚持,就能够战胜困难。
雷夫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激励我在面对挑战时不退缩。
《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读后感

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读后感介绍《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是一本记录了美国教育家雷夫•德尔加多在中国的讲演与教育故事的书籍。
书中除了记录雷夫老师的故事之外,还包括了他的一些观察和体会,并结合了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想法。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从不同维度思考了教育该如何进行,以下是我的阅读心得。
人人都应该成为教育者雷夫老师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待人方式,即“每个人都是教育者”,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没有完美的“老师”,只有一个接一个向我们推荐和传授着经验,环境的种种也不乏着影响因素,而在雷夫老师的讲演中,教育不止是教师一种职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者。
举个例子,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引导者。
他们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凭借他们对孩子的了解,可以最好地了解孩子所长和短。
在雷夫老师的观点里,家庭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关键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但家庭教育未必能够全面地覆盖所有教育方面。
因此,雷夫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每个人都是教育者”这个概念,应该对于所有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社会大众都有启发性。
改变教育的方式书中的雷夫老师非常注重改变目前教育的方式。
他认为,当前的教育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雷夫老师尝试用激励机制,让学生变得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所需知识,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雷夫老师还强调了知识的可塑性。
传统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
因此,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需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还需要从实践着手,引导学生动手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实践所学习的知识。
尊重学生的职业发展雷夫老师的另外一个观点是关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问题。
在工业时代,经典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工厂中的工人,而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当时的工业时代。
《雷夫》读后感

《雷夫》读后感《〈雷夫〉读后感》读了《雷夫》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而又深刻的教育之旅。
雷夫,这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让我深受触动。
在书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教育大师,而是一个充满激情、真心关爱学生,并且愿意为了教育事业付出一切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形象。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雷夫对于课堂的精心打造。
他的课堂不是那种死气沉沉、照本宣科的地方,而是充满了活力、探索和惊喜。
比如说,在教授数学的时候,他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公式和算法,而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们真正理解数学的奥秘。
就像有一次,他带着学生们在操场上模拟商业交易,通过买卖东西来学习计算成本、利润和折扣,这让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瞬间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那些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效果简直太棒了!还有雷夫对于阅读的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不仅仅是鼓励学生多读书,更是创造了一个让学生们热爱读书的环境。
他的教室里到处都是书,学生们随时都能拿起一本沉浸其中。
他还会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书籍,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想法。
我记得书中提到,有个原本对阅读毫无兴趣的孩子,在雷夫的引导下,逐渐爱上了阅读。
一开始,这个孩子连一本书都读不完,总是坐不住。
但是雷夫没有放弃,他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他推荐了一本关于冒险的书。
孩子一开始还是不太情愿,但是当他翻开书,看到那紧张刺激的情节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像是变了一个人,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读更多的书,和同学们分享他在书中的发现。
雷夫对于学生品德的培养,也让我感慨万分。
他不是通过说教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善良、诚实和勇敢。
有一次,班级里发生了一起小小的偷窃事件,一个同学的文具不见了。
雷夫没有大张旗鼓地调查,而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关于诚实的故事。
他没有直接指出是谁的问题,但是那个偷拿文具的孩子,在听了故事之后,主动把文具还了回来,并且向同学道了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南韩学校
张乐俭
2011.05.24
雷夫·艾斯奎斯这位喜爱阅读的小学教师是不平凡,他用一颗充满爱和智慧的心,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学生。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使我感触很大。
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为他的学生所做的早已超出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与义务。
他在数学教学上的颇多方式方法无一不书写着一位师者的耐心、爱心,还有对孩子的信心,他的学生也并不是最优秀的,但通过雷夫老师的帮助,学生们却都成为了美国的精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作为一名教师,这也正是我们所应该
追求的。
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雷夫老师提倡并实践的“没有害怕的教育”。
他的教室以信任取代恐惧,我们通常遇到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就会很生气地责问:“为什么说了那么多遍还是记不住?!”没有了耐心,用恐惧来压制学生,可是雷夫老师讲3遍不懂,可以讲5遍,5遍不懂,可以讲10遍,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雷夫老师有着旺盛的精力,他带着学生搞乐队、看电影、排练莎士比亚的剧本、做实验、出去旅游,并且乐此不疲。
为什么他有那么旺盛的精力?是他与众不同吗?其实,每个人的精力都是一样的,但是他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为之而奋斗终身的职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激情,才会想出那么多别出心裁的创意。
相比较我自己而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工作好象也已经有了一种倦怠,好象是每天为了生活在忙忙碌碌,习惯了按部就班。
白天在学校忙了一天,傍晚回到家中精疲力竭,不愿再多花其他的心思去想其他的事情了,只把份内的事情做好。
这就是区别。
从这个区别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样一句话: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
奉献就是毫无条件的付出。
这是他对事业的热爱。
其次,关于“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让我倍有感触。
对于雷夫老师提到的劳伦斯·科尔伯格,我只知道这位心理科学家的“道德六阶段论”和“道德两难故事”这两个概念,具体内容不了解。
当看到雷夫老师极为自豪地写道:“我很快就把‘六阶段’导
入任教的班级;现在,‘六阶段’已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
……我甚至用‘六阶段’来教自己的孩子,所取得的家庭教育的结果也让我极为自豪。
”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自豪之情。
学生们大都对做人的道理懂得非常多,可是并不代表他们就是道德修养高的学生。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粗浅的理解是对学生的惩罚教育,是惩罚使孩子们害怕,从而使学生乖巧听话。
我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不经常使用惩罚手段,可能是性格原因,也可能是工作时间长的原因吧。
雷夫老师也明确指出“这个策略其实是无效的”。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这个阶段我称为赏识教育,自认为有“物质奖赏”和“精神鼓励”两种形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对比一下,在自己的课堂上,我觉得有几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就处于第三阶段,当然,他们实际的道德水平肯定不是处于这个阶段。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必须要依次经历这六个阶段,而且并不是所有儿童都能达到最高阶段。
“第四个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后三个阶段,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并没有做太多有意识的强调。
今后的教学中,就从第四阶段开始,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可能不会创造雷夫老师的奇迹,但是我可以让我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我的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让学生变成学习的天使!我愿意把更多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把更多的爱洒向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