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州八景
我的家乡仪征

我的家乡仪征(一)历史:说起仪征的历史,西周一个太子叫“蚁”的,封地就在此地,这就是仪征最早的地名啦。
春秋伍子胥逃楚投吴,是在本市的俩位见义勇为者“浣纱女”和“渔丈人”的舍命帮助下成功的,解剑渡江处,得名“胥浦”,著名的仪征化纤,就建在这里。
汉朝时,这里是吴王刘濞的地盘,他领衔挑起“八王之乱”,就在境内的铜山铸钱来着。
隋炀帝开运河,沿河建了四十多座行宫,咱这里有两座,一曰临江宫,一曰扬子宫,从此有了扬子的名称,这段江面就叫扬子江。
五代时,接过吴国皇帝杨溥的驾,改名“迎銮”。
到了北宋,皇帝信道,听说在境内的二亭山发现了王气,便命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赐名仪真,后升为真州,这一段是仪征的好日子,欧阳修也来凑热闹,写了篇《真州东园记》。
有诗为证:送邵监酒宋刘宰仪真来往几经秋,风物淮南第一州。
山势北来开壮观,大江东下峙危楼。
沙头缥缈千家市,舻尾连翩万斛舟。
此去烦君问耆旧,几人犹得守林丘。
后来宋、金打仗,真州成了前线,繁华不再。
元袭宋,仍为真州,明朝改真州为仪真县,降级啦。
清初为避胤祯(雍正)的讳,改名仪征,清末避溥仪的讳,改称扬子县,辛亥革命成功,恢复仪征县--瞧,累不累?1986年撤县设市改为仪征市。
(二)风景名胜:真州,旧有八景,即:北山红叶,东门桃坞,南山积雪,西浦农歌,资福晚钟,天池玩月,仓桥塔影,泮池新柳。
八景各有特色,是融建筑、山水、花木以至文物、古迹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富有诗情画意。
清代仪征藉画家诸乃方作有真州八景图八幅。
如今,景物虽大都湮没,作为历史文化将永远存在。
故寻迹追踪,作真州八景介绍。
北山红叶北山,原名城子山。
古人说,城子山“截然平陈,望之若横州,若长城,若偃月,岗阜靡迤二十余里,西迎大江之怒涛,而东送之入海”。
山上旧有东巡台、壮观亭、扁岫亭、澄澜阁、八蜡庙、北山寺等建筑,是真州的游览胜地。
东巡台是为纪念魏文帝曹丕的。
曹丕曾率领十万大军到这一带,准备渡江攻打吴国,因为天险难渡,只好罢兵归去。
泮池新柳颂

泮池新柳颂作者:陈静宜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2010年第12期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绿树,芳草,鲜花,小池……这里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怀揣着文学的梦想,用青春的笔,编织着跳动的文字。
社团名片编者按:仪征市实验中学文学社得名于该校校园内有着“真州八景”之一美誉的著名景观——泮池新柳。
下面请听陈静宜同学为我们讲述泮池新柳及文学社的故事。
CHAPTER.1前世泮池是有着一段历史的。
这包容着泮池的小城,也是有一段历史的。
小城虽小,却已存在千年。
早在战国时期,伍子胥就曾流亡至此,留下了“胥浦”这一美名。
泮池原是书院小池,经文人们泼墨渲染,与北山红叶、东门桃坞、南山积雪、西浦农歌、资福晚钟、天池玩月、仓桥塔影七种闲适的特色风光并称“真州八景”。
随着世事变迁,其余七种景物已旧迹难考,而泮池新柳,虽几经战火,却至今保存完好。
湖边唐塔的经历则更加坎坷,几次被毁,又几次重建。
它虽没有滕王阁的浩大,却也足够奏一曲岁月的挽歌。
CHAPTER.2新生书院由于战乱而消失,泮池随之沉寂了几十年,湖光柳色也都黯淡下去。
忽然有一天,池水一下子清亮起来,柳树们重又摇曳生姿,只因这湖畔边。
重新建起了一座中学,这就是仪征实验中学。
湖边又有了学子们匆匆的身影和热烈的讨论。
岁月静好地过了几年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是啊,真州如画,画中的儿女们,谁不是胸中文采激昂?更何况,泮池是一方宝砚,唐塔天宁是一支生花之笔,湖水如清墨,暗示着学子们,要以学校为纸,写出壮美的文字吧。
于是,不久之后,学校成立了文学社,社名就叫“泮池新柳”。
湖边又可见社员们三两相聚,他们笔下,流淌出如珠落玉盘般的文字,字字珠玑。
CHAPTER.3文学社有古韵浓厚的泮池做精神支柱,文学社愈发欣欣向荣。
那些或张狂如太白,或灵巧如小谢(注:南朝文人谢胱),或不羁如放翁,或潇洒如东坡的文字,意蕴悠长。
读之,或令人拍案叫绝,或令人掩卷沉思。
那每年一度的采风——栖霞山的红叶,芍药园的繁花,带来的,不仅是华美的篇章,更是开阔的心境。
描写春天的日记300字10篇

描写春天的日记300字10篇描写春天的日记300字1今天,天空一碧如洗,白云悠悠。
吃过早饭,爸爸、妈妈带我去州大河边游玩。
这儿的景色真美呀!大河边,一棵棵树木抽枝展叶,一阵风吹过,叶子发出了“沙沙”的声音,像是在唱歌;嫩绿的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漂亮的世界;花儿竞相开放,在小草的映衬下,把大地装点得更加漂亮。
微风吹过,花儿们摆动着腰肢,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草地上,一群不知名的小鸟正在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有的在捉小昆虫,有的在玩捉迷藏,有的在和小伙伴一起追逐、跳跃。
大河里,一群群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快活地游着,它们有时聚在一起,有时浮到水面上看看我们,突然,鱼儿们好像发现了"敌人"似的,马上游到深水里不见了。
远处,传来了几声鸟叫,原来是一群布谷鸟。
它们"布谷、布谷"地叫着,对人们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不一会儿,它们慢慢降落到地面上,哦,原来它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园。
玉溪的春天多美呀,我爱漂亮的新玉溪。
描写春天的日记300字2春天是生命的起源,无数生机在这里出生。
春天,它不像夏天那样活力四射,也不像秋天那样充实饱满,更不像冬天那样悲惨凄凉。
今天,我和妈妈来到了天德湖公园。
在万物复苏之时,小草逐渐从土里探出头来,花儿也正展现着自己的芬芳。
小鸟回到了枝头,昆虫也开始了叽喳。
我不禁惊叹起来,春天才刚没来多久,万物就已经想接受春天的雨露了,说完,我感觉手心一凉,低头一看,原来下小雨了。
春雨打在手上是多么凉爽,多么温柔啊!绵绵春雨,正点缀着这个美好的世界啊!没过多久,雨停了。
河边的柳树,在春雨的洗礼后,显得格外翠绿。
雨水形成的水珠,挂在叶尖,闪着五彩的光芒,一颗颗像珍珠一样。
一阵春风拂过,柳枝先是抖动了一下,上面的水珠顺着柳叶的边缘,缓缓流动。
到了柳叶尖,停了停,然后一下子跳到了水里,在水面泛起一圈圈波纹。
看到这眼前的景色,我不禁想起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旧城镇古真安州城内

旧城镇古真安州城内“竹王广场”规划设计建议方案旧城镇党委、政府于城镇建设规划中,拟建一竹王广场、乡村大舞台、陈列馆。
经征询有关方面意见,为节省土地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增强实际效果,决定将三者合为一处,加以规划建设。
后结合多方因素综合考虑,将广场位置定于具有中心特点、门眉特点,面积较为宽敞、受周边建筑干扰较少的古州城西门内侧区域。
鉴于目前所争取资金数额较小,加之该资金属于项目配套资金,按有关管理要求最迟需在明年8月前建设完成并接受验收,现结合如上实际提出如下建议意见,以供镇党委、政府领导决策,及有关单位作详细规划设计时参考。
一、园区式方案园区式,外观布局呈封闭式、独立式。
利于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加强管理。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设计方式。
(一)大体设计思路如下(附平面布局图):1.园区大门与城垣西门在一条中轴线上。
2.园区主要建筑设施有:①真安古镇陈列馆为园区乃至古镇标志性建筑。
取古建筑风格,典雅、大气、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
基本格局可取传统三合院或宫殿式)形式,双层瓦面,檐牙高啄。
廊柱、排柱粗壮,柱磉、镇狮匹配。
层数2-3层(左右两侧建筑层数可减),自地面起总高15米以内。
长30米,宽16米(含舞台空间)。
室内空间主要用于陈列、展览。
但因与舞台紧接,应配设表演更衣、化装间。
亦应有利于舞台布景,灯光、音响安设等。
占地面积280-300平方米。
②舞台标志楼(陈列馆)环抱(或正前横置)空间。
按中型舞台标准设计,台高0.8-1米,长15米,宽8米。
主要作文艺表演舞台或大型会议主持台用。
③入园门分主门与便门。
其中主门一道,便门两道。
主门位于园区东面,便门位于园区西面(标志楼左右两侧)位置。
主门:取牌坊式。
宽5米左右,高6米左右。
可以石料制作,亦可以钢筋混凝土制作。
式样、图案、对联均须体现园区主题与地方、民族特色。
便门:开设于标志楼左右两侧围墙间。
设计、制作时应略高于墙。
并取柱式门框,柱下有特色石磉、镇狮等;有门槛,门楣、双启门扇等。
吴江八景选段

吴江八景选段位于苏州市东部沿海的吴江区,是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所在地。
吴江八景历渊源,能够追溯到宋代。
以下就是吴江八景的八大景点:第一景:南桥古南桥历史悠久,是宋代最出名的桥梁之一。
这座桥跨在吴江河上,颇有几分古典韵味,也是吴江八景的一大看点。
第二景:江汉阳里古街阳里古街是宋代吴江镇的老街,街道蜿蜒曲折,四周种满古柏。
古街上分布着许多精美的宋式建筑,使这里成为一处古朴古典的旅游胜地。
第三景:江之畔汉江是流经吴江的一条重要的水道,其畔边有一片繁茂的河岸林,在春夏季节的早晨,河岸一带的景色尤为美丽,而且还可以看到运河中的船只缓缓而行。
第四景:江钟山钟山依山就势,面朝大海,远眺碧波荡漾,钟山登顶俯瞰吴江,景色宜人,在此处可以欣赏到吴江绵延浩瀚的江面、夜晚繁星璀璨的大海。
第五景:江寒山寒山位于北吴大道旁,历史悠久,形势壮观。
每当早晨,你可以见到翠竹剪影,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竹香,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宁静舒适的生活氛围。
第六景:江灵山灵山位于吴江县境内,地处中山脉。
山顶有着起伏的险峻山峰,有一种神秘灵气,整座山上有着许多宋代遗留下来的古庙古刹,更添了几分古典韵味。
第七景:江大沱大沱是吴江最大的湖,也是最大的旅游景点,每到秋季,大沱边秋色撩人,湖边垂柳拂晓,湖面的天际如画,成为许多游客的最爱之地。
第八景:州横塘文化博物馆横塘文化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吴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它收藏了许多古代文物和文献,也是一处探索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吴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赋予了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
上述八景代表着它的精华,是吴江的精神象征。
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变化。
吴江八景的故事绵延不绝,历史洪流汇聚一轮中国文化,它将永存不朽。
在游览吴江八景时,一定要把捉住这些景色,让每一处美景都能永久留在记忆里,唤醒心中对这座古城深刻动人的情愫。
(整理)郑板桥集 清 郑燮1

郑板桥集清郑燮郑板桥集(清)郑燮著来源:吉林市教育信息网参校: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12月新1版郑板桥全集卞孝萱齐鲁书社 1985年6月第1版郑板桥集详注王锡荣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1版●目录诗词卷前刻诗序后刻诗序钜鹿之战偶然作自遣诗四言海陵刘烈妇歌扬州晓行真州道中寄许生雪江三首闲居七歌哭犉儿五首村塾示诸徒淮阴边寿民苇间书屋项羽邺城寄许衡山赠博也上人寄松风上人喜雨题画悍吏私刑恶抚孤行别梅鉴上人客扬州不得之西村之作再到西村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秋夜怀友芭蕉山中雪后小廊怀舍弟墨弄潮曲饮李复堂宅赋赠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赠胡天游弟燕京杂诗(三首选一)读昌黎上宰相书因呈执政瓮山示无方上人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三首选一)山中夜坐再陪起上人作(四首选三)又赠牧山送都转运卢公李氏小园野老赠金农细君雨中古董贫士行路难三首又一首仍用前起句范县呈姚太守塞下曲三首招隐寺访旧五首(选二首)云乳母诗长干里比蛇脆蛇宿野寺游焦山雪晴六朝江晴罗隐文章李商隐四皓破衲赠勖宗上人三首(选二首)山中卧雪呈青崖老人音布范县寄题东村焚诗二十八字怀扬州旧居喝道范县诗绝句二十一首南朝历览三首有年立朝二生诗怀李三秋荷平阴道上止足七夕孤儿行后孤儿行题陈孟周词后署中示舍弟墨破屋姑恶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效李艾山前辈体断句署中无纸书状尾数十与佛上人窘况为许衡州赋忆湖村小园偶然作恼潍县饶诗李御、于文濬、张宾鹤、王文治会饮赠袁枚教馆诗别梅鉴上人赠范县旧胥词刻自序渔家傲王荆公新居蝶恋花晚景渔父本意浪淘沙暮春和洪觉范潇湘八景种花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西村感旧送顾万峰之山东常使君幕赠王一姐答小徒许樗存述诗二首食瓜附:陆种园先生一首·吊史阁部墓青玉案宦况菩萨蛮留春留秋宿千科柳浣溪沙少年老兵沁园春恨落梅西湖夜月有怀扬州旧游踏莎行无题虞美人无题念奴娇金陵怀古十二首西江月警世唐多令寄怀刘道士并示酒家徐郎思归满江红金陵怀古思家田家四时苦乐歌附:陆种园夫子一首·赠王正子玉女摇仙佩寄呈慎郡王有所感酷相思本意水龙吟寄噶将军归化城满庭芳赠郭方仪晚景赠歌儿村居瑞鹤仙渔家酒家山家田家僧家官宦家帝王家道情十首题画卷题画兰二十六则题画竹五十四则题画石八则题画兰竹石三十六则题杂画十二则题他人画二十五则书信卷十六通家书小引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焦山读书寄舍弟墨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淮安舟中寄舍弟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与江宾谷江禹九书与金农书一与金农书二与金农书三与杭世骏书与丹翁书与焦五斗书与勖宗上人书与光缵书杂著卷板桥自叙书自叙赠刘柳村板桥后序板桥偶记花品跋四书手读序扬州竹枝词序随猎诗草、花间堂诗草跋跋临兰亭序李约社诗集序跋王李四贤手卷集唐诗序题宋拓圣教序程邃印谱序南坨诗钞序跋西畴诗稿书屏风贴赠织文世兄题许松龄隶书轴题丁有煜石砚英雄本色印跋论书板桥润格梅庄记对联三十七联横额三联●诗词卷前刻诗序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习气。
“晚菘”非“晚崧”

Li ng ui u Ho k Absr c : eeaema yT iuS h o ’p e it ni u h u icu igp e nWa e n o msof e d . ip p rb t a t Th r r n ag c o l o mswr t S z o ,n ldn o ms v l dp e n sThs a e, y S e n o a t r i
a ay ig te e p e n erb c g o n s p e e t T i u S h o ’ a t i e n S z o n ag c o a s tat o i k n n l zn s o msa d t i a k r u d , r s n s a g c o lS c i t si u h u a d T i u S h lr ’ r i ft n i g i h h vi 会 科 学版 ) 社
20 0 8年 第 1 期
【2 1]王学钧. 黄炎培与毛庆蕃——太谷学派研究札记 【 . 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 社会科学版 ) 9 6( 、3). ,19 2
( 任 编辑 :王 子 淳 ) 责
我 未去 查原 文 ,我 想 “ 初 新韭 ,秋末 晚菘 ”应 不会错 。 春
( 雨) 洛
l
一
14 1一
着我 们的 心 。
以上所引,是秦雯的论文 《 冲淡闲适的世界——汪曾祺散文解析 》的最后一段 ,该文发表在 《 常熟理 工 学院 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20 第 1 期 上 。汪 曾祺 的 《 哲 07年 1 蒲桥 集 》20 00年 由作 家 出版 社 出版 。“ 秋
我的家乡初三作文8篇

我的家乡初三作文8篇我的家乡初三作文1千年黄冈,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但对我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美丽的地方,因为那里是我的家。
千年之前,唐朝的杜牧来了,那时的黄冈还是“得州荒僻中,更值连江雨”的荒僻之地;接着,宋朝初年的王禹偁来了,在黄州赤壁山上建起了小竹楼,还写下了千古流传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后来,苏东坡来了,在黄冈完成了他一生的巅峰之作,黄冈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冈,他也义不容辞的成为黄冈的形象代言人。
从历史中走来,我的家——黄冈也变得越来越美丽。
如果把黄冈比喻成一个美女,赤壁就是她的灵魂,因为有了赤壁,黄冈变得更有神韵了;遗爱湖就是她的眼睛。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湖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那么。
遗爱湖就是我们黄冈的一双明眸善睐的眼睛,是我们一扇随时敞开的心灵窗户;鄂黄大桥和城际铁路是她的翅膀,通过它们,我们黄冈可以飞得更远。
现在,我们黄冈要争创全国卫生城市,建设美丽新黄冈。
黄冈是我们的栖息之所,温馨的港湾。
为了使空气更加清新,湖水不再浑浊,环境变得优美,让我们拥有一个美丽家园,我们要创文明卫生城市。
而我作为一个小市民,一名小学生应该如何去为“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出一份力呢?争当文明市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首先,我要做好个人卫生,因为我们也是黄冈的一份子,我们的形象也影响着黄冈的形象。
穿戴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为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
比如,要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衣服要勤换洗,勤洗澡,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经常打扫环境卫生。
其次,我们要保护环境。
多做一些关于环保的宣传,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要在公园内多贴一些标语,提醒那些环保意识差的人,最好可以在公园内多安放一些垃圾桶,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最后,卫生城市,不仅是为外表的卫生,更是心灵的健康。
“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建设美丽新黄冈”,提高黄冈人的幸福指数,每个黄冈人脸上都露出幸福的微笑,黄冈不就更美丽了吗?千年黄冈,我的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州八景真州,旧有八景,即:北山红叶,东门桃坞,南山积雪,西浦农歌,资福晚钟,天池玩月,仓桥塔影,泮池新柳。
八景各有特色,是融建筑、山水、花木以至文物、古迹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富有诗情画意。
清代仪征藉画家诸乃方作有真州八景图八幅。
如今,景物虽大都湮没,作为历史文化将永远存在。
故寻迹追踪,作真州八景介绍。
北山红叶东门桃坞南山积雪西浦农歌资福晚钟天池玩月仓桥塔影泮池新柳北山红叶北山,原名城子山。
古人说,城子山“截然平陈,望之若横州,若长城,若偃月,岗阜靡迤二十余里,西迎大江之怒涛,而东送之入海”。
山上旧有东巡台、壮观亭、扁岫亭、澄澜阁、八蜡庙、北山寺等建筑,是真州的游览胜地。
东巡台是为纪念魏文帝曹丕的。
曹丕曾率领十万大军到这一带,准备渡江攻打吴国,因为天险难渡,只好罢兵归去。
以后便把这座山称为曹山。
壮观亭是宋代书法米芾(元章)建造的。
米芾曾在真州担任发运使,他很喜爱这一带的风景,经常邀集宾朋登临游览,先后写了《壮观亭诗》、《壮观赋》,说自己“扶筇上瑶台,一笑领清绝”,“邀宾壮观不辞寒,玉立风神气上千”。
北山寺原名崇因永庆寺,最早是南宋丞相吴敏所建,寺旁水池中栽有白莲,花开时香遍北效,人称香国。
八蜡庙是祭祀先啬、神农的地方,以后又增祀苗再成、黄得功两位南宋名将,庙内有大殿、客堂、游廊、月台、厅院等。
历代许多名人学士都慕名而来,鹄立北山之上,饮八面来风,望大江东流,“起骚人之思,动击楫枕戈之想”。
一些诗人称赞这里是:“襟带湘岷水,屏晋楚峰”,“吴客到应忘月观,淮乡胜不数平山,飞檐曲槛霄霏处,叠嶂工几席间”。
到了深秋季节,山上枫树一片通红,衬托着蓝天、白云、如黛青山,又是一番景色。
诸乃方描写“北山红叶”是:“骡马指丹枫,曲径遥通,老僧客剪秋崧,暮霭茶烟林杪,叶比花红”。
如今,枫林已不可寻,亭台古迹也已湮没,展现在眼前的,是宁扬高速公路的英姿。
西浦农歌现在胥浦农歌村一带的农民,历来爱好唱歌。
每到栽秧季节,秧田里不时传出高亢宛转的歌声,此唱彼和,持续不断,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奋斗不息的昂扬情怀。
“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春日的农村原来就很美丽,加上动听的歌声在空间回荡,更为朴素自然的农村景色增添了情趣。
因此,前人把胥浦农歌列为真州八景之一。
厉惕斋的《真州竹枝词》中说:“江村何处唱回波,袅袅音声柳外过,惯是乡民腔调好,我曾胥浦听农歌”。
清代的陶元睿也写诗描述:“西溪一带打鱼湾,时听歌声远近间,五月村庄农事急,须知稼穑本来艰”。
陶元睿诗中所说的西溪,也是真州一景。
这西溪从铜山发源,曲曲折折流到胥浦沿溪有笔直林、田畦、渔村、尼庵,江南诸山时隐时现,清越农歌此伏彼起,确是仪征的山阴道、若耶溪。
清代的骈体文大家吴锡麒赞美西溪是,“九曲相引,风萝自声。
一碧所环,云水无次。
驯鹭翘于渡,口老鱼闯乎波心”。
放棹归来,残蝉落日,依依相送,“江光荡晚,入画之树全迷;雨响生空,归巢之羽相接”,真是“瞑犹可恋,乐不知疲”。
诗人胡桐描述西溪是,“僻地多清趣,招情惬性情。
过桥分野色,到秋声。
竹栝青如染,亭幽暑不生。
使君高兴发,又结鹭鸥盟”。
东门桃坞东门桃坞,又称新城桃坞。
据说,新城古时候确有一座城,是东晋时谢安所筑。
当时,东晋皇帝的弟弟司马道子专权,这位曾经指挥过淝水大战,打得前秦军队“草木皆兵”的谢安被排挤到扬州做地方官,他看到这一带面临长江天堑,背倚两淮平原,沿江丘陵蜿蜒,形势险要,就在这里筑起一座新城,做好各种准备,防止司马道子搞政变夺权篡位。
所以,有人也把它称作谢公城。
以后,这一带开挖了运河,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现在的旧港一带,曾经是运河进入长江的港口,商贩往来不绝,形成了一个繁华兴盛的商埠。
运河两岸,土地肥活,农业比较发达,当地农民又有植树栽桃的丰富经验,沿河高地培植了大批桃树,有时桃、甜桃、蟠桃、水蜜桃、六月白等品种。
每到春日,“沿堤十里谢公城,千万桃花无限情,才过一丛花下立,又看前路众花迎”,衬托着一望无际嫩绿的麦苗,成为踏青游春的理想场所。
纪映钟《游新城桃》坞诗:“谢公城不见,彷佛见桃源。
十里飞霞绮,一溪通水村。
日迟行酒促,风静落江翻。
薄暮登前阜,清江露远痕”。
诗人杜睿“倚望遥天,明霞涨一川”,“绿是江南树,青为渡口烟”。
诸乃方笔下的桃坞是:“满坞绛云,莺啭初晴。
新妆林际笑脸迎,恍入武陵,溪口闲看饷春耕”。
山色,江光,花香,鸟语,构成了一幅绚丽多采的画卷,彷佛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南山积雪真州城南,隔江遥对江南诸山,从南京尧化门到龙潭、下蜀、高资一带,山峦起伏,延绵不断,远远望云,恰是仪征的屏风图画。
前人说这里是“满目好山青簇簇,连开骇浪白皑皑”,“新月初黄映江出,远山一碧送船归”,称赞“仪征城南天下稀”。
冬季大雪后,群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过去,当地人民大多相约到南门外大关帝庙楼上去观赏雪景,“三层楼外大江横,滚滚寒涛听有声,欲览众山都不见,满天苍霭若有情”。
到了春天,冰雪消融,山洼背阴处,还残存着一些积雪,远眺群山,青黛中镶嵌着片片白色,显得清。
丽这就是真州八景之一的南山积雪。
另有一种说法叫文墩积雪,诸乃方画的就是文墩的雪景。
文墩是宋代东园故址,那时候,也有人在雪后去追寻东园遗迹,径幽路僻,野旷天低,玉树琼树,清光照人,又是另一番景色。
天池玩月天池,又名莲花池,也就是城南河。
它是引盐的屯船坞,清代时,管理淮南批验盐引所和盐政亲临验的驻节之所“真州使院”,也设在天池近侧,每年六月初,新纲开所开江,大批盐船都要到这里来集中,听候巡盐御史等官员的掣验,还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活动,非常热闹。
平时,这个地方环境清幽,登楼眺望,或举棹泛舟,都别有情趣。
有一阙描述天池玩月的词:“不作五湖,为憩真。
州天池俨似镜湖秋,盐使昔曾停绛节,乐继登楼。
皓魄漾中流,宜放扁舟。
笛声惊起白沙鸥,知否秦淮歌舞地,无此清幽”。
词人把它与著名的镜湖相比,又说胜过笙歌燕舞的秦淮河,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
词中所说的盐使指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这位两淮巡盐御史很喜爱这个地方,“我爱真州老树阴,江天疏豁散烦襟”,任职期间都要在真州间使间院小住,消夏纳凉,还邀集一些著名文士诗酒唱和,留下了不少诗作。
“天池回合大江,缥缈楼临下界纷”,“高楼三面水,一面环百渚,隔岸江南山,遥青粲可数”,都是说的天池和使院的情景。
真州使院在清雍正以后开始冷落,后来推行票盐制,真州不再是盐运必经之地,高楼倾圯,河道淤塞,天池玩月便成为历史陈迹了。
仓桥塔影仓桥塔影的塔,就是如今矗立在工农街边上的天宁塔。
这座塔,最初是唐代景龙年间一位泗州和尚集资建造的,距离现在已有一千二百多年。
建塔时,说是为了镇压白沙,可见离江不远,周围的市面也不繁盛,塔后只有一个简陋的永和庵供和尚居住。
到了宋代,真州成为漕运的中转枢纽,南方各地的粮食从长江进入运河,都要在这里卸落,然后转运到北方的汴京去,加之淮南的产盐又在这里集散,这就大大推动了城市的繁荣。
宋时,现今的东门、南门一带兴建起很多粮仓、盐栈,还有河道通向城内,简陋的永和庵也换成规模宏大的报恩光孝禅寺,后来又改名天宁万寿禅寺。
塔以寺名,从此便称天宁塔。
寺前有河,河上有桥,原名文惠桥,因为附近多粮仓,江淮发运使衙门也在附近,于是又叫仓桥。
塔、河、桥相映成景,这就是仓桥塔影。
天宁塔,如今只剩下剥蚀灰黯的砖身,可在当年,却是画栋飞檐,金碧辉煌。
无论是旭日东升,夕阳西上,还是月白风清的夜晚,你伫立桥上,仰观古塔的雄姿丽采,俯视塔影摇曳于波光潋滟之中,确是各具特色,目迷神怡。
尤其是在火树银花的灯节,塔的七层飞角上挂起红灯,又有九连灯垂直而下,远远望去,分不清是塔上的灯,还是灯做的塔;而这灯塔倒侵在一片清虚之中,水上水下,灯光闪烁辉映,形成了仓桥塔影的另一佳境。
登临天宁塔,也是过去仪征人的一个游览项目。
前人留有登塔诗:“丹峰千尺插青天,此日招携历绝巅。
面面挥飞开日月,重重务兀锁云烟。
南来王气金陵满,东下长江碧汉连。
披豁消然尘虑涤,恍疑身在斗牛边”。
据说,登七层最高处,不仅全城在望,还可远眺镇江、扬州、六合以及烟波浩渺的洪泽湖、高邮湖。
塔下原有慧日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寺内读书写经时曾饮用此泉水,书写镌刻“慧日泉”三字于井栏上。
历代很多文人学士慕名到这里品泉饮茗,清代诗人王渔洋就有“自怜五载真州客,初试东坡慧日泉”的诗名。
近年,在天宁寺旧址(现为真州粮库)的一口井上发现镌有“古慧日泉”、“光绪十二年重建”字样的井栏,井水亦尚清冽,现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资福晚钟资福寺初建于北宋,原来在城东东岳庙附近,也叫东寺。
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名叫樊养凤的知县,自称精通风水,提出要将寺庙和学宫互换位置,和尚不赞成,秀才也反对,但都拗不过这位父母官,最后还是把资福寺搬到了学宫位置(现在县委机关所在地),孔夫子的牌位换成了释迦牟尼的塑象,泮池改成了放生池。
从那以后,资福寺又几次修建,有大殿、客堂、斋、知止轩、昙华室等建筑,还栽植了很多树木花草,尤多柏树、松要树。
花菲香阁,青松筛月,小桥流水,梵钟声声,这情景使人感到身心明净,杂念顿消。
历代很多人到这里来游览观赏,留下很多诗文。
有人说这里是,“萧萧古寺白云封,偷得闲来看老松,过路晚风何处起,忽闻天外一声钟”。
有人称赞它是,“花菲香阁傍严城,满院风来爽籁生。
丛菊凌霜开净域,寒松筛月弄秋声。
桥退一水心源活,地辟双林眼界清。
象教自来参福慧,喜闻梵呗惬幽情”。
泮池新柳泮池是学宫前的一个水池,池呈月牙形,中有堤,称瀛洲。
池水原来外河相通,有“泮水源通淮泗远”的说法。
池边遍植细柳,池内满泛荷花,流觞曲水,要嫩碧,芹藻飘香,伴随着雀鸣莺簧,构成了一个上佳的读书环境。
周围原有一组建筑群,孔庙的肃穆,奎楼的飞檐,牌坊的巍峨,宫墙的富美,以及明伦堂、四贤祠、尊经阁等,让人瞻仰留连,给真州八景之一的泮池新柳增辉生色。
物换星移,这些群在二十世纪初叶相继消失,只留下一座奎光楼,与鼓楼、宝塔鼎足而立,成为源远流长古真州的象征。
奎光楼,又名文昌阁,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是欧阳修的裔孙、当时的仪征知县欧阳照主持建造的。
楼有三层,登临其上,眺望大江奔流东去,运河蜿蜒西来,山峦起伏,阡陌纵横,两岸景色,尽收眼底。
前人描述登临时的情景是,“凌云空际出楼台,奔赴江山眼底来。
盖代文人因地胜,雄州图画自天开”,还在楼上竖起扁额,说是“秀挹江山”。
遗憾的是,这仅有的奎光楼也于七十年代初期因年久修而拆除了。
泮池附近的几座牌楼也是值得一提的。
过去,封建王朝实行科举制,曾经有个规定,凡是得中状元、榜眼、探花的,要在当地的学宫前分别竖立牌坊。
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了不起的荣誉。
因为一个读书人,要经过院试、乡试取得优秀成绩才能到京城参加会试,还要由皇帝亲自出题策问,合格的为进士,其中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而会试、殿试又是几年才举行一次,这就是说,几年中全国才出一个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