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含批注及复习资料汇编第一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7-9年级文言文课下注释整理

人教版语文7-9年级文言文课下注释整理

人教版语文7-9年级文言文课下注释整理人教语文7-9年级文言文课下注释整理《论语》十二则1、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2、说:“悦”的古字,愉快。

3、愠:生气,发怒。

4、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人称代词,我。

6、日:每天。

7、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8、信:真诚,诚实。

9、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0、十有五:指15岁。

“有”通“又”。

11、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2、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4、耳顺:能听进去不同的意见。

15、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6、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7、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8、殆:有害。

1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2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喜好;以......为乐趣;......的人。

21、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饭。

水,冷水。

22、曲肱.:胳膊。

23、必有我师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4、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2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斯,这,指河水。

26、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27、不可夺.志也:改变。

28、博学而笃.志:坚守29、切问而近思: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30、仁..在其中矣:仁德。

《世说新语》两则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5、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6、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7、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尊君在不:您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10、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11、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2、引:拉。

13、顾:回头看。

《虽有嘉肴》1、佳肴:美味的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世说新语》两则一、《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家庭聚会。

3.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里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讲:讲解。

论:讨论。

4.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迅速。

5.欣然:高兴的样子。

6.何所似:像什么。

7.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9.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儿漫天飘起。

未若:不如比作。

因:凭借(“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10.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的妻子。

11.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15)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二、《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资料(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资料(含答案)

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说新语》两则·检测题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
( 2)下车 引之
(3)元方入门不 顾
(4)太丘舍 去 ,去后乃 至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
父亲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与友 期 约 ________⑵ 去后 乃 至 ________ ⑶ 撒盐空中差可 拟________
⑷ 俄而 雪骤 ________
7、《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 ,十分耐人寻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 分)
⑴一寺临.河干(

⑶阅.十余岁(

1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 分 )
⑵山门圮.于河( ⑷但.知其一(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⑴如是.再啮
古义:(

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1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 分 )
(1) 山门圮于河 , 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
(2) 求之地中 , 不更颠乎 ?
译文 :
8. 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
答:
9. 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答:
10.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课内必背古文(人教版六册全)

初中课内必背古文(人教版六册全)

初中课内必背古文(人教版六册全)5.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汇编精编版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汇编精编版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汇编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编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rǔ)同“汝”《〈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6、一切乌有“乌”(wú)同“无”《山市》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下册)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pān)通“攀”《伤仲永》2、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通“才”《伤仲永》3、对镜帖花黄“帖”(tiē)通“贴”《木兰诗》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5、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通“智”《两小儿辩日》6、满坐寂然“坐”(zuò)通“座”《口技》7、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八年级(上册)1、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2、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3、诎右臂支船“诎”(qū)通“屈”《核舟记》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fǔ)通“父”《核舟记》5、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6、选贤与能“与”(jǔ)通“举”《大道之行也》7、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8、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9、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八年级(下册)1、蝉则千转不穷“转”(zhuàn)通“啭”《与朱元思书》2、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所有文言文总汇

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所有文言文总汇

七年级1、《童趣》一、重点字词。

1、项为之强2、徐喷以烟3、果如鹤唳云端4、以从草为林5、兴正浓6、方出神7、鞭数十,驱之别院8、必细察其纹理9、昂首观之10、为之怡然称快二、重点句子翻译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文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4、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5、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6、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

2、《论语》十则一、重点词语: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⑸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重点句子。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山市一、重点字词:1、然数年恒不一见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3、往来屑屑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5、连亘六七里6、或凭或立、不一状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9、见山上人烟市肆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二、重点句子。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4、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4、《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一、重点字词: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2、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7、尊君在不?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二、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汇编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汇编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汇编七年级上册:1、《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6、方.出神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答: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初中文言文及资料·汇编·—pdy —【此页可删】注:因字体、格式等受限,此文档与原文档(第一版下载后可见,但需有魏碑、HanziPen SC Regular、FZJingLeiS-R-GB、FZQiTi-S14S等字体。

另该文档为.docx)略有差异,内容未变。

批注是编者复习时加的,仅作参考。

文档制作粗糙,文本中如有错字,敬请谅解。

七至九年级文言文总录5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论语》十二章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虽有佳肴《礼记》河中石兽纪昀寓言四则智子疑邻《韩非子》王安石木兰诗口技林嗣环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狼蒲松龄21◇22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23核舟记魏学洢◇24大道之行也《礼记》◇25杜甫诗三首《望岳》杜甫《春望》杜甫《石壕吏》杜甫◇26三峡郦道元◇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8观潮周密◇29湖心亭看雪张岱◇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21吴均◇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3马说韩愈◇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25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赤壁》杜牧《过零丁洋》文天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26小石潭记柳宗元◇27岳阳楼记范仲淹◇28醉翁亭记欧阳修◇29满井游记袁宏道◇30诗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21◇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①:“撒盐空中”好。

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②:“柳絮因风起”一句好。

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最后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暗示,表明谢太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23 隆中对 陈寿 ◇24 出师表 诸葛亮 ◇25 词五首 《望江南》 温庭筠《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武陵春》 李清照17◇18 《孟子》两章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19 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 《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 惠子相梁 《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上 《庄子》 ◇21 曹刿论战 《左传》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 愚公移山 《列子》 ◇24 《诗经》两首 《诗经》 关雎 《诗经》 蒹葭 《诗经》---------------------- 七年级上册 ---------------------[注:灰色部分书中未出现][注:蓝色框内为批注部分]《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⑴寒雪日内集⑵, 与儿女⑶讲论文义⑷。

俄而⑸雪骤⑹,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

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公欣然⑺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⑻?”兄子胡儿⑼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⑽。

” 兄女曰:“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未若⑾柳絮因⑿风起。

” 公大笑乐⒀。

即公大兄无奕女⒁,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

”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

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⒂妻也。

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⑴〔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内集〕家庭聚会。

⑶〔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⑷〔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⑸〔俄而〕不久,一会儿。

⑹〔骤〕急(速),紧。

⑺〔欣然〕高兴的样子。

⑻〔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

像什么。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⑼〔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⑽〔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⑾〔未若〕比不上。

⑿〔因〕凭借。

⒀〔乐〕通“悦”,形容高兴的样子。

⒁〔即〕是。

大兄无奕女: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

指谢道韫(yùn ),东晋有名的才女。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⒂〔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本文写陈纪七岁时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慧,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

“无信”“无理”为全文的核心,作者请注意阅读该课小字部分。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

期日中⑶,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⑷, 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门外戏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

”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 “非人哉⑼!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⑽。

” 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

日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⑿之。

元方入门不顾⒀。

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fǒu )〕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论语》十二章①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传不习乎?” (《学而》)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为政》)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

” (《述而》)天上的浮云一样。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而改之。

” (《述而》)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罕》)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罕》)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张》)①选自《论(lún)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⑤〔愠〕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中的“庸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只是从个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①〔曾子〕即曾参(shēn)(前505年—前435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⑧〔十有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间常常加“有”字。

⑨〔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⑩〔惑〕迷惑,疑惑。

⑪〔天命〕指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⑫〔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⑬〔逾(yú)〕越过,超过。

⑭〔矩〕规矩,规范。

⑮〔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