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合集下载

《第四章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工业》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工业》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 理解工业的概念、意义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 认识工业的分类及各类工业的基本特点。

3. 了解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和主要工业基地,以及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地位与特点。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工业地理的兴趣,激发其对工业知识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难点包括:1. 重点:掌握工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难点:理解工业产业链的复杂性和不同工业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效果,需做好以下准备:1. 教学资料准备:收集有关工业的图文资料,包括各类工业的图片、地图、统计数据等。

2. 教学环境准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

3. 学生预习准备: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我国及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概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在开始新的课题之前,为了引起学生对《工业》这一课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工业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现代化的工厂、工业园区以及工业产品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与工业相关的问题,如“你们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工业生产出来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4.2 概念介绍在导入环节之后,教师需要详细介绍工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首先,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工业的定义,即工业是利用各种资源、能源和设备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

随后,通过举例说明,如钢铁、汽车、电子等产业都属于工业范畴。

同时,强调工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它是支撑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工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3 教学内容展示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PPT、图表、地图等多种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教学设计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和动物的营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教学设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食物消化吸收的了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人和动物的营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师利用小肠结构模型和实物,详细讲解小肠的结构特点,包括长度、皱襞、绒毛等。
-解释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小肠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突破重点
-使用小肠结构模型、图表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掌握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3.实践探究,加深理解
-安排实验活动,如观察小肠模型和实际食物消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消化吸收过程。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分析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搭配和健康问题。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家庭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家人健康,学会科学合理搭配膳食。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肝脏、胰腺等消化腺的功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鼓励学生主动预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好地理解消化腺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4.分层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提问和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5.反思评价,促进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堂参与、小组合作、实验报告和知识测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仍存在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必修Ι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中学黎希鹏一、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Ι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硫和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两部分内容。

在本章前,学生已学过二氧化碳等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已具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本节的知识点都可通过实验导出和验证,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使学生初步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扩展的能力(如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的知识迁移到二氧化硫,得出二氧化硫也应该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能认识的更深入、更透彻,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思路设计:对SO2的物理性质的教学:主要通过观看视频展示一个装有SO2气体的试管,观察可以得出SO2的颜色、状态。

同时,可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得出SO2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然后将装有SO2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滴加有紫色石蕊试液),振荡,观察试管中的现象。

从而证明SO2易溶于水,进而归纳出SO2的物理性质。

对SO2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实验探究法,启发学生根据问题,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依据以探究SO2物理性质时将装有SO2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滴加有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和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的实验和KMnO4溶液溶液滴入二氧化硫水溶液中等实验进行化学性质探究,具体体现在:(1)对SO2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的教学:主要通过观看视频展示一个装有SO2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滴加有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采用对比法,利用SO2与CO2的性质对比,由C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迁移出SO2也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扩展的能力。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教学设计2

必修1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材分析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

本节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

在第3章就已经学习了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细胞膜作为边界,使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但是并非与外界隔绝,而是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使细胞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本章在此基础上分析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有哪些方式?并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来认识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本节重点是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本节的学习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生理活动都是与结构相适应的。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标解读1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能力方面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教学难点:主动运输三、《学情分析》本校学生属于第五组,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要想较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完全依赖课堂,而课堂只有40分钟,因此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四、《教学策略》本节教学我主要采用讲述法和启发式教学,基本思路为:通过现象→发现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教材,注重教材的挖掘,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结合媒体将的抽象内容直观化,并将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复杂内容简单化,自己设计课件,并精选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巩固,在启发的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通过对比可以区分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点,从而掌握本节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图表,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联系实际及图表分析,可使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从而突破难点。

让学生知道本节学什么?怎样学?最后通过练习检查学得怎样?注重知识的落实,以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3册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三节 核酸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3册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三节 核酸

第四章第三节《核酸》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核酸》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中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生物大分子及合成高分子”中二级标题“生物大分子”的内容,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位于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

【内容要求】(1)了解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2)认识人工合成核酸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1)能辨识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中的磷酯键,能基于氢键分析碱基的配对原理;(2)能说明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对于生命遗传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首先基于宏观视角认识核酸的组成结构,再基于化学键视角来认识核酸的形成过程,进而显化核酸的水解以及形成过程,进一步深化研究复杂有机物大分子结构的学习方法,结合我国在核酸的相关研究,增强文化自信。

本节内容注重凸显“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

教材首先介绍人们认识核酸组成时所采用的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研究复杂的大分子时,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使共价键断裂,将其分解成较小片段,然后通过分析产物来推测大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这一方法在前两节糖类和蛋白质的学习中已有所体现,教材在这里通过正文叙述和图4-15“核酸的水解产物示意图”将其进一步显性化,在介绍相关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方法,以提高其“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根据实验结果进行逆向分析的基础上,教材指出核酸是戊糖、碱基和磷酸这三种基本组分通过缩合反应形成的生物大分子(缩合聚合物),并以示意图的形式直观呈现了核酸与其基本组分之间的转化和层次关系。

学生在高中生物课中学习的DNA双螺旋结构,以及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为本节介绍核酸的结构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和教学主要从化学角度分析核酸独特结构的形成原因,通过图4-19展现氢键在DNA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第四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2.
三、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 的各种属性,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四、协作学习,通过小组协商、讨论的方法,在共享 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五、效果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 学习所做出的贡献和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 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实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的比喻为“抛锚”。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一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出 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 题的教学”。由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组成:
学习目标?能够阐述教学设计基本思想概念?能够解释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及关系?将教学设计思想应用到自己教学实践中?能够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评价其他人的设计成果能够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评价其他人的设计成果一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教学设计具有统一性教学设计有创造性具教学设计的发展简史教学设计的萌芽阶段教学设计的认知化与人格化时期教学设计的整合化时期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第一研究者应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也不仅仅是学习的认知过程而应从人的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
(பைடு நூலகம்)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
1.理论的指导作用 2.设计者的洞察力 3.设计服务对象的特质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起点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设计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 (六)教学结构设计
三.有代表性教学设计模式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开发设计
第三节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本质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材P111)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4.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亮点和进步,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创设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特点、计算方法等。
2.讲解方式:结合教材,用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强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虚实关系等特点。
3.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知识。
8.课后巩固,提高效果
设想: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商场试衣间的镜子、化妆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在镜子中看到的像与实物左右颠倒?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练习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掌握程度。
3.教师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练习,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进行总结。
2.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总结的内容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5.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设想: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分享实验心得和计算方法,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知识拓展,提升素养
设想: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平面镜成像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7.情感教育,培养态度
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第三节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第三节

必修1 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本章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非金属及其氧化物,也是为氨、硫酸、硝酸的学习做准备,也是学生今后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

本节具有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知识的作用。

由于硫、氮元素有非金属元素的多种变价,性质上有很多的特殊性,学好本节内容,学生可以获得研究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对学生后续系统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分析(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化学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是中学化学基础性的保证,不是基础性的全部,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更加关注方法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目标的制定旨在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的后续学习基础。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切忌制定过高知识的学习目标,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和能力的养成上。

基于这样的要求,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列举硫元素的单质及其氧化物;通过阅读、实验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认识硫及其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的方法。

2.能列举氮元素的单质及其氧化物;了解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颜色、状态及其与水的反应;了解氮气和氧气的反应。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运用相关氮、硫氧化物的知识分析简单的环境问题。

2.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2.在认识S、N的氧化物对生产生活重要作用的同时,了解SO2、NO2、NO等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重难点分析作为非金属氧化物的代表,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和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
第一,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 第二,能理智地进行选择; 第三,能够评判性学习,正确评价他人; 第四,具有有关解决问题的知识; 第五,灵活适应新的情景; 第六,创造性解决问题; 第七,有效地及他人合作; 第八,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依赖个体成长、健康及适应的内 驱力,排除各种妨碍学生发展的障碍;
2.
三、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确定及给定概念有关 的各种属性,让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四、协作学习,通过小组协商、讨论的方法,在共享 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五、效果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 学习所做出的贡献和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 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实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的比喻为“抛锚”。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一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出 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 题的教学”。由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组成:
(一)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本特征:
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在行为 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 共同特点是基于(一对)行为的控制来设计教 学,其根本宗旨在于完善人的行为。
代表模式: 斯金纳(B. F. Skinner,1904-1990)的程 序教学设计模式
(二)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 与支架式教学相同。
(其他的模式)加涅 的学习层次理论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动作连锁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学习 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的学习。
解释
下一步
问题
刺激
解答
反应 上一步
答对
确认
强化 答错
程序教材编制的基本过程
程序教学的基本模式
(二)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
1.理论的指导作用 2.设计者的洞察力 3.设计服务对象的特质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起点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设计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 (六)教学结构设计
三.有代表性教学设计模式
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 教学设计具有统一性 教学设计具有创造性
教学设计的发展简史
教学设计的萌芽阶段 教学设计的认知化及人格化时期 教学设计的整合化时期
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者应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中某 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也不仅仅是学习的认知 过程,而应从人的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 设计。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第二,注重教师的积极参及以及教师能力特征 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1
2
3
4
5
直线式程序(斯金纳首创)
9
10
1
5
14
13
18
分支式程序(克洛德首创)
程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一,积极反应原则; 第二,小步子原则; 第三,及时强化原则;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 第五,低错误率原则。
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本特征: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研究人
性,企图通过教学,促进人性的全面发 展。 代表模式:
3.
二、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 一、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 中发生; 二、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及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 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 “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三、自主学习,通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让学生在找到答案的过程中培养确定学习内容、获取有关信息资 料以及利用、评价有关信息资料的能力; 四、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和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 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五、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的效果评价只需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 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罗 杰 斯 的 非 指 导 性 教 学 ( nondirective
teaching)
罗杰斯对人性的认识
第一,人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 第二,自我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人的直觉、创造性等在人格发展 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指导性教学的根本目标
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 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 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即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信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体
给谁 接受者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信息源 (Source)
传播技能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背景
信息 (Message)
内容 要素 处理 结构 编码
通道 (Channel)
接受者 (Receiver)

传播技能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背景
5.
呈现基本情境,想学生呈现及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 容相关的情境;
随机进入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思维发展训练,要特别注意发展须生的思维能力,建 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 识展开小组讨论;
第二,强调情感因素,要求教学尽可能 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 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第三,强调学生现在时刻的情形,而不 关心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第四,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接触。
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促进者(facilitator)
第一,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 第二,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 材料; 第三,帮助学生发心他们所学东西的个 人意义; 第四,维持某种有益于学习过程的心理 气氛。
为什么要学习教学设计
提供了成功设计教学必须遵守的共同原理 有利于教学工作科学化 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概念 能够解释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及关系 将教学设计思想应用到自己教学实践中 能够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评价其他人的设 计成果
(一)教学设计的特点
续2.
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 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 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 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 过程创造了条件。
2.代表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1.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行式等教学方 法。 1.支架式 主要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 框架。强调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 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 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 临近发展区”理论。由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组成: 一、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 “最临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基本特征: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教学设计, 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发现学习(Learning
by discovery)
奥苏贝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 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解释
下一步
问题
刺激
解答
反应 上一步
答对
确认
强化 答错
程序教材编制的基本过程
4.
3.随机进入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真正达到对所 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 境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 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 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认识及理解.这就 是所谓的“随机进入教学”。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 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 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飞跃。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四章课程及教学的开发设计
第三节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本质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材P11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及其特点 教学设计的发展简史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及教学心理学、 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和技 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 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 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 统过程。
续1.
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 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个 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 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 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 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 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 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 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 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 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 (O.Kernberg)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及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 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 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 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 真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