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
北京市2018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7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
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下列几组概念的区分非常重要。
(一)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7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二十七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建议用时:30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①陈与义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①本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归山居刘沧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写景手法的相同点和意境的不同点。
3.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元好问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从抒情的角度,谈谈本词的写作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寒更传晓箭①,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②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晓箭: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借指拂晓。
②袁安:后汉一个贫穷而有贤德的人。
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本词下片重在写“愁”,请简要分析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3年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27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任务突破练二十七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赠边将施肩吾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
: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
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高昂激越的调子挈领全篇,“轻生”“奉国”两相对照,凸显边将报效国家不吝惜生命。
B.首联中“苦”“多”“旧”三字突出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英雄。
C.颔联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都运用互文手法写边地的寒冷景象。
D.本诗用“玉匣”“金铃”“皂貂”等色彩浓丽的词语将边将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明。
2.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9分)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这首词上片主要写碾茶煮茶,下片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4.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6分)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日西匿。
: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检测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新课标

1.阅读下列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寇准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
客中初夏①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
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1)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景抒情,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借晴好天气和葵花等景物抒情;后一首还使用了比喻手法(托物言志)来抒情,将“柳絮”比作投机小人,将“葵花”比作自己,言在此意在彼。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名师精编单元测试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舟泊汉江望黄鹤楼①张居正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槎②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州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注】①张居正初入政坛时,正值严嵩当政,官场昏暗。
他深感理想无法实现,又因体弱多病,便产生暂时归田思想。
嘉靖三十三年,他借口养病,离京归乡。
②槎,木筏或木船。
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间的木筏。
★(1)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答: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比喻)的手法。
(1分)颔联实写傍晚之景,长江尽头的商船帆影,好像行驶在云雾里;黄鹤楼高耸入云,宛如明镜般悬于天空中的仙人楼阁。
(1分)颈联夜晚幻想之景,明月与星星倒映在江中,小船像停泊在银河边,笛声从远处传来,仙乐般使人迷醉。
(1分)以虚写实,亦真亦幻,构成一幅高远清丽、幽静闲适的秋江夜景图。
(1分)(若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或者“以动衬静”角度赏析亦可得分) (2)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分)答:答案:夜深时分,诗人独自叩舷高咏,表达了理想暂时无法实现,归隐田园的孤寂与悲凉之情。
(2分)(表达了陶醉在自然风光的自得、愉悦之情)2.(2014·泉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进行简要分析。
(3分)答:答案: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
(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1分)★(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答: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最新-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精品

复习本讲可先预习一下 [学之窗],了解
复 表达技巧的基本类型,阅读时不要死记 概念,要联系表格中的例句分析。要把 [师之说]作为重点去把握,对于做题的基 本步骤要严格操作,以防丢分,等运用
习
思 路
自如后,再厚积薄发。可用[梦之旅]来自
测巩固。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 得纪念的往事。
赏析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 刻 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 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 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 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 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 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赏析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 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双调· 折桂令· 怀古》)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 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赏析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 强烈感情。 例句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 题乌江亭》)
考点 综述
复习 重点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 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形式为: (1)从某一角度去分析一首诗; (2)通过分析修辞来分析表达技巧; (3)通过分析表现手法来分析表达技巧。 1.梳理好三种常见表达方式的概念,能用实例 来说明这一概念的表达效果。 2.梳理常见修辞手法的类型及表达效果,要注 意其表达效果的“说明”部分,能够结合语 境来分析说明。 3.梳理常见表现手法的类型及表达效果,要注 意每种类型的概念及具体类型,结合所给示 例来理解如何去分析表达效果。
全国卷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含解析):第2部分专题10课案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分值:54分;时间:45分钟)[对点突破练]1.(鉴赏修辞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晏殊玉碗冰寒滴露华①,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②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注】①露华:指凝聚的水珠。
②亸:下垂。
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5分)答:[导学号29530275]答案:描绘了夏日黄昏女子昼梦方醒,粉汗微融,梳妆初罢的情景。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香雪”喻女子肌肤的芳洁,形象地表现出天气之热和女子之美;“胜荷花”用比喻来写女子胜似荷花。
赏析: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
首句写玉碗中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一“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
接着,写室中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
下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
四、五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
“月”与“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
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点明前面描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
“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
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
末句“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相照应。
2.(鉴赏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村闲望①俞紫芝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
②桡:船桨。
③赊:语助词。
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6分)答:[导学号29530276]答案:①前三联借景抒情。
借水村闲望的宁静祥和的田园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悠然闲适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②尾联直抒胸臆。
通过感叹如画美景,无人描绘寄送京城,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弃,进一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岑参
其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
从“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
B.“满谷连山遍哭声”是夜袭时的实况,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描写两军对垒句前,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
C.“万箭千刀一夜杀”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
D.结合第二首诗来看,“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泪水相掺和,红成一片。
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E.“暮雨旌旗湿未干”写战斗结束后天明时的情景,该句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解析:选BD B项,“在对垒句前”错误,应是“在描绘厮杀句前”;D项,“和泪水相掺和”错误,应是“和雨水相掺和”。
★(2)这两首诗描写战争场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答案:第一首,正面描写战争。
蕃军从梦中惊醒,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血流成河。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直接描写,表现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侧面描写战争。
诗人通过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去主人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昨夜战斗的激烈,含蓄、内敛。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西江月·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②更好,今朝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 ①这首词是词人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②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③准拟:一定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
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此二句纯属写景,而词人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借景抒情。
B.“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不必细数。
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构成美丽景致。
C.“波神”二句,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下的美景,放起鱼鳞般的波纹。
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D.“水晶宫”一句,照应“波神”,眼前似乎是水府鱼宫伴着秋风,轻打着木船,发出阵阵声响,就像是水族们演奏的《霓裳羽衣曲》,美妙动听。
E.结尾写词人登上岳阳楼欣赏洞庭湖的美景。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潜意识里仍受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所驱动,希望有朝一日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
解析:选AE A项,“借景抒情”错误,应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E项,从“准拟”二字上可看出,尾句写的是设想登岳阳楼赏景,这里错为已登上岳阳楼赏景。
★(2)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
答案:作者实写“明月”“秋江”“斜阳”“细浪”,以及泊船后听到的涛声,在眼前景物的基础上,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与水神“看斜阳”,听到“水晶宫”里奏乐,明日抵达“岳阳楼”等情景,以实写虚,虚中有实,表现了对洞庭山水的热爱。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DE A项,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B项,“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错误,该句并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就其中两点做赏析。
答:
解析: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
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拟人。
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唐]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
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
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 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
红蓼:开红花的水蓼。
②整鬟:梳理发鬟。
③含:愁眉不展。
④浦:水滨。
(1)下列对这首唐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自己。
E.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解析:选AD A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D项,“自己”与原词不符,应为“船夫”。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不语含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时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语含”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
为什么“不语含”,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