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李鸿章

合集下载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当晚清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上有了李鸿章的名字,李鸿章就被披上“卖国贼”的衣裳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从小,历史书中的李鸿章就是卖国者,就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代表在条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想当然的以为,他就是中国近代屈辱的罪魁祸首。

李鸿章已经离开超过百年,在查着资料中,我才明白,他不过是清朝积弱的替罪羊,在慈禧“量中华之物力,接与国之欢心”中,在顽固派的重重阻挠中,在的清朝民风不开中,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鸿章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很长时间里,太平天国运动被塑造成先进的农民运动,而李鸿章被塑造成清廷的走狗。

但是,走进那段历史,我们发现,太平天国一开始就已经变味。

如果太平天国是正义的,那么中国将引来一个新的世界。

但是,事实相反。

拜上帝教的盛行,太平天国开启了一段文化浩劫。

甚至太平天国后期,“人均地”没有实现,放而出现了“夥涉为王”的现象,几王开始骄奢淫逸,互相内斗。

如果是在他时,这顶多发展成王朝的更迭,可是那时外忧以甚,太平天国又引起内患,实在是让摇摇欲坠的中国雪上加霜。

所以,李鸿章对太平天国的镇压是他的功。

最重要的是,李鸿章训练的淮军替代了满清腐朽的八旗,他为中国各地输送了一批优秀将领。

李鸿章较倭仁等顽固派较为开明,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虽然因为“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但是不能否认,正是因为洋务运动让中国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为未来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从这些来看,洋务运动是产生了积极意义的,而李鸿章在这场运动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物评论之李鸿章

人物评论之李鸿章

二、外交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力保和局
早期思想:委曲周旋,但求外郭和好,内要自强。晚期思想:外须和戎, 内要自强。 思想建立在对当时清朝所遇“千古变局”的认识基础上,是对中 外实力对比后得出的结论。将内政外交紧密地联结。其寓意很清楚:第一, 内政是外交的基础,一个制度健全、秩序稳定、 经济繁荣和实力鼎盛的国家 系起来才有可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第二,外 交是内政的延长,一国政府之所以能够经常性地与其他国家保持联系,并从 其他国家的进步实况获得借鉴,或将不利的国际形势转变为有利的局面, 缔 结商约,发展贸易,都有赖于运用灵活而结构健全的外交。 “外须和戎”和“内须变法”二者相辅相承,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外交事宜上,李鸿章清楚,如果一味求和,“平日必为外人所轻,临事只 有拱手听命”,因此,“应刻刻自强” 。而洋务运动是一次全面地学习西方 长技的运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 所以维持和局是不得已的妥协,是推行中国的近代化所必需的。因此,求和 便是为中国的自强运动争取时间,为“后日张本” 。即使暂时“稍损国体, 渐长寇志”,也是值得的。同时,他明白在近代化进程中,和西方国家比, 中国起步晚,基础差,阻力大,欲力图自强,亦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他 希望中国能有一个较长和平时期的国际环境, 以实现中国的自强。但和不是 目的,只是达到富国强兵的一种手段,关键是要变法自强。 古今时势不同, 必须力破成见,改弦更张,才能自强。
链接: 李鸿章被刺杀事件
1895年3月 24日下午,中日第三次会晤结束,李鸿章从 谈判地点“春帆楼”返回寓所的路上,突然遭到一个名叫 小山丰太郎的刺客开枪狙击。子弹:“中左颊骨,血流不 止。子未出,登时晕绝。”医生们经过会诊,一致认为应 该立即为李鸿章做手术,取出子弹,并且静养多日,不能 操劳。李鸿章听说却不同意做手术:“国步艰难,和局之 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死生有命,我宁死 无割!” 1895年3月28日,陆奥宗光外相听闻此事亲自到中国代 表住地,在李鸿章病榻前面致无条件停战照会,规定自即 日起停战三个星期,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澎湖。中方 力争须全面停战,却被日方拒绝。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生涯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读完李鸿章的传记,我对他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鸿章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最终成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曾多次为清朝政府解决重大危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外交手腕也是非常了得,曾多次与列强进行交涉,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然而,李鸿章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曾多次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受损。

他在政治上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和野心,有时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

他的一生也是充满了矛盾和磨难,他在政治上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读完李鸿章的传记,我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磨难的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和遭遇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坎坷。

通过阅读李鸿章的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坎坷的历史,而李鸿章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生涯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坎坷。

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生涯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的传记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坎坷。

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深思。

我眼中的李鸿章_关于历史名人的作文1400字

我眼中的李鸿章_关于历史名人的作文1400字

我眼中的李鸿章_关于历史名人的作文1400字十九世纪,清王朝闪烁着一颗明亮的新星---这颗新星就是李鸿章。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封闭的国门,软弱无能的清王朝又有谁可以支撑?在曾国藩所带领的队伍中,一个新人崭露头角,这个新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在之后的时间中,一直将曾国藩当作老师一样对待,就算是对他国使者充满鄙夷趾高气昂,对曾国藩也是十分的尊敬。

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李鸿章创办了淮军,并逐渐在朝廷中得到重用。

作为一个朝廷官员,总会避免不了相互之间的明争暗斗。

为了能在相互攻讦中保住己身,李鸿章和大太监李莲英的关系非同一般。

他们以大量的金钱作为桥梁,在朝廷中相互扶持。

同样,李鸿章也是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

也许,李鸿章所结交之人名声不算多好,但并不能因此而怀疑他对国家的忠诚。

李鸿章先以兵家发迹,继而成为政治家、外交家。

在此过程中,不得不说一下李鸿章的一个最大的缺点——贪。

虽不怀疑他的爱国之心,也不能否认他的贪婪。

他作为一个朝代的引领者,总是少不了跟随者。

然而,他的追随者们办事能力不足,贪这一方面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不可否认的大贪官,他的女婿张佩纶更是一个巨贪。

如果不是张佩纶在水军军费上大量贪污,也许甲午中日战争中大清帝国就不会失败。

李鸿章等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借着这运动,李鸿章大力创办军事商用企业,创建了令他引以为傲的三支水师和一些商用企业。

他凭借着这些成果在朝廷中站稳了脚跟,更是深得重用。

然而,当战争真正来临的时候,他的舰队如同糊窗纸一样被敌人弄的残破不堪,在此之后,他的底气也没有先前那么足了。

舰炮装备落后,可笑的是大炮和炮弹居然对不上号,更可笑的是仅有的炮弹中居然真正有弹药的为数不多。

造成这一结果的,相关官员又怎能脱开关系?所有的一切,只是他们鼓足腰包的工具,外表的华丽又怎能掩盖得住内里的空虚?作为一个外交家,李鸿章在世界上也是能够排的上名号的。

西方列强也许不知道当时在清朝国土上赫赫有名的官员大臣,但是绝对不会说不知道李鸿章的存在。

关于我对李鸿章的看法_2000字

关于我对李鸿章的看法_2000字

关于我对李鸿章的看法_2000字关于李鸿章这位安徽合肥人呢?许多人对他的看法就是,说他是个卖国贼,从《中日修好条约》(1871年)、《烟台条约》(1876年)、《中法新约》(1885年)、《马关条约》(1895年)等,到《辛丑条约》的三十多种条款,皆为李鸿章所签。

但是我对李鸿章却另有看法。

从历史的某些角度来说,李鸿章也算是个伟人了。

(《南京条约》非李鸿章所签,其为江苏巡抚耆英所签)清军在中法战争开始之前,像冯子材、刘永福这样的人都建议清廷向法军开战,但是作为主和派的李鸿章当时就有反对,认为“一场胜利,未必满盘皆胜;一口能守,未必各口皆能守”(我记得好像是这么说的,但没想到连像张志东这样的人才居然也是和李鸿章一个党派的),于是在战争即将胜利时,为了避免事态扩大,防止法夷复仇,就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法战争,清军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军,消息传到巴黎,引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满,群众纷纷上街游行示威,直接导致了茹费理内阁的垮台;条约的签订,也致使年过七十的左宗棠气病逝世于福州)。

为了国家的富强,他还操办30年的洋务运动。

在签订条约的时候,李鸿章也是意志坚强,选择不妥协,但受到列强的逼迫,李鸿章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固统治根基,最后不得不选择了妥协。

在签订这两个条约之前,李鸿章做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收效甚微,但也些许减少了清廷的压力。

在《走进共和》这部电视剧里,我看过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两个片段。

李鸿章谈判的时候说的话深刻人心、“挨了一枪,少赔一亿两银子,那即便如此,我再挨两枪不就得了(当时日本索要的赔款是三亿两白银)……你们不是要辽东半岛吗?你入侵吧!你们不是要我的台湾全岛吗?你入侵吧!你还要什么地方,我大清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地方,你入侵吧……你们日本再强,终是个蕞尔小国,请问阁下,你能把战车开多远?你能把战线拉多长?你能把战场铺多开?我大清虽弱,可我大清不小;我大清妻不如人,可我大清人多。

(我大清)就是用血肉之躯,也要拖垮你们,拖死你们。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林达。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的丰富多彩的一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李鸿章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李鸿章在清朝末期,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分裂的局面,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断努力谋求国家的强盛和民众的福祉。

他在政治上善于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善于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与外国使节的交涉,以及他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斗争,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其次,这本书还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才华和魅力。

李鸿章在外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功力,他曾经多次出使各国,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事件,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在外交场合的风采和谈判的技巧,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才华和魅力。

最后,这本书还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改革家的努力和挣扎。

李鸿章在清朝末期曾多次提出改革的建议,试图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却屡遭挫折。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在改革方面的努力和挣扎,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改革家的努力和挣扎。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胆识、才华和魅力,都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挣扎和磨难,他为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复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的一生,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光辉,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梁启超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人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时的探索,斗争与反抗史。

在这期间,涌现出了无数惊才绝艳之辈,他们对中国的生存与前进方向的选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李鸿章作为办洋务创近代工业的北洋大臣,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独属于他的浓浓的一笔。

很多人眼中的李鸿章是洋人的走狗,卖国贼的典型代表,许多清末电视剧中的大反派不外乎就是他和李莲英。

的确,世人这么看他也有其道理。

对于中国迫害最深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是由他签订,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海军的全军覆没也是由他所造成的。

但有时,结果不一定就是一切。

大清国最终的覆灭、甲午战争的失利以及《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本身不能证明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

在政治腐败的前提下,丧权辱国不是哪个人(尤其是一个臣子)的事情。

谁来签订条约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探究事件本身内在的深刻原因。

作为一个政治家,李鸿章其实是无为也没有办法有所作为的。

他最终使自己成了朝廷内外的出气筒和国家衰亡的替罪羊。

其实,李鸿章的一身,可谓是尽瘁国是,胆识过人。

在反对太平军的战争中,与奕 ,曾国藩,左宗棠一起效法西式军队,请外教,用火器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同时,他利用与洋人接触的机会学习西人强大之科技,创办工厂制造军用火器,开办矿厂与制造局,发展轮船,电报与铁路事业。

更是敢于将大清的学子派往西洋作为留学生这在客观上也为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一定基础。

有人会说,李鸿章镇压了农民起义,是一个血腥刽子手,是一个清廷帮凶。

但这样的说法过于偏激,对于一个延续了2000年以忠孝来治国的理念,李鸿章的做法其实毫无错误,不忠者应当镇压,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实在是天经地义。

就连人人称颂的岳飞也多次的镇压过农民起义,使得摇摇欲坠的宋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年。

故而这实在不足以评价一个人的善恶。

而对李鸿章影响最大的一个洋务运动就是创办北洋水师,它既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也是日后李鸿章饱受非议的源泉。

李鸿章故居观后感

李鸿章故居观后感

李鸿章故居观后感
今天我到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的李鸿章故居——李府参观游览。

李府,建于19世纪末。

李鸿章,字子黼,号少荃。

安徽合肥人,24岁考取进士,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通商使;他编练淮军,倡导洋务运动,建立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师,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

但是李鸿章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怯战避战,指挥失当,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他代表清庭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我们泱泱中华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而李鸿章也在这样的忧愤交加中病逝于北京贤良寺,在其临终之际曾著有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李鸿章
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半个世纪的晚清重臣。

他镇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的“中兴名臣”之一。

他举办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他多次在对外战争之后同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引起世人争议。

在中国近代史上对李鸿章的评价始终是一个焦点,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下面就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主题
加深对李鸿章的认识和了解,学会对历史人物分析的一般方法。

活动目标
1.通过主动探索与发现,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逻辑性、创造性。

2.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3.初步学会掌握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的途径及其方法。

4.锻炼利用历史资料支持自己论点的论证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5.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6.培养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团队精神。

活动资源
1.课本有关资源。

2.有关李鸿章的课外读物,如李鸿章传记,评价他的文章竺等。

3.通过网上查找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4.查找音像资料,如电影《甲午大海战》、《甲午风云》等。

活动建议
1.活动准备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搜集有关资料,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形成观点、确定主题,并整理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2.多样的课堂活动形式
以“是非成败李鸿章”为题,组织一场辩论会。

辩论方式可分为两种:
A.正反方的辩论。

正文观点:李鸿章是卖国贼,应该否定义;反方观点,李鸿章不是卖国贼,值得肯定。

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并推选同学代表,展开辩论。

B.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辩论。

全班同学自行结成小组,分别代表日本、法国、俄国、英国、德国等国,让这些小组出于这些国家的不同利益,来辩论李鸿章的是是非非。

活动扩展
根据个人观点,每位同学写一篇评价李鸿章的小论文,或展示或推荐发表,以巩固研究成果,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资料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晚清重臣之一。

组建淮军镇压发捻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贫苦农民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作太平军。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定都南京,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并开始北伐与西征。

1853年,李鸿章受命回家乡办团练。

1860年李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李被曾国藩推荐,回合肥一带募勇。

1862年,李鸿章陪同曾国藩,检阅了集结在安庆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建立。

后来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

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式枪炮,俨然新式陆军,使淮军在两年内由五六千人发展至六万人。

后来淮系军阀集团即在此基础上形成。

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进攻太平军。

1863年和1864年,李鸿章率
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补誉为“中兴名臣”。

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新眼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从而产生了“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

1865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并将其扩大为江南制造总局。

苏州机器局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1872年,李鸿章接管了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痛感中国之贫弱,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