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因果图法
因果图法的步骤

因果图法
目录
编辑本段简介
从用自然语言书写的程序规格说明的描述中找出因(输入条件)和果(输出或程序状态的改变),可以通过因果图转换为判定表。
因果图法即因果分析图,又叫特性要因图、石川图或鱼翅图,它是由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石川馨提出的一种通过带箭头的线,将质量问题与原因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是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工具。
编辑本段作用
因果图法是一种适合于描述对于多种输入条件组合的测试方法,根据输入条件的组合、约束关系和输出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涉及的各种组合情况。
因果图法一般和判定表结合使用,通过映射同时发生相互影响的多个输入来确定判定条件。
因果图法最终生成的就是判定表,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采用因果图法能帮助我们按照一定的步骤选择一组高效的测试用例,同时,还能指出程序规范中存在什么问题,鉴别和制作因果图。
因果图法着重分析分析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每种组合条件就是“因”,它必然有一个输出的结果,这就是“果”。
编辑本段导出测试用例的基本步骤
利用因果图导出测试用例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软件规格说明的描述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
原因是输入或输入条件的等价类,结果是输出条件。
给每个原因和结果并赋予一个标识符,根据这些关系,画出因果图。
2)因果图上用一些记号表明约束条件或限制条件。
3)对需求加以分析并把它们表示为因果图之间的关系图。
4)把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
5)将判定表的每一列作为依据,设计测试用例。
名词解释 因果图法

名词解释因果图法因果图法因果图法又称为“放射图”、“树枝图”、“鱼骨图”等。
它是用来分析、解释、说明事物变化的成因与结果,及预测未来的一种统计图表。
本文提供了三种因果图法:(1)箭头因果图法;(2)数字因果图法;(3)图形因果图法画出影响每一事件的多种原因,不管它们之间有没有时间顺序,如果有顺序,就从时间先后次序排列;然后根据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原因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连接起来,最终得到一张能够清晰表达所研究问题之间联系的图。
而且为了便于观察、比较、分析,还要在箭头[gPARAGRAPH3]上标注出原因的性质。
例如有这样一个箭头因果图:(1)销售额每年递增20%。
(2)人均产值从2000年的80元/人上升到2007年的180元/人。
箭头因果图因果图也可用于找出重要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但其内容太复杂,难度很大,一般情况下只适合科学研究中。
若要用于实际生活,则需要有另外的逻辑推理手段。
以上这些对影响你目前生活和工作最主要的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但是请不要单纯看到这六个原因,也不要仅仅看到事件A在这六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更不要单纯地认为事件B在这六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就一定比事件A小。
原因之间的关系可能会非常复杂,以至于无法找到真正的关键原因。
事件A是事件B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事件A并不一定就是事件B发生的充分条件。
事件A和事件B之间也有可能存在互为因果或相互加强的关系。
就像左右手互相协作的例子,两只手都很健康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因此,必须要综合考虑原因之间的因果链条和相互关系。
如何建立影响我生活和工作的多种因素的因果关系呢?就让我们先去找出那些最主要的六个原因,然后再去寻找那些最具体的原因。
即使这样也会花费很长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快速地建立我们所需要的原因与原因之间的关系。
1、按下列因果关系表格将各事件之间的顺序打乱,然后根据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原因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图1-9。
6sigma术语

6sigma术语因果图:用结构性的模式来识别和组织问题的可能原因的工具。
也被称为“鱼骨图”因为看起来像鱼的骨头。
CAP:加速改变程序——通用电气的改变管理方法,用以加快和维持改变。
检查表:一种数据收集表,通过一种标记来记录某事的发生频次。
CHISQUARE 测试离散变量之间相关性的一种统计工具。
控制图:一种有中心线及上控制线的运行图,这些控制线可以使你很快察觉过程的特殊变化。
CTQ:关键质量特性——顾客对产品性能或服务质量的关键及可衡量的要求。
CTQ树:用树形图把总体CTQ分解成更多特定单元的一种图形工具。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展示出影响CTQ的原因或过程。
缺陷:不符合CTQ规范的事件,一个个体也许有多个缺陷。
它是过程Sigma的基础。
有缺陷的物品:一个有至少一个缺陷的个体。
不用于计算过程Sigma。
试验设计:对多因子的多水平进行研究以确定和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的系统方法。
DPMO:每百次机会中的失败率。
计算是用总缺陷数除以可能的缺陷机会数再乘以一百万。
可以直接转化成过程Sigma或过程能力。
DPO:每个机会中的失败率。
计算方法是用总缺陷数除以缺陷的可能机会数。
DPO没有格式化为PPM。
DPU:单位缺陷数。
计算方法是用总缺陷数(一个物品也许有多个缺陷)除以物品数。
一个与过程能力相对的衡量对顾客的影响的量度标准。
FMEA:失效模式及效果分析。
一种在问题发生前识别和预防产品和过程问题的系统方法。
——一种应急策划方法:最终通过率:在返工之后衡量无缺陷输出比率的指标,如:在过程之后计算。
一次通过率:在返工之前衡量无缺陷输出比率的指标。
甘特图:一种用图表的形式描述计划步骤及其耗时的计划工具。
直方图:通过不同数值发生频次而展示数据形状和分布的图表工具。
假设检验:测试数据集是否属于同一个统计分布(如:零假设)的统计技术。
关键时刻:当顾客与组织中的人或过程发生接触而形成(正面或负面)看法的那个情况。
名义小组技术(NGT):一种使小组快速将个人的重要性排序进行综合,从而达成共识的方法。
因果图法

测试用例设计—因果图法1.引言等价类划分方法和边界值分析方法,都是着重考虑输入条件,但未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联系、相互组合等。
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相互组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情况。
但要检查输入条件的组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把所有输入条件划分成等价类,他们之间的组合情况也相当多。
因此必须考虑采用一种适合于描述对于多种条件的组合,相应产生多个动作的形式来考虑设计测试用例。
这就需要利用因果图(逻辑模型)。
因果图(Cause-EffectGraphing)提供了一个把规格转化为判定表的系统化方法,从该图中可以产生测试数据。
其中原因是表示输入条件,结果是对输入执行的一系列计算后得到的输出。
因果图方法最终生成的就是判定表,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2.因果图介绍2.1图例说明1、4种符号分别表示了规格说明中向4种因果关系。
如图2-1所示。
图2-1 因果图关系2、因果图中使用了简单的逻辑符号,以直线联接左右结点。
左结点表示输入状态(或称原因),右结点表示输出状态(或称结果)。
3、ci表示原因,通常置于图的左部;ei表示结果,通常在图的右部。
ci和ei均可取值0或1,0表示某状态不出现,1表示某状态出现。
2.2因果图概念1、关系(图2-1 因果图关系)①恒等:若ci是1,则ei也是1;否则ei为0。
②非:若ci是1,则ei是0;否则ei是1。
③或:若c1或c2或c3是1,则ei是1;否则ei为0。
“或”可有任意个输入。
④与:若c1和c2都是1,则ei为1;否则ei为0。
“与”也可有任意个输入。
2、约束输入状态相互之间还可能存在某些依赖关系,称为约束。
例如,某些输入条件本身不可能同时出现。
输出状态之间也往往存在约束。
在因果图中,用特定的符号标明这些约束。
如图2-2所示。
图2-2因果图约束A.输入条件的约束有以下4类:①E约束(异):a和b中至多有一个可能为1,即a和b不能同时为1。
②I约束(或):a、b和c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1,即a、b 和c不能同时为0。
名词解释 因果图法

名词解释因果图法因果图法(drawing)亦称因果连环图,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
Ebbinghauer, 1849-- 1919)提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思维图形模式。
他把观察到的数据依照一定的顺序在纸上画成直线,用圆圈表示数据,根据图形所表示的因果关系来推论原来未知的因素。
对于每个事件来说,可以从许多方面去探究,找出其中的原因。
不管问题有多复杂,总能从中找出最主要的原因,并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再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论证。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图形模式。
从概念上讲,有两层意思:一是构成思维图形的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二是因果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内部普遍联系的规律性。
简单地说,就是把引起某种现象的诸因素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在一张图表上,并把前后的因果关系用线条穿起来。
最初研究因果关系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他在1885年开始采用图表作为研究工具,在因果图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少有关研究心理的方法。
他的著名论文《记忆的研究》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写成的。
他还提出了“不平衡规律”这个概念,并认为人们保持信息不只靠瞬间的记忆,而是要保持过去经验的痕迹,如果忘掉过去的信息,新的信息也就无法进入记忆。
这篇论文标志着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类似的现象,但并非所有都适合于因果图法,它需要与其他思维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1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通过对遗忘的研究,绘制出一条遗忘的规律曲线,叫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著名的遗忘曲线。
2。
艾宾浩斯记忆测试: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精确掌握记忆规律。
记忆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a、记住无关紧要的材料。
b、进行信息登记,即暂时记住。
c、保持和回忆。
d、再次编码。
3。
艾宾浩斯记忆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的记忆方法。
12。
艾宾浩斯效应:艾宾浩斯在研究人的记忆过程中,最早发现的一种现象,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艾宾浩斯效应。
第三节 因果图

五 因果图的应用
▪ 1.改善分析用 ▪ 2.制定标准用 ▪ 3.管理用
六 因果图应用实例
▪ 某公司一条自动焊接生产线焊点不良多发,用因果图分析不良原因如下图所示:
第三节 因果图
▪ 一 什么是因果图 ▪ 二 因果图的分类 ▪ 三 如何绘制因果图 ▪ 四 因果图注意事项 ▪ 五 因果图的应用 ▪ 六 因果图应用实例
一 什么是因果图
▪ 所谓因果图就是一个问题的特性(结果)受到 一些原因的影响时,我们将这些原因予以整 理,成为有相互关系且有系统的图形.
▪ 因果图由日本质量管理大师石川馨博士首 先提出,因其形状与鱼刺相似,故又称 “鱼 刺图”.
二 因果图的分类பைடு நூலகம்
▪ 1.寻求原因型 先列出可能会影响过程的相关因素,以便进 一步由其中找出主要原因,以此图形表示结 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
▪ 2寻求对策型 此类型是将鱼刺图反转成鱼头向左的图形, 目的在于追寻问题点应该如何防止、目标 结果应如何达成的对策,故以因果图表示期 望效果与对策的关系.
三 如何绘制因果图
▪ 1.确定结果 ▪ 2.绘制骨架 ▪ 3.确定原因类别:一般包括:人、机、料、法、环等
五大类. ▪ 4.根据原因类别找出一般原因 ▪ 5.列出详细原因 ▪ 6.圈出重要原因 ▪ 7.列出相关事项 ▪ 如:制作目的、制作日期、制作者、参与人员.
四 因果图注意事项
▪ 1.确定结果时不能使用含混不清或抽象的主题 ▪ 2.集思广议 ▪ 3.层别区分 ▪ 4.无因果关系者,不予分类 ▪ 5.灵活使用过去收集的资料 ▪ 6.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并依据结果提出对策. ▪ 7.以事实为依据 ▪ 8.依据结果分别制作不同的因果图
11、因果图法

11、因果图法因果图法的定义因果图法是⼀种利⽤图解法分析输⼊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设计测试⽤例的⽅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特点:(1)考虑输⼊条件的相互制约及组合关系(2)考虑输出条件对输⼊条件的依赖关系因果图的核⼼因果图法⽐较适合输⼊条件⽐较多的情况,测试所有的输⼊条件的排列组合。
所谓的原因就是输⼊,所谓的结果就是输出。
因果图的“因”—输⼊条件因果图的“果”—输出结果因果图法要注意考虑:所有输⼊/输出条件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组合关系输出结果对输⼊条件的依赖关系,也就是什么样的输⼊组合会产⽣怎样的输出结果,即“因果关系”因果图中的基本符号通常在因果图中⽤Ci表⽰原因,⽤Ei表⽰结果,各结点表⽰状态,可取值“0”或“1”。
“0”表⽰某状态不出现,“1”表⽰某状态出现。
因果图中的约束条件利⽤因果图导出测试⽤例需要经过以下⼏个步骤:①找出所有的原因,原因即输⼊条件或输⼊条件的等价类。
②找出所有的结果,结果即输出条件。
③明确所有输⼊条件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及组合关系。
哪些条件不能组合到⼀起,哪些条件可以组合到⼀起④明确所有输出条件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及组合关系。
哪些输出结果不能同时输出,哪些输出结果可以同时输出⑤找出什么样的输⼊条件组合会产⽣哪种输出结果⑥把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决策表。
⑦为判定表/决策表中的每⼀列表⽰的情况设计测试⽤例。
案例:交通⼀卡通⾃动充值软件系统需求-系统只接收50、100元纸币,⼀次只能使⽤⼀张纸币,⼗次充值⾦额只能为50元或100元。
-若输⼊50元纸币,并选择充值50元,完成充值后退卡,提⽰充值成功;-若输⼊50元纸币,并选择充值100元,提⽰输⼊⾦额不⾜,并退回50元;-若输⼊100元纸币,并选择充值50元,完成充值后退卡,提⽰充值成功,找零50元;-若输⼊100元纸币,并选择充值100元,完成充值后退卡,提⽰充值成功;-若输⼊纸币后在规定时间内不选择充值按钮,退回输⼊的纸币,并提⽰错误;-若选择充值按钮后不输⼊纸币,提⽰错误结果:分析:1、找到所有输⼊条件编号2、找到所有输出条件编号3、找出所有输⼊、输出的制约关系根据因果图再制作出对应的“表格”。
QC七大手法之因果图(鱼骨图)

,而不是问题的症状。
• 能够集中于问题的实质内容,而不是问题的历史或不同的个人观点。 • 以团队努力,聚集并攻克复杂难题。
• 辨识导致问题或情况的所有原因,并从中找到根本原因。
• 分析导致问题的各原因之间相互的关系。 • 采取补救措施,正确行动。
1
6
鱼骨图分析方法培训
⑦记入关联事项。
• 在制成的鱼骨图下栏标注名称。 • 标注制图日期。 • 标注制图人姓名。
制图日期及制图人
名称
「……」的特性要因图
2010年11月25日 ***、***、***
鱼骨图分析方法培训
绘制时,重点应放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并依照5W1H的方法。
1.WHAT 做什么 2.WHERE 何地 去除不必要部门和动作, 改善对象是什么?改善目的是什么? 改变场所或场所的组合, 作业或作业者的方向是否在正确状态? 改变发生的时间、时期或顺序。 人的组合或工作的分担, 重新加以检查讨论。 改变方法或步骤,使所需人力更减少, 熟练度较低,使用费用更低的方法。 将所有的事情怀疑一次,把上面的5个质问, 均用WHY来商讨,并找出最好的改善方案。 是否无其他可做? 应该做些什么? 为什么在那地方做? 在何处做才是效率最高?
鱼骨图分析方法培训
案例:6、星点渗镀
鱼骨图分析方法培训
案例:7、A12立车换件准备时间过长
鱼骨图分析方法培训
案例:8、产品开发失败
鱼骨图分析方法培训
案例:9、快速扩大销售规模(颜色分区)
鱼骨图分析方法培训
案例:10、客户流失
• • 降低客户流失率是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 程。 需要涉及人事、IT、产品、风险、 市场、销售、服务等业务运营的各个层 面。 • 降低流失率首先需要知道的关键问题是 :客户为什么流失?是哪些原因在导致 客户流失?其中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 是次要原因?这些原因之间有没有交互 作用?应该怎样改变这些因素来影响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果图法举例
程序的规格说明要求:输入的第一个字符 必须是“#”或“*”,第二个字符必须是 一个数字,在此情况下进行文件的修改; 如果第一个字符不是“#”或“*”,则给 出信息N;如果第二个字符不是数字,则 给出信息M。
步骤:
1. 2.
3. 4.
分析程序的规格说明,列出原因和结果; 找出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原因 与原因之间的约束关系,画出因果图。 将因果图转换成决策表; 根据3中的决策表,设计测试用例的输入 数据和预期输出。
e3
带有E约束的因果图
c1 E c2 V 10 ~ e2 V e1
c3
~
e3
具有E约束的因果图表示
将因果图转化为判定表
C1 C2 C3 10 1 1 1 1 2 1 1 0 3 1 0 1 1 √ √ √ √ #3 #B *7 *M C2 CM 4 1 0 0 1 5 0 1 1 1 √ √ √ 6 0 1 0 1 7 0 0 1 0 8 0 0 0 0
投入2元,按“可乐”
投入2元,按“雪碧” 投入2元,按“红茶”
找5角,送出“可乐”
找5角,送出“雪碧” 找5角,送出“红茶”
习题1
某软件的一个模块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描述: (1)年薪制员工:严重过失,扣年终风险金的 4%;过失,扣年终风险金的2%。 (2)非年薪制员工:严重过失,扣当月薪资的 8%;过失,扣当月薪资的4%。 请绘制出因果图和判定表,并给出相应的测试用例。
e1 e2 e3
不可能
√
√
测试 用例
(4)设计测试用例
最左边两列,原因c1和c2同时为1不可能,排除掉, 根据表可设计出6个测试用例。
Test1:输入数据-#3 预期输出--修改文件 Test2:输入数据-#B 预期输出--给出信息M Test3:输入数据-*7 预期输出--修改文件 Test4:输入数据-*M 预期输出--给出信息M Test5:输入数据-C2 预期输出--给出信息N Test6:输入数据-CM 预期输出--给出信息M和N
使用因果图法的优点:
(1)考虑到了输入情况的各种组合以及各个 输入情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2)能够帮助测试人员按照一定的步骤,高 效率的开发测试用例。
(3)因果图法是将自然语言规格说明转化成 形式语言规格说明的一种严格的方法,可以 指出规格说明存在的不完整性和二义性。
案例分析1
有一个处理单价为1元5角的盒装饮料的 自动售货机软件。若投入1元5角硬币, 按下“可乐”,“雪碧”或“红茶”按钮, 相应的饮料就送出来。若投入的是两元硬 币,在送出饮料的同时退还5角硬币。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 ——因果图法
因果图法产生的背景
等价类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方法 都是着重考虑输入条件,但没有考虑 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输入条件之间 的相互制约关系。这样虽然各种输入 条件可能出错的情况已经测试到了, 但多个输入条件组合起来可能出错的 情况却被忽视了。
因果图法设计测试用例思想
首先从程序规格说明书的描述中,
(b)
(c)
E约束(异):a和b中最多有一个可能 为1,即a和b不能同时为1;
a E
异
b
I约束(或):a、b、c中至少有一个必 须是1,即a、b、c不能同时为0;
a I 或 b c
O约束(唯一):a和b必须有一个且仅 有一个为1;
a O 唯一 b
R约束(要求):a是1时,b必须是1;
c1
c2
c3
V
e1
与:若c1和c2都是1,则e1为1,
否则e1为0,“与”也可有任意 个输入。
c1 V c2 e1
在实际问题当中输入状态相互之间还可能 存在某些依赖关系,称为“约束”
a I b 或 c O 唯一 b 要求 (d) a R b 强制 (e) b a a M
a E 异 b
(a)
a R b 要求
M约束(强制):若结果a是1,则结果b 强制为0。
a M b 强制
对于输入条件的约束有4种:
E约束(异):a和b中最多有一个可能为1,即a和b不 能同时为1; I约束(或):a、b、c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1,即a、b c不能同时为0; O约束(唯一):a和b必须有一个且仅有一个为1; R约束(要求):a是1时,b必须是1;
找出因(输入条件)和果(输出结 果或者程序状态的改变), 然后通过因果图转换为判定表,最 后为判定表中的每一列设计一个 测试用例.
因果图法的定义:
是一种利用图解法分析输入的各
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 的方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 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因果图中出现的基本符号
原因
结果
通常在因果图中用Ci表示原因,用Ei 表示结果,各结点表示状态,可取值 “0”或“1”。“0”表示某状态不出 现,“1”表示某状态出现。
0 0 1 0 0 1
0 0 0 1 0 1
0 0 0 0 0 1
规则
1
选项
2 1 1 1 0 不 可 能
3 1 1 0 1 不 可 能
4 1 1 0 0 1 0 0
5 1 0 1 1 不 可 能
6 1 0 1 0 0 1 0
7 1 0 0 1 0 0 1
8 1 0 0 0 不 可 能
9 0 1 1 1 不 可 能
C1 C2 C3 C4 11 E1
1 1 1 1 0 1
1 1 1 0 1 0
1 1 0 1 0 1
1 1 0 0 0 1
1 0 1 1 0 1
1 0 1 0 0 1
1 0 0 1 0 1
1 0 0 0 0 1
0 1 1 1 0 1
0 1 1 0 0 1
0 1 0 1 0 1
0 1 0 0 0 1
0 0 1 1 0 1
主要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c1 c1 (a)恒等 e1 c1 e1 c2 V e1 c1 V e1
~
(b)非
c3
(c)或
Hale Waihona Puke c2 (d)与 恒等:若c1是1,则e1也为1,
否则e1为0;
c1
e1
非:若c1是1,则e1为0,否
则e1为1;
c1
~
e1
或:若c1或c2或c3是1,则e1
是1,否则e1为0,“或”可有任 意个输入;
M约束(强制):若结果a是1,则结果b强制为0。
对于输出条件的约束只有M约束
因果图法设计测试用例步骤:
分析程序规格说明书描述的语义内容,找出 “原因”和“结果”,将其表示成连接各个原 因与各个结果的“因果图”。 由于语法或环境限制,有些原因与原因之间或 与结果之间的组合情况不能出现,用记号标明 约束或限制条件; 将因果图转换成决策表; 根据决策表中每一列设计测试用例
a1:退还5角硬币 a2:送出“可乐”饮料 √ a3:送出“雪碧”饮料 a4:送出“红茶”饮料
√
√
√
√
(4)设计测试用例
用例编号 1 2 3 测试用例 投入1元5角,按“可乐” 投入1元5角,按“雪碧” 投入1元5角,按“红茶” 预期输出 送出“可乐”饮料 送出“雪碧”饮料 送出“红茶”饮料
4
5 6
解法如下:
(1)在明确了上述要求后,可以明确地 将原因和结果分开。
原因:c1-第一个字符是“#” c2-第一个字符是“*” c3-第二个字符是一个数字 结果:e1-给出信息N e2-修改文件 e3-给出信息M
10为导出结果的中间原因
(2)因果图
c1 e1
V 10
c2
~
e2 V
c3
~
因果图表示
10 0 1 1 0 不 可 能
11 0 1 0 1 不 可 能
12 0 1 0 0
13 14 0 0 1 1 不 可 能 0 0 1 0
15 0 0 0 1
16 0 0 0 0
11 C5 C6 C7 E2 E3 E4
1 1 1 1 不 可 能
(1)分析原因及结果
原因
c1:投入1元5角硬币; c2:投入2元硬币; c3:按“可乐”按钮; c4:按“雪碧”按钮; c5:按“红茶”按钮; 11:已投币 12:已按钮 e1:退还5角硬币; e2:送出“可乐”饮料; e3:送出“雪碧”饮料; e4:送出“红茶”饮料;
中间状 态
结果
(2)画出因果图
习题2
中国象棋中走马的测试用例设计为例学习 因果图的使用方法(下面未注明的均指的 是对马的说明)
一、 分析中国象棋中走马的实际情况
1. 2. 3.
4. 5. 6.
7.
如果落点在棋盘外,则不移动棋子; 如果落点与起点不构成日字型,则不移动棋子; 如果在落点方向的邻近交叉点有棋子(绊马腿),则不移 动棋子; 如果不属于1-3条, 落点处有己方棋子,则不移动棋子; 如果不属于1-3条, 落点处无棋子,则移动棋子; 如果不属于1-3条, 落点处为对方棋子(非老将),则移动 棋子并除去对方棋子; 如果不属于1-3条,且落点处为对方老将,则移动棋子,并 提示战胜对方,游戏结束。
中间状态:11 – 落点合理且无半马腿,可以前进
添加中间节点11,目的是作为导出结果的 进一步原因,简化因果图导出的判定表一
c1 ~ c2 c3 c4 c5 E c6 c7 ~ ~ ~ V V
E1
E2 V E3 V V E4
11
决策表分解
规则 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