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导学案

合集下载

《管仲列传》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管仲列传》导学案(2021最新汇编)

《管仲列传》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课题:《管仲列传》(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学习重难点】1、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自主学习】模块一、情境引读(一)文学常识(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以前所学,向大家介绍)列传:(二)基础知识(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颍上()鲍叔()桓公()一匡天下()尝与鲍叔贾()召忽死之()仓廪()与俗同好恶()匡救其恶()2、文言基础知识(1)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①不以为言以为:古义今义②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穷困:古义今义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肖:古义今义(2)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①富国强兵②管仲既任政相齐③管仲因而信之④然孔子小之⑤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⑥贵轻重,慎权衡(3)解释加点词①鲍叔终善遇之②一匡()天下③齐桓公以霸④鲍叔不以我为贪⑤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⑥功名不显于天下也(4)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③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④管仲囚焉。

⑤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⑥齐桓公以霸。

(5)翻译下列句子①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②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③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模块二、整体感知(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联系历史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讲述文中的故事)纠白争王,各为其主管鲍之交管仲相齐,一匡天下模块三、重点研讨(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问题)(一)管仲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与鲍叔牙的深挚友情,请问哪一段落记叙了这一感情,你能通过朗读的方式再现“管鲍深情”吗?(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相齐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模块四、拓展阅读(一)清代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管仲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管仲列传》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管仲列传》导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诵读课文,了解管仲的功绩及其原因;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重点难点】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2.了解管仲的功绩及其原因;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课时安排】3第一课时一、自学质疑(一)知人论世管仲,齐国颍上人。

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

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周王室以血缘宗法维系的系统出现了崩溃的趋势。

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士,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

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

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

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二)辨清字音。

颍(yǐng)上鲍(bào)叔牙一匡(kuāng)天下仓廪(lǐn)召(shào)忽齐桓(huán)公少姬(jī)好(hào)恶(wù)尝与鲍叔贾(gǔ)匡救其恶(è)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ào)(三)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肖古义:没有才能今义:不像)(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穷困古义:处境艰难今义:经济困难)(3)吾尝三战三走(走古义:逃跑今义:向前移动)(四)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2)鲍叔终善遇之(对待)(3)一匡天下(纠正)(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没有才能)(5)上服度则六亲固(遵循)(6)常欺鲍叔(欺负)(7)因而去之(舍弃、废除)(8)鲍叔遂进管仲(推荐、荐举)(五)一词多义(1)与①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给予,动词)②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同,跟,介词)(2)之①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俗之所欲(主谓间取独)③下令如流水之原(动词,到)(六)解释下列活用词语1、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2、召忽死之(为动,为之而死)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4、富国强兵(使动用法,使……富;使……强)5、贵轻重(形容词作动词,重视)6、南袭蔡(名作状语,向南)7、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8、然孔子小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小,看不起)9、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七)特殊句式(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者……也,判断句)(2)、不以为言(不以之为外人言,省略句)(3)、管仲囚焉(被动句)(4)、岂管仲之谓乎(“之”宾语前置标志)(5)管仲既用(被动句)(6)、任政于齐(状语后置)(7)、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8)、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见……于……被动句,状语后置)(八)句子翻译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江苏名校管仲列传 活动单导学案Word版

江苏名校管仲列传 活动单导学案Word版

管仲列传活动单【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本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疏通文意,全面把握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

3.观其事见其为人,感受“管鲍之交”的真谛,体会管仲可贵的为人品格。

【学习方案】活动一课前预习1.解题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

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

2.管仲其人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

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

所谓“尊王攘夷”旗号,即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3.背景介绍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

管仲和鲍叔牙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中射杀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

《管仲列传》的导学案

《管仲列传》的导学案

《管仲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诵读课文,了解管仲的功绩及其原因。

3、使学生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4、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知识储备】“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1、管仲其人管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成就千秋霸业,司马迁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2、施政策略内政方面:通货积财,主张“顺民心",主张发展经济,改革图强,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观点。

推行兵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为后世创造典范。

外交方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天下诸侯。

伐楚责茅,维护周朝尊严;北征山戎,平定北方边患.3、管子著作一部《管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

《管子》名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4、后人评价(1)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2)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课前预习】(一)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颍(yǐng)上人也立为桓(huán)公一匡(kuāng)天下尝与鲍叔贾(gǔ)语(yǔ)曰分财利多自与(yǔ)鲍叔不以我为不肖(xiào)召(shào)忽死之与俗同好恶(wù)仓廪(lǐn )实而知礼节曹沫(mò)之约匡救其恶(è)(二)解释重点实词1.鲍叔终善遇(对待)之 2.一匡(纠正)天下3.分财利多自与(给) 4.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才,没有才华)5.知我不羞(意动用法,“以……为羞”)小节而耻(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6.以区区(形容小)之齐在海滨 7.四维(纲纪,纲领)不张,国乃灭亡8.上服(遵循,遵守)度则六亲固 9.修(施行)召公之政10.因而信(使动用法,“使……守信”)之 11.而不勉(劝勉)之12.至王孔子小(意动用法,“认为……(器量)小”)之(三)解释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1.齐桓公以霸 / 鲍叔不以我为贪介词,凭借 / 动词,以为2.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故论卑而易行连词,表转折,却 / 连词,表因果,可不译3.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 乃称霸哉副词,就 / 副词,只,仅4.下令如流水之原 /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动词,往,到 / 代词。

管仲列传

管仲列传

《管仲列传》导学案年级部使用时间科目编号编制人王丽霞审核人班级姓名【大纲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游、遇、进、死、匡”等,了解文言句式——被动句。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3、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珍惜同学情谊,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学习重点】:1.推断文中文言词义,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及语法现象。

2.了解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真挚而伟大的友情,以及管仲任政的基本理念。

【学习难点】:1. 对注释不详又必须做交代的历史知识的了解。

2. 在具体语境中难以推断又必须了解其意思的疑难词句。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15分钟预习课文,反复诵读,勾画重点文言基础知识,能初步翻译。

15分钟完成预习学案2、A类同学完成全部学案,B、C类同学完成基础部分。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案】1、解题和作者介绍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

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

《管仲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管仲列传》教案教学设计《管仲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的故事。

此文从管仲的成长、从政到辅佐君王,再到被贬出京城,以及最后再次被招回为国家建设立功,全面而深刻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利用这篇故事来教育、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素质,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探讨如何通过教案教学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基本情节、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历史观念和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个人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思维敏锐性。

4.通过探究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境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拓展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情感智慧。

二、教学流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背景、作者、史料渊源、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的经历。

它是出自《史记》这部巨著,大家知道《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通史,它记录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有一个基本了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二、核心环节1. 让学生分组,对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讨论,并做出汇报。

“我们现在读到的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按照小组分工的方式,将这些人物和事件分开来研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在此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对书中人物、事件、文化内涵的讨论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通过问题解析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

“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关于人生的追求和价值。

管仲列传导学案

管仲列传导学案

管仲列传导学案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管仲和他的才干以及从政成功的原因。

时间设定:2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知识预习:一传主简介管仲,年龄时齐国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据说他早年经营贸易,后从事政治运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取君位的奋斗中,管仲曾支撑公子纠。

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造。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履行租税改造,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用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产业发展的政策。

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稳固和改良的基本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用尊王攘夷、争夺与国的方针,以树立霸权。

二、熟读课文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颍上鲍叔牙一匡天下仓廪邵忽齐桓公少姬好恶预习困惑:三、理解第1段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游——常欺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囚焉——遂进管仲——以霸——一匡天下——2、指名翻译四、理解第2段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尝与鲍叔贾——不以我为贪——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三仕三见逐于君——不肖——三战三走——召忽死之——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3、指名翻译五、理解第3段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任政相齐——区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下令如流水之原——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3、指名翻译六、理解第4段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因而信之——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3、指名翻译七、理解第5段1、自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并和同学交流世所谓贤臣——孔子小之——周道衰微——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上下能相亲——岂管仲之谓——3、指名翻译八、朗读加深理解。

管仲列传学案[1]

管仲列传学案[1]

《管仲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司马迁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3、培养同学情谊,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二、导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导学难点: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自主学习1、时代背景管仲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

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

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

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

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

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2、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鲍.叔牙()匡.()仓廪.()齐桓.公()少姬.()给.予()好恶.()颍.上()品读课文1、自读1—2段(1)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游——常欺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管仲囚焉——遂进管仲——以霸——一匡天下尝与鲍叔贾——不以我为贪——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三仕三见逐于君——不肖——三战三走——召忽死之——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2)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2、自读3—4段(1)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任政相齐——区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下令如流水之原——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因而信之——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2)概括第二部分内容3、自读第5段(1)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盱眙县都梁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管仲列传》(共2课时)
编制人嵇婷婷审校人方程编制时间 2014-11-24
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小组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3.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相关知识补充
1.背景介绍
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

”齐桓公听从了他。

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

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管仲其人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地位。

他打出“尊王攘夷”旗号,救邢存卫援燕,率各国诸侯抵抗戎狄族侵扰,对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
免受落后部族的掠夺和蹂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通过预习,完成下列内容。

1.给下列字注音(同时做在书上)。

颍()上鲍()叔牙仓廪()少姬()囚禁()
窘()境召()公
2.划分段落,并概括每部分大概意思,注意划分依据。

一(1-2)
二(3-4)
三(5)
3.在书上做好注释,并找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标记。

第一课时
课文梳理、字词句答疑。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3.鲍叔终善遇之
4.鲍叔遂进.管仲
5.齐桓公以(之)霸
6.一匡天下
7.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8.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9.知我不遭.时也
10.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11.羞小节而耻功名
12.管仲既任政相齐
13.富国强兵
14.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15.上服度则六亲固
16.贵轻重,慎权衡
17.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18.桓公实北征山戎
19.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20.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
21.诸侯由.是归齐
2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二、指出下列特殊句式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2.管仲囚焉
3.岂管仲之谓乎?
4.分财利多自与
5.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三、句子翻译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第二课时
文本研习
1.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2.这篇专辑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生平,又使管仲的为人、从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为什么?
3.从文中可以窥探到司马迁怎样的感情?
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负
B. 鲍叔遂进管仲举荐
C. 一匡天下匡正
D. 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顷襄王怒而迁之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4.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有鲍叔牙的荐举,才有日后管仲的大展宏图和齐桓公的霸业。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

C.为了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管仲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实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D.管仲为政权衡轻重,讲究信用,顺应民意,懂得与取,这些都是政治治理的宝贵经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

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

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悟而赎我,是知己;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语及之,即危言危言:危险的言论
B.晏子出,遭之涂涂:道路
C.其后夫自抑损抑损:谦卑,不自满
D.世有多之,是以不论论:论说
7.下列句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婴虽不仁,免子于厄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何子求绝之速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C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
D 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8.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归,其妻请去称代前文的“御者”
B.今者妾观其出称代前文的“晏子”
C.其后夫自抑损称代前文的“御者之妻”
D.详哉其言之也称代前文的“《晏子春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是春秋时齐国名相,奉事齐灵公等三位国君,他节俭力行,生活朴素;在朝中说危言,行危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B.越石父被抓,晏子将他赎出来,越石父回来之后,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又感到不理解。

C.晏子的驾车人驾车时扬扬自得,与晏子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回家遭到妻子的指责,有了改变,晏子于是推荐他担任大夫。

D.司马迁推崇晏子,表示倘若晏子在世,非常乐意做他的驾车人,这既表现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也包含着深沉的感慨。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2)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