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历史导学大一轮人民广西专用课件: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0张ppt)

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20张ppt)

决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C.内容
①在农业领域,以__固_定__的__粮__食__税_ 代替余粮征集制,在数额上粮食税远 远低于余粮征集制,而且农民在交税 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
粮食税政策受到农民的欢迎。1921—1922
年征收的粮食税,比前一年余粮征集数额减少了 约2 亿普特(俄制重量单位,1 普特约等于 16.38 千克)。农民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 粮食就能多得粮食,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1921—1925 年,粮食耕种面积由6620 万公顷增 加到8730 万公顷,粮食作物产量显著增长,由 22.13 亿普特猛增到44.24 亿普特。
13
农业集体化
C.完成
到__1_93_7_ 年底,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D.影响
苏联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中的_个__体__经__济___被消灭,
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集体化过程中,往往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段,强迫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加入 集体农庄前,大量屠杀牲畜,破坏农具,因为农民认为它们已 “不再是我们的了”,这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B.确定方针
__1_9_2_7__ 年, 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到 1937 年底,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集体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土地为国家所有,
由农庄永久使用。牲畜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成员集体劳动, 按劳分配。1928 年,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只占全国农户的1.7 %,1929 年12 月这一比例为20%,1930 年3 月更猛增至58%。

历史八年级下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图文PPT课件模板

历史八年级下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图文PPT课件模板
秋天,秋姑娘下的雨,是最好不过了 。她的 雨跟春 雨姑娘 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 她常常 让农民 咧开了 嘴,LH J+FHX为丰收 唱起了 欢歌。 秋天,秋姑娘下的雨,是最好不过了 。她的 雨跟春 雨姑娘 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 她常常 让农民 咧开了 嘴,LH J+FHX为丰收 唱起了 欢歌。
秋天,秋姑娘下的雨,是最好不过了 。她的 雨跟春 雨姑娘 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秋。天她,常秋常姑让娘农下民的咧雨开,了是最嘴好,不LH过J了+F。HX她为的丰雨收跟唱春起雨了姑欢娘歌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 她常常 让农民 咧开了 嘴,LH J+FHX为丰收 唱起了 欢歌。 秋天,秋姑娘下的雨,是最好不过了 。她的 雨跟春 雨姑娘 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秋。天她,常秋常姑让娘农下民的咧雨开,了是最嘴好,不LH过J了+F。HX她为的丰雨收跟唱春起雨了姑欢娘歌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 她常常 让农民 咧开了 嘴,LH J+FHX为丰收 唱起了 欢歌。
秋天,秋姑娘下的雨,是最好不过了 。她的 雨跟春 雨姑娘 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 她常常 让农民 咧开了 嘴,LH J+FHX为丰收 唱起了 欢歌。 秋天,秋姑娘下的雨,是最好不过了 。她的 雨跟春 雨姑娘 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 她常常 让农民 咧开了 嘴,LH J+FHX为丰收 唱起了 欢歌。
秋天,秋姑娘下的雨,是最好不过了 。她的 雨跟春 雨姑娘 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 她常常 让农民 咧开了 嘴,LH J+FHX为丰收 唱起了 欢歌。 秋天,秋姑娘下的雨,是最好不过了 。她的 雨跟春 雨姑娘 相比, 多了一 份优雅 ,一份 恬静。 她常常 让农民 咧开了 嘴,LH J+FHX为丰收 唱起了 欢歌。

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 国国情决定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 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2、教训: ①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 要建立和完善社 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 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③重视民生问题等。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 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 弊端。
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 大的国际声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 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 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 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 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 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 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
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 化建设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 献精神。下不顾Leabharlann 切地向共产主义前进农业集体化
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1922年 “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的名称?在地图 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 国?
俄罗斯、白俄罗斯、 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
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和探索PPT课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和探索PPT课件
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和平法令
布列斯特和约
协约国武装干涉
协约国支持的白伪军
组建红军
德军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不利于苏俄的长远发展。
为了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到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农业
工业
商业
内容
政策
取消自由贸易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
作用: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工业强国;国防力量加强,为以后战胜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重点:发展重工业
缺点:造成重工业、农业、轻工业比例失调。
启示:重、农、轻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2021版广西高考历史导学一轮复习课件: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21版广西高考历史导学一轮复习课件: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
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会吸引美国人的
注意,故C项错误;美国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它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 关闭 越B 性,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第八单元
考点一
考点二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3-
123
2.(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 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第八单元
考点一
考点二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8-
(4)影响 ①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消极: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 反对,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第八单元
考点一
考点二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9-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引起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影响 ①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第八单元
考点一
考点二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14-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8张PPT)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8张PPT)

【典题训练2】1934年,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道:“目前 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 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这里 “消极的东西”主要是 (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苏联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
6.(2012·广东文综)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 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 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 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 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 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 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 制”表述错误。
9.(2013·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 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 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 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 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 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典题训练1】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 主要原因是 (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解析】选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 展的政策,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面临问题, 困难重重。B、C、D说法都不全面。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消极:农轻重比例失调、不注重民 生、浪费、高消耗等)
我们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要……
要注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均衡发展,切实关注民生 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
课堂小结
背景
列 宁
经济上: 新经济政策
时间 内容
苏的 联探
作用
社 索 政治上:1922年成立苏联

主 斯 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高度
义大
集中
建林

设的
政治
探 政治上: 颁布1936年新宪法
经济

体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60-1890年,普特增加到3.77亿普特,煤开采量由1830万普特增加到5.56亿普特。列宁说,俄国只 用了“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郑祖链《近代 各国改革的比较》材料二 列宁指出:“我们在这一点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开始作战略退却。” 也就是说,在战略上,先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以此作为中间环节,迂回地 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摘编自戴锐《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述论》(1)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60年代后俄国工业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工业发展迅猛。原因: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2)据材料二,俄国“战略退却”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退却”的效果。
含义: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效果: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作用: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

历史八年级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PPT演示

历史八年级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PPT演示
①时间:1928—1937年 ②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作用:1、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2、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的工业化
它生活在沙漠里,不需要水源也可以 生存, 它的形 状像手 掌一样 ,并且 满身长 着细细 的像针 一样的 刺。记 得上次 妈妈刚 买回的 仙人掌 ,不知 道是谁 把它放 在凳子 上了, 我也没 注意一 屁股坐 上去了 疼得我 嗷嗷大 叫。 它生活在沙漠里,不需要水源也可以 生存, 它的形 状像手 掌一样 ,并且 满身长 着细细 的像针 一样的 刺。记 得上次 妈妈刚 买回的 仙人掌 ,不知 道是谁 把它放 在凳子 上了, 我也没 注意一 屁股坐 上去了 疼得我 嗷嗷大 叫。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你们号召我 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 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它生活在沙漠里,不需要水源也可以 生存, 它的形 状像手 掌一样 ,并且 满身长 着细细 的像针 一样的 刺。记 得上次 妈妈刚 买回的 仙人掌 ,不知 道是谁 把它放 在凳子 上了, 我也没 注意一 屁股坐 上去了 疼得我 嗷嗷大 叫。 它生活在沙漠里,不需要水源也可以 生存, 它的形 状像手 掌一样 ,并且 满身长 着细细 的像针 一样的 刺。记 得上次 妈妈刚 买回的 仙人掌 ,不知 道是谁 把它放 在凳子 上了, 我也没 注意一 屁股坐 上去了 疼得我 嗷嗷大 叫。


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 明分项内容。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背景: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主题一 主题二
【思维提升】 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 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政权的客观要求,帝国 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 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 的社会文化基础。
-14-
概念阐释苏联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它是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劳动农 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 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 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20世纪 30年代初苏联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化 的基本形式。此后,通常就把农业劳动组合称为集体农庄。
-8-
(4)影响 ①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②消极: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 反对,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9-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引起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影响 ①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初步好转。
-7-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 乱。 (2)内容 ①农业:实业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③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 制。 (3)性质: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C.各行业发展比较均衡
关闭
19D36.社年会苏联生新产宪与法消的费颁的布平标衡志发着展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故A项错误;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苏联对工业产品尤其是重工业产品的目标一再提
高,且最终基本完成,体现了苏联急于实现工业化的主观愿望,故B项正确;
表格中执行的项目主要为重工业且轻工业完成度不高,体现了苏联工业结
政策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选D项。题干中提到其中一个矿井是苏联自
主建设,说明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故A项错误;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一个钾矿矿井由苏联自
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可知在工业化建设中,苏联对外资的利用 关闭 有D 限,故C项错误。
解析 答案
-13-
3.确立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4.表现 (1)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 崇拜。 5.影响 (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 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稳定。 (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思维,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 荣。
——《大国崛起》解说词
主题一 主题二
-16-
【方法技巧】
步骤 1分层次以省略 Nhomakorabea为界将材料分为三层,分别是新经济政策 实施的背景、效果和特点
步骤 2
抓关键
“被打得半死”“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把商品、货 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步骤 3
得结论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
123
1.(2016课标全国Ⅱ,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
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
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
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关闭
A19.经29济—1危93机3造年世成界的经破济坏危较机小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半 BC殖..民工农地业业国化 集家取 体,苏得 化联显 保没著 证有成 城发就市生供经应济危机,故A项错误;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 D提.前公完有成制并显取示得出巨优大越的性成就,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经济危机,因而受到美国
-10-
图示构建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1-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背景 (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 业化。
-12-
2.形成基础 (1)工业化之路 ①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②成果: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③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农业集体化 ①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消灭了富农。 a.积极: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b.消极: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钢(万 吨)
420
430
930
1 040
592
汽车
(万台)
0.07
10
20
2.93
拖拉机
(万台)
0.13
5.5
17
4.89
铁路
(万千 5.85 7.69 8.8
9
8.18
米)
棉织品
(亿米) 25.82 26.78 57
62
26.94
主题一 主题二
-24-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急于实现工业化的主观愿望
-6-
考情分析 年份 试 题 2019 年 无考查 2018 年 无考查 2017 年 无考查
2016 年
课标全国 Ⅱ,34
2015 年
课标全国 Ⅱ,34
立意角度 命题特点
苏联“一五”计 划(工业化成 就) 苏联粮食出口 (人民的奉献)
近几年,课标全国卷对本讲 内容的考查频率较低,主要 以选择题为主,以吸取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提供借鉴为重点。除继续 关注苏联模式外,苏联与中 国工业化道路异同的对比 也有很大的命题空间
——《<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主题一 主题二
-20-
【材料解读】 材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和评价:(1)苏联因 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 而取得巨大的工业成就。(2)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不重视改善 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
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这说明苏俄调整了 关闭
社D 会主义发展策略,故D项正确。
解析 答案
主题一 主题二
-19-
转弯疾驰——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名家评史】 材料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 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 ‘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 更美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 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 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
解析 答案
-4-
123
名师点评苏联模式在短期内的高效运作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 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它也存在着生产关系超越生产 力的严重缺陷。课标全国卷对苏联模式的意义和缺陷的考查,有助 于帮助考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 相适应,树立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重要手段的 正确观念。
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
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会吸引美国人
的注意,故C项错误;美国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它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 关闭 优B 越性,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3-
123
2.(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 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构不均衡的特点,故C项错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导致生产 关闭 和B 消费不均衡,故D项错误。
解析 答案
-25-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5-
123
3.(2014课标全国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 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关闭
CD材..料依采信赖用息外新体资经现建济的设政是重策苏工的联业某利些用外做国法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与新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