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乘除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小数乘法等内容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数学学具等教法学法: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尝试法、练习法。

单元基本功训练要点: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

2.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3.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课时分配: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 2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课时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课时信息窗1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教学目标:1、在解答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教育学生要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与同学团结合作。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10.19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法学法:引导启发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逛街吗?在你们心中印象最深的街景是怎样的?2、课件出示情境图: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街。

三上语文七单元教学计划

三上语文七单元教学计划

三上语文七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课本中规定的生字词、语法规则等课堂知识。

2)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

2.能力目标:1)能正确运用所学词汇、语法进行写作。

2)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复习上一单元的内容,包括生字词、语法知识等。

2.学习本单元新的生字词、语法规则等。

3.阅读课文,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内容。

4.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观点或描述。

5.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一单元的内容1)复习上一单元的生字词和语法规则,让学生进行默写和口头复述。

2)通过课堂活动,复习上一单元的课文,让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

2.学习本单元的新知识1)教授本单元的新生字词,让学生进行认读、拼写和造句等练习。

2)教授本单元的新的语法规则,让学生进行理解和运用练习。

3.阅读课文,理解和分析其中的内容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内容,进行讨论和解释。

3)通过小组活动或课堂讨论,让学生进行课文理解和分析的演练。

4.进行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例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家乡的作文,或写一篇关于课文中某个人物的心情变化的作文等。

2)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并进行互相批改和反馈。

5.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训练1)组织学生进行听力训练,让他们听懂并理解教师朗读的短文或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例如进行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活动。

3)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练习,让他们读懂课文并进行相关的理解和分析。

4)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帮助他们进行写出自己的观点或描述,并进行评价和修改。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和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2.通过教学观察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进行评价。

五四制青岛新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五四制青岛新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植物的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的各部分;根据根的特点对根进行分类;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植物的方法;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交流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方法;能自行设计并做控制变量的实验。

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更好的完善实验设计,促进合作习惯,培养合作能力;尊重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证据,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发现自然之美,增强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植物根的分类和生理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具准备:菠菜、葱、萝卜、大蒜等植物的根。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师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你们能说出几种植物的名字吗?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物的根。

(板书课题:植物的根)师:你们见过哪些植物的根?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凤仙花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的身体由哪儿部分构成码?植物和人体样都是有生命的,植物的“身体”由哪儿部分构成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交流。

2.教师出示带有花和果实的风仙花盆栽或风仙花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学生先自行观察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观察结果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进行介绍。

5.教师总结:风仙花的“身体”是由根、基叶、花果实和种子6部分构成的。

教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中“连连凤仙花”身体各部分的名称的活动。

活动二:探究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三说”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三说”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活动,学 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达成策略
4、刚才同学们写出了这几个节目开始的时 刻,那我们来看一下,联欢会开始的时刻 与第一个节目开始的时刻相差多少时间?
生:1分钟 师:1分有多长呢?下面老师给你1分钟的 时间,选择你喜欢的事情来做,(比如数 数、写字、背课文、做题等)还能干多少,




三、说教学
3.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
《新课标》: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 源,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 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源 开







素材选取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现实性

强而具有教育意义。让学生在真实情景 中学习数学。引导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
提问:根据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 问题?
观察: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对时和 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先仔细观察,
再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达成策略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通过观察钟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走1大格是几分? 分针从12走到数1是多少? 分针从12走到数6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分针从12走到数9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验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过程 中,进一步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 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第三课时目标
经历自主学习,合作 探究,参与知识形成 过程。
数学思考
.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 的经过时间,加深对 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
认识。
问题解决
知识技能

使学生在知道1时=60分,1分 =60秒。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制)三年级上册23.《量筒》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制)三年级上册23.《量筒》教学设计

《量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量筒》是青岛版五四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仪器与制作》第一课时。

教材图示四种盛有水的容器,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容器中的水多,进而引发学生对标准测量工具量筒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展开对量筒的认识和使用。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的探究与实践奠定基础。

教材探究与实践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量筒。

教科书展示了50ml量筒的外型图,还突出展示了50ml量筒的重要标识:量程、单位、刻度。

目的是让学生对量筒的整体构造及各部分功能进行简单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标准测量工具的精确性。

让学生知道量筒标识内容的意义,明确液体体积的测量单位,为第二部分实际测量水的体积做铺垫。

第二部分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教科书在此部分分两环节展开。

一是教科书展示了三个同学分别进行量筒测量液体的三个标准步骤及操作要求图。

同时给出了方法指导,具体阐述了测量液体的标准动作。

目的是让学生准确掌握用量筒测量液体的方法和标准操作步骤,意识到测量的严谨性。

二是教科书借助泡泡语“怎样量取70ml的液体”,同时展示量取液体的示范动作,并配以方法指导加以说明。

目的是启发学生量筒不仅能测量未知体积的液体,还能量取特定体积的液体。

同时明确、规范学生对量取特定液体体积的操作方法。

拓展与创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制作简易量筒,另一个是认识更多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设计目的:通过动手制作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量筒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有了对工具的使用方法的基础,在认识工具时方面已经掌握了方法,学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认识量筒,可以让学生了解人们对液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使学生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2.认识量筒及其结构组成;3.知道液体体积的计量单位;4.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新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新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新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第一章:认识水1.1水的特性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水的特性,包括透明、味道淡等特点。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水的特性,培养学生对水的兴趣。

1.2水的形态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水的三种形态:液态、固态、气态。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1.3水的循环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并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1.4水的用途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水的用途,包括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第二章:认识物体2.1物体的分类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物体的分类,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分类不同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2.2物体的性质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物体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大小、重量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不同物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2.3物体的运动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4物体的变化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物体的变化,包括物体的形状、状态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第三章:认识植物3.1植物的特点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特点,包括有叶、有茎、有根等。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3.2植物的生长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长大、开花结果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长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植物的利用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利用价值,包括食用植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等。

2017-2018学年度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反思

2017-2018学年度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秀教学设计 每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因此,教学中也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因此,本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三者的不同。

本单元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了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认识吨、综合与实践小调查。

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秤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克、千克、吨。

2、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

■教学建议1、质量观念的形成必须依靠丰富的感性经验做支持,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吨”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2、教师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物品的质量。

尽可能多地列举出质量是1克、1千克的物体,有了这样的质量单位作参照物才能更准确的估计出相应物体的质量,加深对物体轻重的理解。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制三年级上册25《沙漏》教学设计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制三年级上册25《沙漏》教学设计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制三年级上册25《沙漏》教学设计精品文档用心整理《沙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沙漏》是青岛版五四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仪器与制作》第三课时。

本节课以问题“沙漏刚好在三分钟内漏完”引发学生思考,展示两名学生吃饭和刷牙时用沙漏计时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知道沙漏具有计时功能,引发学生对沙漏内部构造及功能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为后续制作沙漏,研究沙漏,实现预期计时功能奠定基础。

教材包括四个活动:1.认识沙漏。

教科书向学生展示了沙漏的外形和结构,并介绍了沙漏的功能。

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沙漏,并进一步思考沙漏的沙子流完需要多长时间,从而引导学生在沙漏和秒表之间建立思维联系。

明确沙漏也叫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工具。

2.制作沙漏。

展示了制作简易沙漏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并呈现了制作沙漏的步骤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3.测试沙漏。

呈现学生测试沙漏的图片,旨在培养学生在完成制作任务后,形成对效果进行测试的意识,知道经过多次测试,效果才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测试沙漏,发现沙子流速与沙漏计时时长的关系。

4.改进沙漏。

呈现了学生进行沙漏改进的活动,小组成员结合沙漏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并实现“让自己的沙漏计时1分钟”。

将改进后达到预期计时目的的沙漏作为计时工具应用生活,意识到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本节课的拓展活动教科书向学生提出了制造创意沙漏的任务,鼓励学生在本课所学方法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如可采用更换沙漏中的添补物、改变沙漏的形状等方法对沙漏进行创新。

引导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升科技创新本领。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会认识使用工具的方法,能够利用工具制作的方法和原理,制作沙漏,通过让学生制作沙漏,了解沙漏计时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可以让学生了解工具的制作是人们对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形成持续发展的利用资源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了解沙漏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沙漏是一种计时工具;知道利用工具能够更加正确、便当和快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三年级上学期数学
第七单元 :摸名片
------------- 统计与可能性
东庄镇中心小学
曹祎箐
2011年12月
第七单元摸名片
------- 统计与可能性课时安排:7课时
信息窗3课时
我学会了吗1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测试讲评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58 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8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借助实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工具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能够借助实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是初步体会统计的工具性。

教学准备:名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名片吗?大人的名片在交往中非常方便。

课前同学们都为自己制作了名片,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一下你自己的名片。

二、新授:
(一)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名片
(二)摸名片(属相)
1.提出活动要求:
把小组的名片和在一起,每人摸10次,每次摸一张,每次摸完后再放回去,打乱顺序再摸。

猜猜看,摸到什么属相的可能性大?
2.小组同学先猜测,各选择代表一种属相。

3.实验验证。

组长将组员每次摸的情况记录并统计。

4.根据统计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小结:从这个游戏中,我们体会到了事件只要存在,就有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存在数量越大,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存在数量越小,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三)摸名片(男生女生)
1.说明活动要求:活动要求同前
2.活动前,数数各小组内男、女生的人数(一样多)估计摸到谁的可能性大?
3.小组开展活动。

4.全班交流统计结果。

5.根据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事件存在的数量一样多的时候,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大。

三、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1.女孩从箱内摸糖(10个草莓,20个巧克力)
2.男孩从箱内摸糖(10个草莓,10个巧克力)
他们分别摸出哪种糖的可能性大一些?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总第59 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8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借助实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工具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能够借助实验,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难点是初步体会统计的工具性。

教学准备:名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做了一个摸名片的小游戏,通过摸名片,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二、练习:
1.摸球(为每个小组准备一袋球:7红5兰)
(1)提出活动要求:每次摸一个(每次摸出后重新放回),共摸20次。

(2)估计,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3)操作验证,看实验结果和你估计的一样吗?
2.小猫钓鱼(练一练)
观察每个小猫眼前鱼缸中每种鱼的数量,然后根据统计可能性的大小做出判断,小猫钓到哪种鱼的可能性大?(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出示一个转盘)给转盘涂上红、绿两种颜色。

要使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比绿色大,应该怎样涂?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4.摸扑克:
(出示8张扑克牌:1张红桃、3张梅花、4张方片)
如果从这8张扑克牌中任意地抽出1张,可能抽到哪种扑克牌?抽到哪种扑克牌的可能性最大?
(区分两个问题的不同点:只要存在就有可能性,数量多地可能性大)
5.出示一个飞镖盘,其中2兰、4红、6黄
投中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投中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小?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总第60 课时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通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可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学重点通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可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学难点通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可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大家一起回忆一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本单元的知识你到底找我得如何呢?通过几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将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复习1.出示情景图:
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根据找到的数学条件,解决问题
(1)停止击鼓时,红花落在男生还是女生手中的可能性大?
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然后进行解答,全班交流
(2)如果减少一个女生,红花落在男生还是女生手中的可能性大? 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然后进行解答,全班交流
( 3 )请你设计一种游戏规则,与好朋友一起玩。

3.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在小组中互相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然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三、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
第四课时总第61 课时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通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可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学重点通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可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学难点通过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可以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情况。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做击鼓传花的游戏好吗?
二、活动
(一)布置活动要求:
1.每10人一个小组(5男5女),男女穿插围成圈,一个男生蒙上眼睛击鼓,其他同学传花,鼓声停止,看花会落在男生还是女生手中的可能性大?
2.活动前先预测,并说明理由。

(二)小组进行活动
(三)各小组汇报活动情况。

(四)改变要求:如果减少一个女生,红花落在男生还是女生手中的可能性大?(小组继续进行活动,活动后交流)
(五)小组讨论设计一种游戏规则,然后一起做游戏。

(游戏后全班交流)
(六)全班制定一个游戏规则,集体游戏。

3.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先在小组中互相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然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三、丰收园: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课时总第62 课时
活动内容:实践活动——变废为宝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的有关计算、统计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可以再利用垃圾的用途和价值,认识到变废为宝的重要性。

2.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3.通过调查、统计、学会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重难点: 1、在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的有关计算、统计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可以再利用垃圾的用途和价值,认识到变废为宝的重要性。

2、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活动准备:调查身边的生活垃圾的种类、统计家庭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数量。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班的垃圾桶。

垃圾好吗?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制造生产出一些生活垃圾,这该怎么办呢?
3.这个周,我们就一起来开展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出示课题)
二、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从不同途径调查生活垃圾的种类,了解哪些可以再利用,完成统计表:
垃圾的名称……
能否再利用……
(二)调查家庭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垃圾的数量,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推算:
可以再利用垃圾名称……
数量……
(三)交流调查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变废为宝的重要性,讨论垃圾的处理方法。

三、活动小结:
在这次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注重开展实践性活动,加强方法指导。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实践
活动,让学生体会可能性石油大小的。

经历猜想---实验验
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借助实验统计,体会统计的工具性,
感受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

2、灵活运用教学资源。

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教学资
源。

3、运用好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