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生平大事记

合集下载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

曾国藩生平简介与评价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对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可能了解的人没多少,毕竟他处于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清王朝的衰落时期,与此同时,在封建王朝的腐败堕落时期当代人民只能记得清王朝的腐朽,没人了解这些官员的功勋业绩。

曾国藩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且是之后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第一完人,平天下之言,对于晚清而言可能是正确的,毕竟他拯救了晚晴,打败了太平天国。

让苟延残喘的清王朝在此之后又得以统治中原一段时间,保住了大清江山。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字子孝,号忠介,湖南湘潭人,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一、早年经历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读书人,对于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

曾国藩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家乡读书,后来考入了湖南的府学。

在府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成绩优异,被誉为“府学之冠”。

二、官场生涯曾国藩在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的官职,以及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战斗。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被誉为“曾铁军”。

他的军事战略和组织能力使得太平天国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为清朝政府稳定了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在官场上也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

他坚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不受贪污腐败的诱惑。

他注重民生,积极推行改革,为人民谋福利。

他还注重教育,提倡儒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

三、晚年生活曾国藩在晚年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他退休后回到家乡,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继续读书,写作,思考人生。

他的著作《曾文正公全集》成为了后人学习的经典之作。

他还致力于家族的兴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代。

曾国藩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他的勤奋和才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他的清廉和正直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德底线,不能被金钱和权力所腐蚀。

最后,他的奉献和忠诚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公仆,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总之,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让我们向曾国藩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曾国藩年表

曾国藩年表
道光十四年
1834
24岁
入岳麓书院。秋,参加湖南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冬,入京准备会试。
道光十五年
1835
25岁
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道光十六年
1836
26岁
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道光十八年
1838
28岁
进京会试,中进士,更名国藩,意为“国之藩篱”。同年,进入翰林院。
道光二十年
1840
同治三年
1864
54岁
太平天国覆灭。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由,主动向朝廷请旨裁减湘军。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同治四年
1865
55岁
奉命与捻军作战。因攻克天京有功,被授一等侯,并加“毅勇”二字。
同治五年
1866
56岁
因剿捻无功遭弹劾,11月回任两江总督。
同治六年
同治十年
1871
61岁
与李鸿章联名奏请,选派聪颖子弟,前赴西洋各国学习技艺。上准。
同治十一年
1872
62岁
二月初四,在南京病逝,举国皆惊。朝廷辍朝三日,谥号文正。
咸丰十年
1860
50岁
赏加头品顶戴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六月二十四日,实授两江总督,并授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咸丰十一年
1861
51岁
钦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
同治元年
1862
52岁
命以两江总督领协办大学士,正式入阁拜相。
同治二年
1863
53岁
筹建江南制造局,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
纪年
公元
年龄

1860,曾国藩的人生转折点|人物

1860,曾国藩的人生转折点|人物

1860,曾国藩的人生转折点|人物文/丁三白伟志被改革的改革者1870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四,在保定署衙,曾国藩留下了他生平第二份遗嘱。

他说,他行将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

这一年,59岁的曾国藩右眼失明、肝病日重,眩晕病症又进一步地折磨着他。

然而,6月23日,就是他续假一月的奏折刚刚抵达北京时,朝廷以“曾国藩精神如可支持”的婉转口气,让他前赴天津,接手那块烫手山芋。

和朝廷谕旨同日抵达的,还有来自江西,他为自己做棺材订购的建昌花板。

这个巧合让曾国藩心有戚戚,他预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为此,在调阅津案文牍、与幕僚反复商议之余,他开始以平淡、略显悲凉的心境,细细交代着自己的后事。

他说,此行若死,灵柩应归湘安葬,“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他说,他的历年奏折、生平文章,可留给后代子孙观览,但“不可发刻送人”,因为“刻出适以彰其陋耳”。

对于身后诸事,他事无巨细,一一道来。

然而,与他晚年的大部分文字一样,在这份遗嘱里,后人看不到他对天下大势、对国家前途的任何评价。

恰恰相反,“勤”、“俭”、“孝友”、“祥瑞”、“不忮”、“不求”这些字眼无不让人想起老年的农夫,或者寻常的乡绅形象。

7月8日,农历六月初十,曾国藩抵达天津。

而仅仅十几天以后,7月21日,他的《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不仅在天津激起了口诛笔伐,并且使全国舆论为之哗然。

天津教案在这份奏折的开篇,曾国藩分析了教案的由来。

当年晚春,一则沸沸扬扬的传闻在天津附近不断扩散:天津地方已先后有几百名幼童失踪;这些幼童,大多被法国传教士收买的人贩子诱拐;每诱拐一名儿童,人贩子可得到五两银子,而法国传教士可以幼童的眼睛、心肝为原料,配制西洋药方……对此,曾国藩认为,该传闻“全系谣传”、“毫无实据”。

他说,来到天津后,他细细查问了几百名拦轿递禀者,挖眼剖心有何实据?结果“无一能指实者”。

他也逐一讯问了河楼教堂的150余名中国教民,“均称习教已久,其家送至堂中豢养,并无被拐情节”。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

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他与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与胡林翼合称曾胡,他是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名臣曾国藩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国藩生平简介曾国藩,清朝晚期人,字伯涵,号涤生,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他从一介书生到进京赶考,进了进士之后又一直留在京城,短短十年时间,连续升职七次,年仅37岁就已经官至二品,这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是独一份的。

后来恰逢太平天国乱世,当时正是因母丧而在家的曾国藩趁势在家乡创建了湘军,并且作为统帅者,曾国藩带领湘军和其他的义军一起历尽艰苦的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挽大厦于将倾,救清朝于乱世,因为这巨大的功绩,被封为了一等勇毅侯,这是清朝以来第一个以文人封武侯的人。

后来又升职至一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为官平稳,可以说是实现了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一生所处的年代,正是国家由盛转衰,动荡不安的年代,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豪杰”,正是这样的乱世造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一度呈现出同治中兴的盛况,险些就力挽狂澜,将清朝从危机之中救回。

作为同治中兴的时期的主力,曾国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让曾国藩成为了近代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曾国藩对于曾国藩,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推崇他,甚至已经在很多人心中被神化成了“圣人”,这样过分高估的评价无疑是不理智的,对于曾国藩,我们应该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来分析。

在文化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他的一生是完全按照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来走的,他的一生深受“三纲五常”的影响,对于“君臣、父子”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部分极为看重。

这一点是深受争议的,不少的人认为“纲常”之说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曾国藩这样作为是不可取的。

关于曾国潘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曾国潘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

关于曾国潘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曾国潘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一、位高轿低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

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

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

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

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二、“不要钱,不怕死”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

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

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

”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生平大事记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二十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

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六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十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家塾,师从汪觉庵。

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中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冬,入京准备会试,途经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城寄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道光十六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都为江南之游。

由清江、扬州、金陵溯江而归。

在金陵借钱当衣购《二十三史》。

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进士。

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试后改名国藩。

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岁,夏,至衡阳,拜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

抵家商议修族谱,清查源流。

秋,出邵阳,至武岗、新化、安化等处。

12月7日,子纪泽生,当日离家起程赴京。

本年起开始作日记,名曰《过隙影》,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岁,5月18日,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1月,父竹亭公、夫人欧阳氏、弟国荃、子纪泽入都。

1841年(道光廿一年)31岁,4月,父还乡,弟国荃留京读书,为授课。

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11月,任国史馆协修。

遍览前史,辨具得失。

是年,喜读胡林翼所赠《陶文毅公文集》。

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廿二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与倭仁、吴廷栋、陈源兖等以实学相砥砺。

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1843年(道光廿三年)33岁,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

7月,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

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

12月,充文渊阁校理。

1844年(道光廿四年)34岁,8月,郭嵩焘引江忠源来见,结为师生。

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1845年(道光廿五年)35岁,6月,升授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10月,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弟国潢、国华入都。

李鸿章入京会试,以年家子投其门下受业。

1846年(道光廿六年)36岁,1月,充文渊阁直阁事。

夏秋间,养病城南报国寺,与同寓刘传莹就汉学、宋学深入研讨。

1847年(道光廿七年)37岁,7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11月,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1848年(道光廿八年)38岁,3月,子纪鸿生。

10月,辑录古今名臣大儒言论,按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分三十二目辑成《曾氏家训长编》。

1849年(道光廿九年)39岁,2月,升授礼部右侍郎。

9月,署兵部右侍郎。

1850年(道光三十年)40岁,4月,上《应诏陈言疏》。

直揭官场“委靡因循”、官吏“畏葸”“柔靡”。

“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

7月,兼署工部左侍郎。

10月,兼署兵部左侍郎。

1851年(咸丰元年)41岁,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

5月,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欲罪之。

6月,兼署刑部左侍郎。

1852年(咸丰二年)42岁,1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

2月,兼署吏部左侍郎。

7月,任江西乡试正考官。

行抵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得母讣闻,回籍奔丧。

10月初抵家。

1853年(咸丰三年)43岁,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出保桑梓。

30日,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

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

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

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咸丰四年)44岁,2月25日,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

发布《讨粤匪檄》。

4月28日,兵败靖港,投水自裁获救。

5月1日,湘潭大捷,军势少振。

8月25日,重整水陆各军,出师攻陷岳州。

10月14日取武昌。

上谕赏给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并加恩赏戴花翎。

7天后收回署理湖北巡抚成命,改赏兵部侍郎衔。

12月2日攻陷田家镇。

1855年(咸丰五年)45岁,2月,石达开在湖口几次夜袭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几十艘。

11日夜,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

”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10月,补授兵部右侍郎。

1856年(咸丰六年)46岁,6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

7月,坐困南昌。

9月2日,杨、洪内讧(天京事变)后,太平军元气大伤。

10月,曾国荃在长沙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

1857年(咸丰七年)47岁,2月27日,父丧,偕弟国华回籍奔丧。

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

是年建“思云馆”。

10月25日,湘军水陆齐举,攻克湖口。

1858年(咸丰八年)48岁,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

7月13日,接上谕命其出办浙江军务,17日起程。

8月5日,抵武昌。

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运粮之策。

11月15日,三河镇之役败,湘军6000精锐全歼。

曾国华、李续宾阵亡。

12月,作《爱民歌》以训湘军。

1859年(咸丰九年)49岁,1月,曾国葆改名贞干入湘军,为其兄国华报仇。

2月,作《圣哲画像记》。

5月,曾国潢在家乡办团练。

9月,曾国葆受胡林翼委托,回湘募勇二营赴湖北助剿。

11月,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1860年(咸丰十年)50岁,5月,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又寄信到家中,名其所居曰“八本堂”。

赏加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

6月,太平军攻陷江南大营。

7月,补授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0月与胡林翼、李续宜商筹北援之策。

上疏请求带兵北上扫夷勤王。

12月19日,具折奏陈:“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祁门大营两度被困。

1861年(咸丰十一年)51岁,8月23日,上《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9月5日,克复安庆省城。

12日,移住安庆。

10月,赏加太子少保衔。

11月20日,奉旨统辖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

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

年底,定三路军进军之策。

1862年(同治元年)52岁,1月31日,晋协办大学士。

2月19日,新购外洋火轮一号到安庆。

7月18日,为借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

9月27日,定江西厘局章程。

11月5日,作清、慎、勤三字箴十二语。

年底,华蘅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国藩见后,于当天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1863年(同治二年)53岁,1月28日,安庆内军械所造出的我国第一条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

5月7日,致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反对购买要由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指挥控制的船舰。

6月13日,败石达开于大渡河。

9月,与容闳见面,商筹建立一个可以灾圃旎器的工厂。

12月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同治三年)54岁,5月,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

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

7月,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赏戴双眼花翎。

8月5日,设善后局赈济难民。

14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10月,行辕移驻金陵。

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

12月,主持修复江宁府学,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同治四年)55岁,1月,编《鸣原堂论文》。

2月20日,设粥厂,令湘勇煮粥,以食饥民。

3月,主持修葺钟山、尊经两书院。

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

5月15日,接奉廷寄书,爵加称“毅勇侯”。

26日,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

6月2日,又奉上谕: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绿营及地方文武官员。

主持整理《王船山遗书》完稿,共322卷,交金陵书局出版。

6月18日,拔队北行,并定北上剿捻之策。

9月,经扬州、清江浦抵徐州。

10月,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12月,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1866年(同治五年)56岁,3月,由徐州赴济宁,沿途谒孟、孔、曾诸圣墓。

9月、10月,因病连续2次请假,在营调理。

10月,奏陈:剿捻无效,病难速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

12月,回任两江总督。

李鸿章续剿捻事宜。

1867年(同治六年)57岁,3月,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

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家翻译馆——译书馆。

4月10日,到两江总督任,金陵之民,焚香于道以迎之。

5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

6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同治七年)58岁,1月16日,恩赏云骑尉世职。

5月,奉上谕改授武英殿大学士。

31日,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总局,视察轮船洋炮工程。

8月,奉命调任直隶总督。

9月28日,江南造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取四海波恬、公务安吉之意。

12月7日,由金陵登舟起行赴直隶总督任,金陵士民焚香酌酒以饯送者,填咽街巷。

次年1月25日抵京师,陛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1869年(同治八年)59岁,2月12日,始为无慢室日记。

27日,奏陈直隶应办事宜。

言直隶最大之政,在练兵饬吏,次则河工。

3月14日,到直隶总督任。

治理永定河。

并通饬各州县官,限期清结积案,以为课程。

4月16日,刊发直隶清讼事宜十条,核定限期功过章程十四条。

自定每日分时清厘案牒,遇重大之案,亲自讯问。

6月,奏请按湘军制改造直隶练军。

8月,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1870年(同治九年)60岁,3月2日,奏直隶清理积狱、旧案陆续完竣,新案办理就绪。

计审结并注销之案四万一千余起。

4月,肝病日重,右目完全失明。

5月11日,改定练军马队步队营制。

因患眩晕,奏准病假一月。

6月续假一月。

6月,天津教案发生,奉命前往处理。

7月11日,抵津。

23日,法国公使罗叔亚来见,要求为法领事抵命,并以战争相威胁,曾国藩严词拒绝。

24日,奏陈:挖眼剖心,全无实据;津民生愤,事出有因。

”8月,奏陈:本案凶犯已拿获九名,惟罗叔亚意欲“三员议抵”,断难允求。

府、县本无大过送交刑部已属情轻法重。

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

调任两江总督。

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

11月7日,起程南下。

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12月,充办理通商事务大臣。

1871年(同治十年)61岁,8月18日,同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