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介绍

合集下载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军事功劳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立地方团曾国藩铜像练,称为湘军。

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

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沉静自省,重整旗鼓,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

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如虹;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

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

曾国藩入南京后,信守对将士们的诺言,「……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

」(李圭:《思痛记》)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

曾国藩名词解释

曾国藩名词解释

曾国藩名词解释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孝,号文正,晚号东平,江西抚州人。

他是清朝末年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臣。

曾国藩一生在天津、浙江、福建、湖南等地任职,其最大的贡献是领导湘军抵御太平军的侵略,稳定了湖南的局势,并对整个清朝政权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国藩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道德和能力兼备的形象代表之一。

曾国藩名词解释:1. 护法:指曾国藩为维护社会正义,肃清乱局,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主要负责维护湖南地区的治安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他注重士兵的纪律和作战训练,建立了一支效率高、纪律严明的军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百姓的安全。

2. 逢山开道:曾国藩提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理念,意为在面临困难时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他在湖南经历多次太平军的进攻,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通过强化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巧妙应对太平军的战术,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太平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一理念体现了曾国藩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他治军思想的核心之一。

3. 合纵连横:曾国藩倡导的一种外交、军事策略,即通过和其他势力合作,形成统一战线,对抗共同的敌人。

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曾国藩积极与清朝的其他地方军队合作,以共同抵御太平军的威胁。

他与江蓠、刀疤阮等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协同行动,最终成功击败了太平军。

这一策略的实施,使得他能够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有效地对抗太平军。

4. 讲学育人:曾国藩重视教育,他提出“先治其心,后治其事”的观点,主张从人的内心修养出发,培养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他通过讲学、撰写教科书以及亲自示范等形式,致力于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还注重开展农田水利和矿业的教育,推广现代农业和工业知识,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于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_描写作文

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及人物评价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下面是橙子跟大家分享的曾国藩生平事迹及评价,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国藩的人物生平 1.组建湘军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

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

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从此再不敢对皇帝本人和朝廷的根本决策说长道短。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1 / 17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2.大战太平军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生平简介演讲稿

曾国藩生平简介演讲稿

曾国藩生平简介演讲稿曾国藩先生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于1811年,逝世于1872年,享年62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曾国藩先生的生平。

曾国藩先生出生于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国藩曾经在家族的私塾学习古典文化和书法等各种艺术。

他很早就展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学问的热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国藩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得到了朝廷的注意。

曾国藩的政治生涯开始于1850年代,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威胁。

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南巡抚,负责镇压太平军。

他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战术,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这不仅加强了朝廷的统治,也平息了内乱,为中国政局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曾国藩在政治事务上表现出色,他提倡勤政务实,反对贪污腐败。

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治理能力。

此外,他还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设立学校培养人才。

曾国藩的教育理念注重实用主义和德育教育,他希望通过培养优秀的人才来改变社会的命运。

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曾国藩还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以清新的文风和大气的书法风格著称。

他的作品充满着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他的书法独特而典雅,成为后来书法界的典范。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政务和教育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曾国藩先生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在政治、军事和教育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成就。

他的一生充满了奉献和拼搏,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精神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曾国藩的简介

曾国藩的简介
近代历史人物讲评

为 师 为 将 为 相 一 完 人
立 德 立 功 立 言 三 不 朽
我 的 评 价
治 学 论 道 之 经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生 平 家 谱 之 详
生 平 家 谱 之 详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 勇侯。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生 平 家 谱 之 详
五 弟 曾 国 葆
, 字 季 洪 , 后 更 名 贞 干
四 弟 曾 国 荃
, 字 沅 甫 , 号 叔 纯
三 弟 曾 国 华
字 温 甫 , 出 继 叔 父 之 子
二 弟 曾 国 潢
, 原 名 国 英 , 字 澄 侯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石达开计诱湘军水师的轻便 快船120余只冲入鄱阳湖内, 然后断其出路。 深夜用小船火攻留大船,烧 毁湘军船只40余只,焚其战 船百余条。
曾国藩的坐船亦被围,乘小 船登陆得免一死,“文卷册 牍俱失”。
咸丰五年(1855年)
第二次跳水自尽,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曾 国 藩
上 有 一 姐 , 下 有 三 妹 四 弟
母 江 氏
貌 美 , 勤 劳 淑 德 , 性 格 倔 强
父 曾 麒 书
为 私 塾 秀 才 , 孝 感 天 地
祖 父 曾 玉 屏
务 农 为 主 , 家 境 较 宽 裕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湘 军 创 立 与 治 理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介绍

1853年(咸丰3年)43岁 ,1月21日,接帮办湖南团练旨。 1861年(咸丰11年)51岁 。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 12月,在安关创办 内军械所。
1864年(同治3年)54岁。7月11日,湘军攻恰陷天京, 太平军宣告 失败。 7月,曾国藩赏加太子 太保、一等侯爵。 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8月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名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 • • • • • • • • •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 世难逢天下才。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 来所未见也。 薛福成:曾国藩识人之鉴越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行 迹之表,确然许为导才。 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 也。 王闿运: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容闳: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称 旧教之特产人物。 蔡锷:曾、胡俩公,中兴名臣之铮佼者,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 毛泽东: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 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 胡左诸集,悉心讨究……实不愧为当世之名将。
1870年(同治9年)60岁 6月,天津教案 发生, 奉命前往处理。 1872年(同治11年)62岁 3月12日,在两江总督府逝世。 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 追赠太傅《治学论道之经》 2、《持家教子之术》 3、《疆场竞斗之计》 4、《处世交友之道》 5、《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人物简介

曾国藩人物简介

[键入文字]
曾国藩人物简介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姓名:曾国藩
生卒年:18111872 年
籍贯:湖南湘乡
曾国藩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曾国藩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日以读书为业。

28 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10 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可谓官运亨通。

曾国藩是清王朝由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过渡、动荡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才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毕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学文化最典型的实践者,他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了书生报国的愿望。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国藩在湘潭集结组建陆军13 营、水师10 营,加上勤杂人员共1.7 万余人的湘军,担负起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

曾国藩历尽千辛万苦,几度出生入死,后勾结列强,终于在同治三年(1864 年)攻破天京,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因此,他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衔,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取得军政大权。

由一介书生而成为一个统领群伦的中兴名臣。

1。

历史人物曾国藩

历史人物曾国藩
我看近现代历史人物—
目录
• • • • • • • 1人物介绍 2成就贡献 3名言语录 4人物轶事 5遗嘱、家训 6历史地位 7历史评价
曾国藩个人介绍
曾国藩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 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 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 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 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 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因此 曾国藩从小熟读经书,博学多闻。后来入仕为 官,官至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曾国藩历史地位
1近代化的开拓者 2网罗培育使用人才高手 3持家教子的成功者
近代化的开拓者
• 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 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 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 • 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开阔眼界 • 安排第一批留美幼童 • 培养了大批栋梁人才
网络培育人才高手
•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 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 和作用最大的幕府,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 华为招揽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上书 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例如:李鸿章、左宗棠、等谋略军需人才, 也有李善兰等一流学者和科学家
持家教子最大成功者
•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 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 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 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 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象曾纪泽、曾广均 、曾约农、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 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 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 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40年(道光二十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4月,升任翰林院侍讲。七月,钦命为乡试
(四川)正考官。8月,补授翰林院侍讲。12月,充文渊阁校理。 •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升侍讲学士。不久,同榜进士李文安之子
李鸿章入京会试,投其门下受业,住他北京家至少一年。 •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 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
• 1834年(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 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 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 湘乡会馆。
步入仕途
• 在1838年(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 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 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 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回任两江
• 1870年(同治九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 祥刺杀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 审理该案。
• 1871年(同治十年)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 《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九月,视察水陆各营防务、 训练情况。十一月抵达上海。
• 曾国藩蜡像 • 1872年(同治十一年)2月27日,曾国藩领衔上奏,
大战太平军
• 1854年(咸丰四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

曾国藩立像[6]
• 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 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 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 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促请对“派遗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 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推荐陈兰彬、容闳为正 副委员常驻美国管理。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 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3月1日,时发 脚麻之症,舌蹇不能语。 • 3月20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 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朝廷闻讯,辍朝 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6 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 之金盆岭. • 1873年(同治十二年)12月13日,改葬于善化县 (今望城区)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 曾国藩居住过的 欧阳故宅(16张)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 见斋”。1826年(道光六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 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 院
• 1832年(道光十二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
主办洋务
• 1867年(同治六年)3月,在江南 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 时拟设译书馆。5月,会同李鸿章 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 征地扩迁,规制大增。六月,补授 体仁阁大学士。
• 1868年(同治七年)4月,奉上谕 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5月31日, 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成总局。8月, 奉命调任直隶总督。9月,江南造 船厂试制的第一艘轮船驶至江宁, 曾登船试航,取名“恬吉”。12月, 曾国藩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 同治皇帝。
成命,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头衔。12月2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
• 1855年(咸丰五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 “文卷册牍俱失”。曾国藩愤怒至极,打算策马赴敌以死,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7-9]
• 1856年(咸丰六年),曾国藩坐困南昌。9月2日,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 10月,曾国藩在长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10]
追剿捻军
• 1865年(同治四年)1月,选汉唐以来各臣奏疏17首,编《鸣原堂论 文》。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 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5月26日,曾国藩率军赴山东剿捻。6月, 主持整理《王船山遣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六月十 八日,北上剿捻之策: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 9月,经杨州、清江浦抵徐州。一路调兵布防堵围,沿途又张榜招员。 10月,将金陵制造局上迁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 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12月, 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 1864年(同治三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对无辜 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当时的南京城被烧毁,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 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曾剃头”、“曾屠户”。7月,朝廷加曾 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 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之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八 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曾国藩介绍
档案
• 中文名:曾国藩外文名Zeng Guofan • 别 名:曾子诚、曾传豫、曾伯涵、涤生 • 国 籍:中国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 出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辛未年) •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 职 业: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 毕业院校:湘乡私塾 • 信 仰:理学 • 主要成就: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 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
• 1866年(同治五年),曾国藩奉旨进驻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 身份,督师剿捻。
• 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 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 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企图借此天堑消灭捻军。
• 曾国藩根据捻军行踪不定、流动作战的特点,采用了“重点防务、坚 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的对策,但最终全部失败。后来,他在周口西至 漯河建立起“沙河百里防线”,希望借此天堑消灭捻军。[15]
• 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师总统、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5月,在靖港水战中被 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七月二十五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 10月14日取武昌。咸丰帝大喜过望,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然而,大学士祁隽藻进言,称“曾国 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收回
• 1859年(咸丰九年)11月,曾国藩拟四路进兵之策,攻取安庆。
攻占南京
• 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5日,湘军攻陷安庆。9月25日,曾国藩移 住安庆。12月20日,曾国藩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 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同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 三路军进军之策:“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 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天津教案
• 1868年(同治七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 • 1870年(同治九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
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 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 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 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 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 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 • 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十分惊恐,甚至出发 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 • 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 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 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 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 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被称为“卖国贼”(京师湖广会馆将曾国藩匾落拔除烧毁就是 因为此事)。 • 朝廷命其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 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处理 “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 坚不肯信”。
• 1857年(咸丰七年)2月20日,其父去世,曾国藩偕弟曾国华回籍奔丧。7月,两次上疏,请求在家 终制,获咸丰帝准许。在当年建“思云馆”。[11]
• 1858年(咸丰八年)5月19日,李续宾、杨岳斌率水陆两军攻陷九江。7月13日,曾国藩接咸丰谕出 办浙江军务,于8月15日抵达南昌,与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11月15日,李续宾、曾国华在 三河之役战死。12月,曾国藩作《爱民歌》以训湘军。[12]

早年经历
• 1811年(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 (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 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 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 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 曾国藩雕像 • 1852年(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
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 不堪一战。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 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3] • 1853年(咸丰三年),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 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 湘勇。8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 自演试,殚竭思力”[4] ,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 王、李等十营,先后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