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四个弟弟及生平
曾国藩的后代今何在?

曾国藩的后代今何在?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领,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名⾂”。
曾国藩⼀⽣共有三个⼉⼦五个⼥⼉,其中⼤⼉⼦早早的就夭折了。
⼆⼉⼦曾纪泽是著名的外交⼤⾂。
1878年,与俄国谈判,夺回我国伊犁等地,被认为是晚清⼀次较为成功的外交⾏动,1884年与英国抗争,为清政府每年增加烟税⽩银数百万两。
另⼀个⼉⼦曾纪鸿是著名的数学家,著有《对数详解》等书,还计算出⼀百位的圆周率。
⼥⼉曾纪芬,虽没有⾛向仕途,也没有向其兄长⼀样建⽴功绩,但是她在婚后勤俭持家,相夫教⼦,侍奉翁姑,和睦亲邻,作得中规中矩。
被称为崇德⽼⼈受到世⼈敬仰。
曾国藩曾孙,曾约农曾家的孙辈中还出了曾⼴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曾昭抡这样世界著名的化学家。
曾孙辈中⼜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学者。
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才240余⼈,没有出⼀个纨绔⼦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可以看出曾国藩教育⼦⼥⽅⾯还是有独特的地⽅。
曾国藩的《家训》被称为教育下⼀代的典范,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家训》总结⼀下教育经验。
曾国藩认为:成器之前要先学会做⼈,把⼈做好,孩⼦未来才能成⼤器。
在教育⼦⼥⽅⾯,曾国藩⼀直奉⾏“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教育⼦孙做事情勤劳不懒惰答应要做好的事情,就要付出更加的努⼒去完成。
⾃⼩在农村长⼤的曾国藩视“勤”是⼈⽣第⼀要义,曾国藩多次在家书中要其⼦侄们半耕半读,连拾柴收粪这些事也“须⼀⼀为之”。
他认为怀有⼀颗⾚诚的爱国之⼼,勤奋努⼒⼯作,最终肯定会有所作为的。
曾国藩曾说:凡⼈之情,莫不好逸⽽恶劳,⽆论贵贱智愚⽼少,皆贪于逸⽽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教育⼦孙勤俭持家曾国藩曾定下⼗六字⽅针,“家俭则兴,⼈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认为要让孩⼦们从⼩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样孩⼦们长⼤后才会让⽇⼦过得长久。
曾国藩曾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代想⽤便尽,其⼦孙始⽽娇迭,继⽽流荡,终⽽沟壑,能庆延⼀⼆代者鲜矣曾国藩提倡”勤俭“,要求⼥⼉们做⼥红,并且还有”验⼯“,具体是:⾷事每⽇验⼀次,⾐事三天验⼀次,细⼯五⽇验⼀次,粗⼯每⽉验⼀次,每⽉须做成男鞋⼀双曾国藩的⼥⼉⾃然是千⾦之体,但是曾国藩没有富养⾃⼰的⼥⼉,⽽是从⼩就让他们勤劳⼯作,所以曾家后代的千⾦们才没有那些⼤⼩姐脾⽓。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曾国藩(1811—1872),清朝大臣,道光18年进士,出生于湖南湘乡山村一户以农耕为主的勤劳人家,有同胞弟弟4名。
大弟曾国潢,号“澄侯”,排行第四,国子监生,在家协助父亲、叔父管理家务,教育子侄。
二弟曾国华,“温甫”,排行第六,太学生,先到永丰办团练,作战立功,被江西巡抚奏保以同知选用、赏戴蓝翎统带湖南兵勇,后战死杀场,追赠道员、太常寺卿、通议与资政大夫,赏骑都尉世职。
三弟曾国荃,字沅浦(甫),排行第九,贡生,初在长沙办团练,因作战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历任巡抚、总督、尚书、加太子太保衔等。
四弟曾国葆,名贞斡,字季洪,诸生,24岁率领600人参军被编成湘军恒营,多次作战立功,赏带花翎、晋升知府,后因领兵作战病卒于军中,追赠内阁学士。
这些弟弟的辉煌人生,与读书有很大关系一、经常检查读书效果经常检查弟弟们的读书情况,对于今天的家庭来说,仍有许多的兄长不以为然,认为是父母或学校老师的事。
可是,在100多年前,曾国藩就把他当作兄长应尽的责任。
例如,他于道光20年2月9日给父母信说,“3人联会,间日一课。
每课一诗一赋誊真……家中诸事都不挂念,唯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
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这是他向父母汇报自己在京的学习情况的同时,要求查看弟弟们的读书效果。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弟弟们读书的观念与认识程度,也均值得今天的兄长借鉴。
二、以身作则,提出读书要求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历史经验,也是行之有效之法,更是向别人提出严格要求的重要条件。
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20日给弟弟们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余自10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10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3事未尝一日间断。
曾国藩后人

说起曾国藩,现在一些年轻人可能已相当陌生了。
但在过去,无论是官家富户,还是平民百姓,几乎都把他奉为治家的典范。
一部《曾文正公家书》,与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一样,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
据说蒋介石的案头,有两样东西是少不了的:一部是《圣经》,一部就是《曾文正公家书》。
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也是推崇曾国藩的,《湖湘文化与毛泽东》一书中就有较详实的论述。
曾国潘曾国藩这位被清王朝称为“中兴第一臣”、封建社会货真价实的“高干”,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后代也各有建树。
他的两个儿子,二个是著名外交家,一个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他的也都从政从军,善始善终;曾孙辈则多是学者,各有专长。
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曾家后代在后来国共两党的斗争中,两方都有其代表人物: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共产党元帅叶剑英(也曾任过国防部长)的夫人曾宪植,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后任台湾大学校长曾宝荪,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共产党原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曾昭抡,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曾孙。
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曾家的“八字家法”据曾曾宝荪与曾纪农在英国留学时合影国藩所作《大界墓表》载: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
他有书不读,常骑马到湘潭与一些“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引起不少长老讥笑。
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劝戒,“立起自责”,卖掉马匹,徒步回家。
从此,他“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
为了便于耕作,他领着“耕夫”“凿石决垠”,将小丘改为大丘,还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同时喂猪养鱼,一年四季没得空闲。
他还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后来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就是继承和发展其祖父的经验而来的。
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原文】澄弟左右:初十日接恩旨,余蒙封侯爵,太子太保,沅蒙封伯爵,太子少保,均赏双眼花翎。
沅部李臣典子爵,萧孚泗男爵,殊恩异数,萃①地一门。
祖宗积累阴德,吾辈食此重禄。
感激之余,弥增歉悚!沅弟至六月甚辛苦,近日湿毒,十愈其七,初十十一、十二等日戏酒宴客,每日百余席。
沅应酬周到,不以为苦,谚称人逢喜事精神爽,其信然欤?余拟于七月下旬回皖,九月再来金陵,十一月举行江南乡试。
沅弟拟九、十月回籍,各营应撤二万人,遣资尚无着也。
同治七年五月十四日【注释】①萃:同“集”。
集中,聚集。
【译文】澄弟左右:初十日接到圣上的恩旨,我承蒙皇上的恩宠封了侯爵,太子太保,沅弟承蒙封了伯爵,太子少保,都赏双眼花翎。
沅弟部下李臣典封了子爵,萧孚泗封了男爵,这么特殊的恩典集中在一门。
祖宗积累的阴德,我们得到这么重的福禄,感激之余,更增添歉责和惧悚!沅弟到六月很辛苦,近日湿毒,好了十分之七。
初十、十一、十二等日,演戏、宴客,每天一百多桌,沅弟应酬周到,并且不认为辛苦,这是俗话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果真如此。
我准备七月下旬回安徽,九月再来金陵,十一月举行江南乡试。
沅弟准备在九、十月回家,各营要撤二万人,遣送费还没有着落。
同治七年五月十四日【评析】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他于1838年中进士,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1847年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1849年任礼部右侍郎。
在十年之内,连升十级。
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变化如此之快,连他自己都感到很意外。
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但他又很自负地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曾国藩升迁如此之快,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个人勤奋干练,在士林中有一定的声望;二是得到穆彰阿的垂青,受其举荐。
颇能洞察内情的王阊运就坚持认为,曾国藩的迅速发迹,主要是得益于穆彰阿的扶持和提携。
事实正是如此,曾国藩才对穆彰阿感激涕零。
曾国藩及其兄弟的后人

曾国藩及其兄弟的后人曾国藩兄弟五人,曾国藩居长另有曾国荃:1824-1890 字沅甫号叔纯,是曾国藩的三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曾国璜:1820-1886 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国葆:1828—1862 字季洪,后改名贞干,系曾国藩五弟后病逝军中曾国华:1822—1858 字温甫族中排行第六,是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的第三子后出继为曾国藩叔父曾骥云之子。
战死于三河镇曾国藩后代: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号梦瞻曾国藩长子,官至兵部左侍郎,外交家曾纪鸿:1848——1881,曾国藩次子,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曾纪静:1841——?,字孟衡,曾国藩长女,与丈夫袁榆感情不和,久而忧郁成疾,终生未育,晚景凄凉曾纪耀:1843——1881,字仲坤,曾次女,夫家经济窘困,但她牢记父训,多方筹划家务以尽妇道与家人和睦,虽未生育,深得二位嫂子信任,继养两个女儿,其次女后成为民国要人朱启钤的第一夫人。
后病逝于巴黎曾纪琛:1844——1912,字凤如,曾国藩第三女,其夫罗允吉(1846-1888,其父罗泽南是湘军早期重要将领)性情暴躁固执,婆母悍厉刻薄。
曾纪纯:1846-1881,曾国藩第四女。
她的丈夫郭依永(1845—1869,其父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外大臣)英年早逝,结婚三年就成了寡妇,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幼子,35岁时就病亡。
曾纪芬:1852—1943,晚号崇德老人,曾国藩幼女。
在兄弟姐妹七人中,不仅年寿最高而且比四个姐姐命运好丈夫和儿子军事清末民初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聂仲方,聂云台。
三女婿张其煌系清光绪年间进士,民初任湖南军政府军事厅长,五女婿瞿宣颖系晚清重臣瞿鸿机之子。
曾国藩孙子辈:曾广铨:1871——1930,字靖彝,曾纪泽嗣子,曾纪鸿第四子,翻译家,精通英,法,德及满文。
曾广铭:曾国藩第二子,幼殇曾广銮:1873——1920,字君和,曾纪泽第三子,承袭一等毅勇侯曾广阳:曾纪泽第四子,八岁时病亡曾广钧:1866——1929,字重伯,又名伋安,曾纪鸿长子,是一位典型的世家贵公子,生活放荡无羁,但思想比较开明不干涉儿女婚姻信仰自由。
曾国藩家风故事

曾国藩家风故事在教育子女后辈上,曾国藩的苦心孤诣、以身示范结出了累累硕果。
一百多年来,曾氏门庭名人辈出,多有所成。
曾国藩三个儿子(曾国藩长子早天,次子纪泽、三子纪鸿),五个女儿,在他的教诲下均秉承了好学、勤奋、俭朴、孝悌的良好家风。
在读书为明理的家教影响下,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只参加了一次乡试后,就专心攻读外文,阅览大量的西方著作,悉心学习西方文化,在外交方面显示了他的才干,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次子曾纪鸿,专攻天文、算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曾国藩的女儿,在家风家教的熏陶下,出嫁后都是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
尤其是曾国藩最疼爱的“满女”曾纪芬嫁入衡山聂家后,秉承勤俭美德,丝亳没有千金小姐的娇纵习气,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使聂家门庭不断兴旺发达。
孙辈以后,曾国藩的后人依然人才辈出。
曾广锋,是曾纪泽的长子,跟随父亲出国期间刻苦学习外语,精通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后曾任京师大学堂译文馆总办,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
曾广钧,是曾纪鸿的长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23岁便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被称为“翰林才子”。
曾国藩的直系后辈,到第四、五代时已达140多人,大都在学术、科技上有所成就,没有出过一个纨绮子弟。
曾约农,少年时期便远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后倾尽全力投身教育事业。
曾宝荔,知名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
1918年,她创办长沙艺芳女校兼任校长,曾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教育会议。
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思想还深深地影响了曾氏族人。
曾国藩四位弟弟的后辈也多秉承曾家勤劳、俭朴、孝悌的家风,不论是读书、为官都有所成。
曾纪梁,是曾国藩大弟弟曾国潢的长子。
13岁时,便与堂兄曾纪泽每天徒步8里去九峰山上的之定慧庵读书。
咸丰末年,曾纪梁顺利考中秀才,但因有乡人曾戏言“曾氏家门鼎盛,县官每次送秀才一位“,便即易名,用学名怀柳再次参加县试,并再次中试。
此外,曾纪渠、曾纪瑞等也是曾氏后辈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家族成员表

父亲曾麟书曾麟书(1790年10月9日—1857年2月4日),派名毓济,字竹亭, 是曾玉屏的长子。
曾麟书自幼受到其父曾玉屏的严格家训,指望他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但他天资愚钝,平生虽勤劳于学,考过十次童试,但都名落孙山,直至43岁那年,参加第17次乡试,才以得补县学生员, 获“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第一个秀才,曾氏家族自此科门大开。
他自知才短,无望跻身仕途的更高阶梯,遂发愤教育督促诸子,曾麟书很重视对其子弟的基础教育,督课非常耐心细致。
常对曾国藩等人说:“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
”曾国藩兄弟五人,从小就在其严格训导之下刻苦读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家学根底。
曾麟书反复告诫其子弟,读书是为了光大曾家门弟,是为了尽忠报国,是为了做一个明理君子。
叔父曾骥云曾骥云是曾玉屏的第三子,一生于功名不得志,一直在乡间协助父亲和兄长主理家事。
他一生无所出,后兄长曾麟书将第三子曾国华过继给他。
四弟曾国潢曾国潢,原名国英,字澄侯,为曾国藩大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四,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四弟”。
曾国潢天分不高,曾国藩劝其不必求取功名,专心在家主理家事即可。
曾国潢遵循兄长的教诲,协助父亲与叔父管理家务,将家里打点得井然有序。
六弟曾国华曾国华,字温甫,为曾国藩二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六,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六弟”。
因叔父曾骥云无子,曾国华出生后过继给叔父为子。
咸丰五年在乡办团练,当湘军被困于江西时,他率军赴赣解围。
咸丰十月十日,曾国华于三河镇“力战,死之”“骸未收”。
清廷悯惜国华忠烈,特旨赐谥“愍烈”。
九弟曾国荃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又名子植,为曾国藩三弟,因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九,故曾国藩依族谱称其“九弟”。
曾国荃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
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
同治三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
曾国藩的简介

为 师 为 将 为 相 一 完 人
立 德 立 功 立 言 三 不 朽
我 的 评 价
治 学 论 道 之 经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生 平 家 谱 之 详
生 平 家 谱 之 详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 勇侯。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生 平 家 谱 之 详
五 弟 曾 国 葆
, 字 季 洪 , 后 更 名 贞 干
四 弟 曾 国 荃
, 字 沅 甫 , 号 叔 纯
三 弟 曾 国 华
字 温 甫 , 出 继 叔 父 之 子
二 弟 曾 国 潢
, 原 名 国 英 , 字 澄 侯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运 动
石达开计诱湘军水师的轻便 快船120余只冲入鄱阳湖内, 然后断其出路。 深夜用小船火攻留大船,烧 毁湘军船只40余只,焚其战 船百余条。
曾国藩的坐船亦被围,乘小 船登陆得免一死,“文卷册 牍俱失”。
咸丰五年(1855年)
第二次跳水自尽,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曾 国 藩
上 有 一 姐 , 下 有 三 妹 四 弟
母 江 氏
貌 美 , 勤 劳 淑 德 , 性 格 倔 强
父 曾 麒 书
为 私 塾 秀 才 , 孝 感 天 地
祖 父 曾 玉 屏
务 农 为 主 , 家 境 较 宽 裕
家
谱
疆 场 竞 斗 之 计
湘 军 创 立 与 治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四个弟弟及生平
曾国潢(1820-1886),派名传晋,号澄侯,曾国藩大弟,族中排行第四。
盐运使衔,候选六部郎中,兄弟全在外征战,他在家中操持一切家务,也曾参与协办团练。
死后,诰授通议大夫,封建威将军。
曾国华(1822-1858),派名传谦,后改名温甫。
族中排行第六,出抚给叔父曾骥云为子。
他“天分本高”,但怨弃科举,只得一监生。
咸丰五年(1855),在乡办团练,当湘军围困于江西时,他率军赴赣解围,官至同知,后为湘军将领李续宾副手,转战鄂皖,殉难于安徽三河镇。
清廷赠其道员衔,加赠太常侍卿,追赠通议大夫,赏骑都螱世职,谥“愍烈”,并于国史馆立传。
曾国荃(1824-1890),派名传恒,字子植,又字沅甫,号叔纯。
曾国藩三弟。
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老九”。
咸丰二年(1852)贡生。
年少被人赞为“奇童”,文韬武略,湘军著名将领。
历任浙江按察使、浙江巡抚,陕西巡抚、山西巡抚、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封一等威毅伯、卒于任、谥“忠襄”,有《曾忠襄公全集》传世。
曾国荃一生,早年寒窗苦读,中年随兄率湘军转战多年。
后攻克天京(今南京),晚年实心任事,济民于困,拒俄抗法,于内政外交成绩显著。
曾国葆(1828-1862),派名传履,又名贞干,字季洪,曾国藩四弟。
官至知府。
自幼用功读书,志向远大。
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奉诏募军进击太平军。
曾国葆挈六百人相从。
咸丰八年,为报兄曾国华战死之仇复出。
先投奔胡林翼,克安徽太湖潜山。
咸丰十一年与兄曾国荃克复安庆。
同治元年(1862),围攻天京而病死军营。
清廷追赠其为内阁学士,谥“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