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设计5
生物群落教案初中科学

生物群落教案初中科学教学对象:初中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4. 理解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 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4. 种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2. 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3. 种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2. 图片或视频资料;3. 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生物群落的了解和认知;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二、讲解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1. 解释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多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共同生活的生态环境;2. 描述生物群落的特征:共同生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进化。
三、讲解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10分钟)1. 介绍生物群落的组成: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 讲解生物群落的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3. 解释生物群落的层次结构: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四、介绍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10分钟)1. 森林生物群落:热带雨林、温带森林、针叶林;2. 水域生物群落:河流、湖泊、海洋;3. 陆地生物群落:草原、沙漠、冻土地。
五、讲解种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10分钟)1. 解释种间关系的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2. 介绍种间关系的类型:捕食、竞争、共生、寄生;3. 讲解种间关系的作用:资源分配、生态平衡、物种进化;4. 强调种间关系对生物群落的重要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六、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生物群落的定义、特征、组成、结构和类型;2. 布置练习题目: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介绍,使学生了解了生物群落的定义、特征、组成、结构和类型,以及种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o掌握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
o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群落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群落结构和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
•难点:群落演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群落演替的实验材料和案例。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o引入群落的概念,强调群落结构和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群落的概念和组成o介绍群落的概念,解释群落与种群的区别。
o讨论群落的物种组成,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o讲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o分析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
4.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o介绍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o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机制,包括物种的入侵、竞争和替代等。
5.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o讨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等。
o分析气候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包括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相关问题。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7.总结与提升o总结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过程。
o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结构和演替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8.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理解。
o准备一个与群落结构和演替相关的案例或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五、板书设计《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与种群的区别- 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二、群落的结构特征- 空间结构:垂直、水平-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三、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 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过程:物种入侵、竞争、替代四、群落演替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种间关系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掌握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四种种间关系的定义和实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种间关系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种间关系的概念及四种类型。
2. 四种种间关系的实例分析。
教学难点:1. 四种种间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2. 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生物群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
2. 提问: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二、新课讲解1. 讲解种间关系的概念,强调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群落中的相互作用。
2. 介绍四种种间关系:a. 捕食: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以获取能量和营养。
b. 竞争:不同物种为争夺有限资源(如食物、空间等)而展开的相互作用。
c.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宿主获取营养。
d. 共生: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对彼此都有益处。
3. 结合实例讲解四种种间关系:a. 捕食:如狮子捕食斑马。
b. 竞争:如草原上的草食动物争夺食物和空间。
c. 寄生:如跳蚤寄生在人体上。
d. 共生:如蜜蜂与花朵的互利共生关系。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以下实例中的种间关系:a. 欧洲百灵鸟引进美洲后,导致当地草地百灵鸟绝迹。
b. 捕蝇草捕食小虫。
c. 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种间关系的概念和四种类型。
2. 提出思考题: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是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种间关系的概念和四种类型。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解1. 讲解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强调种间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高二生物上学期教案生物群落的形成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2)

那么,构成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新课推进】板书:一、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一个群落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种间关系。
【问题】①生物之间有那些种间关系?按性质可分为几类? 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
②课件所展示一些动植物行为图片,分别有什么种间关系呢?1.互利共生 【问题】①什么时互利共生?举例回答。
②你能表示出互利共生生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吗? (小组讨论,总结)(1)概念: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
(2)类型①兼性互利共生:即一种从另一种中获得好处,但并未达到离开对方不能生存的地步。
②专性互利共生:单方专性双方专性(3)举例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4)数量关系图“同生共死”【问题】①为什么适量饮用添加了有益菌群的奶制品可以防止维生素缺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根瘤菌豆类植物乏症?有益菌群与人体是什么关系?有益菌群在人体肠道中阻止和抑制外来致病菌群的入侵,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人体肠道可以为有益菌群提供营养物质。
因此,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过渡】那么群落中种群之间是不都是看起来和谐的互利共生关系呢?大家看下图中单独培养两种草履虫种群增长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混合培养时,二者是否会相互影响?为什么?种群之间竞争的资源包括哪些?单独培养生长良好,因为二者不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
混合培养时,二者因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
竞争的资源可以是食物、水分、空间,也可以是阳光、无机盐等。
不同的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强度因亲缘关系的远近、生活习性的不同而有差异。
2.竞争(1)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的现象。
(2)数量关系图“你死我活”图a 图 b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 种间关系 教学设计

认识种间关系
【提问】观察图片,种间关系对应连线
讲述捕食的概念,以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模型
【提问】用狼和羊为例,以曲线图的形式建立捕食数学模型
仿真模拟软件演示,得出模型
【结论】
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波峰与波谷不同步变化
讲述竞争的概念,以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模型
【提问】用山羊和绵羊,以曲线图的形式建立竞争数学模型。
仿真模拟软件演示,得出模型
【结论】
实力相当型竞争:二者此消彼长,波峰,波谷同步相对
悬殊型竞争:你死我活。
【提问】从“收割理论”角度思考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仿真模拟软件演示,得出结果
【结论】
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利于物种的多样性
讲述寄生的概念,以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模型
【提问】以曲线图的形式建立寄生数学模型。
得出结果
【结论】
宿主数量先增加,寄生者随后,之后二者相对平衡。
【结论】需结合物质和能量关系小结和课堂检测。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试讲教案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试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其特点;
2. 掌握不同种间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能够分析实际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同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种间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物模型或图片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并简要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
2. 提出探究问题: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
二、讲解种间关系的类型(15分钟)
1. 分别介绍捕食者-被捕食者关系、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并结合实例说明每种关系的特点。
2. 通过图片或实物模型展示不同种间关系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关系的表现形式。
三、种间关系的作用(15分钟)
1. 解释不同种间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进化等。
2. 分析实际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案例,让学生思考各种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
1. 提出几个实际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各种关系的特点和作用。
2. 展示学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
五、小结与练习(5分钟)
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种间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态环境,分析不同种间关系的影响。
教学反馈:
1. 听取学生对种间关系的理解和疑惑;
2.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五章森林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

森林⽣态学讲稿-第五章森林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群落中的种间相互关系⼀、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类型群落中种与种的关系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即有利的作⽤(+)、有害的作⽤(-)和没有明显效果的作⽤(0)。
物种间相互关系基本类型⼆、共⽣(symbiosis)(⼀)互利共⽣((mutulism):两种⽣物⽣活在⼀起,两者相互有利,甚⾄达到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互利共⽣。
⾃然界中⽣物之间互利共⽣的现象⾮常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分为三类:1连体互利共⽣两种⽣物长期接触,紧密结合在⼀起的共⽣关系。
地⾐、菌根、根瘤等都是连体互利共⽣的典型例⼦。
⼀⽅能吸收⽔分和⽆机养分,另⼀⽅进⾏光合作⽤,提供碳⽔化合物等有机物。
地⾐:藻类和真菌的共⽣体,藻类进⾏光合作⽤,菌丝吸收⽔分和⽆机盐,两者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个统⼀的整体,⽣活在岩⽯或树⼲这样严酷的环境条件。
根瘤:固氮菌和⾖科植物等根系的共⽣。
叶瘤也是⼀种互利共⽣菌根是真菌和⾼等植物根系的共⽣体,如松树等,在⼈⼯造林时(尤其是在养分贫乏的⼟壤中)接种菌根可显著提⾼成活率等。
2⾮连体互利共⽣(原始合作)两种⽣物不是长期结合在⼀起,⽽只是间断性接触的共⽣关系。
授粉是典型的⾮连体互利共⽣关系的例⼦。
种⼦散布是另⼀类动物与植物之间的⾮连体共⽣例⼦,种⼦传播者包括⾷⽔果动物,它们摄⾷新鲜⽔果,但排除或去除种⼦,热带森林中75%的树种⽣产新鲜⽔果,其种⼦由动物散布。
3防御性互利共⽣互利共⽣的⼀⽅能为另⼀⽅提供对捕⾷者或竞争者的防御作⽤。
蚂蚁—植物互利共⽣很普遍。
许多植物在树⼲或叶⼦上有称做花外蜜腺的特化腺体,为蚂蚁提供⾷物源,该腺体分泌富含蛋⽩质和糖的液体。
在许多种⾦合欢树中,蚂蚁也通过⽣活在树的空隙中得到物理保护。
蚂蚁为其宿主提供对抗草⾷者很强的防御,并且有⼒地进攻任何⼊侵者。
(⼆)偏利共⽣(commensalism)对⼀种有利⽽对另⼀种⽆害的共⽣关系。
附⽣,即⼀种植物定居在另⼀植物体的表⾯,附⽣植物与被附⽣植物只在定居的空间上发⽣联系,它们之间没有营养物质的交流。
05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亲缘关系 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 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 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若生活在同一地 区,由于剧烈竞争,他们必然会出现栖 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 生态位分化。)
淡水硅藻(asterionella)和针秆藻(synedra)
两种群竞争的结果
物种1在竞争中的种群增长方程:
dN 1
r
1
N
1
K1
N1
N
2
dt
K1
物种1在竞争中的种群增长方程:
dN 2
r
2
N
2
K2
N2
N1
dt
K1
竞争结果
• K1>K2/β,K2<K1/α,物种2被排斥,物种
1取胜;
• K2>K1/α,K1<K2/β,物种1被排斥,物种
2、生态位与种间竞争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某一物种 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没有竞争的生 态位。
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有竞争者时, 物种只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一部分 实际占有的生态空间,称为实际生态位。
种间竞争与生态位分化: 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生物共同利用某一种环境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就会因为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竞争。
①生态位完全重叠,竞争力强的将竞争力弱的排出。
②生态位部分重叠,竞争力强的最终将竞争力弱的 排出重 叠区。
③生态位基本不重叠,可能是已经回避竞争的结果。
生态位分化(niche differentiation)的几种方式: ① 栖息地的分化(habitat differentiation) ② 领域的分化(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 ③ 食性的分化(feeding differentiation) ④ 生理的分化(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⑤ 体形的分化(body-size differenti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设计
职教中心:丁超位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材(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它涵盖了种群间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寄生四种关系,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四种关系的概念与实例。
本节内容属于上节课所提到的群落特征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后续的食物链、食物网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比较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四种种间关系。
能力目标:
理解四种种间关系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情感目标:学习由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索精神,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寄生四种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对种间关系的解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4教学过程
让学生用2分钟的时间自学发给学生的相关资料,并提出下列问题:
1.什么是种间关系?
2.常见的种间关系有哪些?
3.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能不能很清晰地整理出上面几种种间关系的
区别?
明确:(1)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2)常见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竞争、捕食与寄生四种,具体逐一介绍。
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彼此能为对方提供什么?她们属于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哪些相关实例
展示地衣的图片,并提出下列问题:
这种真菌和藻类是什么关系?构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彼此能为对方提供什么?她们属于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哪些相关实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详细讲解,提出概念以及特点,并板书关键词:共生——同生共死
展示高斯的草履虫实验,教师进行讲解,并提出竞争这一词汇,继而提出下面问题,即同桌小任务:
什么是竞争?
竞争的资源有哪些?
竞争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解决上述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向学生提示竞争的资源,并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提示学生竞争的结果可能有哪些?问题中带有的问题的方式解决教学。
教师板书关键词:竞争(此消彼长,你死我活)
教师通过PPT的方式直接展示捕食的概念(这种种间关系比较简单,并且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
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你能举出哪些捕食的实例?
捕食关系会不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灭绝?为什么?
所有的捕食者都是动物吗?
学生回答过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进行解释,或提示这类种间关系存在的方式。
教师板书:捕食——你来我往
教师展示冬虫夏草的图片,并进行相关资料的补充,继而提出问题:这种真菌和幼虫的关系是?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概念的解释,并举出其他的相关例子,让学生清楚更多的事例。
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如果将寄主和寄生生物分开,有什么后果?
展示图片,让学生思考,并请学生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补充,或纠正,并总结两种结果。
教师板书:寄生——损人利己
学科只是交叉:
让学生在学习函数的基础上对这些图形进行分析,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师生合作完整这些知识。
教学效果反馈
1.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这种鸟的生活习性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相似,后来发现草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2.捕蝇草的两片叶子呈蚌壳形张开,当小虫进入触动腺毛,两片叶子合拢,将虫体消化,吸收营养。
这种关系在生物上是()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 C.寄生 D.捕食
4.大肠杆菌中的某些种类生活在人的大肠内,吸取养料,同时又可合成一些维生素供人需要,这些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是()
A.共生 B.捕食 C.寄生 D.竞争
5、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课外延伸】
请你查阅资料,认真分析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引起我问脚气的真菌和我们是什么关系呢?
2.同学们为了争足球场而发生的争斗属于什么情况呢?
【板书设计】
生物的种间关系
一、种间关系:
二、共生——同生共死
竞争(此消彼长,你死我活)
捕食——你来我往
寄生——损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