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绪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

合集下载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_郭景萍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_郭景萍

社会2007·5So c ie ty 第27卷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郭景萍郭景萍 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情感的社会学理论探视与现实研究”(批准号05BSH027)的成果之一,对此资助深表感谢。

本研究还感谢《社会》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摘 要: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形成时期虽然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情感的研究颇有步步为营之势,非理性主义思潮也偶露峥嵘。

在情感社会学发展时期,社会危机论、情欲革命论、批判理论、冲突论成为情感研究的主流导向和强势声音;成熟阶段的情感社会学研究朝着学科化和现实化两个方向发展。

情感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五大特征(或五大态势)。

关键词: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 发展脉络 五大态势 考察情感社会学的纵向发展历史,从大的轮廓看,我们可以把其演进过程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形成阶段、第二次大战以后至70年代的发展阶段和70年代以来的成熟阶段,这种划分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情感社会学的脉搏随着社会学的发展而跃动,且建立在社会学发展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情感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也充实和深化了社会学的内容。

一、情感社会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情感在社会学中的命运,与社会学的形成背景和主流导向有关。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正值现代社会蓬勃兴起之时,这个时期具有几个重要特点:其一,启蒙运动方兴未艾,现代社会在理性力量的推动下高歌猛进。

其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现代社会的进步被等同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被视为理性的神话。

其三,在社会科学体系中,有两大思潮占统治地位。

一是哲学理论的惟智主义;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二是由自然科学演变而来的实证主义。

前者强调价值理性,后者强调工具理性,这两者的对立是微妙的。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情绪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行为、认知和生理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深入研究情绪的起源、分类和作用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中的著名情绪理论,以及它们对于理解情绪的作用和影响。

1.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是情绪理论中的经典之作,它由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和生理学家兰格于19世纪末提出。

根据这一理论,情绪的产生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的情绪是基于他们对于生理反应的解释而产生的。

具体来说,当我们面临某个刺激时,比如遇到危险或看到令人愉悦的事物,我们的身体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汗水流出等。

而我们会根据这些生理反应来判断自己的情绪,比如认为自己害怕或者高兴。

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身体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并且这些反应对于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表现。

2.考克斯理论考克斯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于20世纪初提出,它是情绪理论中的另一代表性观点。

根据考克斯理论,情绪是由客观的刺激引起的,而这些刺激会触发特定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

考克斯将情绪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喜悦、悲伤、恐惧、愤怒、厌恶和惊讶,而每种情绪的触发刺激和生理反应都是特定的。

考克斯理论强调了外界刺激对于情绪的重要性,它认为情绪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通过特定的刺激来引起。

考克斯还提出了情绪的“核心意义”,即每种情绪都包含有特定的核心意义,比如喜悦意味着“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而悲伤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东西”。

3.皮亚杰情绪理论皮亚杰是20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情绪的认知理论。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情绪是由认知过程引起的,它是由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认知、理解和解释而产生的。

他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于环境变化的不协调反应所引起的,并且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沙赫特的情绪产生实验

沙赫特的情绪产生实验

沙赫特的情绪产生实验沙赫特(S.Scha(:ter)和辛格(J.singer)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情绪的产生是如何受到环境事件、生理唤起和认知解释这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以及在情绪产生过程中以上因素问的相互关系。

(一)实验背景长久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就情绪产生究竟受生理因素的影响还是受认知活动或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884年,詹姆斯和兰格(C.Lange)提出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

后来,坎农(w.Cannon)更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

巴德(P.Bard)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随着情绪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重视认知过程或环境对情绪产生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认知一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之前。

而以伊扎德(Izard)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则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也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的。

研究者希望能综合地考察生理、认知和环境三方面是否对情绪的产生作出贡献。

他们希望在实验中:诱发被试产生某种生理状态,并诱导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然后观察处于不同环境和认知解释组合下被试的情绪反应。

这样就能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的综合作用。

(二)实验过程沙赫特和辛格实验的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步: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这是为了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

第二步:实验者对三组被试用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反应。

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心悸、手抖、脸发烧等反应,这些是注射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双脚麻木、发痒和头痛等现象,这与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完全不同;告诉第三组被试,药物是温和无害的,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即不告知这组被试肾上腺素的效果。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理查德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研究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理查德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研究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理查德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研究情绪调节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人们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理查德·拉扎鲁斯(Richard Lazarus)是一位著名的情绪调节研究者,他的理论和研究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理论主要包括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情绪评估和应对策略。

情绪评估是指个体对于事件的认知评价和该事件对自己的情绪影响的过程。

根据拉扎鲁斯的理论,人们的情绪状态是由他们对于特定事件的评估产生的。

在情绪评估的过程中,个体会对事件的意义、可掌控性以及与自身目标的一致性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反应。

拉扎鲁斯进一步提出了情绪应对策略的概念。

情绪应对策略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激发事件时所采取的行为和认知策略。

它们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帮助人们管理自己的情绪并适应外界的压力。

根据拉扎鲁斯的理论,情绪应对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问题导向型和情绪导向型。

问题导向型应对策略包括了问题解决和认知重构两种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是指通过积极行动来解决引发负面情绪的问题,例如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和寻求帮助。

认知重构策略则是指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评估和理解来减少情绪激发的影响,例如积极思考、寻找新的解释和调整期望。

情绪导向型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了情感性的调节和逃避策略。

情感性的调节是指通过寻找社会支持、倾诉和表达情感来缓解负面情绪。

逃避策略则是指选择逃避或回避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刺激,例如远离问题、沉浸在娱乐活动中或逃避现实。

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理论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与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较低的抑郁水平有关。

另外,情绪调节策略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尽管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理论在实践中具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地理与心理学:地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与心理学:地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与心理学:地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地理学和心理学是两个看似毫无联系的学科,一个关注地球表面和自然环境,另一个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科的交叉,人们逐渐发现了地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而心理学研究也为地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地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并阐述其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心理状态的影响1.1 自然环境与情绪人们常常会发现,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如森林、湖泊或山脉,会感受到一种宁静、放松的心情。

实际上,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情绪状态的影响。

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清新空气,给人带来愉悦感,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积极情绪。

1.2 城市环境与压力与自然环境相反,城市环境往往给人带来压力和疲劳。

高楼大厦、拥挤的人群、交通拥堵等因素,对人类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改善城市环境,提供更好的社区绿化和休闲空间,对于维护人们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二、心理学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2.1 空间认知与导航空间认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地理学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和案例。

人们通过地理环境的特征和标识,来进行导航和定位。

地图是人类在空间中进行认知的重要工具,而研究人员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地图在导航中的作用和认知过程。

2.2 地域行为与社会心理地理环境往往会塑造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心理。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气候条件以及地貌特征等,都会对人们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社会互动模式产生影响。

在心理学研究中,地理因素被纳入考虑范畴,用以解释不同地区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差异。

三、心理与地理的互动作用心理学与地理学的相互作用并非单向影响,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地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基础和案例支持,而心理学则为地理学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两个学科的结合,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理解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的新进展一、概述国外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相互影响的、人际交往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一领域。

儿童情绪发展不仅是个体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其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

理解儿童情绪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儿童情绪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早期的情绪表达和控制,到后期的情绪调节和应对策略,儿童情绪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丰富的变化和挑战。

与此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等社会因素也对儿童情绪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国外研究者开始关注消极情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消极情绪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潜在威胁,也为我们提供了干预和治疗的新思路。

一些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交往中的消极情绪表达方式会对儿童的情绪应对策略产生负面影响,而积极的情绪表达和应对策略则有助于儿童更好地应对消极情绪。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方法。

利用神经影像学技术来探讨儿童情绪发展的神经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儿童情绪进行精准评估和预测等。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儿童情绪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研究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和创新的阶段。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有望更加全面地揭示儿童情绪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1. 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性儿童情绪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以及认知能力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情绪作为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主观体验与反应,不仅影响着儿童的日常生活质量,更是其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所在。

儿童情绪发展对其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作用。

情绪状态良好的儿童往往更加自信、乐观,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浪漫地理学读后感

浪漫地理学读后感

浪漫地理学读后感
《浪漫地理学》这本书是由法国地理学家约翰·戴维德所撰写的,它的中文译名十分有意思,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阅读完之后,我被书中所传达的浪漫主义的地理学观点深深吸引。

在这本书中,戴维德通过对地理学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理学观点。

传统地理学注重研究客观的地理现象,而浪漫地理学则更加关注人的情感和主观体验。

戴维德认为地理学应该关注人与地理环境的情感互动,而不仅仅是研究地理环境本身。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思考了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和意义。

戴维德在书中通过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描述,展示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系。

他通过描绘山脉、河流、海洋等自然景观,以及城市、乡村等人类活动的空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这些描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对地理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戴维德也提出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应该更加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

他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呼吁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方式对待地球。

这些观点让我深思,我们作为地理学研究者和地球的居民,应该如何平衡人类的需求和对地理环境的保护。

总的来说,《浪漫地理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让我对地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反思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这本书的浪漫主义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和意义,同
时也让我思考了人类如何与地球保持和谐共处。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对地理学和环境保护感兴趣的人都会有所启发。

国外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与前景(讲课稿)

国外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与前景(讲课稿)

国外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与前景摘要本文从涵义界定、主观体验、生理变化、早期社会化、社交情境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介绍了国外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情绪调节现状前景自从心理学家系统研究人类行为以来,情绪调节就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课题。

近十几年来,随着个体社会化研究的深入和心理教育研究的兴起,情绪调节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为心理学家所重视,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国外情绪调节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做一简要介绍。

一、情绪调节的研究现状从现有文献来看,心理学家对情绪调节的具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1.情绪调节的涵义情绪调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情绪心理学家对情绪调节的涵义的界定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1第一类可称之为适应性界定方式,即强调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例如Cole、Michel和Teti (1994)等认为,情绪调节是以一种社会可以容忍的方式,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发展要求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缓反应的能力。

再如,Thomposon (1994)指出,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它要求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非呆板)、应变性(非固定不变)和适度性(非唤醒过度或唤醒不足),以使人们能以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社会情境。

第二类可称之为功效性界定方式,即突出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

例如,Masters (1991)指出,情绪调节是一种服务于个人目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活动。

与之相应。

许多研究也发现,人们调节自身情绪反应的内外过程,尤其是它的强度和久暂特征,与实现或达到个人目的有关(Campos, 1989; Smith, 1993)。

采用这种界定方式的研究者强调,情绪调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或被动地适应社会情境要求的活动,而且也是一个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活动;人们是否进行情绪调节以及如何调节,是对社会情境的主观意义及自身应付能力的认知的函数(Smith, Haynes, Lazarus and Pope, 199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情绪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作者:蹇嘉甄峰席广亮翟青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第02期摘要:情绪地理越来越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从地理视角开展情绪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场所空间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推动人本化的地理研究。

文章首先回顾了西方情绪地理学发展的历程,并总结为初步探索阶段(1950年代~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9年)和多元化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等三个阶段的发展特征。

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场所空间的情绪特征、情绪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情绪的空间分布与可视化研究等方面对西方情绪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文章进一步指出,目前以西方为主导的情绪地理学研究体系已初步建立,情绪地理学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的创新性、研究技术的多样性和研究内容的跨学科特征。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情绪地理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从多学科视角开展研究,结合不同的情绪数据,重点探索情绪与建成环境互动耦合关系,进而为城市空间功能提升和内涵丰富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情绪地理学;情绪转向;西方地理学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情绪地理以探索人、情绪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分析人类快乐与痛苦、希望与恐惧等情绪的空间环境,以及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对人类情绪的影响。

有关情绪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哲学[1]。

西方哲学在经历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发展和变迁之后,仍然将情绪(emotion)视为一种主观的、非理性的东西,与客观、理性相对立。

直到20世纪中后期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哲学思想的兴起,“情绪性”(emotionality)开始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各种各样的情绪在社会建构与重构中发挥作用,人们重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强调将理性与情感相结合,非理性的情绪研究迅速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2]。

情绪地理学是在人本主义地理学、女性主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时间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传统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对情绪与空间关系关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人类地理学家帕尔(Parr)认为,情绪地理是带有并影响情绪的空间知识[3],情绪地理学重点关注人、情绪与场所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模式。

情绪地理不是对传统地理学的取代或颠覆,而是作为对传统地理学的批判或拓展,更侧重对人类行为与活动空间进行理论探索。

情绪地理是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的重要体现。

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更加关注人们行为活动和场所空间的关系,情绪地理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我国在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更应强调情绪地理、情绪空间的研究。

对情绪地理学的探索对于提升居民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本文将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西方情绪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未来我国情绪地理学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情绪地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1 西方情绪地理学发展历程在西方学术研究中,“emotional geography”与“affectual geography”概念相近,对于二者的使用,西方学者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Affect(情感)”与身体、行为相关,指未经认知系统处理的、原始的身体感受;“Emotion(情绪)”则倾向于具体的、可量化的情绪维度(如愉悦、害羞、嫉妒、骄傲等),强调个体主观体验[4]。

为了对情绪地理学发展脉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基于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的文献检索功能,本研究分别以“emotional geography”、“affective geography”、“geography of emotion”、“geography of affect”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

截至2015年12月3日,已出版相关论文共计2566篇,其中,地理学领域相关文献数量多达1055篇;从相关成果的研究方向来看,情绪地理立足于地理学,同时也跨越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研究领域,学科交叉性强(图1);从相关学者区域分布来看,地理学领域内情绪地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39%),美国(21%)、加拿大(9%)和澳大利亚(7%)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关研究较为欠缺(图2);从文献统计的时间维度看,西方早期研究成果较少,截至2000年仅81篇,进入21世纪后文献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2000年~2009年相关成果累计305篇,2010年以来关注度明显提升,2010年至今相关文献已多达669篇(图3)。

基于文献出版的时间、数量分布,以及相关学术会议、著作发表情况,并结合不同时期相关研究主题、内容特征,本研究认为:情绪地理学的发展在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1950年代~2000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9年)之后,目前正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1.1 初期探索阶段(1950年代~2000年)西方情绪地理学研究起源较早。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地理学家意识到“神圣的空间常常有一种非凡的力量,它能引起强大的情绪反应”[5]。

早期地理学视角的情绪研究很大程度上受人本主义地理学、女性主义地理学和非表征地理学的影响[6],情绪地理学发展整体上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地理研究的文化转向,人本主义地理学家开始探讨人与地方的情感关联。

人本主义地理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以有意义的“场所(place)”取代抽象的“空间(space)”的概念,并探讨个人是如何感受场所,而场所又是如何被赋予各种情感的。

人与特定地方的情感联系受到关注,描述人地情感关联的概念相继被提出,如敬地情结、恋地情结、社区依恋、社区感、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地方感等[7~12]。

Rowles[13]根据经验对老年人的情绪经历进行了实地测量,是地理学中较早明确提出情绪研究的文献。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本主义地理学未能充分体现个体经历中情绪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女权主义地理学对此提出了质疑,反对过去地理学思想中将理性与感性、精神与身体、客观与主观二元对立的传统学术思维,进而从女性主义视角关注了对犯罪环境的恐惧感、残疾与慢性疾病、心理健康等问题[14~17]。

20世纪末,地理学家Thrift[18]提出非表征理论,主张除了文本、语言和视觉以外,还可以通过人类非语言行为与日常实践来关注人的情感。

这一阶段的情绪研究逐渐与场所空间建立联系,情绪被赋予空间特性和地域色彩,基于人地关系的情绪地理研究理论体系雏形初现,但对情绪的空间性和社会性视角的研究较为少见。

虽然直到20世纪末,在学术研究中仍很少有地理学家明确提及情绪[19],但这些初期探索为地理学有效挖掘人类场所空间经历的情绪维度提供了重要动力。

1.2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9年)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带来的人地矛盾、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加剧,从情绪视角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兴趣迅速增加,相关成果数量也显著上升(图3)。

随着以情绪地理学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的召开和开拓性著作、期刊的相继问世,情绪地理学理论体系得以初步构建,并进入快速发展与完善阶段。

2001年,Anderson和Smith在《Transactions》发表社论,呼吁将情绪地理学视为一个新的领域,通过情绪的研究深化和扩展地理学的研究内容[20],该社论也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情绪转向的标志性作品。

受此学术背景以及相关学者呼吁的影响,2002年至今共有四届情绪地理学国际会议成功召开,会议吸引了地理学者和其他学科学者共同参与,对情绪地理学学科基础构建与跨学科研究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表1)。

2005年,情绪地理学研究领域第一部专著《情绪地理学(Emotional Geographies)》试图通过对地理学“情绪荒芜”的激烈批判,寻求地理学领域对情绪研究的普遍关注[21]。

其编辑Bondi和Davidson被认为是情绪地理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先驱。

2008年,情绪地理学研究领域第一本期刊《情绪、空间与社会(Emotion,Space and Society)》创办,为不同空间、社会环境与自然景观之下情绪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平台。

这一时期的情绪地理学研究题材广泛,学术研究与社会人文关怀紧密结合,情绪地理学作为独立学科日益发展壮大。

由于情绪所处的位置是“身体(body)”和“地方(place)”,加上受性别、文化等要素的影响,情绪地理学对情绪的关注与构成身体、地方等亲密空间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22]。

地理伦理[23]、消费空间[24~26]、家庭休闲[27]、心理健康[28]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女性视角的情绪地理研究受到更多关注,如女性主义地理学领域期刊《性别、场所与文化(Gender,Place and Culture)》中有多篇文献从女性饮食经历、周末生活等视角探讨情绪、两性、场所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29~32],呼吁更多地从女性视角对情绪生活与实践的空间性加以研究。

此外,受公共政策与文化体制的影响,带有情感特性的种族研究也受到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家从情绪经济(emotional economies)的角度探讨反种族主义,为情绪地理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33~34]。

这一时期的情绪地理学研究多从微观人际互动层面研究人地关系的情感关联,但大多停留在居民日常生活与行为表面的定性描述及原因的揭示,对其内在机理的探讨较为薄弱。

1.3 多元化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在此阶段,情绪地理研究将全球、区域、国家、地方和社区等不同的空间层次紧密结合,跨学科领域交流日益频繁,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研究主题也更加复杂化,情绪地理学研究进入思维变革与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

全球化的加深导致人地要素的流动日益增强,地方的独特内质和潜在价值被挖掘,情绪研究被置于多维度的国际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背景之中。

第三、第四届情绪地理学国际会议吸引了来自更多国家和领域的学者参加,其议题多元化特征明显,涵盖了如教育、老龄化、人口下降、幸福感等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学科交叉性越来越强(表1)。

第三届会议的特别议题之一即“消费和生产的情感空间品味”,第四届会议还探讨了“政治、情感和空间”等议题。

人的行为变化及其对地理空间的影响也受到关注,期刊《情绪、空间与社会》创刊至今仅关于情绪与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文章就多达30多篇[35~37],2011年第四期还设立了“城市性、恐惧感与政治行动”专题。

此外,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社会空间不平等问题也进入了地理学家的视野,如对贫困、水资源冲突、公共服务、殖民主义、激进主义、宗教信仰、恐怖主义、地缘政治、跨国移民归属感等问题的探讨[38~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