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及练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全优精品导学资料 新人教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一、考点解读生态系统部分对知识点的考察侧重于对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生态系统功能等知识、能量流动的内涵及其相关图解的考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侧重于全球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考察近年的高考试题在题目内容上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多,比如酸雨、赤潮、富营养化、臭氧空洞、沙尘暴、土地沙漠化等。
还有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也有考察。
因此,本专题是高考的热点!二、重点难点易错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⑴生产者不仅指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还包括硝化细菌、硫细菌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
⑵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一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也属于分解者。
⑶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动物、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也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前提。
2、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食物链是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捕食链。
分析食物链时应注意:⑴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参与构成任何食物链,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
⑵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它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
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⑶每条食物链的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
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中,不占营养级。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案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自主梳理——————————————1.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2.特征(1)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3)收支平衡: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负反馈调节(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2)实例:(3)意义: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信息平衡三大特征。
(×)提示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大特征。
(3)正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提示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当农田里蚜虫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态系统内的负反馈调节。
(√)(5)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也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应用示例](2021·山东潍坊调研)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不一定结构平衡B.生态平衡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恒定不变C.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是恶劣的自然条件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答案 D解析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A错误;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恒定不变的,B错误;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有人为的破坏等,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1)通过学生对通济河变迁的课外调查,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图文结合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小组合作讨论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技能目标:1)对台山市通济河变迁的课外调查,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调查的步骤和技巧。
2)通过野外取样、实验室制作生态瓶,丰富了学生的野外实践经验和实验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市通济河变迁的课外调查,深刻感受到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面貌,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学习回报家乡的决心;2)通过学习小组进行课外调查、实验室制作、课堂问题的讨论与回答,充分调动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三、教学流程图1、利用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突破难点。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关系。
3、师生互动:通过讨论、交流提出实有成效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小结:构建知识树归纳本节知识点。
5、巩固练习,对应考点进行训练。
【导学案】一、精读教材,自我领悟( 15分钟)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阅读课本P109~P110的第1~2段)(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或________自身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基础是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_的。
☞知识点回顾:❶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哪章节学过?你能写出那个知识点负反馈调节的模型吗?❷正反馈在生态系统中存在吗?你能举出1个例子吗?如:2、生态系统稳定性内容(阅读课本P110第3段~P111前3段)(1)表现:①_______________稳定性,即_______干扰,___________原状。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9课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标要求1.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
3.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源于选择性必修2P 102“知识链接”反馈信号的极性与系统输入信号的极性相同,从而起着增强系统净输入信号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正反馈调节;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现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多,遗传基因库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少,遗传基因库越匮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二者联系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所示:注意特例:冻原、沙漠等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
易错提醒(1)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4个易混点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③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辨析:某一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章节教材分析: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第8单元的开篇,主要介绍生态学的最基本的知识。
通过第23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对一些环境现象分析解释,并且指导自己在环境活动中的行为。
我们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
我们在生态系统中生活,直接接触着各种生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自己的生活环境,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一年级开始学习生物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教学中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已经学习的有关内容,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加深对生态学有关知识的理解。
由于生态学的特点,教学中不易安排实验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有关问题,本章安排了一些对二手资料的分析讨论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二手资料的处理,形成感性认识,进而理解生态系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如何安排组织好这些活动,是备课时要认真考虑的。
以下是本章安排的活动。
从知识教育的角度看,本章主要是认识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基本概念。
这些基本概念的教学,切忌死记硬背,要建立在学生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网络和结构。
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学生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研究。
从能力技能培养的目标考查,主要是认识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从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迁移到分析其他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其他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本章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联系制作生态瓶,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学生能应用已有基础知识进行设计规划生态瓶的制作,制作过程中很自然要涉及操作技能的训练。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角度考查,特别注意的应该是有关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学习了生态学有关知识,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有信心地参与社会上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讨论,例如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生态入侵的问题等,如果有可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针对某些生态学问题进行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对于澄清有关价值观方面的•些模糊认识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班级某某学号[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问题探讨:见课本P109为什么森林、草原和苔原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自主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自我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其中,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当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一)抵抗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的能力。
2.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3.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二〕恢复力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的能力。
2.核心:“遭到破坏,恢复原状〞3.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特征;外界干扰的特征和强度;环境条件等〔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但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
如果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那么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好,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例1〗比较两种生态系统两个方面的稳定性: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1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议用时:25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保持不变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不变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D [生态系统的稳态是一个动态的稳态,其成分、营养结构、能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稳态.]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A.河流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B.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C.农民在稻田中除草,水稻长势良好D.草原黄鼠增多,猫头鹰数量随之增多C [农民在稻田中除草,体现了人的作用,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这是通过()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调节来实现的D.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C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C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的生态系统,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幅度越小,周期越短,故选C。
]5.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问题。
(1)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2)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________,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若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o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o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稳定性。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引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o强调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o介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消费者的摄食和能量传递。
o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如逐级递减和能量利用率。
o讨论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o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
o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如循环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
o讨论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o介绍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作用,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o分析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生物种群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o定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如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o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的案例,并提出保护措施。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恩施市第一中学高二生物备课组冉琼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09---112页,完成下列知识清单: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与是不一样的。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五、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组织。
注意系统内_________________的合适比例。
合作探究
思考后,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解决。
1. 你能构建教材上的食虫鸟种群与害虫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吗?
2. 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3. 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讲,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什么关系?所有的生态系统都这样吗?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4.你能分析生态缸设计的相关要求吗?
课堂训练
1.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在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中()
3.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能吸收有毒气体,使空气得到净化,这个现象说明()
A.植物具有应激性 B.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C.生物具有适应性 D.生物具有遗传性
4.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的是()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温带阔叶林D.北极苔原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小结与反思:
课后巩固案
1.下述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抑制
B.化石燃料大量燃烧造成温室效应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2.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A.昆虫的繁殖能力较小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4.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的是()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温带阔叶林D.北极苔原
5.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B.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C.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D.人造马尾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6.下列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多样性D.对群落演替进行限制
7.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长期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
如果长期输出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你认为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因素是()
A.长期低温B.连续阴雨C.植被破坏D.品种退化
8.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9.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条件见下表。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为,原因是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
原因是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①;②。
【视野拓展】
1.群落的总体结构
生物群落是由一系列种群构成的,它有许多各个种群无法具备的特征,而且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这些特征方可显现出来,它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空间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物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
课中检测答案:BDDBDA
课后练习答案: ADBDACCA 8.(1)减少缺乏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2)缺少泥沙,分解者数量较少(3)减少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氧气(小鱼呼吸要消耗部分氧气)(4)①生态系统应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的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