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论书辑语

合集下载

沈尹默《执笔五字法》

沈尹默《执笔五字法》

沈尹默《执笔五字法》沈尹默实在是一位近代书法史上少见的、极笃诚极勤奋的书家。

沈尹默少鲁迅二岁,曾祖、祖、父皆仕途中人,均擅诗书,然而有清一代科举所重的书风大抵“乌、光、方”一类。

他五岁入塾,塾师竟让他临黄自元摹欧书的刻本,误入了馆阁歧途。

后来父亲叫他改习欧楷原拓并兼览诸家,又对他执笔、悬腕进行了严格的正统训练。

二十岁时,他刻意临仿父亲友人仇氏秀美的行书,积习颇深。

次年也赴日本留学,一年返归。

先后在杭州、北大任教(曾任北大校长),临池不辍。

期间与陈独秀、马一浮、张宗祥、章士钊、鲁迅等一大批文人有交,并参与新文化运动,同时发表大量白话诗。

1933年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四体齐备,开始以新文化运动名人的威望入主书坛。

抗战中去重庆结识了于右任,任监察委员,此期致力临碑帖数十种。

曾受古人启发而撰《执笔五字法》,通俗浅出,受书法爱好者欢迎。

抗战结束,返沪成为鬻字为生的职业书家,仿欧、颜、怀仁、苏、黄、米诸书。

解放后任上海文保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全心投入到书法创作、研究、普及工作中,极力倡议成立了第一个国立书法研究机构“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并任主任委员。

举办了多期书法学习班,悉心指导,影响深远,今日海上中年书家多为当年学员。

郭绍虞即出其门下,先生重庆时的女弟子张充和亦在美国耶鲁大学传播中国书法数十年。

沈尹默文革中受迫害,抑郁而逝。

这样一份人生,主要都在书法里泡,苦习书法、讲授书法、研究书法。

沈尹默于书法用心至诚至深,在重庆,他临米芾临本兰亭的习作曾得到于右任夸赞(详见周而复《谈沈尹默书法》)但对他自己的字(而非事迹)历来臧否不一。

他早年作书板气匠气重、陈独秀评为“其俗在骨!”并非尖刻。

虽然沈氏后来自觉地争取改进,在《六十余年来学书过程简述》一文中说“始读包世臣论书著作,依其所说,悬臂把笔。

杂临汉魏六朝诸碑帖,不以爱憎为取舍,尤注意画平竖直。

”但“其俗在骨”病的关键当指气韵,岂主要会是“画平竖直”的得与失?三十年代,由于影印技术运用,沈尹默买到米芾、二王行草墨迹的照片,加上故宫开放,认识上大为提高,并从此转为以攻晋唐名帖为主,他的书法中苍润也才开始渐生。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南齐・王僧虔《笔意赞》王僧虔,《南齐书》有传。

王氏世传书法,僧虔渊源家学,熏染至深,功力过人,有大名于当代。

这篇《笔意赞》,是较为高级阶段的书法理论,总结了以往经验,切实可信。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以斯言之,岂易多得。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为《笔意赞》曰:说到“书之妙道”,自然应该以神采为首要,而形质则在于次要地位。

但学书总是先从形质入手的,也不可能有无形质而单有神采的字,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那未,在这里应该怎理解他所说的呢?我以为僧虔所说的形质,是指有了相当程度进行组织而成的形质,仅仅具有这样的形质,而无神采可观,不能就算已经进入书法之门,所以又说:“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凡是前代称为书家者流,所写的字,神采、形质两者都是具备了的。

后人想要把这个优良传统承受下来,就也得要两者兼备,才算成功。

不过这却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历代不少写字的人,其中只有极少数人,被人们一致承认是书法家。

历来真正不愧为书法家的作品,现在传世者还有,试取来仔细研究,便当首肯。

因此,我一向有种不成熟的想法,对于形质虽然差些(这是一向不曾注意点画笔法的缘故),而神采确有可观,这样的书家,不是天分过人,就是修养有素的不凡人物,给他以前人所称为善书者的称号,是足以当之而无愧的。

若果是只具有整秩方光的形质而缺乏交动人的神采,这样的书品,只好把它归合阁体一类,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是一般所说的字匠体。

用画家来比方,书法家是精心于六法的画师,善书者则是文人画家。

理会得这样,对于法书的认识和别或者有一点帮助。

善书者这个名词,唐朝人是常用的,其涵义却有不同,孙过庭《书谱》中的善书者,是指钟、张、二王,而希声所说则是不知笔法的书家。

我们作文有个习惯,同样的名词,可以把它分为通言和别言来应用。

过庭所说是包举切,是通言之例,希声专指一类,则是别言。

从论书诗透析沈尹默的帖学思想

从论书诗透析沈尹默的帖学思想

20世纪的民国书坛有“南沈北于”双峰的比喻①,“北于”乃指“关中于氏”于右任,“南沈”即指来自浙江吴兴的“竹溪沈氏”沈尹默。

1940年,沈、于及章士钊切磋书法,竞诗风流,章氏诗云:“当今于沈峨与岷,两美相合情。

”即将沈、于二氏分别比作四川的岷江与峨嵋,可谓一时佳话。

从习书经历来看,两人均曾兼习碑帖②,但“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的沈尹默,其所走的书学道路与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黄宾虹等人不同,他不是入碑出帖归于碑,而是出碑入帖归于帖,成为现代帖学的第一面旗帜。

”③更有人将其行书誉为米芾之后800年来第一人④。

根据沈尹默自述的学书历程来看,从他25岁研究包安吴《艺舟双楫》并习练碑字开始,到1930年即47岁,一直临写汉碑及北朝碑。

此后开始学写行草,开始了由学碑向学帖的转变。

沈尹默最早的一篇书法文章为1943年问世的《执笔五字法》,此时的他已经60岁了,他的帖派书风已趋成熟,建国以后直到文革前的这段时间,他更是将主要精力用在着书立说上。

因此,沈尹默在专意帖学的时期发表的这些理论观点,显然是基于帖学的立场。

而从沈尹默现存的数十首论书诗来看,最早的一首是作于1937年,比他的第一篇书论还要早六年。

诗言志,其论书诗中涉及的书学思想涵盖了他帖学观的基本方面。

沈尹默也是一位诗人,旧体诗的功夫非常精深,五四运动时期从事新文化运动,是《新青年》的编辑之一,也是倡导和最早发表白话诗并产生影响的诗人之一。

因此他的论书诗格律谨严,生动别致,词句优美,格调雅致,而且善于运用书法史上的典故,巧妙的阐述自己的帖学主张。

格律、语词、用典、观点四者巧妙精到地结合在一起,娓娓道出心中的书学理想,构成了沈尹默论书诗的最大特色。

将论书诗写到这样精妙的程度,近代史上并不多见。

一、沈尹默帖学思想的几个方面1、“龙蛇起伏笔端出,使笔如调生马驹”⑤―以“笔笔中锋”为核心的笔法论沈尹默的书学思想,既是他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他对古代书论的深刻解读之下的感悟,深入浅出,阐幽发微。

沈尹默录杜诗行书联赏析

沈尹默录杜诗行书联赏析

桑皮书淡墨, 袖中一字抵千城” 《 (上九得尹默和诗奉 14 年《 94 世界美术大词典》 主笔——荷兰的高罗佩先 当即 称 之 为“ 民间 谢》 ; )姜半农推之为 “ 胜于 明代文徵 明” 郑逸梅《 ( 艺 生 在 亲睹 了沈 尹 默 的书法 艺术 后 ,
林 散页 汇编 》 。 )
第一大书家” 。由此可见沈尹 默书法 的艺术造诣 之
沈尹默书工正 、 、 , 行 草 尤擅行书。观其行 书字 高 , 真正 达 到 了炉火纯 青 的境界 。
维普资讯
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t 2o 年第 6  ̄)o6 期

文 博研 究 ・
沈尹 默 录杜 诗 行书 联 赏析
胡 莉
(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 四川 成都 6o 4) 1o 1

要 :该联 为沈 尹默留存于成 都武 侯祠博 物馆 的行书对 联 , 系沈先 生 于一九 六 四年为 成都武 侯祠博 物馆 留
4】
维普资讯
百年来 , 书家林立 , 盖无人 出其 右者” 。一代 儒宗 马 态 , 字字都有出处, 笔笔交代清楚 。于清俊圆润之 中 浮誉其诗 、 书为“ 昂与太白, 子 联袂飘然来” “ 、独喜 显 劲健 秀逸 之姿 , 于平和 秀 丽之 处 见龙 蛇起 伏 之 形 。
下 的墨宝 。沈尹默书工正 、 、 , 行 草 尤擅行 书。观其行书字态 , 字都有 出处 , 字 笔笔交 代清楚 ; 予清 俊圆润 之中显 劲健 秀逸之姿 , 于平和 秀丽 之处见龙蛇起伏 之形 。
关键词 :沈尹默 ; 杜甫 ; 书 ; 联 行 楹 中图分类 号 :19 .5 22 3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3 22 0 ) - 1- 2 04 4 {0 6 ̄ - --  ̄- -0 4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四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四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四唐·韩方明《授笔要说》这篇文章是从《佩文斋书画谱》录出的,经过多次传抄转刻,讹误在所不免,又无别本校勘,文字有难通处,只好阙疑;间有误字,可以测知者,即以己意订正之,取便读者。

昔岁学书,专求笔法。

贞元十五年受法于东海徐公璹,十七年受法于清河崔公邈,由来远矣。

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姚思廉奉诏论书云:“王僧虔答竟陵王书云:张芝、索靖、韦、钟会、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辦其优劣,唯见笔力惊绝耳。

”时有罗晖、赵袭,并善书,与张芝同著名,而张矜巧自许,众颇惑之,尝与太仆朱宽书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

”今言自古能书,皆曰钟、张,按张自矜巧,为众所惑;今言笔法,亦不言自张芝。

芝自云比崔、杜不足,即可信乎笔法起自崔子玉明矣。

清河公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唯有得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当作“也”)。

方明传之于清河公,问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

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为众所名,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读者注若不到,忽路过去,无怪包世臣要把它大加删节,所以打算留待以后再来摘要解释,以供学者研究。

现在先把韩方明这篇文童,详加阐发,或者比较容易收效些。

包世臣《述书》下篇云:“唐韩方明谓八法始于隶书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智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机括也。

”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因为他从书法传源流和执笔使用方法说起,最切要,而且明辨是非,是使人可以置信的。

这篇文章足以概括向来谈书法者述说的要旨,所以在释义中,即将众家所说引来,互相证成,或者补充其所不足。

至有异同出入之处,亦必比较分析,加以说,以免读者疑惑。

沈尹默:书法见性情

沈尹默:书法见性情

沈尹默:书法见性情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11期我写的“文人书法”专题,多是不以书法为专擅的文人为主,即一些文名盖过书名或者干脆就是只有文名而没有书名的文人学者。

文·图/管继平管继平,笔名推仔、易安阁。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九三书画院秘书长,黄浦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少小爱文辞,对传统文化颇为倾心。

除书法篆刻创作之外,近些年以民国文人的书法、印章为研究主题,出版多部专集。

沈尹默先生的书法,我一直不大敢写。

一来他曾一度作为现代书坛的领袖人物,评论文字已累见报章,再怎么写,也是走了前人的旧辙;二来我写的“文人书法”专题,多是不以书法为专擅的文人为主,即一些文名盖过书名或者干脆就是只有文名而没有书名的文人学者。

而纯粹的书法家或是书名远胜过文名的,譬如像吴昌硕、齐白石、沙孟海等一些书画大家,则不属于我的专题范畴。

所以,评论沈尹默书法,很是矛盾。

要照他后半生的艺事来看,倒像是一个纯粹的书法家,即便所作的学术研究,也多为书法理论的著述与探讨;然而,你若看他的前半生,先生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诗人学者!如果谁真的当他仅是一位纯粹书家,那倒是对先生的误读了。

知堂老人曾经说,“五四”以来旧体诗写得最好的是“郁达夫和沈尹默”。

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但也说明了一部“秋明集”的水准和地位。

沈尹默先生5岁即学诗,14岁在家养病时,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遍读李、杜、韩、白等唐人诗集,并熟读《红楼梦》,对书中的诗词可谓烂熟。

据说后来他常让人用手遮住红楼诗中的一个字,由他来猜该用什么字,基本屡试不爽。

当日本学者问他学诗的老师时,他就说:“我写诗不曾拜过老师,若说有,那就是曹雪芹了。

”陈独秀语“刺”沈尹默的故事现在已广为流传了,陈说“昨在刘三壁上见了你写的诗,诗很好,而字则其俗在骨……”那首被陈独秀称作很好的诗,就是沈尹默在醉中即赋的《题季平黄叶楼》:“眼中黄落尽雕年,独上高楼海气寒。

历代书法名家名言

历代书法名家名言

历代书法名家名⾔1. 关于书法的名⼈名⾔书,⼼画也。

〔中〕扬雄:《法⾔?问神》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已。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形学也。

有形则有势。

〔中〕康有为:《⼴艺⾈双揖?缀法》书法,就其现象⽽⾔,它是⼀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有着⽆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

〔中〕丛⽂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喜即⽓和⽽宇舒,怒则⽓粗⽽宇险,哀则⽓郁⽽字敛,乐则⽓平⽽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穷。

〔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书肇于⾃然,⾃然既⽴,阴阳⽣焉;阴阳既⽣,形势出矣。

〔中〕蔡邕:《九势》势来不可⽌,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焉。

〔中〕蔡邕:《九势》虽学宗⼀家,⽽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中〕孙过庭:《书谱》书必有神、⽓、⾻、⾁、⾎,五者阙⼀,不为成书也。

〔中〕苏轼:《论书》字画本⾃同⼯,字贵写,画亦贵写。

以书法透⼊于画,⽽画⽆不妙;以画法参⼊于书,⽽书⽆不神。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作字惟有⽤笔与结字。

⽤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中〕冯班:《钝吟书要》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中〕包世⾂:《艺⾈双揖?答三⼦问》书以笔为质,以墨为⽂。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之要,统于“⾻⽓”⼆字。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要兼备阴阳⼆⽓。

⼤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之性情为本。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作书能养⽓,亦能的助⽓。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书道,亦⾜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善书。

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中〕朱和羹:《临池⼼解》世⼈公认中国书法是最⾼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奇迹,⽆⾊⽽具画图的灿烂,⽆声⽽有⾳乐的和谐,引⼈欣赏,⼼畅神怡。

〔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门最为普及的艺术,⼀门最引⼈⼊胜的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成就为⼀门独特的、⾼级的艺术。

书法理论的名言名句

书法理论的名言名句

书法理论的名言名句1.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书,心画也。

〔中〕扬雄:《法言?问神》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形学也。

有形则有势。

〔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

〔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中〕蔡邕:《九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中〕蔡邕:《九势》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中〕孙过庭:《书谱》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中〕苏轼:《论书》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

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中〕冯班:《钝吟书要》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

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善书。

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