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陆相、海相层序地层的OpendTect技术(下)

合集下载

陆相层序地层理论

陆相层序地层理论

★ 中国东部拉张性盆地特点

中国东部拉张性盆地内基底断裂发育,盆地均 以正断层为界,盆地的演化经历了燕山期、喜 马拉雅期的演化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断陷—拗 陷双层结构。由于盆地内部正断层的差异活动, 造成了盆地凹凸相间的结构,盆地一侧为陡坡, 另一侧为缓坡,有时中央隆起带发育.
陆相湖盆盆地结构示意图
一、陆相湖盆构造特征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 2、陆相湖盆结构特征 3、陆相湖盆构造演化特征
1、陆相湖盆成因机制
★ 陆相湖盆成因机制之一: 洼地内沉积物按地形法则发生堆积,由于 岩石圈的负载作用,发生非流动弹性变形。 岩石圈凭借其弹性可承受宽度等于其深度 量级的负载,均衡下沉导致沉积物总厚度 可达初始地形负异常的2-3倍,属该成因机 制的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和大陆裂开 地区。 ---------------坳陷盆地成因
构造运动对层序发育的控制
断层的断裂方式示意图
构造层序与构造沉积幕相当,代表在基本相同的构造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组 相关层序,指示盆地一个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盆地充填演化受控于不同序次 幕式构造运动。 直接控制盆地形成和消亡的一级构造运动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 点,控制了构造层序的形成。 导致沉降速率变化的二级构造运动(百万年级)控制了盆地范围的层序形成。 三级和四级构造运动对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的形成有影响。
(2)层序中包含的体系域类型
海相层序与湖泊气候层序的体系域类型对比
层序 海相层序 湖泊气候层 序 低水位 低水位 体 系 域 类 型 海侵 湖泊扩张 高 水 位 高水位 湖泊收缩
从表中可以看出,湖泊气候层序与海相层序的体系域 类型基本一致,湖泊扩张体系域相当于海相中的海侵体系 域,高水位体系域与湖泊收缩体系域两者相当于海相中的 高水位体系域。

OpendTect_F3数据体练习操作手册彩色版本

OpendTect_F3数据体练习操作手册彩色版本

OpendTect_F3数据体练习操作手册彩色版本dGB Earth Sciences. 专注于地球物理和地学软件解决方案OpendTect简介F3 –荷兰海上工区演示数据P.F.M. de Groot博士dGB Earth Sciences B.V. Nijverheidstraat 11-2 7511 JM EnschedeThe NetherlandsTel.; +31 53 4315155Fax,;+31 53 4315104e-mail; info@ website;吴新天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花园东路32号花园公寓A1111目录1 关于OpendTect .............................................................. ................................... 1 1.1 OpendTect Base系统 ..................................................................... .. (1)1.1.1 可视化 ..................................................................... (1)1.1.2 地震属性 ..................................................................... .. (2)1.1.3 层位解释 ..................................................................... .................... 2 1.2 插件 ..................................................................... .. (2)1.2.1 倾角控制 ..................................................................... .. (2)1.2.2 神经网络 ..................................................................... .. (2)1.2.3SSIS ................................................................... (2)1.2.4 工作站系统调用 ..................................................................... (3)1.2.5 地震谱兰化 ..................................................................... . (3)1.2.6 地震彩色反演 ..................................................................... . (3)1.2.7 MPSI –确定性和随机反演 (3)1.2.8 Madagascar (在开发) .................................................................... (3)1.2.9 PSDM和VMB (在开发) (3)1.3 安装 ..................................................................... ...................................... 4 1.4 许可证 ..................................................................... . (4)2 手册、用户群以及技术支持...................................................................... ........ 5 2.1 使用手册 ..................................................................... (5)2.2 用户邮件地址列表...................................................................... .............. 52.3 技术支持 ..................................................................... (6)3 OpendTect Base的一些练习 ..................................................................... ........ 7 3.1 F3演示数据体 ..................................................................... ..................... 7 3.2 基本练习 ..................................................................... (8)3.2.1 程序树、视窗和元素 ......................................................................83.2.2 浏览和交互模式 ..................................................................... . (10)3.2.3 元素定位 ..................................................................... (10)I3.3 属性分析 ..................................................................... . (15)3.3.1 亮点检测和可视化 ........................................................................ 15 3.4 层位追踪 ..................................................................... . (22)4 倾角控制 ..................................................................... ......................................25 4.1 计算控制数据体 ..................................................................... ................ 25 4.2 倾角属性 ..................................................................... ............................ 25 4.3 倾角控制属性 ..................................................................... .................... 26 4.4 倾角控制中值滤波器 ..................................................................... ......... 28 4.5 断层加强滤波器 ..................................................................... ................ 29 4.6 与断层和裂缝有关的属性 ......................................................................29 4.7 脊部增强滤波 ..................................................................... .. (31)5 神经网络 ..................................................................... ......................................32 5.1 简介 ......................................................................................................... 32 5.2 波形分类 ..................................................................... . (32)5.2.1 工作流程 ..................................................................... .................. 32 5.3 生成气烟囱数据体...................................................................... (35)5.3.1 定义属性集 ..................................................................... .. (36)5.3.2 拾取样本位置 ..................................................................... .. (37)5.3.3 训练及检查神经网络 ....................................................................39 5.4 孔隙度反演 ..................................................................... (41)5.4.1 工作流程 ..................................................................... (42)6 层序地层学解释系统(SSIS) ........................................................................46 6.1 简介 ..................................................................... (46)6.1.1 OpendTect SSIS简介.....................................................................466.1.2 基本理念 ..................................................................... .................. 46 6.2 OpendTect层序地层学解释....................................................................476.2.1 计算控制体 ..................................................................... .. (47)6.2.2 地层尖灭/超覆模式 ..................................................................... .. 476.2.3 追踪两个层位 ..................................................................... .. (48)II6.3 年代地层 ..................................................................... . (49)6.3.1 简介 ..................................................................... .. (49)6.3.2 如何计算年代地层 ..................................................................... (50)6.3.3 显示年代地层 ..................................................................... .. (53)6.3.4 年代滑尺 ..................................................................... (54)6.3.5 控制体算法、设置、中值滤波器和层位 (55)6.4 Wheeler变换 ..................................................................... ...................... 56 6.5 体系域解释 ..................................................................... (58)6.5.1 沉积体系域 ..................................................................... .............. 58 6.6 参考文献 ..................................................................... . (61)7 建立一个新工区 ..................................................................... ...........................63 7.1 建立工区 ..................................................................... ............................ 63 7.2 输入地震数据 ..................................................................... .................... 63 7.3 创建SteeringCube ........................................................... ........................ 63 7.4 输入层位 ..................................................................... ............................ 64 7.5 输入井数据 ..................................................................... (64)III1 关于OpendTectOpendTect是一个开源环境下的地震解释系统。

海底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前沿技术

海底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前沿技术

海底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前沿技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包括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深度海底勘探与开发技术的缺失、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破坏等问题。

因此,发展海底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前沿技术已成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深度海底勘探技术海底勘探是海底资源开发的第一步,其技术含量和难度也非常大。

目前,大多数海底勘探工作都是通过潜水器进行,但是潜水器只能在海底较浅的地方进行,对于深度超过2000米的海底资源勘探,潜水器技术已无能为力。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探索新的海底勘探技术。

(1)海洋声纳技术海洋声纳技术是一种利用声波传播的物理原理,在水下进行的目标检测和定位技术。

该技术具有作用范围广、探测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对于不同类型的海底资源,如气体水合物、矿床、沉积物等进行精密探测和分析。

同时,海洋声纳技术还可以与机器视觉技术结合,进行三维成像,进一步准确记录目标物体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等信息。

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深度海底勘探和地震勘探领域,对于海底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2)海底天文观测技术海底天文观测技术是利用海底天文台等设备,在海底深处进行天文学观测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首次应用于中国海底综合观测网,通过观测天体等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得出地球质量、大洋地质和测量与时空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目前,该技术在际连互通、空间探测等方面的应用正在不断拓展并逐渐成熟。

二、深度海底开发技术深度海底开发技术是对于深水和深海环境下的海洋资源进行开发的一种技术。

由于水深较大、水压更高、水温更低,并且还存在海底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特殊的开发技术和装备。

目前,深度海底开发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类:(1)深海采矿技术深海采矿技术是对于深海底下的矿产资源进行采集和利用的一种技术。

opendtect介绍、插件介绍

opendtect介绍、插件介绍

OpendTect基础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

用户可在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增加新的模块和应用程序。

基础模块中,OpendTect提供了以下功能:1、数据的输入与输出:OpendTect可支持SEGY、LAS、ASCII格式的地震、钻井、测井、层位等常用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2、地震反射层位的追踪与编辑:通过基础模块,可以在OpendTect系统中开展2D、3D地震层位的对比追踪。

同时可以对其它解释软件所解释的地震反射层位进行编辑。

3、常规地震属性计算:在基础模块中可以通过等时、沿层等方式对“三瞬”、均方根振幅、平均频率、平均能量等常规地震属性进行计算、分析。

4、特有地震属性计算:OpendTect针对断层、小型褶皱及烃类异常等开发了如相似性、中值曲率、吸收系数等特有的地震属性。

这些特有的地震属性较之常规属性不仅更具针对性,应用效果也得到改善。

5、频谱分解:应用频谱分解针对不同频率段提取地震属性已经被广泛应用。

OpendTect在基础模块中也提供了频谱分解技术。

可将时深域转换为频率域,开展不同频段地震属性提取。

6、三维可视化:在OpendTect基础平台上,可对地震数据体、层位、属性计算结果等进行立体、透视、透明等三维可视化显示。

倾角/方位角控制处理Dip-steeringOpendTect提出的倾角/方位角控制处理(Steering)概念,是该软件的核心功能与特色之处。

该技术是通过平滑的3D傅立叶变换技术扫描并计算地震所有采样点三维空间倾角、方位角,最终获得每个样点处带有倾角、方位角信息的数据体“倾角体”。

在计算倾角体中,OpendTect提供了多种空间傅立叶变换方式,既考虑到了运算速度,也考虑到运算精度,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计算所获得的“倾角体”一方面为开展后续工作(层序地层解释、目标体模式识别等)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支持;另一方面配合使用OpendTect提供的特有的中值滤波(Median Filter)、相似性(Similarity)、空间位置(Position)等叠后地震处理技术,对地震资料进行中值滤波和断层加强。

OpendTect培训手册

OpendTect培训手册

OpendTect3.0.3 培训手册(荷兰dGB公司)北京地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二00七年十二月目录第1章前言 (1)1.1 练习说明 (1)1.2 致谢 (1)第2章简介 (2)2.1 F3演示数据体 (2)2.2 快速启动一个项目 (3)2.3 预演 (4)基本数据显示 (5)2.3.2 使用缺省属性集 (7)2.4.查看和分析属性 (8)简介 (8)查看属性 (8)属性&速度 (9)交互式属性分析 (9)属性选择 (10)2.5 层位追踪 (10)练习2.5a 层位追踪 (10)第3章神经网络 (13)3.1 简介 (13)3.2 波形分类 (13)工作流程 (13)3.3 生成气烟囱数据体 (16)定义属性集 (17)拾取样本位置 (18)3.4 孔隙度反演 (21)工作流程 (21)第4章倾角导向滤波 (26)练习4.1 构建Median Dip Filter和Edge Preserving Smoothing Filter (26)第5章边缘增强滤波(Ridge Enhancement Filtering) (27)练习5.1 神经网络断层检测 (27)练习5.2边缘增强滤波I (27)练习5.3边缘增强滤波II,速度优化 (27)练习5.4边缘增强滤波III,其它体和属性 (27)第6章层序地层学解释系统(SSIS) (28)6.1 简介 (28)6.1.1 OpendTect SSIS简介 (28)6.1.2 基本理念 (28)6.1.3 工作流程 (29)6.1.4. 层序地层学原理(Catuneanu 2002) (29)6.2 OpendTect层序地层学解释 (32)练习计算导向体 (32)6.2.1 利用注释功能进行第一次解释 (32)注释练习 (33)6.2.2 地层尖灭/超覆模式 (33)练习层位追踪 (33)6.3 年代地层 (34)6.3.1 简介 (34)6.3.2 如何计算年代地层 (35)练习计算年代地层 (36)6.3.3 导向体算法、设置、中值滤波器和层位 (38)练习显示年代地层 (39)6.4 Wheeler变换 (40)练习Add Wheeler Scene (41)练习Create Wheeler Cube (42)6.5 沉积体系域解释和地层界面 (42)6.5.1 沉积体系域 (42)练习沉积体系域解释 (43)6.5.2 地层界面和地层界面的时间属性 (46)地层界面练习 (46)6.5.3 实例 (47)6.5.4 讨论 (48)参考文献 (49)第7章建立一个新工区 (50)练习7.1 建立工区 (50)练习7.2 输入地震数据 (50)练习7.3 创建SteeringCube (50)练习7.4 输入层位 (51)练习7.5 输入井数据 (51)1.1 练习说明此DVD中包含了进行神经网络练习所需的演示数据体。

海相风暴沉积研究技术方法探讨

海相风暴沉积研究技术方法探讨

30大气强烈扰动的气象高能环境称作风暴,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冬季风暴,已被认为是影响滨岸和浅海沉积的主要因素。

海相环境中的风暴事件沉积大多产生于风暴浪基面附近至高潮线之间的沉积区域。

风暴驱动波浪改造原地质条件,在海洋和盆地中形成的沉积岩被称为风暴岩或风暴沉积。

20世纪60至70年代,地质学家对现代陆源风暴沉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70至80年代进入第一次研究热潮,重点是丘状交错层理(Hummocky Cross Stratification,HCS)的形态和起源。

同时期风暴流理论逐渐建立,成为50年代浊流理论成立后的又一个划时代突破。

过去风暴沉积证据在不同沉积环境下被识别、解释和分析,相应的技术手段包括传统的岩石学分析、微化石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室内模拟分析,以及最新使用的探地雷达技术和矿物发光特性分析。

根据最近的文献报告,风暴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已成为前沿方向。

本研究总结这些技术手段,以期建立风暴沉积模型,迎合未来减少极端热带气旋的破坏和经济损失的急切需求,拓宽风暴沉积在地质领域的宽度和广度[1]。

1 海相风暴沉积研究技术方法现代风暴事件机制有较详细直观的现场观测数据,而古代风暴沉积研究无法提供此条件,使用水槽实验和数值模拟在区域尺度上的限定条件下建立预期的沉积模型,与根据风暴沉积物建立的风暴地质模型相印证,可以为风暴沉积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1.1 现场观测技术 据已有的现代风暴潮观测统计数据,自1880年至2015年有700多次的浪涌事件,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北大西洋西部,其次是大洋洲、北太平洋西部和北印度洋北部。

这些通常依靠永久性潮汐计和大量移动式测量仪进行水位观测和高水位现场调查。

新技术机载和卫星测高仍处于开发阶段中,并用于测量大范围的风暴潮淹没现象。

目前为止包含所有的风暴潮观测结果大部分被收集于全球风暴潮数据库SURGEDAT中。

其他方面,三维地面激光扫描仪通过收集选定区域在风暴前后的位置数据,可以检测风暴引起的岸面形态变化。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

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综述①王 华1,肖 军1,崔宝琛2,陈 亮1,严德天1(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合作经理部,北京100011)摘 要:从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和大量的实际工作入手,论述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所使用的研究手段、方法和流程;描述与分析了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地层单元界面,如层面、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界面、I型和II型层序界面的地表特征及其识别标志;针对野外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图件编制问题,提出了“点、线、面、体、时”系列图件的编绘流程与方法。

关键词: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P5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849(2002)0420015208 层序地层学就是根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它包括野外(或称露头)层序地层学和室内层序地层学两个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但在实际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往往侧重于室内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层序地层学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地震资料或地震地层学,但我国的地震剖面资料总体上是比较缺乏的,且这些地震资料又大多集中在油气勘探部门。

而我国开展的大面积1∶20万和1∶5万区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这正是地表层序地层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1]。

由于钻井取芯的不连续性,地震剖面资料的分辨率达不到期望的精度等原因,而难以正确地揭示地下地质体的形态及内部的构成变化,这为依靠地下信息建立地质模型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而野外露头的直观性、可测性、完整性、精确性、可检验性以及便于大比例尺研究的特性为建立精确的地质模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2~6]。

所以,笔者强调要加强地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工作。

1 研究现状 层序地层学在经历了相模式研究、沉积体系研究、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阶段[7~14]后,它的概念和方法才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国际上许多著名的石油公司已把它作为一种权威性技术加以应用。

OpendTect用户手册1.5

OpendTect用户手册1.5

d-Tect用户手册版本1.5Paul de GrootHerald LigtenbergMatthijs de Rooijd-Tect用户手册版本1.5作者Paul de Groot, Herald Ligtenberg, 和 Matthijs de Rooij版本dGB ©2002, 2003版权所有,未经dGB的书面允许,任何人均不得将本手册的任何部分作为商业目的出版、转载等。

拥有d-Tect许可证的用户可以复印本手册供内部使用。

目录前言关于d-Tect关于本手册版本版权相关知识开始2.1 系统纵览2.2 基本交互功能2.2.1. d-Tect工具条2.2.2. 图形工具条2.2.3. 树形或下拉菜单2.2.3.1. 场景2.2.3.2. 主测线、联络测线及时间2.2.3.3. 体2.2.3.4. 任意线2.2.3.5. 拾取点设置2.2.3.6.. 层位2.2.3.7.. 井轨迹2.2.4. 场景及图形功能2.2.5. 颜色棒2.3. 数据的输入及输出3.怎么做……3.1. 开始一个工区3.2. 做TheChimneyCube®(做气窗体)3.2.1. 工作流程3.2.2. 拾取样点位置3.2.3. 神经网络培训3.2.4. 神经网络培训后的评估和应用3.3 应用一个中值倾向滤波4.菜单-文件4.1. 工区4.1.1. 描述4.1.2. 工区结构窗口4.1.3. 编辑工区结构窗口4.1.4. 位置翻转窗口4.2. 流程4.3. 输入4.3.1. 地震4.3.1.1 SEG-Y4.3.1.1.1. SEGY数据进入窗口4.3.1.1.2. SEGY进入定义窗口4.3.1.2. SeisWorks-地震进入定义窗口4.3.1.3. GeoFrame IESX-地震进入定义窗口 4.3.1.4. 输入CBVS数据体窗口4.4. 输出4.4.1. 地震4.4.1.1. SEG-Y-地震数据进入窗口4.4.1.2. SEG-Y-地震进入定义窗口4.4.1.3. SeisWorks-地震进入定义窗口4.4.1.4. GeoFrame IESX-地震进入定义窗口 4.4.2. 层位4.5. 管理4.5.1. 描述4.5.2. 地震数据管理窗口4.5.2.1. 拷贝文件4.5.2.2. 合并文件窗口5. 菜单-处理5.1. 属性5.1.1. 描述5.1.2. 属性设置窗口5.1.3. 属性设置工具条5.1.4. 输入选择5.1.5. 缺省属性设置5.1.5.1. 评估属性5.1.5.2. NN气窗体5.1.5.3. NN断层体5.1.5.4. NN盐体5.1.5.5. NN滑塌体5.1.5.6. 精细断层5.1.5.7. 不监控不连续的二维5.2. 神经网络5.2.1. 描述5.2.2. 神经网络管理窗口5.2.3. 输入GDI网络窗口5.2.4. NN设计窗口5.2.5. NN培训窗口5.2.5.1. 监控培训5.2.5.2. 不监控培训5.3. 调向5.3.1. 输入5.3.2. 创建5.3.2.1. 描述5.3.2.2. 创建调向体窗口 5.3.3. 滤波5.3.3.1. 描述5.3.3.2. 滤波调向体窗口 5.4. 创建数据体5.4.1. 描述5.4.2. 数据体输出窗口5.4.3. 选择数量窗口6. 菜单-窗口7. 菜单-视图7.1. 工作区7.2. Z值比例7.3. 立体显示8. 菜单-功能8.1. 帮助8.2. 许可证8.3. 批程序8.4. 设置8.4.1. 文字8.4.2. 鼠标控制9. 参考文献A. 属性和滤波曲率倾向倾角能量频率频率滤波瞬时数学位置参考位移参考时间相似性三维滤波数据体统计B. 理论B.1. 方法,神经网络,气窗B.2. 调向和方向性B.2.1.中值倾向滤波C. 缺省属性设置C.1. NN气窗体C.2. NN断层体C.3. NN盐体C.4. NN滑塌体C.5. 精细断层C.6. 不监控不连续的二维D. 基准点调向体的生成D.1. 速度、算法及计算体的大小 D.2. 可视质量检验D.2.1. 联络测线倾向属性 D.2.2. 调向相似性属性D.2.3. 曲率属性D.3. 选择一种调向算法词汇表第1章前言1.1.关于d-Tectd-Tect是围绕Statoil()所拥有的目标检测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震模式识别和属性处理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