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虚词“正”特殊用法及其演变探析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虚词是语言中一类重要的词类。

作为句子中的关键词,虚词对于句子的表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种类丰富繁多,常用的虚词有:“的”、“之”、“乎”、“者”等。

下面将对这些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更好理解这些虚词的含义和作用。

一、“的”1、表名词性古代汉语中,“的”字的最基本意义是表示名词性,引导名词性短语,表示中心语和限定语之间的关系。

例句:天空中飘着白云的。

2、表定语“的”还可以用作定语,表示中心语和修饰语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文学中,常用“的”来修饰句中的名词或形容词,起到形成修饰语的作用。

例句:春天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的。

3、表动宾关系“的”还可以用于动宾构成的短语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或受事者。

例句:他默默无言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4、表结果“的”也可用于表示结果,表达出该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例句:他用尽全力跑了一千米的。

二、“之”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较为复杂。

一般情况下,“之”用于名词、代词和介词“于”后面,表示一种指示、代替的作用。

1、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例句: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惜一切,奋斗不息地。

2、表示所属关系“之”还可以表达所属关系,表示名词间的所有关系。

例句: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国家。

3、表示时间或状态“之”还可以用于表示时间或状态。

例句:他望着天空,想起了以前的往事。

三、“乎”“乎”字在古代汉语中属于感叹词或疑问词,常用于文言文中,表示询问、感叹或认同的语气。

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疑问、疑义可表示疑问、疑义,如“何乎不予以考虑?”(《传习录》)。

2、表示反问、感叹可表示反问、感叹,如:“此言之有所乎出乎?”(《正言》)。

3、表示哀怨、不满在辞令中常常用于表达哀怨、不满的情感,如:“何乎异此人也!”(《世说新语》)四、“者”1、表动作的主体“者”字的最基本意义是表示主语或主格。

在古代汉语中,“者”通常用于表示动作的主体。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而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较为模糊、抽象的一类词语。

由于语言的演变和时代背景的变迁,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也经历了不少变化。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中几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

一、“之”字的用法
“之”字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汉语虚词之一,其主要的用法有:
1. 作介词,表示方向、起点、终点等,如“南之”、“归于故乡之夕”等。

2. 作代词,代替前面的名词或动词,如“行之”、“知之”等。

4. 作结构助词,用于构成名词和形容词的复合结构,如“风之清”、“天之高”等。

在不同的语境中,“之”字所代表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语句的整体意思来理解。

1. 作连词,连接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示“由于……所以……”,如“闻解为楚王之不可用者乃大笑”。

2. 作副词,表示强调或转折,如“既然如此,乃止言”,“言语不多,乃得知其情”。

3. 作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状态,用于构成谓语动词的补语,如“惊乃瘫倒”。

1. 作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如“以信代见”、“以死明志”。

3. 作局部助词,用于构成句子中的某个局部结构,如“才以智结,胆以勇断”。

在古代文字材料中,“以”字的大量使用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的一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总结: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在用法和意义上存在着很大差异,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连接和标志句子关系的重要角色,对于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词类和用法,在使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下面将对一些常用的虚词进行比较研究。

1. “的”、“之”和“乎”:
- “的”:表示所属关系,用于名词之后或代词之后。

- “之”:表示所属关系,用于名词之后,含有一定的书面语感。

- “乎”:表示疑问或助词,用于句末。

这三个词在用法上有一定的区别,但都是表示关系的虚词,且具有一定的诗意和文言风格。

3. “以”、“为”和“以及”:
-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相当于“用”、“凭借”或“依照”。

- “为”:表示目的、行为或角色,相当于“作为”或“为了”。

- “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以及”或“及”。

这三个词在用法上有所区别,但都有连接的作用,用于连接词组或句子。

古代汉语常用的虚词在用法上有所区别,但都在词语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起到连接或修饰的作用。

这些虚词在古代文学和诗词中的运用较为广泛,能够增加文章的修辞效果和诗意。

尽管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更为简化,但研究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使用不仅影响着句子的结构和语义,还能够表达出丰富的语言信息。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虚词的使用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对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提高古汉语的阅读能力。

本文将重点对比古代汉语中“之”和“乎”这两个常用虚词的使用方式,并进行研究分析。

一、“之”的用法比较研究“之”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虚词,它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

“之”可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比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之”就是表示所属关系的。

“之”还可以用来引导宾语从句,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比如《左传》中的“惟命是从,敢忘尔之所述”中的“之”就是引导宾语从句的。

“之”还可以用在时间状语中,表示在某个时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的时候”。

比如《楚辞》中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中的“之间”就是表示时间状语的。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来构成动词性的虚词,表示结果、转折或意料之外的结果。

比如《诗经》中的“泱泱绿水,曷不慢之?”中的“之”就是表示结果的。

而在这一点上,“之”与现代汉语中的“之”有着相似之处。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之”并不像现代汉语中的“之”那样常见,使用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

“乎”在古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常用的虚词,它同样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

“乎”可以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问句结尾的标点符号“吗”。

比如《论语》中的“子曰:‘君子未有不如乎人者,如有,皆失之’”中的“乎”就是表示疑问的。

“乎”还可以用在句中,表示某种程度上的状态或动作。

比如《左传》中的“齐乎女将之若也”中的“乎”就是表示程度上的状态的。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在语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助词、虚词和副词等。

1. 助词:中古汉语中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有时可以表示语法关系,有时可以表示语气或情感。

例如:
- 所:表示动作的施事或着力,如“所杀者”(杀的那个人)。

- 之:表示宾语或动作的对象,如“言之”(说话)。

- 乎: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如“乎哉”(真是啊)。

- 矣:表示肯定、断定或命令,如“已然矣”(已经了)。

2. 虚词:中古汉语中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和助词等。

例如: - 而:表示转折或承接的关系,如“游而不登”(游了但没有
登上)。

- 于:表示处所、时间、手段等,如“于斯”(在此)。

- 以:表示手段、目的或依据等,如“以言”(用语言)。

-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如“何独”(为什么)。

3. 副词:中古汉语中的副词一般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例如:
- 忽:表示突然、猛然,如“忽然”(突然)。

- 常:表示经常、常常,如“长常”(经常)。

- 皆:表示都、全都,如“皆无”(都没有)。

以上只是中古汉语虚词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中古汉语的虚词非常丰富多样,其用法和含义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而虚词作为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成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其用法和特点。

1. “之”和“的”“之”和“的”都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们常常出现在主谓结构之间起到衔接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之”一般用来连接动宾结构,表示所指,强调某个动作或状态的结果。

例如:“不如今则之,后世必有识者”(《礼记》);“不妨之後,作达生三年之恳请”(《资治通鉴》)。

而“的”则一般用来连接主谓结构,表示主语的性质、动作或状态。

例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礼记》);“汝亦善护,未致成恶,岂有后来之悔哉?”(《红楼梦》)。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之”和“的”的区别在于“之”用来连接动宾结构,强调动作或状态的结果,而“的”用来连接主谓结构,表示主语的性质、动作或状态。

“是”和“之”也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其用法和特点略有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是”一般用来连接主语和谓语,在主谓结构中充当系动词的作用,表示等同关系,例如:“君子之道,气正而文昌”(《论语》);“夜雨寄北,松籁寄南,二子之情,甚笃”(《红楼梦》)。

而“之”一般用来连接动宾结构,表示所指。

用法类似于“的”,但“之”的语气更加书面,更加正式。

例如:“洛阳城东,有老学究,为酒独吟,终日不止”(《水浒传》);“余且杀而取其皮,为我新衣”(《左传》)。

而“乃”的用法则比“也”更为正式,在语言表达中一般用来表示“于是”、“那么”等语气词。

例如:“谋计既定,乃留二人住下”(《长恨歌》);“在今之兹,乃有此一战”(《三国演义》)。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也”的用法简单而通俗,主要用来表示“同样”,而“乃”的用法更正式和规范,更适合于正式场合和文学创作。

总之,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具有丰富的语法结构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用法和特点,为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帮助。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2)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是汉语中的一类词性,它们通常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主要起
到连接句子、短语或修饰其他词语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很多,如“而”、“乃”、“则”、“者”、“所”、“也”、“之”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
的用法和功能,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来比较一下古代汉语中的“而”和“乃”。

这两个虚词在句子中都起到连接的作用,但它们的用法有所区别。

“而”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并列关系,在句子中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而”还可以表示转折、顺承、对比等关系。

例如:“吾闻而喜之”(我听
说了而感到高兴)。

“乃”则主要表示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在句子中连接前后句子之间
的因果或条件关系。

例如:“乃吾闻之”(因此我听说了)。

我们来比较一下古代汉语中的“所”和“也”。

这两个虚词在句子中有不同的用途。

“所”通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承受者,相当于汉语中的宾语。

“所”还可以表示对动作的强
调或限定。

例如:“吾所见”(我所看到的)。

“也”则可以用作代词、副词、语气词或
助词,可以表示疑问、肯定、否定等意义。

例如:“也可也”(可以的)。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有很多差异。

在理解古代文献或进行古代汉语研究时,需要
对这些虚词的用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

只有深入研究和比较不同虚词的用法,才能准
确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语言表达。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用法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虚词有很多,如“所、以、之、其、者、乎、兮”等等。

本文将对
几个常用的虚词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是“所”和“以”的用法比较。

在古代汉语中,“所”有两种常见的用法:一是
用作助动词,表示被动意义,如“所作所为”;二是用作关系代词,引导宾语从句,如
“以所闻为准”。

而“以”则有多种用法,既可以是介词,表示手段或方式,如“以言传情”,也可以是虚词,引导方式状语从句,如“以便、以免”。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可以表
示方式或手段,但是“所”更强调被动性,而“以”则更强调主动性。

第二个要比较的是“之”和“其”的用法。

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代词,可以指代名词或代词,表示所指物,如“美而无之”,也可以用于动词前,表示宾语,如“之所以”。

而“其”也是一个代词,表示指示代词,如“其人其事”。

两者最大的区
别在于,“之”更接近一个指示代词,可以代指一个具体的事物,而“其”更接近一个泛
指代词,无具体的指向。

最后要比较的是“者”和“乎”和“兮”。

这三个虚词都属于语气词,用来表示语言
的情感或语气。

“者”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好者多病”;“乎”用于
问句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何乐而不为”;“兮”用于句中,表示插入语气
或感叹的语气,如“兮生无草”。

三者的区别在于语气的不同,分别表示肯定、疑问和感
叹的语气。

在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很多种类,每一种虚词都有自己独特的用法和语气。

对于
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了解这些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古文和翻译古诗都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 H1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0 0 6 3( 2 0 1 6 ) 0 4 — 0 0 7 2 — 0 3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3 — 2 2
《 说文 : 正部》 : “ 正, 是也。 ” 又“ 是, 直也。 ” 《 尔 雅・ 释诂下》 “ 董、 督、 正也 。 ” 义疏 : “ 《 考工记 ・ 辑 人》 注: ‘ 正, 直也。 ” ’ 《 文选 ・ 东京赋》 注: “ 正, 中 也。 ” 可见 , “ 正” 本义表“ 中正 、 不偏不倚” 。 由此 , 引 申 出五种 副词 意义 , 按 照 句 法分 布 的不 同 , 可 以 归纳 为三 组 : A用于动词前 : ( 1 ) 对动作 、 行为或状 态进行 描摹 ; ( 2 )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 中。
中古 汉语 虚 词 “ 正" 特 殊 用 法 及 其 演 变 探 析
赵 艳
(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4 0 1 3 3 1 )

要: 古代汉语虚词“ 正” 的用法非 常丰 富, 而特 殊用法的产生和演变都发生在 中古 , 这 一时期它 由 本 义 引 申出 了
表“ 程度之甚” 和“ 范 围限止” 的副词义 , 并在 此基础上 进一 步演 变为让步假 设连词 。在 语义虚 化和功 能演 变的过 程 中, 语义作用 点的一以贯之是前提 , 人类普遍 的认 知机制 是基础 , 重新分 析 、 语 境 吸收 以及语 用推理 等在 演化 的
连词 。
修饰时具有 “ 恰、 甚” 义, 而这 正是其 语义 虚化 的 内 因。
虚化 的机 制则 是 认 知 推 理 和重 新 分 析 。实 词 用 法 的“ 正” 做 定语修饰颜 色时有 “ 纯正不杂 ” 之
其中, 表程度之甚、 范 围限止以及让步假设连 接的用法基本都是产生并 流行于 中古至近代文言 的, 随着 近 代 白话 文 的 出 现 而 走 向消 亡 。 因其 特 殊, 学界早 有关注, 蔡 镜 浩 j 、 江 蓝 生_ 3 ] 、 柳 士 镇 、 董 志 、 蒋 冀 骋 ] 、 葛 佳 才 、 高 育 花 刮 等先生都有过相关研究 , 但基本都限于平面 描写, 鲜有演变剖析。鉴于此 , 本文试 图对 “ 正” 的 这些特殊用法及其演变进行深入挖掘和详 细梳理。
第3 6卷
第 4期
大庆 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D A Q I N G N O R MA L U N IV E R S I T Y
V0 1 . 3 6 N o . 4
2 0 1 6年 7月
J u l y 。 2 01 6
D O I 1 0 . 1 3 3 5 6 / j . c n k i . j d n u . 2 0 9 5 - 0 0 6 3 . 2 0 1 6 . 0 4 . 0 1 6

表程 度之 甚的“ 正”
于“ 原型 , 就是在一个范畴中最好 的、 最典型的、 最 能用来代表这一范畴的、 最称职 的个体 ” [ 1 1 1 3 6 1 。因
“ 正” 用在形容词前 , 表示程度之甚 的用法 孕
此, 表“ 纯正不杂” 义的“ 正” 本身就含 有“ 程度之
甚” 意味, 但是这个时候它 只能被理解 为形 容词 ,

义, 例如 :
( 1 )性命在本 , 故《 礼》 有胎教之法 : 子在 身时, 席不正不 坐, 割不正 不食 , 非 色 目不
视, 非正声耳不听。( 《 论衡 ・ 命 义》 ) ( 2 )嵩高、 三河之郊, 气 赤。( 《 史记 ・ 天官书》 )
“ 正 色” 在这 里指 的是 “ 正青 、 正 赤、 正 黄、 正 白、 正黑 ” , 也 就是 各类 颜 色 范 畴 中 的原 型 成 员 , 由
( 2 ) , “ 正” 既可 以被 理解为形容词 , 表示 “ 纯正不
杂” 之义 , 也 可 以被 理 解 为副 词 , 表示“ 程 度 之甚 ” ,
围限止“ 正” 要求语境含有转折性 。例如 : ( 9 ) 风景不殊 , 正自 有 山河之异。( 《 世说
B用 于谓 语 前 : ( 1 ) 表示两件 事情在 时间、 空
已完全 消失 。意 为 “ 很、 非常” 。 表 程度 之甚 是 “ 正” 本 义语 义 虚化 的结果 , “ 在
‘ 正’ 的本义 中, ‘ 端正而不偏倚 ’ 是其核心 , 这一语 义特点伴随着它的虚化 , 在大多副词义 中, 突出表 现为语义作用点的单纯专一 : 可以是空间上的不偏 不倚 , 可 以是 时 间 上 的不 早 不 晚 , 可 以是 范 围上 的 不多不少 , 可 以是程度上 的不高不低 ……” [ 8 。 也
就是说 , “ 正” 的本 义决 定 了它 充 当副 词 , 表 示 程度
间、 状 态 或 条 件 方 面 正 好 吻 合, 简言之 表 “ 恰 幸” ¨ ; ( 2 ) 表 示 范 围限 止 ; c用 于形 容 词 前 : 表 示 程度 之 甚 。在 此 基 础 上 , 进 一 步 演 变 为 让 步 假 设
具体阶段分别起 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 关键 词 : “ 正” ; 程度 之甚; 范围限止 ; 让步假 设连词
作者简介 : 赵艳 ( 1 9 8 9 一 ) , 女, 甘肃庄浪人 , 在读硕 士研究生 , 从事 古代 汉语语 法研 究。 基金项 目: 2 0 1 5年度重庆 师范大学“ 文学院研究生学术创新项 目” ( WX Y 1 5 Y J S 0 0 8 ) 。
育于两汉 , 产生并流行于六朝 至近代 , 发展至现代
72
因为 “ 色” 是名词 , “ 正色” 是 一 个 定 中结 构 。 而 例
境 吸 收 。不 管 是 表 恰 幸 还 是 表 范 围 限 止 , “ 正” 都 强调“ 恰点” 性, 都 出现在 谓 语 前 。所 不 同的是 , 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