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建设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互动关_省略_整理论和格兰杰检验并以青岛市为例_邵桂兰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作者:姜东明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06期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使读者对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文章以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为切入点,以出口导向理论、集聚-扩散效应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港口生长点效应,阐明了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揭示了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紧密结合。
从港口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始终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它通过降低成本、规模经济、开放系统等多个渠道,为沿海地区经济的产生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运行实际中,港口经济对工业化、国际贸易、城市化发展、经济总产出、要素生产率和就业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各个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港口经济;集聚一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050-05港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几百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港口经济理论也从最初的朦胧状态逐渐走向成熟,内容不断丰富。
本文主要对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1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1.1出口导向理论、港口生长点效应和港口经济道格拉斯·诺思认为,需求是区域经济的外生变量,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了满足区域本身的需求;二是为了本区域与外部进行物资交流的需要。
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变化趋势,可用出口导向理论(The theory of exportbase)来预测。
港口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研究_李捷

3. 港口经济具有贸易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外向性的不断发展,各国、各地区 纷纷以外部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积 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近年来港口的贸易优 势不断体现。港口一般具有内陆腹地和海外两块市 场,港口的辐射功能可以很好地把两块市场联系起 来,使其货物、资源、信息得以流畅的集散交流。 三、港口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由于港口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使港口易成为区 域交通网络的枢纽,再加上它在经济发展中易迎合 产业分工、大市场、大流通的潮流等特点,使之成为 撬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点。港口的发展有利于优化 配置区域经济内部各生产要素,有助于更好地发展 区际经济联系,更好地开发资源,发挥优势,从而促 进区域经济增长。一般来说港口的发展会从以下几 个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1. 港口经济以其综合关联性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港口经济关联性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 大。首先,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本区域的基 础设施建设。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一个区域 的总产出受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影响显 著,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存在正相关 关系。港口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对道路、港口等公 共设施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大量外来投资,推动有 关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这将进一步促进 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港口经济 可以带动关联行业的发展。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 储、运输、物流、加工、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 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2. 港口发展使区域经济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斯密认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是决定区域产出 的主要因素,而这些要素又是稀缺的,因此在区域经 济增长中,资源的稀缺性与社会总需求的不断扩大 是一个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要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姜东明【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使读者对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港口经济对沿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为切入点,以出口导向理论、集聚-扩散效应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港口生长点效应,阐明了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揭示了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互动发展,紧密结合.从港口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始终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它通过降低成本、规模经济、开放系统等多个渠道,为沿海地区经济的产生和壮大奠定了基础.在经济运行实际中,港口经济对工业化、国际贸易、城市化发展、经济总产出、要素生产率和就业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各个国家特别是沿海地区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0(020)006【总页数】5页(P53-57)【关键词】港口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区域经济发展【作者】姜东明【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港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特别是近几百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变,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贸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经济实践的推动下,港口经济理论也从最初的朦胧状态逐渐走向成熟,内容不断丰富。
本文主要对港口经济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1.1 出口导向理论、港口生长点效应和港口经济道格拉斯·诺思认为,需求是区域经济的外生变量,需求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了满足区域本身的需求;二是为了本区域与外部进行物资交流的需要。
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变化趋势,可用出口导向理论(The theory of export base)来预测。
中国沿海港口空间竞争与互补研究——基于43个港口的空间面板数据

中国沿海港口空间竞争与互补研究——基于43个港口的空间面板数据中国的沿海港口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国内外贸易的重要节点。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沿海港口之间的空间竞争与互补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首先,沿海港口之间存在空间竞争关系。
由于中国的沿海港口数量众多,不同港口之间通过不同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模式来争夺货物流转和运输业务。
港口之间的空间竞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货物运输服务的竞争。
不同港口之间通过提供高效的货物运输服务来争夺货物流转业务。
包括提供更为先进的港口设施、更便捷的货物运输网络、更高效的装卸作业等。
二是物流成本的竞争。
港口之间还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争夺货物流转业务。
包括降低港口费用、提供更低廉的物流服务、优化运输流程等。
三是航线网络的竞争。
港口之间的空间竞争还体现在各自航线网络的竞争。
通过开通和优化国际航线来争夺国际贸易货物的流向和中转业务。
其次,沿海港口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虽然港口之间存在竞争,但也有很多的合作与互补。
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二是资源优势的互补。
中国不同港口之间也具备不同的资源优势。
一些港口具备较为先进的港口设施和技术能力,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而一些港口则更具有低成本的优势。
各港口之间通过互补合作,可以共享资源,提高整体效益。
三是货物流动的互补。
中国沿海港口之间的互补关系还体现在货物流动上。
各港口之间货物流动的互补可以提高整体的货物流转效率,减少重复投资。
例如,一些港口主要承担进口货物的集散和中转功能,而另一些港口则主要承担出口货物的集散和中转功能。
通过互补合作,可以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减少运输成本。
综上所述,中国沿海港口之间既存在空间竞争,又存在互补关系。
港口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货物运输服务、物流成本和航线网络等方面。
而港口之间的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货物流动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竞争与互补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沿海港口的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为港口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港口经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摘要】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推动了沿海地区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业的繁荣,还吸引了外资和技术进入该地区。
港口经济的发展也为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动力,提升了该地区的国际影响力。
港口经济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沿海地区还应进一步发挥港口经济的推动作用,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和人口流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关键词】港口经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贸易、物流业、外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影响力、引擎、协同发展1. 引言1.1 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港口作为货物和人员进出口的重要通道,扮演着连接沿海地区和全球市场的桥梁作用。
通过港口,沿海地区可以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港口的存在和运营为沿海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税收和就业机会。
港口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增长,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提升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力。
港口还可以成为沿海地区吸引外资和技术的窗口,带动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港口作为沿海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促进了各类货物的进出口,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港口周边,涌现出了大量的物流企业、货代公司、码头服务机构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物流产业链。
这不仅提升了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港口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制造业为例,许多企业选择在港口附近建厂,便利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进出口,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使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渔业和农业。
港口经济也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繁荣。
关于沿海港口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作者: 朱朝阳
作者机构: 秦皇岛港务集团公司
出版物刊名: 交通企业管理
页码: 43-44页
主题词: 沿海港口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 经济全球化 原材料来源 带动功能 港口城市 产业带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港口的工业带动功能迅速发展。
临港产业带动港口城市和临港区域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而港口、临港经济和城市经济有着互动发展的关系。
港口周边的工业可以有效地利用水运低价、货运量大等运输条件,降低产品的成本,减少运输时间,增加原材料来源和产品输入输出的品种和数量,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
港城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港城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范厚明;马梦知;温文华;屈莉莉【摘要】Under tight resource constraints,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ort and the ci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rt-city. Clea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nergy degree of port-city system and urban economic growth is the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ke policies and measures. Firstly,this article builds the synergy degree model of port-city system and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Shanghai, Shenzhen,Hong Kong and other six cities. Secondly,a Panel Data model is established with these 9 port cities’ data from 2003 to 2013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nergy degree of port-city system and th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it is eff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ergy degree of port-city system and urban economy by combining the synergy degree model with the Panel Data model. It provides not only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port and city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but also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each city to mak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port-city system.%在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协调港口与城市的关系已成为实现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明晰港城协同发展程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制定港城协同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
港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关系研究-基于城市经济驱动的视角【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港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关系研究-基于城市经济驱动的视角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海运的需求日益扩大,沿海港口得到空前发展。国际贸易总量的日益扩大,港口与城市在功能和地域空间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港城良性互动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内关于港口与城市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黄盛章《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中的《中国港市之发展》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近2000年来沿海港口城市的布局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罗正齐(1989)出版的《港口经济学》一书,较全面地阐述了港口的形成与发展、港口类型及港口城市规划布局,并提出我国港口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郑弘毅(1991)的《港口城市探索》一书结合一般城市发展的共性和港口城市发展的个性,首次系统阐述了港口城市规划问题。港口城市的核心问题是港城关系。张培林揭示了港口布局层次性的规律,分析了港口布局层次形成机理和经济性,指出港口布局层次性是由货主、港口、船舶和地区开发等经济利益协调发展的内在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戴勇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宋炳良的《论上海港口全部经济贡献的评估》、宁涛的《港口经济影响研究》、以及邹俊善所著的《现代港口经济学》等。这些研究从港口对城市经济影响的指标设定、计算方法以及实证方面进行了探讨。王海平、刘秉廉(2002)以天津港为例,对港口城市如何利用港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港城互动的理论分析,并通过港航产业的关联效应量化分析,详尽阐述了港航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王志明(2003)以盐田港和深圳地区为例,从定量角度研究了港口对城市经济贡献度。进一步论证了“港以城兴、港为城用”的观点。孙海燕;夏艳玲(2009)《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探讨》探讨了港城经济,寻找到某些代表性指标港口与城市之间的交互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