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选址报告
空气质量监测报告

空气质量监测报告引言本文档为空气质量监测报告,旨在对某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监测和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我们可以评估城市空气污染的情况,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监测方法我们采用了先进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方法,包括使用自动气象站、污染物传感器和其他相关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监测点覆盖了城市的不同区域,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监测结果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我们对空气质量做出以下评估:PM2.5浓度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我们的监测,PM2.5浓度在过去一个月内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工业区和交通密集区。
二氧化硫浓度二氧化硫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主要由燃煤和燃油排放产生。
根据我们的监测,二氧化硫浓度在过去一年内有所下降,但仍超过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
臭氧浓度臭氧是大气中的一种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危害。
根据我们的监测,臭氧浓度在夏季经常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特别是在高温和阳光条件下。
这可能与汽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有关。
影响因素分析空气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气象条件等。
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
改善措施基于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建议以下改善措施以提高空气质量:1. 加强工业企业和排放源的污染治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2. 优化交通管理,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和推广使用。
3.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植被面积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4. 宣传和推广环保意识,鼓励市民采取绿色出行和节能减排的行为。
结论通过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分析,我们发现城市的空气质量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
然而,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本报告的结果和建议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并推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工作。
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方案分析

空气质量监测站建设方案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有效监测和管理空气质量,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一、选址分析空气质量监测站的选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站点应尽可能地远离污染源,如工厂、交通干道等。
其次,要考虑地形地貌,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的地点,有利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最后,还需考虑站点的覆盖范围,要保证其能够覆盖到城市的主要区域。
二、设备配置分析空气质量监测站需要配置各种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颗粒物监测仪、气体监测仪、气象站等。
这些设备需要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能够实时监测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浓度,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同时,还需要配备应急处理设备,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三、数据传输与分析空气质量监测站采集到的数据需要及时传输至监测中心,并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采用无线传输技术或者互联网传输技术。
监测中心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挖掘,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布监测报告和预警信息。
四、管理与维护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管理与维护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站点管理、设备管理、数据管理等。
同时,要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另外,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监测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五、社会参与与宣传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公益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认识和关注度。
同时,还可以建立监测站与社区、学校等机构的联系,促进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建设方案涉及选址、设备配置、数据传输与分析、管理与维护、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监测和管理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环保监测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要点分析

环保监测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要点分析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空气污染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环保监测中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实际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空气污染监测点的布设原则为了保证空气污染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必须遵循一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区分污染源:对于城市或区域性污染源,应根据不同的污染源布设不同的监测点,以最大程度反映不同类型污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常规布设:应当在空气污染严重、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工业密集区等环境污染易产生、易扩散、易积累的地区布设监测点,如城市中心、工业园区、交通干线等,以保证空气污染监测数据达到全面、准确的效果。
3、科学布设:应结合城市或区域环境特征,选择在居住区、商业区、医院等人口活跃区域布设监测点,以反映城市或区域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质量。
二、应考虑的因素在布设空气污染监测点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以下是本文认为十分重要的几个:1、地理位置:监测点应当选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优势位置,保证数据准确性和代表性。
几乎所有现代污染排放设施均选择在较高的地理位置建设,因为风的方向和力度会影响空气污染的扩散范围。
2、标准化布设:在设计监测点时应考虑数据标准化,以便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
尽管不同的监测设备可以从同一点上获取数据,但由于监测范围和监测设备的改进等方面的差异,数据之间不能完全比较,所以必须对比设备进行校准。
3、聚集点选址:开发商、城市规划者和其他政策制定者应考虑城市和区域范围内的污染物聚集区域。
例如,工业园区、垃圾处理区、建筑施工现场都是污染物易聚集的区域。
在这些地方进行空气污染监测可以反映较真实的污染程度。
三、实际案例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环保局根据市区空气质量特点和城市结构特点,选定了18个空气质量监测站位点,按照区域详细划分为城区与郊区两大区域,分别布设了11个、7个固定监测站。
环境监测站点选择与布局

环境监测站点选择与布局环境监测站点选择与布局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正确选择合适的监测站点和合理布局,可以有效地监测环境污染源和评估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围绕环境监测站点选择与布局展开讨论。
一、环境监测站点选择选择合适的环境监测站点是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站点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代表性原则:监测站点的位置应能够代表所监测区域的典型特征,能够反映该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
例如,在城市环境监测中,可以选择位于主要交通干道、工业区和居民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站点。
2. 客观性原则:站点选择应避免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远离污染源、减少人为活动干扰等。
同时,应考虑气象因素对监测数据的影响,如避免选取极端气象条件下的站点。
3. 布局均匀原则:站点的布局应尽量均匀,以覆盖所监测区域的不同地理条件和环境特征。
布局过于密集或过于集中都会造成监测数据的冗余或局部性偏差,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稳定性原则:监测站点的选择应尽量保持长期稳定,避免频繁变更站点位置。
这样可以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在环境变化分析和趋势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监测站点布局环境监测站点布局的目的是合理分布监测站点,全面了解监测区域的环境状况。
站点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 区域覆盖原则:监测站点的布局应覆盖监测区域的各个重点区域和污染源位置,以全面了解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来源。
2. 网格布局原则:可以根据监测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采用网格布局的方式进行站点布局。
通过网格布局,可以实现区域内监测点的均衡分布,方便数据的整合和比对。
3. 合理数量原则:站点数量的确定应根据监测需求、区域特点和经费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
不同环境监测项目可根据具体要求确定站点数量,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4. 标准化建设原则:建立环境监测站点时,应建立标准化建设流程和模板,确保监测设备、数据采集和数据质量的一致性。
中国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布局与完善建议

中国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布局与完善建议在中国,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空气质量问题日益严重,对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监测和改善空气质量,中国建立了一系列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
然而,目前的监测站点布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布局的重要性、现有布局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布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布局可以确保对不同区域的空气污染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监测,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的布局还可以帮助监测站点的互联互通,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监测站点的布局还必须考虑到人口密集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区域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
然而,目前中国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布局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站点数量不足。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监测站点的数量有限。
这导致一些区域的空气质量监测无法覆盖到位,无法及时反映当地的污染状况。
其次,站点布局不均衡。
大部分监测站点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城市中心,而一些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则缺乏有效的监测。
这样的布局不仅无法全面反映中国的空气质量状况,也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此外,目前的监测站点布局与产业结构和污染源的分布不一致,无法充分覆盖重点污染区域,导致了监测结果的局限性。
针对目前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完善建议。
首先,加大监测站点数量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增加监测站点的数量,特别是在重点污染区域和边远地区。
这样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空气质量状况,为制定更有效的环保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优化站点布局。
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和污染源分布,合理布置监测站点,确保各地区、各层次的空气质量监测覆盖到位。
此外,应该重视农村地区的监测工作,在这些地区建立监测站点,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空气污染监测。
最后,加强站点之间的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
应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方便各监测站点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方案的通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8.16•【字号】石政函〔2017〕104号•【施行日期】2017.08.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家庄市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方案的通知石政函〔2017〕10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循环化工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石家庄市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方案》已经市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2017年8月16日石家庄市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设置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我市改善大气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举措,确保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实效,打赢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会议精神,促进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1+18文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1+19文件)的落实,按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第十次会议要求,围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解决突出大气环境问题,层层传导环保压力,提升全民环保意识,推动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全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真实数据和科学依据。
二、总体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1+18文件)精神,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各施工工地及途径我市的国省干道设置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加大重点区域监测密度,重点针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加强数据综合分析,强化科学治霾和精准治霾。
三、工作内容(一)乡镇1.设置原则:在石家庄市县区内各乡镇(街道)和6个重点工业园区设置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同时,为精准判定市区受工业园区及外部污染传输的影响,实时掌握石家庄市周边6个主要工业园区对石家庄主城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在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传输通道上布设空气质量网络传感仪。
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报告环境监测报告报告编号:EC2021-001报告日期:2021年1月1日1. 概述本报告对所选区域的环境进行了监测和评估,以评估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污染源。
监测内容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指标,以及噪音水平和放射性物质。
2. 监测结果2.1 大气大气中主要监测了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和PM10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臭氧(O3)浓度。
监测结果显示空气质量良好,AQI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并且颗粒物浓度和气体污染物浓度低于国家标准。
2.2 水体水体监测了主要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水质指标,包括总悬浮物质(T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重金属浓度。
监测结果显示水质良好,指标值均低于环境标准。
2.3 土壤土壤监测了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残留物的含量。
监测结果显示土壤污染程度较低,重金属和污染物浓度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4 噪音对所选区域的噪音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噪音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对居民和生物的影响较小。
2.5 放射性物质对所选区域的放射性物质进行了监测,在监测点附近未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的异常浓度。
3. 结论根据监测结果,所选区域的环境质量较好,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状况较低,噪音和放射性物质的水平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然而,在维持良好环境质量方面仍需持续关注,特别是对于工业和农业活动可能带来的潜在污染源。
4. 建议基于本报告的监测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 继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工业废气排放;- 加强水体保护措施,防止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水质造成污染;- 定期监测土壤污染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防范潜在风险;- 加强环境噪声管理,控制噪音源的排放和建立隔音设施;- 持续监测放射性物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公众的安全。
本报告仅为监测结果和建议,具体的环境管理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制定和实施。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建设检查情况的通报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建设检查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5.07.24•【字号】豫环函〔2015〕231号•【施行日期】2015.07.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建设检查情况的通报豫环函〔2015〕231号各省辖市环保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市政建设环保局:为推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的建设工作,2015年6月30日-7月3日,省厅组织专家分别对新乡等13个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督导,近期又对这项工作的全省进展情况进行了调度,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项目建设情况这次全省正在建设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共计46个。
其中20个自动监测点建设是2014年12月下拨的资金,除港区外,每市新建一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
还有26个自动监测点,是对城市建成区内市辖区和新区未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区域,新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资金近期下达。
(一)20个点位建设进展情况1. 新建点位选址符合技术规范(HJ664-2013)的要求,已完成技术报告编写和招标工作,整体工作推进有序的是:开封、洛阳。
2. 新建点位选址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已完成技术报告编写,目前正在开展招标工作的是:濮阳、焦作、漯河、三门峡。
3. 新建点位选址基本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将上报比对监测的是: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济源。
4. 初步选定新建点位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是:许昌。
5. 正在开展选定新建点位工作的是:驻马店、信阳。
6. 未按要求上报调度信息的是:郑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商丘、周口、南阳。
(二)26个新增点位建设进展情况1. 新建点位选址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正在安装调试设备的是:南阳市高新区。
2. 选址基本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正在进行比对监测工作的是:开封市祥符区、洛阳市伊滨区、新乡市牧野区、焦作市马村区、中站区、三门峡市陕州区、南阳市官庄工区、鸭河工区、高新区、保税区、济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3. 初步选定点位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是:安阳市龙安区、濮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背景站点位选址报告框架
1、背景站所在区域(至少半径50公里)大环境简要介绍
Ⅰ区域自然特征:
(1)位置面积。
(2)地理环境。
(3)生态覆盖。
(4)气候统计。
(5)主导风和季节环流。
(6)其他特征等。
Ⅱ影响区域的主要人为因素:
(1)区域人口密度。
(2)主要污染源分布和影响程度。
(3)其他主要因素等。
(4)GOOGLE平面地图或叠加有关区域特征地图合成示意图。
2、点位周边小环境(半径1-10公里)简要介绍
(1)站点位置(经度、纬度、海拔高度、预计测点离地面高度)。
(2)站点周边状况(实地相片,从正东方位顺时针依次拍摄8个方位)。
(3)离主要污染源距离。
(4)其他站点特征。
(5)GOOGLE立体图或有关站点特征地图合成示意图。
(6)背景站选点规范工作图(站点实地调查图3张、依次是站点、局地、地区尺度)3、现有基础设施简要介绍
现存后勤条件,包括道路交通、高压电力、有线电话及无线手机通讯、供水基础的介绍。
山东长岛
1、背景站所在区域大环境简要介绍区域自然特征
●区域自然特征
(1)位置面积
长岛国家级背景值监测站位于山东省长岛县,由山东省长岛生态环境监督监测站负责其日常管理,2006年1月经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办函【2006】37号)批复,确认为国家背景值监测站,纳入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管理。
分别在北长山岛和砣矶岛设有监测点位,本次中央财政国家空气背景示范站拟建在砣矶岛双顶山。
长岛县(即庙岛群岛)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由32个岛屿组成,北与辽宁老铁山对峙,相距42.2KM,南与蓬莱高角相望,相距6.6KM,地理坐标:37 58 06—38 26 30 N, 120 30 30----120 59 30E ,岛陆面积56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8700平方公里。
长岛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和省级海豹自然保护区。
长岛诸岛南北跨度大,占据了渤海海峡的三分之二,与日本、韩国及太原、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城市几乎在同一纬度上,无论是雨季西部雨云东移,还是冬季西伯利亚寒流南下,都途经长岛。
砣矶岛位于渤海海峡中部,面积7.05平方公里,海岸线17.68公里,是长岛北五岛交通、电力等基础条件较为便利的岛屿。
(地理位置图)
(2)地理环境
长岛诸岛岸线曲折,主要地貌类型为低丘陵,海拔高度50-200m,山体走向与岛屿之走向基本一致,以南北为主。
有15个岛屿的海拔高度大于50米。
岛上黄土地貌异常发育,一些海岛近岸低平区多为海积平原(<5m),及泻湖平原(<3m)。
诸岛北岸及西岸多悬崖峭壁,侵蚀强烈;南岸及东岸多砾石堤坝,砾石咀等堆积单元。
长岛具有基岸岛典型的地貌特征,即地势陡峭,起伏变化大,松散堆积物不发育,基岩裸露或仅有薄层土壤在各岛中占总面积中比重较大。
这与本地区地质历史背景有关。
本区位于隆析带,是胶辽隆起的结合部,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的蓬莱群,为一套较为坚硬的变质岩系,风化速度慢,很多为单斜地层。
本区位于渤海海峡,水动力条件活跃,因此各岛侵蚀严重,造成的相关堆积物也较发育,这主要表现在各岛海岸地貌类型,各种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类型较为齐全、发育典型。
(3)生态覆盖
长岛的植物区系,在我国植被区划中,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华北植物区系。
华北区成份占绝对优势,亦有部分亚热带成份和寒温带成份。
据调查,区内植物139科591种。
其中木本植物32科85种,草本植物107科506种。
尤其以菊科、豆科、百合科、蔷薇科、禾本科、葫芦科等植物最多,占种数的47%。
主要类型有:
针叶林:代表类型主要是黑楹纯林,也有少部分赤松林。
阔叶林:代表类型是刺槐纯林,有少部分栎类。
经济林:主要有青苹果、梨、山楂、柿子、葡萄、桃等。
栽培作物:有小麦玉米等。
2008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58%,城区绿化率42.2%,人均占用绿地面积36.63平方米。
(4)气候统计
长岛位于东亚暖温带季风区,夏秋季节气候倾向为海洋性,冬春季节倾向于大陆性,大陆度为52.3,因受冷暖空气交替的影响,加之海水的调温作用,夏少酷暑,冬少严寒。
四季特点:
春季风大,回暖晚,夏季雨多气候凉,秋季干燥降温慢,冬季风频寒潮多。
本区年均日照时数为2674.4----2771.0小时之间,历年大于年均值的点53-61%;年均日照百分率为60—62%,历年大于年均值的点63-68%。
是山东省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较高的地区之一。
年平均气温在11.0-12.0℃之间,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4.3-15.3℃,最低为8.6-9.2℃之间。
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8-1.4℃之间;8月最热,平均值23.5-24.5℃。
极端最高气温34.5-36.5℃;极端最低气温-15.1-13.3℃。
年平均降水量在447.6-552.0mm之间,降水最的分配不均衡,多集中在6-9月,尤其7、8月最多。
年最多降水量735.5-881.4mm,年最少降水最231.7-298.9mm。
(5)主导风和季节环流
本区年均气压1009.1-1016.0hpa。
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气压较高,1月在最高值,月均值1018.1-1026.5 hpa。
夏季受大陆热低压影响,气压较低,7月达最低,月均值996.7-1003.7 hpa。
春夏季多偏南风,秋冬季多偏北风。
定时2min的年均风速5.5-6.6m/s,最小值4.5-6.2m/s。
风速的年变化明显,最大值出现在12、1月,最小值出现在7、8月。
大风是本区常见的主要气象灾害,冬春季节寒潮和强冷空气频繁侵袭,多偏北风;夏秋常受热带气旋和强对流天气影响,常带来大风;春秋季南北大风交替出现,天气多变,春夏季常受海雾袭扰。
干旱也是本区灾害之一,有连季、连年旱的特点。
(6)Google 平面地图
●影响区域的主要人为因素
(1)区域人口密度
长岛是山东最小的县份,辖二镇六乡,40个行政村,2008年人口4.3万人,陆地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68人/平方公里,其中:砣矶岛人口密度280人/平方公里。
(2)主要污染源分布和影响程度
砣矶岛经济属典型的渔业经济,捕捞业和养殖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受交通、资源、场地条件制约,该岛工业发展一直滞后,主要为风力发电。
因此工业对砣矶岛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大,其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居民的冬季取暖。
2点位周边小环境简要介绍
(1)站点位置
此次拟建的国家空气背景值示范监测站位于长岛县砣矶岛双顶山,东经120 44.367,北纬38 10.943,海拔125米。
该点位位于双顶山侧峰山顶。
点位视野开阔,无任何气流阻碍,能全面反映四个方向的气流变化,周边无人为污染气体排放源,符合点位要求空间规范。
(2)站点周边状况(实地相片)
八方图
(3)离主要污染源距离
站址周围无工业污染源,山根部有自然村落,最近直线距离大于1000米。
村民生活能源主要是液化气、柴草和煤。
背景示范站周围居民情况统计表
3、现有基础设施简要介绍
砣矶岛双顶山国家空气背景监测站点位,位于砣矶岛西海岸双顶山侧峰,距镇中心直线距离2.4公里,距码头直线距离3.3公里。
2006年8月总站大气室与环科院领导专家专程赴砣矶岛考察,将双顶山选定为今后合作开展项目的监测点位。
为保障工程道路畅通,结合风电场道路建设,经县政府协调,由我站与北京联凯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合资修建至站点的道路,修路款120万元由县财政垫付。
目前混凝土道路已修筑完毕可直达站址,各类车辆均可顺利通行。
目前站址周围中国移动和联通信号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