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晋大地”是一种误称
中原文化:三晋文苑

中原文化:三晋文苑以下是国学频道编辑为您整理的中原文化:三晋文苑,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www.)查看。
中原文化:三晋文苑【一】三晋文化的道德光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道德伦理的光彩异常夺目。
早在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时代,三晋人物就以其高卓行为显示了崇高的人格力量,鼓舞了一代代华夏儿女献身正义事业,对历史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阐述三晋文化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朽建树。
一、已诺必诚,恩怨分明言而有信在中国古代是十分重要的道德原则。
古代三晋人物在这方面有许多生动表现,可资后人学习借鉴。
公元前37年,晋公子重耳在国外逃亡期间,受到楚成王的款待。
及离楚时,楚王问重耳将怎样报答。
重耳说,如能回国执政,他日晋楚交兵时,晋军可以“退避三舍”以为礼报。
至前632年,重耳执政四年,与楚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晋军面对楚帅子玉咄咄逼人的倾压,主动后撤“三舍”,用实际行动表现了信义,并以此种先礼后兵的姿态激发晋军士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07年,奢侈而残暴的晋灵公设宴召晋大夫赵盾赴饮,却埋伏甲士准备杀害这个多次谏诤、规戒国君的直臣。
在杀机四伏的危险关头,王宫卫立灵辄挺身而出,掩护赵盾安全撤出,自己却被杀死。
原来,灵辄此前曾在饥冻欲死时受过赵盾的救济,并对赵盾与灵公的人品有深刻了解,所以,他的冒死相救并不是简单地报答“一饭之恩”,而是在舍己救人的同时,实践了抗恶扶善的高尚精神。
公元前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名义上追查暴君灵公被杀的主谋,实际上是借故陷害忠直之臣。
赵盾之孙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皆被灭族。
赵朔妻为晋成公之姊,走匿王宫而生子。
屠岸贾闻讯,追杀甚急,大夫韩厥因曾允诺赵朔“不绝赵嗣”,乃与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及杵臼之友程婴合谋营救赵氏孤儿。
先由公孙负他人婴儿逃匿,后使程婴告发,公孙杵臼与假孤儿同时被害,程婴却携真孤儿藏于山中,由韩厥照应。
至晋景公时,孤儿已成人,曰赵武。
山西大地的美

山西大地的美山西,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省份。
这个地方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
在山西大地上,有着许多令人惊叹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首先,山西的山水资源丰富多样。
特别是山西的太行山脉,它绵延数千公里,风景秀丽,景色如画。
太行山脉中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雄峙,山势险峻,云雾缠绕,仿佛一幅幅山水画卷展开在眼前。
而且,太行山脉中的怀药山、脑泽湖等地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生态环境的宝库。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然的美妙。
其次,山西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山西的平遥古城,它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被誉为“明清古都”。
古城内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山西还有洪洞古堡、壶口瀑布、云冈石窟等许多文化景观,都是文化遗产的瑰宝,展示了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除了山水和人文景观,山西还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山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比如,山西的皮影戏,它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演出内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此外,山西还有汾酒文化、迎恶除神等民俗活动,都是山西独有的文化特色。
在山西的大地上,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到独特的民俗风情。
山西的美不仅体现在它的自然风光上,更展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山西的美让游客流连忘返,也让当地人自豪自信。
正是这种美,打动了人们的心弦,让人们对山西充满了热爱和向往。
总之,山西大地的美是多元而独特的。
无论是山川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都让山西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增加,山西美丽的大地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索,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山西大地的美。
我相信,山西的美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喜和愉悦,也会成为他们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又说山西: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又说山西: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三晋揽胜序 力群

三晋揽胜图序力群素有[表里山河]美誉的山西省,古称晋。
因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又有[三晋]之称,以[煤铁之乡]闻名全国。
三晋大地是一片有着丰富民族文化传统和灿烂古代文明的土地,她不仅享有[戏曲摇篮]、[民歌海洋]、[民间美术和舞蹈之乡]的盛名,在广袤的黄土地上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三万一千四百多处文物古迹,其中仅宋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就保存有一百零六座,占到全国同类现存量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点六,因而山西还享有[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和[中华古建筑博物馆]的美名。
由张荫林、李亨、郭肖晨三位画家联袂创作的中国画长卷《三晋览胜图》,就是一幅表现山西境内以众多古建筑为核心、以重点风景名胜为内容的工笔山水界画。
这幅气势恢宏的画卷总长达一百零八米,是画家们呕心沥血、耗时三个寒暑而完成的力作。
作者巧妙地采用视觉浓缩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手法,在连绵不断的百米画卷上,有取舍地精心描绘了约一百二十余处最具山西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纵览画卷,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古代建筑或聚或散、或藏或露,宛如一颗颗熠熠闪光的明珠,镶嵌在四季变幻的大河、山川、泉流、林木和云岚之中;透过画面幽幽散发的清雅、宁静、空灵、飘逸的意境,您会因体味到三晋人民那鬼斧神工的创造和伟绩而震撼钦叹;会因强烈感受到三晋河山那绚丽多姿的壮丽和优美而心驰神往。
可以说,《三晋览胜图》是中华美术园地中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她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一画卷的正式出版,预示着将会有更多的人有幸细细品鉴这一旷世之作;预示着通过她将会有更多的人加深对山西的全面了解;预示着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来山西观光旅游,重新认识山西,热爱山西,开发山西,把古老的三晋大地建设得更加美好!精描巧绘歌三晋细笔清彩铸画魂中国古代画家创造的绘画长卷,正像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属中国独有。
长卷亦称手卷或图卷,古时只在案头观赏,而不悬挂,属于宫廷绘画之一种。
三晋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三晋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原地区,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发源地。
除了中原地区,华夏文化还分布于从京畿、山东、河南、江苏至浙江的旧六省、甘肃、陕西、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在这些地方形成并延续的文化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而对于山西、陕西和河南三省的文化,我们常称之为“三晋文化”,是一种兼容并蓄、包容万象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三方面分析“三晋文化”的形成过程、文化内涵以及其传承方式。
一、形成过程三晋文化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汉族部落首领黄帝曾在山西境内纠集各部族攻占北方,开创了“中国历史正の始まり“,而夏、商、周等一系列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则为三晋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东周时期,晋国和魏国不断发动战争,推动着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在晋国的文化传承过程中,儒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融合了法家、道家、兵家等多种思想。
同时,战国末年的“慎子”说和乐正之乱等社会事件,以及《论语》、《孟子》、《礼记》等文化作品的产生,都为晋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了唐朝、宋朝时期,三晋地区的文化更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迎来了巨大的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之一,在地方文化的发展中,三晋地区得到了显著的表现,诸如李白、白居易、杜牧等文化名人的涌现,为三晋文化注入了灵魂和活力。
到了宋代,三晋文化的传承仍在延续,宋代的创造性改革,使得文化、技术、商业、科学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而晋城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是中国优秀的兵器之乡,这一时期汉字的传播也在三晋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实现。
二、文化内涵三晋文化作为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文化,其独特性体现在如下方面:1、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并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相当的重要地位,而在三晋文化中这一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三晋文化思想的复杂性,也表现在融合包容性的特点上。
三晋文化不仅积极吸纳并融合其他地域的文化,还包含了法家、道家、兵家、墨家等多种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文化体系。
三晋

三晋历史文化三晋文化,战国时分成韩、赵、魏3国,故称之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
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
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
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
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
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
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
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
例如北魏拓拔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
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
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
三晋文化·绪论·古代山西的地理环境

三晋文化·绪论·古代山西的地理环境三晋文化·绪论·古代山西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叫地理形势或地理背景,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各方面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客观基础。
一般说来,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一定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形成某种类型或个性的前提因素。
如果把各个民族和地域文化有声有色的表演比喻为一幕幕的悲喜剧,那末,这些民族和地域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一幕幕的悲喜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场景。
英国著名的李约瑟教授曾说:“地理背景——演出中国文化发展这出戏的舞台。
实际上,地理因素不仅是一个背景,……它是造成中国和欧洲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涉及的一切事物的重要因素。
”(《中国科学技术史》)同样,作为中华地域文化之一的三晋古文化,也深深受到古代山西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以下,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古代山西地理环境的特点。
山西省地理方位和建制沿革今山西省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之一,其方位约在北纬34.5°至40.5°、东经110.2°至114.5°之间,其轮廓有似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省的四邻,东、南、西三面与邻省有天然的分界:东面以太行山脉与河北、河南为界,南面以黄河、中条山脉与河南为界,西面以黄河、吕梁山脉与陕西为界,北面则以人工修筑的古长城与内蒙古接壤。
今日的山西地区,在古代仅是地理上的泛称,因其位于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古人按照座北朝南的方向看,它又在太行山右侧,故也被称作“山右”。
山西作为我国的行政区建制始于元代。
秦始皇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今山西地区被置为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云中、代等六郡。
汉武帝时实行“十三州刺史部”,今山西地区被置为并州刺史部,统辖除河东、代郡以外的其他各郡和内蒙、河北的一部分。
唐太宗时实行“道”的行政建制,今山西地区被置为河东道,所辖大体相当今山西全境及陕西、内蒙、河北一部。
宋太宗时以“路”代替了道的建制,改唐的河东道为河东路。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
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简介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
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
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
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1]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
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
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
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
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
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
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晋大地”是一种误称
众所周知,山西省的简称为“晋”,这是没有异议的,但人们常常又将山西省称为“三晋大地”我以为这是一种错误的称谓。
为什么说把山西省称为“三晋”大地是错误的呢?首先要弄清楚山西省为什么被简称为“晋”。
“晋”是距今约三千年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名。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
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
成王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曰:“天子无戏言。
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以上这段文字是说:周武王刚刚驾崩不久,周成王继位,唐国参与了管叔、蔡叔发动的叛乱,被周公平灭。
周成王和自己的弟弟叔虞玩耍,周成王用一片落在地上的桐树叶裁成玉珪的形状,对弟弟叔虞说:“赐封你为唐王吧。
”周成王的话被史官记录下来。
一天,史官请周成王册封叔虞为唐侯。
周武王说:“那是我和弟弟说着玩呢。
”史官对周成王说:“天子金口玉言,哪有开玩笑的道理。
天子说的话我都记载
下来了,应该举行典礼册封叔虞为唐侯,还要演奏音乐来祝贺叔虞为唐侯。
”周成王于是便封叔虞为唐国诸侯。
唐国的疆土只有方圆百里,范围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临汾市的翼城县、曲沃县和运城市的绛县,唐国的国都即现在山西省临汾市的翼城县西边。
《史记·晋世家》记载:“唐叔子燮,是为晋侯。
”是说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于是就将唐国改称为晋国,姬燮也就被称为晋侯了。
这就是晋国的由来。
晋国到了晋献公执政时期,先后向西兼并了耿国(今山西河津南),并占领黄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并霍国(今山西霍县西南);向南吞并了魏国(今山西芮城)、虞国(今山西平陆)、虢国(今河南陕县)等国;又打败北狄,战胜骊戎,于是南据河南崤(崤山)函(函谷关)天险,西及河西与秦接境,北与狄为界。
晋文公时,因兴兵勤王,周襄王赐以南阳的阳樊、温、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济源、武陟一带),并东夺郑之虎牢、卫之殷墟及鲁国地等,势力又侵入山东,疆域更见扩大。
到春秋中期,纵横跨越今山西省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东的西部五省境内,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由此可见,晋国的疆土不仅仅是现在的山西省,而且还包括了河北、河南、陕西和山东五省的一些地方。
下面再说说“三晋”的由来,了解“三晋”就必须从“三家分晋”这段历史说起。
从晋昭公以后,晋国国君的权利基本上被范、中行、智、韩、赵、魏六位公卿所取代,公卿,即有势力和权利的大臣。
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
晋哀公时期,韩、赵、魏三家又共同消灭了智氏。
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晋国的土地实际上已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只将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
周朝天子周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最后韩、赵、魏三国废掉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为庶民,建立了近七百年的晋国彻底消亡,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标志,从此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此时西周初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此时仅剩十几个了。
其中号称战国七雄的秦、魏、赵、韩、楚、燕、齐七国,从晋国分出的赵、魏、韩三国均在其列。
三晋中最大的是赵国,其疆域以山西的太原和河北的邯郸为中心,占有现山西的太原市、榆次市、阳泉市、大同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保定市;河南的安阳市等地区,此外还占据了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魏国的疆域比赵国略小,其占据山西西南部、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和河南的三门峡市、焦作市、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山东的菏泽市、濮阳市,以及陕西省的黄河沿岸地区。
韩国的疆域最小,其占有今山西省的临汾市、运城市、侯马市、长治市、晋城市;河南的洛阳市、平顶山市等河南的中部等地。
战国后期,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韩、魏、赵三国相继被秦国所打败。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魏国灭亡。
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
至此,在晋国基础上分出的韩、魏、赵三国,最终被秦国完全兼并,结束了战国时代。
由此得知,战国时期的三晋包括了今山西省全境,河南、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还包括了山东省、陕西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根据以上史料分析,仅仅把山西省称为“三晋大地”是不是有些不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