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作品简述
儒林外史 梗概

儒林外史梗概一、《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珍品之一。
小说以清朝中期为背景,以主人公冯梦龙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展现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况、儒学的兴衰以及社会风貌的变迁,被视为描写清代士人风貌的重要作品。
二、《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1. 主人公冯梦龙的出身冯梦龙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家,但他聪明才智过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勤奋刻苦,最终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中进士的成绩,从而得以进入儒林学院深造。
2. 冯梦龙的学院生活冯梦龙在儒林学院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切磋学问,互相鼓励。
在学院中,冯梦龙积极参加各种辩论会、考试等活动,展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和广泛的知识。
3. 冯梦龙的政治生涯冯梦龙考中进士后,进入了官场。
他历任地方官员,努力改善民生,整顿官场作风。
他以严谨、廉洁的作风获得了民众的信任和赞誉,但也遭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打压。
4. 士人风貌的描写《儒林外史》通过对主人公冯梦龙和其他士人的描写,展现了清代士人的特点和风貌。
士人们在儒学的指导下生活,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但也不乏争斗和勾心斗角。
作者通过冯梦龙的成长和经历,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局限性和士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
5. 儒学的兴衰《儒林外史》中详细描写了清代儒学的兴盛和衰落。
在清朝中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的主流,科举考试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新思潮的出现,儒学在某些领域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许多士人开始思考和探索其他的知识和思想。
三、《儒林外史》给我们的启示《儒林外史》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深入了解了清代士人的生活和儒学的兴衰。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对我们当代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冯梦龙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我们的出身如何,只要具备才华和毅力,就可以不断超越自我。
其次,小说中对士人风貌的描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儒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历史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目录
• 引言 • 作者介绍 •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阅读体验与感悟 • 结论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旨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 通过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 批判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展望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经典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 以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 欣赏。
创新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应结合时 代特点进行创新,让古典文 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
跨文化交流
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学的交流 与互鉴,推动中国古典文学 走向世界,增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理解与友谊。
03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敬梓以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儒林外史》,旨在揭 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丑恶面目。
04
通过这部作品,吴敬梓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 思考。
03
CATALOGUE
《儒林外史》内容概述
主要故事情节
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
通过描绘范进、周进等人物在科 举道路上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 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
的百态。
吴敬梓在文学上的贡献还包括 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对社会现 实的深刻洞察,对后世作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 的文学宝库,也为世界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创作背景及动机
01
吴敬梓生活在清朝中期,当时科举制度盛行,许多士人为了功名富贵 而迷失自我。
02
他本人也曾经历过科举的失败和人生的坎坷,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深 刻的认识。
讽刺艺术运用
儒林外史内容概括。

儒林外史情节概括《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一,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商人等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情节概括:一、引子《儒林外史》以一个神话故事开篇,叙述王冕在秦末乱世中隐居山中,以画荷花为生。
他看破红尘,拒绝出山做官,而是一心研究学问,成为一代儒者。
故事中还提到一个鬼魂——周进,他因为生前未能考中秀才,心有不甘,死后成为鬼魂游荡人间。
二、主题展开一、周进的故事周进在故事中以一个鬼魂的形象出现,他游荡人间,见证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朽。
周进在乡试、省试、殿试中均未考中,心灰意冷,最后在游览西湖时悲伤而死。
二、范进中举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典型形象,他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生活贫困,受尽嘲笑和欺凌。
然而,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中了举人,从此命运发生改变。
范进中举后,人们对他态度大变,他本人也开始沾沾自喜,但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人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
三、娄家两公子求学娄家两公子是一对富有而骄横的贵族子弟,他们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但智商不高,屡试不第。
在游历江南时,两公子结识了江湖骗子权勿用和杨执中,三人共同探讨学问。
然而,两公子最终发现他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都是虚幻的,最终放弃了仕途。
四、鲁编修的故事鲁编修是一个极端追求功名的封建文人,他为了考取进士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
然而,命运却让他在最后一关失利,导致他一生未能实现功名梦想。
鲁编修的故事揭示了封建文人追求功名的盲目性和荒谬性。
五、杜慎卿的伪善面目杜慎卿是一个表面上温文尔雅、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他在公众场合大谈道德伦理,私下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财好色之徒。
他与弟弟斗鸡走狗、游山玩水,却对自己的母亲不闻不问。
杜慎卿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虚伪的一面。
六、蘧公孙与鲁小姐的婚姻悲剧蘧公孙与鲁小姐是一对门户不匹配的夫妻。
蘧公孙出身书香世家,但家道中落,鲁小姐则出身于武将之家。
两人性格迥异,蘧公孙善良懦弱,鲁小姐则刚强好胜。
儒林外史全部概括

儒林外史全部概括《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
全书共五十六回,以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为主线,勾勒出了明代儒生们的众生相。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世俗风气的败坏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以王冕的故事为开篇,接着讲述了周进、范进、娄三公子、娄四公子、蘧庄夫、马纯上、匡超人、旬玫、陈礼、牛布衣、张铁臂、杜慎卿、杜长卿、庄尚志、沈琼枝等众多儒生的人生经历。
这些人物形象各异,命运多舛,他们在科举的道路上挣扎前行,追求功名富贵,却往往陷入世俗的泥淖。
小说中,周进和范进是两个典型的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
周进家境贫寒,痴迷于科举,一生坎坷,终于在花甲之年中举。
范进则因中举喜极而疯,成为了儒林中的笑柄。
这些故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示了科举制度对儒生精神和生活的严重影响。
《儒林外史》在讲述儒生们命运的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小说描绘了村庄、城市、庙宇、考场等各种场景,生动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世俗风气和道德沦丧。
作者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表现,如乡绅、官员、商人等,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吴敬梓本身出身于显宦之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
他在创作《儒林外史》时,以亲身经历和听闻为素材,寄托了对于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崇高情操。
这部作品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对真儒士和名士的褒扬。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讽刺手法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经典小说。
它通过对儒生命运的描绘,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同时,作为一部社会批判小说,它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科举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儒林外史的概括

儒林外史的概括《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三国历史小说,作品自东晋时期到魏南宋晚期延续,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作为核心人物,描写了三国时期以刘备、关羽为主的变故,虽然书中不少情节都是通过虚构的,但把握了三国时期的准确历史背景,深刻地反映了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完美地娓娓道来古代历史洪流之中,所以被认为是历史小说中最佳经典之作,其文字、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最杰出的文学成就。
《儒林外史》所写的,是中国春秋末期到东晋时期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刘备、关羽、张飞为主要人物,通过这三位英雄的经历,描写出三国的种种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令人叹为观止。
在书中,刘备为官渡之战胜利后被封为蜀君,随着刘备、关羽、张飞的许多努力,蜀汉最终不但取得了政治实力,而且也得到了文化上的发展。
《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也是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都与其历史背景有关。
比如,刘备被描写成一个以宽厚慷慨、机智高明、诚实正直为特点的英雄;关羽被描写成一个有勇气和远大抱负的英杰;张飞被描写成一个爱好战斗、勇敢不畏的英雄,等等。
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隆重而宽厚,足以见证其罗贯中创作同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水准。
在《儒林外史》中,罗贯中还创造出一大批有名的台词,其中最出名的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据说此句的作者是刘备,用来形容自己天下闻名的声誉,以及凭借良马加上超群的武艺,让三国人敬重。
此外,在书中还有“三顾茅庐”“百战百胜”“人不可貌相”等台词,在中国文化史上位居极高位置,使得《儒林外史》更具有文化意义。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古典文学作品,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获得了更多的文学和历史知识,并增加了我们对罗贯中的文学才能的尊重。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罗贯中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理念。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清代乾隆朝末年为背景,以讽刺、揭露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为主要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一、背景概述《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清代乾隆朝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封建帝国的全盛时期,然而,朝廷的腐败、社会的不公和文人的虚伪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正是希望通过揭示这些问题,激起人们的反思与警醒。
二、内容概要《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通过塑造一系列虚伪、贪婪、无能和怯懦的文人形象,以及虚伪夸大的科举制度,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焦循及其家族在科举考试中的种种困境与不幸遭遇。
小说以深刻的讽刺和幽默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清代文人被科举制度束缚、被世俗欲望左右的悲喜人生。
三、意义分析《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文人官僚的批判:小说中通过对文人内心的揭示和对其行为的讽刺,批判了清代文人的虚伪、贪婪和功利心态,对其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打击。
2. 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小说通过展示科举考试中的丑态与弊端,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和不公,对于那些凭借势力、权谋和手段从而获得功名的文人进行了无情的嘲笑与讽刺。
3. 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小说中通过塑造一系列官场贪腐、社会不公和世俗欲望的形象,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揭露,警示人们要警惕官场上的腐败和社会弊端的存在。
4. 对人性的思考:小说通过描写文人的人生遭遇和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困境中的抉择。
这对于读者来说,是对人性的启发和反思。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以讽刺、幽默的手法,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有力记录。
阅读《儒林外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清代社会的面貌,反思文人权谋、科举制度和社会弊端的产生与发展。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通过小说形式反映古代科举制度及社会现象的作品。
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清时期,主要讲述了一个寒门学子陈抟的一生经历及他在科举考试中的起伏和变迁,以及他所见证的儒林世界的种种丑态。
下面将按照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对《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进行叙述。
陈抟出身寒门,立志通过科举取得官职。
他在家乡勤奋学习,虽然遭遇许多困难,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他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中举人。
武举的结果令他意外,因为他认为自己科举水平有限,无法在举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然而,他的朋友韩缜却向他透露了考试舞弊的事实,陈抟感到失望,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怀疑。
在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的途中,陈抟遭遇到了许多的艰难险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历经磨难,最终成功通过进士考试,取得了进士资格。
然而,就在他准备回乡报喜的时候,他却听说了举人和进士考试的结果全部被取消的消息。
这个消息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感到自己辛苦多年的努力化为泡影,对于科举制度的不公感到愤慨。
在京城中,陈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他们一起讨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陈抟通过他们对儒林世界的批判,看到了科举制度的黑暗和儒林世界的丑陋面目,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和虚伪感到厌倦。
陈抟决定离开京城,回到家乡。
他在家乡继续努力,为人师表,培养学生,将自己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他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和百姓的疾苦,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为人民谋福祉。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了。
陈抟的学生陈履被误会为奸党,并被迫下跪求情。
陈抟为了捍卫学生的清白,他决定为此事上书朝廷。
但是,他的上书却被贪官所截留,他的学生最终还是难逃厄运。
陈抟意识到,即使是他的努力也无法改变虚伪的儒林世界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的希望破灭了,他感觉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价值。
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儒林外史》通过陈抟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儒林世界的虚伪。
儒林外史文章概括

儒林外史文章概括《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通过描绘士人生活的精神道德状况,终结了士人精神的传统价值,并以此为基点给小说增添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儒林外史》故事梗概1.周进中举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
后又考中举人。
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范进中举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
3.严监生病故严监生因病去世后,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
赵氏的儿子后来又病亡,王德给严贡生写信让其回来,商议立嗣的事,而此时严贡生在省城接亲。
反映了科举制背景下是人情淡漠、世态炎凉。
4.委任人才万历四十三年,水旱偏灾,百姓聊穷。
河南道监察御史单扬言上奏朝廷说,是因为民间有很多有才学之士,朝廷不委以用,有才无处施展,积聚的怨气与天地合为一体,致使水旱成灾。
因此请求朝廷深入民间调查,对于确有才学的,不论生死,均赐予学位,以梳理气息。
朝廷采纳,对于文中出现的贤人名士,根据才情大小,分别给予了不同学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简述《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内容介绍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
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
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
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
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
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
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
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
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
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
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
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
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
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
事发后。
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
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
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
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
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
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
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
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
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
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
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
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
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
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
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帮凶。
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
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
”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
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
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愈演愈烈。
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
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
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
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
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
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他要斋戒一日,亲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
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
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
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
一次,他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写字,拿来就写,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他竟破口大骂“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
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
他无以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会。
王太走将进来,碰到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
大家开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们同王太刚下了半盘,就不得不投子认负,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
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像他们这样淡泊功名利禄的隐士在市井中还有,只不过在那些达官贵人看来,追求功名利禄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