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常见问题及对策1-57问
污水处理技术问答

污水处理技术问答污水处理是指将含有各种污染物的废水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过程,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可以循环利用的水质要求。
下面是对污水处理技术常见问题的详细回答:1. 什么是污水处理?污水处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工艺将废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去除或者转化,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可再利用的水质要求。
2. 污水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污水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通过处理污水,可以减少水体污染,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辟和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3. 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有哪些?污水处理的基本工艺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
物理处理主要是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等方法去除悬浮物和颗粒物;化学处理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进行沉淀、中和、氧化等反应,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和无机物;生物处理则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4. 污水处理的具体步骤是什么?污水处理普通包括预处理、初级处理、中级处理和高级处理四个步骤。
预处理主要是去除大颗粒物和沉淀物;初级处理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悬浮物、油脂和部份有机物;中级处理主要是通过生物处理去除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高级处理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过滤、消毒等工艺去除残留的污染物。
5. 污水处理的常见技术有哪些?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厌氧消化法、膜分离技术、生物膜法等。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降解的一种常见技术;厌氧消化法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气体;膜分离技术是利用不同孔径的膜对污水进行过滤和分离;生物膜法是利用生物膜对废水进行降解和过滤。
6. 污水处理后的水质如何判断?污水处理后的水质可以通过检测各种指标来判断。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悬浮物浓度、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总磷、总氮等。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这些指标应该达到一定的限值才干被认为是合格的处理水。
7. 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化利用和智能化控制。
污水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总结

污水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总结污水处理是现代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将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去除或转化,达到环境排放标准。
然而,在进行污水处理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处理效率和水质有重要影响,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本文将概述污水处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化学处理中出现的问题1.化学药剂选用不当化学药剂是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之一,但药剂选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比如,过量添加药剂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甚至形成新的污染物;过少添加药剂则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使出水水质不达标。
解决方案:首先要对水质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化学药剂的种类和添加剂量,尽可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要对药剂的种类、浓度进行调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剂的配比,保证处理效果。
2.化学变异性强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经化学处理后产生的物质可能会存在变异性,这些新的污染物质有可能具有更强的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更大。
解决方案:实时监控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药剂种类、浓度、投放时间和投放次数,尽可能减少污染的程度。
二、生物处理中出现的问题1.污水中的抑制物质增加污水中的抑制物质(如:磷酸盐、硫化物等)可能会对生物处理有抑制作用,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使处理效果下降或失效。
解决方案:加强前处理工作,通过化学、物理等方法去除或减少抑制物质的含量;同时选择适合处理这些物质的微生物种类,加强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2.酸碱度和溶氧度过低酸碱度和溶氧度是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如果酸碱度和溶氧度过低,会导致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受到限制,影响生物处理效果。
解决方案:加强前处理工作,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污水的酸碱度和溶解氧浓度,选择适合这些环境条件的微生物种类,提高微生物的厌氧/好氧适应性。
三、物理处理中出现的问题1.污水中的杂质过多污水中存在着各种污染物质,如砂、泥、纤维、布料等,这些杂质会影响处理的效率,对设备和管道造成损害,使处理成本增加。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常见问题及对策1-57问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常见问题及对策1-57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是一种好养生物膜法,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它不会出现污泥膨胀,且具有污泥量小,易于管理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中。
在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的运行过程中,有多种原因可能引起处理效果下降。
本章节总结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污水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对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问题1:工业废水在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时,应该不应该控制进入的有机物浓度,大概在那个范围?回答:(1)完全取决于你对出水的要求,如果接触氧化后直接排放,应该要控制进水有机物浓度的,此浓度控制多少取决于你的接触氧化池去除效率,可以在运行中积累数据得出你的接触氧化池处理效率,以此判断其可能的最大抗有机负荷能力。
(2)对于生化处理系统而言,不但要控制进水有机物浓度,还需要维持进水有机物浓度的稳定,避免进水有机物浓度波动过大。
问题2:所见过或者调试过的接触氧化处理效率最大的为多少?最少的为多少?应该有个数据范围吧?假设出水为一级标准,那么这个进水有机物浓度的范围就出来了,当然这个没什么普遍性。
回答:(1)稳定运行时,接触氧化处理效率约60%~95%,这个根据其在工艺中的位置和原水水质有关。
(2)通常在处理工业废水,尤其是制革、染料废水时,处理效果较低。
(3)接触氧化处理在处理1000~1500ppm左右的进水COD浓度时比较合适。
(4)通常为了保证出水水质,不会单独设置接触氧化池,而是会配合二沉池或活性污泥法。
问题3:接触氧化法适合低浓度的有机废水吗?回答:(1)生物膜法的特点中有一点就是看冲击负荷能力强,也就是高负荷对生物膜的损毁程度较对活性污泥法的活性污泥要小。
为此,工艺搭配上多半是膜法放在活性污泥法前面进行串联运行的。
(2)低负荷方面,如果仅仅是为了出水有机物浓度再一步降低而已的话,确实接触氧化法比活性污泥法稳定,因为活性污泥在低负荷状态下更加不易维护,而生物膜法可较好的适应。
污水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初探

污水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初探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污水处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应对措施。
1. 污水质量波动大:由于入水水质的不稳定性,污水处理厂常常面临着水质波动大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处理效果降低甚至处理系统崩溃。
2. 处理工艺不匹配:污水处理厂通常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来处理不同类型的污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工艺与污水特性不匹配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会导致处理效果不佳,甚至无法达到排放标准。
3. 污泥处理困难: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污泥处理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并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包括厌氧污泥处理中产生的甲烷气体排放等。
4. 处理设备老化:污水处理设备通常需要长时间运行,容易积累污垢并出现老化、损坏等问题。
这可能导致设备运行效率下降,甚至影响整个污水处理过程。
5. 故障处理不及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各种设备可能会发生故障,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处理效果下降,甚至引发事故。
1. 实施水质监测与控制:通过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入水水质,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处理工艺,保持处理效果稳定。
加强对入水水质的预处理,减小水质波动。
2. 研发适用的处理工艺:根据不同污水特性,研发适用的处理工艺。
通过建立污水处理工艺库,根据污水特性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果。
3. 推进资源化利用:采用先进的污泥处理技术,将污泥转化为资源。
采用生物质燃料技术将污泥转化为可再生能源,或者采用污泥干化技术将污泥干化为肥料等。
4. 加强设备维护与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
加强设备运行监控,及时发现故障并采取措施修复,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5. 建立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污水处理厂的应急预案,包括设备故障处理、污泥泄漏事故应对措施等。
定期开展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污水处理中常见的问题包括污水质量波动大、处理工艺不匹配、污泥处理困难、处理设备老化和故障处理不及时等。
污水处理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污水处理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污水处理是一项关乎环境和健康的重要工作。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就污水处理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污水处理过程中常见问题1. 污水处理设备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水处理设备可能会经历老化,导致处理效果下降。
此外,设备运行不正常也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2. 污水处理效果不佳处理设备的运行异常、污水水质波动以及工艺参数不合理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污水处理效果不佳,无法满足排放标准。
3. 水质监测不准确水质监测仪器的误差、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等原因,可能影响水质监测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处理效果无法及时掌握。
4. 废水处理反应槽积泥废水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沉淀物,可能会堆积在反应槽底部,影响处理效果,并可能导致设备损坏。
5. 污泥处理困难污泥的处理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常常会遇到处理困难,比如污泥干化困难,处理效果不佳等问题。
6. 物料的过量使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过量使用药剂、吸附材料等物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解决方案1. 定期检修和维护设备对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将设备的老化程度降至最低,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处理效果。
2. 调整工艺参数和优化工艺流程根据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工艺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处理效果。
同时,合理规划工艺流程,确保水质的稳定性。
3. 定期校准水质监测仪器定期对水质监测仪器进行校准,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以确保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加强废水处理反应槽的清洁工作加强对废水处理反应槽的清洁工作,定期清除积泥和污泥,以保持反应槽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
5. 探索和应用高效的污泥处理技术积极探索和应用高效的污泥处理技术,比如污泥干化技术、气氛燃烧技术等,以提高污泥的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6. 合理使用处理药剂和吸附材料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合理使用处理药剂和吸附材料,避免过量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并确保环境的安全性。
污水处理常见问题总结

污水处理常见问题总结
污水处理常见问题总结
一、污水处理工艺介绍
1、传统生物法污水处理工艺
1.1 好氧法
1.2 厌氧法
2、高级生物法污水处理工艺
2.1 活性污泥法
2.2 生物膜法
3、物理化学法污水处理工艺
3.1 分离法
3.2 吸附法
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污水处理厂运行问题
1.1 污泥沉淀不良
- 原因分析:沉淀槽搅拌不均匀、污泥浓度过低等
- 解决方法:调整搅拌设备、增加污泥浓度等
1.2 污水处理效果不理想
- 原因分析:进水COD浓度较高、氧化池容积不足等 - 解决方法:提高进水预处理效果、扩大氧化池容积等2、污泥处理问题
2.1 污泥脱水困难
- 原因分析:污泥湿度高、絮凝剂投加不足等
- 解决方法:加强絮凝剂投加、增加脱水设备等
2.2 污泥处理成本高
- 原因分析:污泥产量大、处理设备能耗高等
- 解决方法:提高污水处理工艺效率、减少污泥产量等3、水质监测与控制问题
3.1 水质监测手段不足
- 原因分析:监测设备老化、监测参数不全面等
- 解决方法:更新监测设备、增加监测参数等
3.2 水质控制效果不稳定
- 原因分析:控制策略不科学、反应时间较长等
- 解决方法:优化控制算法、缩短反应时间等
附件:
1、污水处理设备清单
2、监测报告样本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环境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机构最根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污水处理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环境保护工作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污水处理中的常见问题1. 污水处理设备的堵塞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设备堵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
污水中的杂质、沉淀物等往往会导致管道、设备内部的堵塞,从而影响处理效果和设备正常运行。
2. 处理效果的不稳定有时候,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处理效果不稳定,出水水质波动较大。
这可能是由于处理设备运行不稳定、工艺参数调整不当或水质变化等原因引起的。
3. 水质指标超标在处理过程中,有时候处理后的水质指标可能会超过国家和地方的排放标准。
这可能是由于处理工艺不完善、操作不当或设备老化等原因引起的。
4. 设备能耗过高污水处理设备的能耗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问题。
一些设备能耗过高,不仅增加了运行成本,还对能源资源造成了浪费。
二、解决方案1. 加强设备维护和清洗为了避免设备的堵塞问题,我们可以加强设备的维护和清洗工作。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及时清理杂质、清除沉积物,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针对处理效果不稳定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
通过引入新的处理技术、调整工艺参数等方式,提高处理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优化控制策略为了解决水质指标超标问题,我们可以优化控制策略。
及时监测水质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处理工艺和设备操作,确保出水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4. 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为了降低设备能耗,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优化设备的结构设计,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采用节能型设备等。
结论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但是通过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加强设备的维护与清洗、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优化控制策略以及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等,都是促进污水处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污水处理常见异常问题诊断分析及处理办法

污水处理常见异常问题诊断分析及处理办法一、引言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工作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污水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浮现一些异常问题,如水质不达标、设备故障等。
本文将针对污水处理常见的异常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办法。
二、常见异常问题及其诊断分析1. 水质不达标问题描述:经过污水处理后,出水的水质不符合规定的排放标准。
诊断分析:水质不达标可能是由于处理工艺不当、设备故障或者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处理办法:首先,检查处理工艺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者改进。
其次,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曝气系统、混合系统等是否正常工作。
最后,检查操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需要加强培训。
2. 设备故障问题描述:污水处理设备浮现故障,导致处理效果下降或者无法正常运行。
诊断分析:设备故障可能是由于设备老化、磨损、损坏或者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处理办法:首先,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磨损或者损坏的设备。
其次,加强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工作,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
最后,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确保设备的正确操作和运行。
3. 气味扩散问题描述:污水处理厂周边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诊断分析:气味扩散可能是由于处理工艺不当、设备故障或者排气系统不完善等原因引起的。
处理办法:首先,检查处理工艺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气味扩散的风险点。
其次,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曝气系统、混合系统等是否正常工作。
最后,加强排气系统的设计和管理,确保气味能够有效采集和处理。
4. 能耗过高问题描述:污水处理过程中能耗过高,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
诊断分析:能耗过高可能是由于处理工艺不合理、设备运行不稳定或者能源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
处理办法:首先,优化处理工艺,采用更加节能高效的工艺方法。
其次,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最后,加强能源管理,采取节能措施,如合理利用余热、光伏发电等,降低能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是一种好养生物膜法,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它不会出现污泥膨胀,且具有污泥量小,易于管理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中。
在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的运行过程中,有多种原因可能引起处理效果下降。
本章节总结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污水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对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问题1:工业废水在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时,应该不应该控制进入的有机物浓度,大概在那个范围?回答:(1)完全取决于你对出水的要求,如果接触氧化后直接排放,应该要控制进水有机物浓度的,此浓度控制多少取决于你的接触氧化池去除效率,可以在运行中积累数据得出你的接触氧化池处理效率,以此判断其可能的最大抗有机负荷能力。
(2)对于生化处理系统而言,不但要控制进水有机物浓度,还需要维持进水有机物浓度的稳定,避免进水有机物浓度波动过大。
问题2:所见过或者调试过的接触氧化处理效率最大的为多少?最少的为多少?应该有个数据范围吧?假设出水为一级标准,那么这个进水有机物浓度的范围就出来了,当然这个没什么普遍性。
回答:(1)稳定运行时,接触氧化处理效率约60%~95%,这个根据其在工艺中的位置和原水水质有关。
(2)通常在处理工业废水,尤其是制革、染料废水时,处理效果较低。
(3)接触氧化处理在处理1000~1500ppm左右的进水COD浓度时比较合适。
(4)通常为了保证出水水质,不会单独设置接触氧化池,而是会配合二沉池或活性污泥法。
问题3:接触氧化法适合低浓度的有机废水吗?回答:(1)生物膜法的特点中有一点就是看冲击负荷能力强,也就是高负荷对生物膜的损毁程度较对活性污泥法的活性污泥要小。
为此,工艺搭配上多半是膜法放在活性污泥法前面进行串联运行的。
(2)低负荷方面,如果仅仅是为了出水有机物浓度再一步降低而已的话,确实接触氧化法比活性污泥法稳定,因为活性污泥在低负荷状态下更加不易维护,而生物膜法可较好的适应。
问题4:牛仔废水,工艺是物化,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现在接触氧化池SV30有85%,DO2~3mg/L,进水COD600mg/L左右,出水COD150mg/L~200mg/L,现在二沉池上面漂浮很多泥,很细。
因为在调试培养期间,已经有一个半月没有排泥,每天进水量350~400t,池容积350m3。
镜捡发现丝状菌较多,菌却数量很少。
请问这种情况是否是污泥老化严重,并且出现污泥膨胀?想采取多排泥、加大回流并多投加营养(尿素、磷肥、生粉)的措施解决。
这样是否有效?排泥的量大概多少?每天排多少排几次合适?回答:(1)浮渣产生与丝状菌膨胀有关,其机理是丝状菌膨胀后导致夹带气泡能力上升,由曝气导入的气泡即可夹带污泥上浮。
对策还是在丝状菌的控制上,有条件的重新培养,否则进水水质成分单一,需改变以达长效目的。
(2)当然各工艺指标控制合理,也可带丝状菌状态稳定运行,只是抗冲击负荷能力偏弱。
(3)工艺方面保持F/M值得合理范围,曝气区不留死角。
营养物质检查后合理投加须考虑,另外,不论何种情况,长期不排泥是不行的。
问题5:在相关书籍上看到接触氧化池在进水COD超过800mg/L时处理能力明显下降,是这样吗?回答:(1)不能一概而论。
进水浓度高了,出水浓度自然也会相应的升高,当进水浓度高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导致出水超标了。
(2)高过800mg/L的COD,处理效率是否变差,应该和进水可生化性、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停留时间、运行管理、负荷稳定性等因素有关。
问题6:接触氧化法,挂填料的,与活性污泥法在SV30上可以一样吗?有人说指点说接触氧化池SV30应该达到30%,但是两三个工程除了一个食品的水可以达到15%,印染水和啤酒水都清得很,根本没有泥沉积。
个人觉得接触氧化法,生物应该挂在填料上了,不应该看SV30了吧?回答:(1)生物接触氧化法通常不设回流,所以,池内活性污泥浓度是无法提升的。
(2)如果设置了回流,活性污泥和填料上的生物膜将共生,这样的话会增加生化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如果进水有机物浓度不高的话,就没必要促成泥膜共生了。
(3)两者也存在着竞争,故而在操作上会相对变得复杂。
问题7:如果通过出水去除率判断的话,时间是否需要长一些(实验结果曲线反映)?原来纤维填料颜色比较白,现在颜色深了,变成深绿的,附着的虫也较以前多,这样能否判断挂膜成功?另外,接触氧化池挂膜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投加什么养料?回答:(1)进水底物浓度满足要求,供氧跟得上的话,营养剂充分,无须特别投加什么即可保证挂膜成功。
(2)生物膜出现绿色,说明部分藻类已在膜上生成,可以认为挂膜基本成功了。
问题8:在填料上面的生物膜,这两天多起来,不过好像又不像,滑滑的都不知是什么,丝状的,半透明。
泡沫问题解决了,减少进水,还用人工把撒过消泡剂留下来的表面给弄掉,排排上表面的水,黏性的碎泥太多了。
二沉池水很浑浊,都是丝状的东西,也像是弹性材料上脱落下来的生物膜;SS肯定和进水的时候有的一比,估计还比进水高,会不会是丝状菌膨胀?纤维材料接近池底的那些发黑,是不是供氧不足?还是因为短流问题导致(上进上出的设计,而且长方形的宽进宽出)?回答:(1)填料底不发黑不见得就是供氧不足,可能供氧不均匀,具体检测DO可以确认。
(2)填料上的滑滑的、透明的生物膜多半可能和废水性质(工业废水)有关,我想也是过渡时期出现的,等操作参数稳定和正常后会减少,同时,DO降低也可以加速其消失。
(3)出水浑浊也和生物膜脱落后被打碎有关,毕竟生物膜不像活性污泥可以直接絮凝的,生物膜打碎后就不能絮凝了。
(4)及时捞出浮渣还是需要的。
(5)消泡剂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使用。
问题9:生物接触氧化池被养的没泥了,只有少部分生物膜还在纤维填料上,在水中发现有脱落的生物膜。
现在应该怎么办?加泥还是重新培养?回答:(1)如果接触氧化池没有泥了,出水指标还达标的话,依靠挂膜就可以了,没必要担心。
(2)如果接触氧化池后的沉淀池没有设置回流到接触氧化池的回流系统的话,那接触氧化池培养出稳定的活性污泥就变得不可能了。
问题10:生物接触氧化池,因为活性污泥培养没了,只有填料上的膜了,现在脱落也比较严重,曝气情况下曝气池水中都是脱落下来的膜絮体,二沉池也有这样的絮体。
正在尝试着找到适合的水量,现在出水的泡沫是乳白色细小泡沫,有点黏性,不容易破碎,成团时表面都有脱落下来的膜(细小污泥)附着在上面。
这个泡沫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回答:(1)按照泡沫性状,看看是否是负荷太高了。
(2)因为膜有脱落,相对负荷就高了,如此会产生这类泡沫。
(3)稳定操作后,生物膜恢复,泡沫就会减少。
问题11:接触氧化工艺,最近工艺正在提升浓度阶段,由于业主的原因,进水浓度很低,COD都在100左右(设计是600),而且还是显绿色的。
废水含有少量铬。
请问:(1)在水中铬与绿藻的显色怎么分辨?现绿色的因子还有哪些?(2)如果进水浓度比较低是否导致膜会脱落(即使在我把暴气压得比较小)?(因为自由挂料上的膜有一天看了两次,上下午情况差好远,脱落了不少,有点怀疑是人为的机械脱落,因为我见过大手大脚看膜的人)(3)现在的进水很少营养,我每天加一包面粉(池容1000立方),NP少量。
水量提高到一半,希望带着细小的悬浮污泥,沉淀池的泥每过段时间回流到兼氧。
对这样的运行有什么建议?回答:(1)含铬的话是可以显示绿色的,和藻类的区别是,藻类显绿色是局部的,没有搅拌的情况下基本在液面,而含铬则整体显绿色。
另外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藻类的,你的水质我想是不会有藻类的,毕竟要生长条件的。
(2)进水浓度低,原来的膜会发生剥落的。
(3)可以加些底物来提高进水浓度。
问题12:请问接触氧化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怎么样呢?水力停留时间要多长才合理。
我现在调试的这个厂设计的停留时间为7小时,出水氨氮去除率低,进水的COD在100左右。
回答:(1)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不仅与水力停留时间有关,但水力停留时间7小时也可以,如果可以延长到10小时则更好。
(2)另外,接触氧化法对氨氮去除本来也不高的。
如果是泥膜共生的话,可以减少排泥,以便提高氨氮去除率。
问题13:采用A/A/0法、CASS法处理废水的时候F/M=0.05-0.15之间比较合理,这主要是为了提高泥龄,保证硝化细菌的存在。
如果采用接触氧化法那么F/M能不能提高,提高到多少范围合适?回答:接触氧化法,以生物膜为处理主体,通常混合液内只有少量的游离细菌,因此,不存在F/M 值一说,有的系统设有回流功能,会在生化池内形成活性污泥,为此,就会出现既有混合液活性污泥,也有填料上的生物膜,两者共同处理进水的有机物。
如是这样的话,F/M没有太大意义,通过回流的调整可以间接的调整混合液微生物浓度了,该种做法常见于负荷增高后的系统改造后。
问题14:接触氧化法受到负荷冲击,处理效果下降明显。
膜片上的活性污泥变得灰色,手感很涩,没有了以前的粘性。
有没有什么方法在不减少处理量的情况下,加快膜片上污泥更新的方法?回答:负荷冲击。
说明是微生物量较之进水底物浓度而言显得不足,为此可以提高曝气量来促进微生物繁殖,由此达到负荷平衡。
问题15:接触氧化池内的活性污泥都象加过药一样呈大片的絮体状,以前没见过这种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回答:污泥扰动不足,出现絮凝的话,可能会发生你说的情况。
所以,要看看搅拌或曝气是否充足及死角问题。
问题16:工业废水在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时,应该不应该控制进入的有机物浓度,大概在那个范围?回答:(1)生化处理都有处理上限的,超过了在处理效率一定的情况下,必定出现出水指标上升,导致超标。
(2)如果你的生物接触氧化后直接排放的话,进水浓度COD2000以下为好,如果过后面还接了其他生化处理,此处接触氧化仅仅是降低负荷的话则,COD3500也可以。
问题17:刚到一个印染厂污水处理站2周,厂里印染废水中水回用处理工艺为:集水池(100m3)→调节池(1100m3)→接触氧化池(1600m3)→沉淀池(500m3)→气浮机→活性炭过滤器→清水池。
该套系统已经运行了7年多,冷却塔,风机等都有些老化了,最初设计水量为3000m3/d,进水COD为300mg/L,出水COD<150mg/L。
现在水量一般为1000m3/d,连续测试了一周,发现进水COD在500~700mg/L左右,听说高的时候达到800~900mg/L,刚来的时候发现出水水质还不错,但是沉淀池每天都有大块的灰白色污泥上浮,我感觉是剩余污泥过多(原来的现场操作人员一直将污泥回流泵24小时开启,回流到调节池),我来了以后连续5天每天早上排泥1小时,回流泵还是一直开启,近几天发现接触氧化池的污泥越来越少了,回流泵回流的基本都是清水了,现在接触氧化池最后1格(设计是分了共3格)和沉淀池的水都变黑了,这几天进水COD500左右,出水COD300左右,沉淀池出水颜色越来越深,并且有一些小颗粒污泥和水一起流走了,现在出水看起来像酱油,处理效果是越来越差了,大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是污泥排太多了,还是曝气量不对?(期间曝气量我也有调过,由于风机变频器上已经看不到频率数据了,现场又没有DO测试仪,现在也不知道气量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