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常见问题及对策1-57问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常见问题及对策1-57问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常见问题及对策1-57问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是一种好养生物膜法,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它不会出现污泥膨胀,且具有污泥量小,易于管理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中。在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的运行过程中,有多种原因可能引起处理效果下降。本章节总结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污水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对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问题1:

工业废水在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时,应该不应该控制进入的有机物浓度,大概在那个范围?回答:

(1)完全取决于你对出水的要求,如果接触氧化后直接排放,应该要控制进水有机物浓度的,此浓度控制多少取决于你的接触氧化池去除效率,可以在运行中积累数据得出你的接触氧化池处理效率,以此判断其可能的最大抗有机负荷能力。

(2)对于生化处理系统而言,不但要控制进水有机物浓度,还需要维持进水有机物浓度的稳定,避免进水有机物浓度波动过大。

问题2:

所见过或者调试过的接触氧化处理效率最大的为多少?最少的为多少?应该有个数据范围吧?假设出水为一级标准,那么这个进水有机物浓度的范围就出来了,当然这个没什么普遍性。

回答:

(1)稳定运行时,接触氧化处理效率约60%~95%,这个根据其在工艺中的位置和原水水质有关。

(2)通常在处理工业废水,尤其是制革、染料废水时,处理效果较低。

(3)接触氧化处理在处理1000~1500ppm左右的进水COD浓度时比较合适。

(4)通常为了保证出水水质,不会单独设置接触氧化池,而是会配合二沉池或活性污泥法。问题3:

接触氧化法适合低浓度的有机废水吗?

回答:

(1)生物膜法的特点中有一点就是看冲击负荷能力强,也就是高负荷对生物膜的损毁程度较对活性污泥法的活性污泥要小。为此,工艺搭配上多半是膜法放在活性污泥法前面进行串联运行的。

(2)低负荷方面,如果仅仅是为了出水有机物浓度再一步降低而已的话,确实接触氧化法比活性污泥法稳定,因为活性污泥在低负荷状态下更加不易维护,而生物膜法可较好的适应。问题4:

牛仔废水,工艺是物化,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现在接触氧化池SV30有85%,DO2~3mg/L,进水COD600mg/L左右,出水COD150mg/L~200mg/L,现在二沉池上面漂浮很多泥,很细。因为在调试培养期间,已经有一个半月没有排泥,每天进水量350~400t,池容积350m3。镜捡发现丝状菌较多,菌却数量很少。请问这种情况是否是污泥老化严重,并且出现污泥膨胀?想采取多排泥、加大回流并多投加营养(尿素、磷肥、生粉)的措施解决。这样是否有效?排泥的量大概多少?每天排多少排几次合适?

回答:

(1)浮渣产生与丝状菌膨胀有关,其机理是丝状菌膨胀后导致夹带气泡能力上升,由曝气导入的气泡即可夹带污泥上浮。对策还是在丝状菌的控制上,有条件的重新培养,否则进水水质成分单一,需改变以达长效目的。

(2)当然各工艺指标控制合理,也可带丝状菌状态稳定运行,只是抗冲击负荷能力偏弱。(3)工艺方面保持F/M值得合理范围,曝气区不留死角。营养物质检查后合理投加须考虑,另外,不论何种情况,长期不排泥是不行的。

问题5:

在相关书籍上看到接触氧化池在进水COD超过800mg/L时处理能力明显下降,是这样吗?回答:

(1)不能一概而论。进水浓度高了,出水浓度自然也会相应的升高,当进水浓度高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导致出水超标了。

(2)高过800mg/L的COD,处理效率是否变差,应该和进水可生化性、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停留时间、运行管理、负荷稳定性等因素有关。

问题6:

接触氧化法,挂填料的,与活性污泥法在SV30上可以一样吗?有人说指点说接触氧化池SV30应该达到30%,但是两三个工程除了一个食品的水可以达到15%,印染水和啤酒水都清得很,根本没有泥沉积。个人觉得接触氧化法,生物应该挂在填料上了,不应该看SV30了吧?

回答:

(1)生物接触氧化法通常不设回流,所以,池内活性污泥浓度是无法提升的。

(2)如果设置了回流,活性污泥和填料上的生物膜将共生,这样的话会增加生化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如果进水有机物浓度不高的话,就没必要促成泥膜共生了。

(3)两者也存在着竞争,故而在操作上会相对变得复杂。

问题7:

如果通过出水去除率判断的话,时间是否需要长一些(实验结果曲线反映)?原来纤维填料颜色比较白,现在颜色深了,变成深绿的,附着的虫也较以前多,这样能否判断挂膜成功?另外,接触氧化池挂膜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投加什么养料?

回答:

(1)进水底物浓度满足要求,供氧跟得上的话,营养剂充分,无须特别投加什么即可保证挂膜成功。

(2)生物膜出现绿色,说明部分藻类已在膜上生成,可以认为挂膜基本成功了。

问题8:

在填料上面的生物膜,这两天多起来,不过好像又不像,滑滑的都不知是什么,丝状的,半透明。泡沫问题解决了,减少进水,还用人工把撒过消泡剂留下来的表面给弄掉,排排上表面的水,黏性的碎泥太多了。二沉池水很浑浊,都是丝状的东西,也像是弹性材料上脱落下来的生物膜;SS肯定和进水的时候有的一比,估计还比进水高,会不会是丝状菌膨胀?纤维材料接近池底的那些发黑,是不是供氧不足?还是因为短流问题导致(上进上出的设计,而且长方形的宽进宽出)?

回答:

(1)填料底不发黑不见得就是供氧不足,可能供氧不均匀,具体检测DO可以确认。(2)填料上的滑滑的、透明的生物膜多半可能和废水性质(工业废水)有关,我想也是过渡时期出现的,等操作参数稳定和正常后会减少,同时,DO降低也可以加速其消失。(3)出水浑浊也和生物膜脱落后被打碎有关,毕竟生物膜不像活性污泥可以直接絮凝的,生物膜打碎后就不能絮凝了。

(4)及时捞出浮渣还是需要的。

(5)消泡剂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使用。

问题9:

生物接触氧化池被养的没泥了,只有少部分生物膜还在纤维填料上,在水中发现有脱落的生物膜。现在应该怎么办?加泥还是重新培养?

回答:

(1)如果接触氧化池没有泥了,出水指标还达标的话,依靠挂膜就可以了,没必要担心。(2)如果接触氧化池后的沉淀池没有设置回流到接触氧化池的回流系统的话,那接触氧化池培养出稳定的活性污泥就变得不可能了。

问题10:

生物接触氧化池,因为活性污泥培养没了,只有填料上的膜了,现在脱落也比较严重,曝气情况下曝气池水中都是脱落下来的膜絮体,二沉池也有这样的絮体。正在尝试着找到适合的水量,现在出水的泡沫是乳白色细小泡沫,有点黏性,不容易破碎,成团时表面都有脱落下来的膜(细小污泥)附着在上面。这个泡沫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

(1)按照泡沫性状,看看是否是负荷太高了。

(2)因为膜有脱落,相对负荷就高了,如此会产生这类泡沫。

(3)稳定操作后,生物膜恢复,泡沫就会减少。

问题11:

接触氧化工艺,最近工艺正在提升浓度阶段,由于业主的原因,进水浓度很低,COD都在100左右(设计是600),而且还是显绿色的。废水含有少量铬。请问:

(1)在水中铬与绿藻的显色怎么分辨?现绿色的因子还有哪些?

(2)如果进水浓度比较低是否导致膜会脱落(即使在我把暴气压得比较小)?(因为自由挂料上的膜有一天看了两次,上下午情况差好远,脱落了不少,有点怀疑是人为的机械脱落,因为我见过大手大脚看膜的人)

(3)现在的进水很少营养,我每天加一包面粉(池容1000立方),NP少量。水量提高到一半,希望带着细小的悬浮污泥,沉淀池的泥每过段时间回流到兼氧。对这样的运行有什么建议?

回答:

(1)含铬的话是可以显示绿色的,和藻类的区别是,藻类显绿色是局部的,没有搅拌的情况下基本在液面,而含铬则整体显绿色。另外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藻类的,你的水质我想是不会有藻类的,毕竟要生长条件的。

(2)进水浓度低,原来的膜会发生剥落的。

(3)可以加些底物来提高进水浓度。

问题12:

请问接触氧化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怎么样呢?水力停留时间要多长才合理。我现在调试的这个厂设计的停留时间为7小时,出水氨氮去除率低,进水的COD在100左右。

回答:

(1)影响氨氮去除的因素不仅与水力停留时间有关,但水力停留时间7小时也可以,如果可以延长到10小时则更好。

(2)另外,接触氧化法对氨氮去除本来也不高的。如果是泥膜共生的话,可以减少排泥,以便提高氨氮去除率。

问题13:

采用A/A/0法、CASS法处理废水的时候F/M=0.05-0.15之间比较合理,这主要是为了提高泥龄,保证硝化细菌的存在。如果采用接触氧化法那么F/M能不能提高,提高到多少范围合适?

回答:

接触氧化法,以生物膜为处理主体,通常混合液内只有少量的游离细菌,因此,不存在F/M 值一说,有的系统设有回流功能,会在生化池内形成活性污泥,为此,就会出现既有混合液活性污泥,也有填料上的生物膜,两者共同处理进水的有机物。如是这样的话,F/M没有太

大意义,通过回流的调整可以间接的调整混合液微生物浓度了,该种做法常见于负荷增高后的系统改造后。

问题14:

接触氧化法受到负荷冲击,处理效果下降明显。膜片上的活性污泥变得灰色,手感很涩,没有了以前的粘性。有没有什么方法在不减少处理量的情况下,加快膜片上污泥更新的方法?回答:

负荷冲击。说明是微生物量较之进水底物浓度而言显得不足,为此可以提高曝气量来促进微生物繁殖,由此达到负荷平衡。

问题15:

接触氧化池内的活性污泥都象加过药一样呈大片的絮体状,以前没见过这种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污泥扰动不足,出现絮凝的话,可能会发生你说的情况。所以,要看看搅拌或曝气是否充足及死角问题。

问题16:

工业废水在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时,应该不应该控制进入的有机物浓度,大概在那个范围?回答:

(1)生化处理都有处理上限的,超过了在处理效率一定的情况下,必定出现出水指标上升,导致超标。

(2)如果你的生物接触氧化后直接排放的话,进水浓度COD2000以下为好,如果过后面还接了其他生化处理,此处接触氧化仅仅是降低负荷的话则,COD3500也可以。

问题17:

刚到一个印染厂污水处理站2周,厂里印染废水中水回用处理工艺为:集水池(100m3)→调节池(1100m3)→接触氧化池(1600m3)→沉淀池(500m3)→气浮机→活性炭过滤器→清水池。该套系统已经运行了7年多,冷却塔,风机等都有些老化了,最初设计水量为3000m3/d,进水COD为300mg/L,出水COD<150mg/L。现在水量一般为1000m3/d,连续测试了一周,发现进水COD在500~700mg/L左右,听说高的时候达到800~900mg/L,刚来的时候发现出水水质还不错,但是沉淀池每天都有大块的灰白色污泥上浮,我感觉是剩余污泥过多(原来的现场操作人员一直将污泥回流泵24小时开启,回流到调节池),我来了以后连续5天每天早上排泥1小时,回流泵还是一直开启,近几天发现接触氧化池的污泥越来越少了,回流泵回流的基本都是清水了,现在接触氧化池最后1格(设计是分了共3格)和沉淀池的水都变黑了,这几天进水COD500左右,出水COD300左右,沉淀池出水颜色越来越深,并且有一些小颗粒污泥和水一起流走了,现在出水看起来像酱油,处理效果是越来越差了,大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是污泥排太多了,还是曝气量不对?(期间曝气量我也有调过,由于风机变频器上已经看不到频率数据了,现场又没有DO测试仪,现在也不知道气量的变化情况)。我在6月29号下午5点向调节池投加了1包葡萄糖、半包尿素和半包钙镁磷肥,这样能快速培养出一些污泥来吗?

回答:

(1)原来回流到调节池,其实很快也就流到接触氧化池了。当然在调节池一部分污泥会解体,这样通过压滤机后排出的干污泥就会变少,这个也是减少污泥产生的方法之一。(2)你的出水颜色发生变化,由于你是印染废水,所以,要看看是否进水就是黑色的,所以导致出水黑色,因为有的印染废水颜色生化系统是无法去除的。

(3)至于你每天排了1小时泥,是否导致了污泥浓度降低,要看看你排泥的混合液污泥浓度和流量是多少,以此来推算排泥一小时会降低总活性污泥里量是百分之多少。

(4)投加葡萄糖、营养剂来促进污泥浓度恢复没有问题,但投加量和比例要核算好。当然

你的系统是接触氧化法,有生物膜在,去除率可以保证的话,污泥不回流也可以的。因为你的进水量只有1/3,也就是停留时间是设计值3倍,那么,紧紧靠生物膜也有可能可以达到处理效果的,这样活性污泥就可以不回流了。

(5)可以做个SV30看看,来判断目前的性状。

问题18:

我的生物接触氧化池出水非常浑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啊?做沉降比上清液还是很黄啊!高负荷,低负荷,污泥老化,还是其他?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回答:

如果是突然发生的话要看看是否进水含有有毒物质,导致污泥迅速解体,由于去除率也大幅降低,这个可能性是有的,有条件的话,显微镜看看原生动物是否消失或活动大幅减弱来验证。如果是的话,除了消除源头有毒物质流入影响还要加大排泥,提高新污泥的产出来加快系统恢复。

问题19:

我刚实际接触废水处理不久,请问用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时应该注意的地方,或者说应该控制的工艺参数是什么?

回答:

(1)生物接触氧化法也是生化处理的一种,运行时可常看到泥膜共生来处理废水的,是否可以泥膜共生取决于生化池后段是否设置了二沉池进行污泥回流,否则,污泥没有回流的话,生化池无法出现泥膜共生。如果仅仅接触氧化法的生物膜法处理,一般后段还有进一步深化处理的设施,这样的话,其运行时要和后段综合考虑。

(2)单就接触氧化法重是点关注膜的厚度和脱落情况。因为厚了和薄了处理效果都会降低。如果膜厚了,可以清理或加大曝气。如果是泥膜混合的话,那么可以参考活性污泥法工艺操作,并且对膜的要求可以降低些,重点在共生的活性污泥上,泥膜共生通常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对脱氮也有一定好处。

问题20:

我厂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前阶段出水一直还不错,这两周以来,出水氨氮,总氮从开始的偶尔超高到现在的去除率只有50%以下,我们加大了曝气量的同时适量减少了回流,但是没有明显好转,反而生物曝气池面上出现了大量的黄色泡沫,厌氧池,回流池水面上也结了很厚一层浮泥,而且二沉池也有大量污泥上浮,在通过大量排泥后,浮泥和泡沫大约消失了一天的样子又重新集结.且类型相同,目前生物曝气池内的活性污泥浓度只有2800的样子,要说这浓度不算高,为什么还会这样?对活性污泥镜检发现,盾纤虫从原来正常时的一视野很多变为几个视野也能找到一只的情况,活性看起来倒还还不错,钟虫、累枝虫、轮虫数量和活性与原来正常时相似。SV30有20%左右,污泥沉降迅速,但上清液不算很清澈也不混浊,里有细小絮体悬浮,2-3小时后污泥会整体上浮。。结合镜查及沉降试验结果来看很矛盾,污泥沉降迅速、上清液有细小絮体悬浮且曝气池内有棕黄色泡沫似乎有污泥老化的现象,盾纤虫数量减少似乎又是污泥负荷增大的表征。(由于钟虫的存在就没有往污泥中毒的方向上考虑)二沉池污泥和沉降试验污泥上浮说明硝化作用是明显的,但实际氨氮的去除率却只有不到50%。是亚硝酸盐、硝酸盐聚集造成的影响?但出水总氮最高也就34mg/L的样子。如何恢复出水水质,如何改善和杜绝浮泥、泡沫等异常情况的出现?

回答:

(1)夹杂气泡上浮,可能是污泥浓缩池排泥不及时,导致污泥反硝化所致。

(2)另外,三十分钟前沉降比是百分之八十,那么多久后是百分之五十五了,毕竟沉降比是随时间逐步变小的。

(3)你的对策有些问题,首先加大排泥,污泥负荷升高,氨氮去除就会降低。其次,减少

回流,反硝化就会降低。所以,你的对策是加大排泥,但要根据负荷来决定排泥量。(4)生物相提示的也是污泥负荷变高了。污泥负荷高,氨氮去除就会降低了。

问题21:

我厂是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效果一直不好,前阶段将生物接触池的半软性填料换成了组合式填料,采用脱水污泥培菌,目前看到填料上有少量生物膜形成,但发现组合式填料上凝结了很多的纤维团,(不是组合式填料上的纤维,是污水中带的毛发、纺织物纤维团),加大曝气量对其冲刷后也没有什么转变.这是不是所谓的堵料?这样的情况对生物膜的生长有没有影响?如有影响应该如何处理?我厂目前是泥膜混合的方式处理污水,打算通过逐步减少活性污泥浓度的方式来完成生物膜的培养,这样的思路正确吗?培养生物膜还有哪些快速有效的方法?

回答:

(1)彻底解决进来的无机杂志流到生物膜导致长在生物膜里面,最好的方法是原水要经过物理筛除处理,如粗格栅加细格栅。这类东西,是会影响生物膜的处理效果的。

(2)正常生物膜处理效果不在厚,反而定期自动剥落的话,其处理效果好。应急处理的话,可以放低液位,用高压水冲洗看看效果。

(3)泥膜共生,如果后段有二沉池的话,我建议降低活性污泥处理的比重,可以继续保留的。生物膜培养的话,受天气影响和水流切力影响较大,如果目前的天气,水流流速不是太大,培菌作为生活污水来说,是比较快的。

问题22:

接触氧化池上的生物膜有好氧的、兼性的、厌氧的,那它可以用MLSS这个参数吗?如果可以要什么测定或什么来表示?跟活性污泥法中的MLSS有区别吗?另外在上面有说到“硝酸菌被抑制,无法及时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结果”导致亚硝酸盐积累,想问一下一般具体有几种情况会出现硝酸菌被抑制的现象?

回答:

(1)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污泥浓度和活性污泥法是有区别的,前者如果没有二沉池污泥回流就没法测mlss了。如果有回流,虽然可以测污泥浓度,但是,参与有机物处理的还有生物膜,所以要考虑进去的。

(2)至于亚硝酸盐积累,原因较多,如进水氨氮过高,就会来不及转化为硝酸盐,导致亚硝酸盐积累。

问题23:

我们是制药厂污水,一天300吨左右,生物膜接触氧化法,设计进水COD<2000PPM,实际来水COD<2000PPM,主要是生活污水较多,这几年运行一直稳定。近半年车间扩产,进水COD变为6000PPM,生活污水占得比例大幅减少,污水中主要含DMF、苯、醇类,艰难运行了2个月,微生物全死了,估计中毒了。一个月前拉污泥重新生活污水厂污泥培养,现在SV30在18%左右,走水量100吨一天,镜检有快速游动的椭圆形、小豆子形状的虫子(什么虫子呢?),线虫也不见了,更无其他动物,出水很浑浊。听说生物膜接触氧化只能处理1000~1500PPM的污水,现在领导让我们每天只处理100吨、COD是6000PPM的污水,老师您觉得这样行吗?怎么做出水能变清了呢?钟虫怎么不见呢?

回答:

1.工艺仅仅是生物接触氧化发的话,6000的COD,即使去除率是80%,出水COD还有1200的。

2.目前你的生物相来看,还是处于负荷高,菌群增长的状态。

3.如果要出水清澈,需要削减进水负荷,可以看看是否有上物化处理的可能。以便减低进入生化系统的有机物浓度。

4.钟虫要在你负荷稳定后才会出现的,而你的工业废水性质也有可能不会出现钟虫的。

问题24:

我们是制药废水,采用生物膜接触氧化法,最近培菌,污泥量有点偏少、原生动物也不多,怎样能迅速提高污泥量和污泥活性呢?

回答:

1、能够提高到多大的污泥浓度,主要取决于进水有机物浓度。通常可以通过降低排泥量和曝气量来提高污泥浓度,当然,前提是不过于影响出水水质。

2、如果要加快污泥浓度的提升,在保证操作正确,参数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外加碳源可以较快提高污泥浓度,但缺点是维持这个污泥浓度需要持续投加碳源的,这个成本要考虑。

3、你的工艺是生物膜法,如果要泥、膜共生的话,比较难以平衡,所以污泥浓度低些,我想也不会太影响你的出水水质的。

问题25:

我厂最初设计工艺是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生活污水。设计处理量为2000立方/天,实际收水量只有800左右。经过改造,把原来的水解池的最后两个池子加装搅拌器改成了缺氧池和厌氧池,现在的流程是调节池—水解酸化—缺氧池—厌氧池—接触氧化池—沉淀池—出水,回流进入缺氧池。由于水解池里面的填料已经完全损坏,所以水解池已失去水解作用。由于前段时间有大量泥浆水进入,造成污泥中砂粒大量积累,把泥浆水截流后已进行大量排泥。目前出水TN,NH3-N超标,而且去除率很低只有15%的样子。SV30不超过10%,且上清液朦胧,有细小的污泥颗粒无法沉降。出水色度偏黄色。SVI值只有15左右。生物接触氧化池在进水期间连续曝气,DO在1.6-3.6之间。现有如下问题:1、我厂现行情况是否存在污泥老化的问题?或污泥中惰性物质含量是否过大?2、污泥颗粒细碎,SVI值过低如何解决?3、由于实际收水量不足设计值的50%,因此每天有8小时左右的停水期,如连续曝气必会造成曝气过度导致污泥老化解体,但我厂实行停水期曝气40分钟停止20分钟的运行方式时,早上生物接触池前段污泥有色泽暗淡的情况。请问我厂停水期的曝气方式是否合理,应如何运行才能更符合要求?4、由于目前出水及污泥性状不好,我厂有换泥的思路,即大量排泥后再投加改良奥贝尔氧化沟工艺的脱水污泥进行训化培养。请问,是换泥还是通过改变运行方式优化污泥性状能更快一点恢复出水达标?5、我厂进水瞬时量为55立方/h 左右,但回流全开只有25-30立方/h的样子。请问,回流比是否过小,如果增大回流到100%,是否对TN的去除有明显提高?

回答:

1、你已经大量排泥,就不存在污泥老化问题了,确实是污泥中惰性物质过多了。

2、问题还是在于你的排泥瞬间量太大,遇到这种情况要综合分析后连续均匀的排泥,不可以一下子排出太多的。

3、停水期间在进水有机物浓度不高的情况下,原则上不曝气的,你可以停2小时开10分钟运行,这样也可以节约电费。

4、这个意义不大,弄不好还会失败,还是逐渐排泥的方式来恢复比较好。

5、加大回流是在总氮高是对应的方法,你的问题应该不在这里,所以,回流加大与否,意义不大,更何况你的高流量是瞬间高流量,不具有代表性。

问题26:

我厂是水解酸化加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现NH3-N和TN总是不能达标,出水NH3-N在20mg/l.TN在30mg/l左右,去除很低.生物接触氧化池DO在0.6-1.5mg/l,经检查生物接触氧化池里面的填料有部分脱落或损坏,填料上的生物膜挂膜情况不是很好,生物膜很薄,挂膜面积只占半软性填料的1/3.因此请问,1、如何在保有其它出水指标不恶化的情况下,恢复挂膜,具体如何操作?(DO、回流、进水量应该如何控制?)2、镜检生物膜上有大量累枝虫和

钟虫,同时还附着很多的水蚯蚓,请问这是否正常?3、另,我公司还有一厂,采用一体式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出水NH3-N较低,但TN总是在20mg/L左右徘徊,检测氧化沟出水DO值2mg/L左右,回流比150%的样子,厌氧池DO在0.3以下,我判断是回流比过大,导致回流污泥在厌氧池停留时间过短,从而造成污水反硝化不佳,此思路是否正确?

4、氨氮在经过硝化菌硝化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后,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大量存在于水中还是被吸附在污泥菌胶团上?

回答:

1、首先你得工艺对除氮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就挂膜来说,很大程度决定于你的废水水质,水质好,则挂膜快,反之则慢。挂膜时,曝气不要太剧烈,否则容易被不断冲刷掉。回流的话,没有什么特别要求,进水量处于挂膜阶段自然是逐渐提高废水量和负荷为主。

2、你的镜检提示,膜已稳定,这里要说明的,挂膜厚薄不是判断是否挂膜OK的标准,2毫米的膜实际处理效果也应该达到要求的。

3、氧化沟工艺相对来说对脱氮除磷的效果要好于接触氧化法的,你的氨氮去除OK,但总氮不低,说明好氧段的硝化作用OK,但反硝化不理想,这个看看你的进水有机物浓度是否合理,如果偏低,则去除率就不高了(看看进水碳氮比判断)。至于回流比过大,导致停留时间不足的问题,我想不是关键因素,如果反硝化菌活跃的话,这个回流比过去也是可以处理OK的。

4、你所说的2种情况皆有。

问题27:

制药原料药废水,我们是气浮+生物膜接触氧化,之前系统运行正常,连续几天做SV30时,发现污泥很细小,污泥沉降性能很不好,污泥量由原来30%减少至15%,镜检没有什么生物,只有此形状Ω的尸体(下边两个角是向下斜的,像吸球),上清液浑浊,终沉出水发白,好氧池负荷偏高。再介绍一下进水情况:最近两个月进水水质变化较大,新车间产生的DMAC二甲基乙酰胺的污水大量进入系统,调节池COD变为设计值的2倍多(2000PPM变成5000PPM),进水量稍微减量的情况下运行了两个月。1、请问我们的情况(出水白、好氧池负荷偏高、微生物死亡)现在是污泥中毒还是进水负荷过大?2、是否需要重新清池换泥还是加营养慢慢培养,水解池泥很多,能排点到好氧池增加泥量吗?

回答:

1、制药废水,应该知道,很多药品是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就像抗菌素可以杀死病菌一样,你的生产发生变化,导致进入系统的废水含有了抑制微生物的成分,这个从你的原生动物变化,出水发白,颗粒细小可以很清楚的印证了。

2、不需要更换污泥,否则,你的系统回复时间更长。正确做法如下:1)源头尽最大努力降低进水量和消减污染物含量(抑制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成分的部分)2)加大排泥力度,因为你有生物膜,可以将先把大部分的污泥排出,这样有利于新污泥的形成,促进对冲击的抗击力3)加大曝气,进一步促进新生活性污泥的形成,也有可能使污染物排入大气而降低对污泥的影响。

问题28:

接触氧化工艺,内置弹性填料,进水COD为30左右,忽略进水(就是不进水),用的是浓粪水+生活污水厂的污泥浓缩池里的泥(一天2车,一共拉了5天污泥),一直在闷暴,现在污泥发黑,加大暴气,还是发黑,发现了里面有曝气头坏掉,曝气向上涌(喷),SV30=35,我没有把池子加满,只是刚好末过填料,加完污泥,闷暴4天了,COD从900多降到350,昨天上午上清液COD350,今天也是350,怎么办啊?我能加的有葡萄糖粉,磷酸2氨,尿素,面粉像这种情况挂膜要多久啊?现在污泥沉降的比较快,继续闷曝么?

回答:

不要持续闷曝了,否则冲刷厉害了,挂膜初始阶段会比较困难。

问题29:

我们采用气浮+生物膜接触氧化,最近气温高,产生的污泥量过多,板框压滤机跟不上,我想问:有什么方法能降低污泥产生量?

回答:

污泥来自物化段的话,可以就污染物产生源头看看是否可以减低SS的量,如果是生化段的话,要考虑冲击负荷导致生物膜剥落。

问题30:

我们是制药废水,采取接触氧化法工艺,处理量一天200吨,现在调试有一个多月了,冬天温度低,生化池温度始终在12度左右(条件所限,生化池没有加热及保温措施),做SV3O 水解20%,好氧12%,沉降性好,上清液清澈,出水也可以。现在的问题是好氧池SV30怎样提高到20%以上?我想采取的措施您看对不对?(1、采取间歇曝气,白天走水不停曝气,晚上不走水停曝气2、投加葡萄糖、尿素、磷酸3、加大回流力度,严禁排泥)?

回答:

应该是你的进水有机物浓度决定了你的MLSS值,而改值的高低决定了你的SV30,在进水有机物浓度不高的情况下,我觉得没必要去提高SV30,否则你的出水会变得浑浊的。

问题31:

请问接触氧化池挂的是弹性填料,观察生物相需从填料上取样更能说明微生物生长状况,取来的样还需要加点水稀释观察。而活性污泥法取的是曝气池出水口的混合液吧!不知道接触氧化池的污泥浓度怎么算的?也是在出水口取样烘干称量吗!F/M计算过程中的V应该是填料的,还是曝气池的体积。接触氧化的污泥浓度有没有可能达到活性污泥法的污泥浓度呢?回答:

1、如果你的接触氧化池的后端沉淀池没有回流污泥到接触氧化池首端的话,接触氧化池内是无法保证污泥浓度的。如果有回流的话,则可以控制回流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接触氧化池内的污泥浓度,但是泥膜会竞争有机物,如果进水有机物浓度不高的话,会导致出水中夹带过多的解絮颗粒。

2、接触氧化池由于是膜法,不适用食微比概念,可根据生物膜量来确定合适的进水负荷。显微镜观察也不是和活性污泥相同的。膜法主要看生物膜的厚度、颜色、更新速度等指标。问题32:

我们是做印染废水的,用的是接触氧化法。进入秋天气温下降后,好氧池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泡泡,泡泡是白色的。我们好氧池是推流式的,越接近进水口泡泡越多。我们废水中表面活性剂是肯定有的,而且以前夏天也有过泡泡,但是很少量,且明显没这么多,感觉是气温降低泡泡就增多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要去除那些泡泡,除开洒水、加消泡剂,有没有消除根源的办法?也就是有没有办法从源头控制它的产生?

回答:

1、在基本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冬季气温低,水体较夏季的表面张力增加,所以,泡沫不容易破裂,这样的话,相对来说会觉得泡沫增加了。

2、你的问题看起来应该还是水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的缘故,解决方法的话,我个人觉得如果没有溢出池体,还是可以忍受的。否则追加设备的话投资较大,当然源头能够控制的话是最好的,比如药剂的替代,减量等等。

问题33:

现在的系统状况是:接触氧化,前期进水COD460ppm左右,氯离子1100ppm左右,现在在驯化菌种,希望把氯离子提高到5000ppm,所以进水COD变为1100ppm左右,相应的就多开了一台风机。前期池子水中很清的,自从COD升高后,曝气加大,水中就出现了很多

活性污泥,SV30大概在3-4%,请问这个污泥是怎么引起的?是好氧池底部的污泥因曝气开大吹起来了还是填料上的生物膜脱落?这些污泥在二沉池沉降后是回流至好氧池还是排掉?回答:

应该是新长出来的。如果你希望高负荷时去除率更高,则可以回流,如果生物膜去除率已很好,就不要回流了。

问题34:

我厂采用生物膜接触氧化法。是用土豆加工后的废水。现在出水氨氮在升高。今天在12点多。请问用什么方法降下来。我厂指标氨氮在5左右。

回答:

1、需要明确的是,你的生物膜接触氧化法,对于去除脱氮效果不明显。

1)可减少回流2)均匀进水,即两套系统同时处理,提高被处理水的停留时间。

1、泡沫多的话,看看负荷情况如何,比如水量增加了,进水浓度增加了;原来2套同时开启的,现在合并一套了等等,如果有以上情况,就容易产生多量泡沫了。

问题35:

我们厂要处理垃圾沥滤液,工艺流程为:混凝+蒸发+氨吹脱+调节池+酸化水解+一级接触氧化+二级接触氧化+二沉池酸化水解池进水水质cod1000~2000已经运行一年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酸化水解池污泥颜色为黄色,不知道是否正常最近几天酸化水解池的污泥大量死亡,在表面大块聚集2、接触氧化池在调试时曾经挂膜,运行效果还可以,但是从去年十一月份到现在一直没有挂膜,现在就相当于活性污泥法为何出现这种情况?3、二沉池污泥从调试到现在没有排出过,也没有进行回流,经常有大片污泥上浮。想改进一下,请问有什么建议吗?

回答:

没有挂膜而成了活性污泥池的话,看看是否设了回流系统,如果是的话渐渐关小回流直到完全关闭。

问题36:

1、屠宰废水一般缺微营养成分吗?

2、我见到的一个处理装置,采用CAF+水解+接触氧化,现在为一直曝气,每天进水2次,一次2小时(CAF停用了,因为水量太小),填料上只有部分地方有很薄的膜,出水上清夜浑浊,带淡黄色,DO没条件检测,前几天试着进水加为没天3次,一次2小时,则出水更加浑浊,请问该怎么样调整才能使水达标啊?

3、若系统不进水闷曝2天的样子则出水清澈,但是屠宰水应该不需要那么长的反应时间啊?

回答:

1、是否缺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我想还是有可能缺少的,最好检测一下来判断。

2、屠宰废水,其成分而言血液、清洗水、脂肪等,其实不容易短时间降解的。所以你闷曝后,出水较好的缘故。

3、不主张长时间曝气,还是根据需求来曝气,所以,可以选择间隔曝气。

问题37:

我们的废水是蜡染废水,氧化池是接触氧化,氧化池进水COD:1500-1800mg/L,BOD:500-850mg/L,从现在来看氧化池出水COD,BOD几乎不降,也就是说氧化池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但是通过观察发现,氧化池挂膜情况良好,镜检也能看到微生物(只有一种,但不知道是哪种,好象是游泳型纤毛虫),溶解氧也充足,不过不均匀,有的池子高,有的低,一般保持在2-6之间,通过测定发现C、N、P比不是很合适,P含量有点低,但是我们的氨氮含量很高,一般在250mg/L左右,于是,我们就向氧化池投加磷酸三钠以补充P,不知道合适不合适?1、从现在氧化池的情况来看处理效果不明显,应该采取什么措施?2、氧化池的泥是否应该排一下?很长时间没排了,不过好象根本就没有排泥系统。3、补充磷酸三

钠来增加P的含量是否可行?若不可行还有什么好的办法?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达到多少才能看到比较多种类的微生物?为什么我总是看到一种?5、我们的氧化池跟本就没有SV30,取1000ml氧化池水,几乎看不到什么沉淀,这是什么原因?6、氧化池挂膜良好,但是不稳定,总是挂到和好的时候就脱落了,然后就会重新挂,不过这种现象是从我放的临时填料上发现的,至于池子里的就不知道什么情况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池子里面固定的填料表层有一曾发黑很硬的东东,难道这是老化的膜?用的是那种很滑的纤维填料。

回答:

1、确认出水是否含有过多的颗粒(测定SS),如果是含有较多SS,说明出水不清澈,查找这部分颗粒来源,有助于找到问题点。

2、你的氧化池可能就没有排泥要求,看看是否有回流,有的话就停掉。

3、如果缺少P,补充磷酸三钠可以的。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600倍,能看到比较多种类的微生物了,不过生物膜的微生物种类是比较少的。

5、我们的氧化池跟本就没有SV30,取1000ml氧化池水,几乎看不到什么沉淀!这个原因同2。

6、膜的现象没什么不正常的。

问题38:

设计水量1200CMD/day工艺流程气浮活性污泥接触氧化气浮后COD在400-600左右。活性污泥是推流式曝气。正常SV30在300左右。DO2以上现在的情况SV30为100ml/LMLSS1300mg/L污泥比较细小,黑色,颗粒状沉淀池污泥沉降性差,有胶羽溢出,水面颜色较深回流比75%怀疑原因:开始进水水质较好,水量小,COD400,后来大概一星期的时间水质COD600以上,且水量大,进水冲击负荷大,因为有大概六小时的停止进水时间。是否这段时间的冲击导致呢?现在应该怎么调整?

回答:

1、应该是受到冲击后,活性污泥流失较多所致。

2、如果现在负荷还没下来,加大些曝气,持续几天应该可以恢复了。

问题39:

我们制药废水处理方法采用A/O生物膜接触氧化法。设计处理能力:500t/d。进水COD:1500MG/L。我们现在新接种污泥已有一个月了,现在每天进水时间从8:00--20:00,进水量150m3左右,晚上不进水,全天曝气,DO3左右。镜检发现有钟虫、累枝虫和轮虫,SV30为15%。现在遇到一种头疼的情况:1、所有好氧池生物泡沫较多;2、好氧池处理效率低,出水浑浊,COD不达标。什么原因呢?谢谢(注:如果是负荷低原因,要排泥的话,SV30不是更少了?)另一设备问题:生活污水头发、塑料经常堵离心泵,有什么解决方法呢?

回答:

1、24小时曝气,这个没有必要的,哪怕晚间不进水,也没必要曝气的,就停下来好了。否则出水混浊,处理效率低也是必然了。

2、堵塞水泵的话,你前道的过滤情况怎样呢。污水杂质多,切割泵也是需要的。

问题40:

我发现一个生物膜接触氧化有小螺蛳为什么?会影响填料吗?还有do控制在多少范围内?回答:

1、接触氧化法,后段通常池水清澈,可直接排放,既然是可直接排放,生长螺丝也正常的,我想它的数量不会太多,对你的生物膜不会有影响的。

2、溶解氧控制在1~2即可。进水浓度比较高的话就适当提高些。

问题41:

我们制药废水采取“水解酸化+生物膜接触氧化法”工艺,最近一周进水COD在4000ppm左右(设计处理能力2000ppm以下),现在好氧池全部是发臭黑水,我们已经24小时连续曝气三天了(DO控制在2),但是黑色没有变色,出水黑色且COD超标严重!SV30在30左右,镜检发现生物相正常(等枝虫较多)。我想问的问题是:在控制进水COD的同时,黑水怎样变成正常的颜色?是排泥?加大曝气量?减小进水负荷?投加N、P?

回答:

1、你的出水变黑,看看是否是水解池带出来的,毕竟,水解池负荷高了,容易出现出水发黑,到了生化池,曝气不足(时间不足),就会出水发黑。

2、排泥暂时要降低,或者不排,以抵消负荷升高。

3、降低回流,提高可以被动提高水体受曝气时间,间接提高DO及降低负荷。

问题42:

请问A/O接触氧化池间歇性曝气具体怎样操作最好!能不能停曝半天以上,我进水的浓度不高的!应为我第一个好氧池上次因为曝气大,浓度低,菌都解絮了,我就停曝了,然后水面上就有好多很小的,长不大的螺蛳,繁殖能力超强,我下面的人足足捞出来好几十斤,但一曝气就没了。我不知道这东西是池下面出来的,还是在水面上繁殖的,所以我想其他池会不会也有,就想用同样的办法处理下。请问可行吗?

回答:

间隔曝气保险的话,还是通过测定的DO决定波动在1-2即可螺蛳的话,不会妨碍你的系统处理能力,无须理会的。

问题43:

水厂进的是混合水(纺织和市政).污水-调节池-厌氧水解-接触氧化(曝气)-生化沉淀池-混凝池-物化沉淀池-出水1.接触氧化池的生物膜脱落后,应先放空,再闷曝?2.如果不放空,直接闷曝,脱落的膜消失了,生物膜厚了,水也好了,那么脱落的膜是被分解了?还是被重新吸附了?3.总感觉生化沉淀池不起作用,不知道对N.P有没有去除效果?4.生化沉淀池,物化沉淀池排泥周期怎样确定?刮泥机何时开启?

回答:

1、没必要的,也不需要闷曝的,生物膜剥落不代表滤料上没有微生物了,维持正常的曝气和运行就会恢复了,只是需要排除让你生物膜剥落的原因。

2、剥落的生物膜是分解了,不存在重新长上去的问题。

3、沉淀池不起作用是接触氧化池出水里面可沉降絮体不多所致。这个和你的工艺有关吧,如果你是二沉池回流的话,那么,确实是你的活性污泥运行状态不佳,需要调整。

4、挂泥机一般是不间断开启的;生化池排泥根据污泥龄或者是设定的污泥负荷。物化池,根据你的产泥量了,这样要根据经验了,排出来的污泥浓度高,那么就要多排了,否则可以延长排泥时间。

问题44:

1.闷曝一般是在挂膜阶段,当曝气池水质不好并伴随脱膜的时候,想使水快速变好,我们也用过闷曝,效果不错。这时候闷曝前要不要先放空,把脱的膜排出去?

2.经常闷曝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

3.脱落的膜到底是什么物质?被新的生物膜分解还是其他生物?

4.正常脱膜的话,要如何操作能保证出水水质?

5.膜回流到调节池,再到厌氧水解池,对厌氧水解池的影响好还是不好?

6.调节池底的泥如何清理,水从调节池分到两个相同系列的工艺,能不能停一个系列,把水打到停的系列中,再清理,或更好的办法?

回答:

1、意义不大,如果你操作上允许,比如排空也不影响来水的处理。可以的。

2、只要不是连续的,问题不大,只是电力浪费。

3、还是微生物菌落,剥落后悔部分被分解,部分随出水流出。

4、不是异常的剥落的话,也是生物膜更新的需要,问题不大,不会对出水有太大影响的

5、不会有大的影响,生物膜本身也可以被厌氧池内微生物分解的。

6、你的方法可以的,一般底泥不多也不需要清理的,如果无机物多的话,侵占了容积,就需要清理了,在停产时清理比较好。

问题45:

我正在调试养殖废水,采用的工艺是水解+接触氧化,前期我进行了闷曝2-3天,现在开始进水了。由于污水量少,所以每天只能是定时的少量进水2方(处理量是40方),其他时间都是在曝气,这样运行了一段时间发现氧化池的水已经全部变黄,但是没有分层,取水沉淀后水依然是黄色,这是什么问题?

回答:

还是曝气过度,请根据实际情况曝气,没有进水的话就停止曝气吧。

问题46:

刚到一家做毛线染色的污水处理站工作,污水处理流程是,调节冷却池--PH调节池--初沉池--PH回调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清水池--排放,由于该站自02年整改后就没有专人管理,导致很多设备老化严重,调节池、初沉池,水解酸化池内沉积大量污泥,所有空气管阀门全部锈死不能调整阀门开启大小,污水处理站原设计处理量为600吨/天,但现在有时进水达到1000吨/天,进水状况为约400吨/天时,COD约为500mg/L,出水COD约为150mg/L,进水约900吨/天时,COD约为800mg/L,出水COD约为200mg/L,其他指标都能达标排放。现在主要问题有:1、车间出水PH在5.5~6.5之间,但他们在PH调节池将PH调整为10~10.5,目的是为了杀死车间废水的除虫菊酯,以免影响后段的生化处理,我想请问有没有这个必要,还是直接将PH调为中性就可以了。2、他们的水解酸化池是采用膜法(立体弹性填料)结构,池底有穿孔曝气来搅拌,但由于长期没人管理,气管阀门已全部锈死不能搅拌,且他们不定时的从污泥浓缩池抽部分污泥来水解酸化池,现在水解酸化池已沉积大量污泥,废水经水解酸化池后COD,PH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由于这边只能检测COD值,所以也不知道B/C有没有提升,请问现在该如何来整改水解酸化池,要不要把污泥清走,清走后有没有大的影响,今后该如何做才是最好。3、接触氧化池气管阀门同样不能调节,且停止曝气时发现水面有很多断裂的立体弹性填料,由于没溶氧仪,所以不清楚里面溶解氧到底是多少,但从水面翻动状况看,水翻动比较大,他们还从二沉池回流污泥到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污泥是经过加PAC+PAM混凝后的污泥),镜检只发现部分轮虫,COD去除率在30%~50%之间,由于这个公司的特殊原因,目前不能进行大的整改,比如更换填料重新培养微生物这些动作,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整改,请问今后该如何整改才最好。4、二沉池设计太小,如果接触氧化池不污泥回流会有大量污泥漂浮,他们污泥回流目的一是想增加接触氧化池的污泥浓度,二是想解决二沉池污泥漂浮现象,请问现在要不要污泥回流。

5、我想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池投加一些营养物质,不知会不会对去除COD有帮助,如果投加应该投加的量为多少,如果以(C:N=100:5:1)白糖+尿素+磷酸二氢钠的话,具体的量应是多少。

回答:

1、一般来说是有影响的,你可以通过实验看看的。也有可能浓度不高,或被驯化的话也能处理的。

2、如果无机类污泥多的话,需要清理的。

3、不知道填料上生物膜如何呢?如果生物膜不佳,则回流污泥不应该长时间投加絮凝剂的。

4、那样做的话,可能是个恶性循环。

5、是否要投加营养物质要看进水中是否含有了。如果够的话就不要加了。

问题47:

还向请教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在一个稳定的系统里,接触氧化池COD去除率很低的情况下,如果只有星期天一天没有生产,还需不需要曝气,或者是是减少曝气,如果一天不曝气会不会对生化系统有大的影响。

回答:

停止一天没有问题。如果条件方便12小时间间隔后曝气30min即可。

问题48:

触氧化池里有好多白色的虫子,太多了,刚投污泥进去的第2天就发现有,会不会对系统有影响,改怎么解决啊?

回答:

不用担心,影响不大,主要观察生物膜的剥落情况。如果生物膜剥落不是过于严重,不会影响的。

问题49:

我们是制药废水,采用生物膜接触氧化。最近两个月好氧池污泥发黄、发白(非曝气过量),沉降很好,SV30在20%,上清液浑浊,出水COD超标。补充:这两个月甲车间停产,全部进新上乙车间废水,但水量、COD没有大的变化。我的问题是:1、好氧池去除率太低的可能原因?2、污泥颜色不正常、COD超标的可能原因?

回答:

如果废水成分有大幅变化的话,微生物会有不适应,所以会出现你的问题。待微生物种群适应后即可恢复。目前可以适当提高暴气,促进微生物适应新废水。

问题50:

接触氧化池曝气停后,水很浑,把膜动一下就会有很多细小的污泥涌出来2沉池出水浑浊啊是不是污泥老化了还是什么原因?

回答:

一般情况下,接触氧化池没有回流的话,不会存在活性污泥的,如果有回流,则会出现膜泥共生,如果控制参数得当,在二沉池也是可以得到良好沉降的,出现你说的情况,要看看是否曝气过度,进水冲击造成的。

问题51:

1、消泡剂对细菌活性影响大吗?

2、制药废水采用接触氧化法处理,接触氧化池停留多长时间比较合适?

回答:

1、通常为了消泡,消泡剂投加不多的,所以就水量来说,不会对生物膜造成大的影响。稀释流出也是比较快的。

2、就停留时间而言,纯粹的生物接触氧化池,不存在停留时间概念,而是负荷的问题,也就是说现有生物膜量的情况下,可以承受多大的进水污染物。就废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主要取决于处理效率,如果水量大、进水浓度高,则停留时间短,处理效果差。

问题52:

工艺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请问如何培养生物膜?可用的只有葡萄糖,复合肥如何快速培养生物膜?

回答:

1、如要加快,可先接种活性污泥,待泥转移到膜上则会加快培养,至于投加葡萄糖的话,可以逐渐提交投加量,一开始不要太多,包括进水量。

2、还是要根据调试计划(比如距离交差是多少天?)来确定每天的调试内容,这样把握更大。

3、其中,初期曝气不要过度,否则生物膜刚生长时很脆弱,容易剥落而不利于培养。出了葡萄糖这类碳源外,还要看看氮磷是否缺少,如果缺少也要追加的。

问题53:

低负荷下一般怎样运行好啊,间断曝气吗,项目是北方的,采用的是接触氧化法,DO有些高,在4左右,水温在17度上下,进水负荷在400左右,因为是个改造工程,原来的调节池有些小,白天的时候几乎都是设计的两倍进水,晚上不进水,现在出水有些高,请问怎么运行好一些呢?

回答:

曝气太高的话,需要减低的。不进水时,曝气可以不开,或者3小时开10分钟。看看仅仅白天进水时的负荷如何?如果高的话,可以延长进水时间来降低进水负荷。

问题54:

今天测试了一下接触氧化池溶解氧,进水端有的在1mg/L,有的3mg/L左右,出水口溶解氧为4.7mg/L左右,调节池进水cod为2875,氨氮3.7,pH4.51;厌氧出水cod为974,氨氮2.8,pH5.14,好氧出水cod290,氨氮未检出,ph6.9。1、为什么出水端的泡沫和进水端、中端的泡沫完全不一样呢?一个泡沫较大,堆积高;一个小而绵实,堆积不高?2、提高生物量,降低负荷的办法就是减少进水,曝气量需要变化不呢?3、在负荷高的情况下,污泥是不是就不会老化了呢?4、为什么好氧池的ph比厌氧池的还高呢?5、营养不足会不会导致泡沫的产生?

回答:

1、有了微生物后粘度加大,所以泡沫大,进水时还没有充分混合微生物。

2、曝气量如果你的微生物浓度还可以的话,维持即可。

3、是的•

4、厌氧池会产酸综合所致。

5、无直接联系

问题55:

我厂是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进期进水COD:380左右;BOD:150;TN:65;NH3-N:50;TP:7(进水氮磷值相对较高)。出水COD:30,BOD:10;TN:50;NH3-N:40;TP:0.8。经检测,系统内的污泥浓度2500mg/l左右,SV30:9-12%;DO值从进水端到出水端梯次在0.7-4.5mg/l之间,进水量也不大,只有设计值的一半。按理说来应该有足够的硝化时间和硝化所需的溶解量,为什么氨氮的去除率还是哪么低?在通过做SV30试验观察污泥有无老化时,对上清液中悬浮污泥的的观测时期是在沉降的过程中还是30分钟沉降完毕时?高污泥负荷和污泥老化现象有无并存的可能?我是否有必要提升污泥浓度来降低污泥负荷从而保证良好的硝化?

回答:

1、去除率确实低,你给的数据还缺PH值和温度,如果PH值过低的话,硝化也会被抑制。

2、是在沉降30分钟后观察、

3、不会并存

4、除PH值影响,以及工业废水流入的话,可以考虑提高污泥浓度来间接降低污泥负荷。问题56:

我厂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属于泥膜混生的方式。SV30沉降试验时,污泥结团和沉降都很迅速,但上清液中有细小泥屑悬浮,静止2-3小时后污泥整体上浮。二沉池水表也有浮泥出现,导致近阶段出水N、P值都比较高。镜检有累枝虫(一滴片内有8-15个),轮虫(一滴片内有2-4条),钟虫(一滴片内有3-6条且单个存在个体瘦小),盾纤虫(一视野里有4-6个),吸管虫(一滴片内有2-5个),同时还有三种不认识的数目较多的细

菌,第一种体形象水蛭,透明,柔软,活动迅速,爬行(游动)于菌胶团,一滴片内有10-20条;第二种体形与第一种相似,个头是第一种的2-3倍,身体上有黑色斑点,柔软,头部一条有与体长相等的吸管(纤毛?)活动迅速,爬行(游动)于菌胶团表面,一滴片内有8-15条;第三种形状扁平,象鸭舌帽,透明,柔软,个头是盾纤虫的4倍大小,爬行(游动)于菌胶团表面,一滴片内有20-40只,此虫占优势时盾纤虫数量就会减少。在高倍数下还能看到不少个体很细小但数量很多的微生物。签于以上情况,SV30试验污泥上浮的原因,以及镜检中污泥存在的问题。生物的名字和指示作用?

回答:

污泥上浮是你的污泥沉降后由于缺氧导致反硝化发生,产生的气泡就把污泥带起来了。生物相,你看到的不认识的多半是中间性活性污泥类生物(多半是污泥恶化过程或好转过程中出现),如漫游虫,卑怯管叶虫等。

问题57:

请问下接触氧化池内长田螺是什么原因,4个池子联通的,就其中两个池子长,长的特别多。现在的溶解氧在2左右,出现这种情况是在我们开了内回流的时候出现的,以前没开,因为缺氧、厌氧的停留时间17个小时,太长了且没有推流器,担心污泥回不来。现在整个池子都是黑色,一个多星期了也没见好转?

回答:

还是看进出水污染物去除率,如果没有问题,田螺什么的不用在意,通常有这些出现,水质不会差的。

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生物膜法

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生 物膜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生物膜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生物膜法的微生物学特征和工艺特征 2)掌握高负荷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以及生物转盘三 相传质和工艺运行特点。 3)掌握生物接触氧化特点及其工艺设计 第一节概述 生物膜——是使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一类的微生物和原生动 物、后生动物、藻类、真菌一类的真核微生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 生长繁殖,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 生物膜法:污水经过从前往后具有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从 表至里具好氧→兼氧→厌氧的生物处理系统而得到净化的生物处理技 术。 一、生物构造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 1 生物膜的构造特征 生物膜(好氧层+兼氧层+厌氧层) Array+附着水层(高亲水性)。 2 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1)微生物:沿水流方向为细菌—— 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食物链 或生态系统。具体生物以菌胶团 为主、辅以球衣菌、藻类等,含

有大量固着型纤毛虫(钟虫、等枝虫、独缩虫等)和游泳型纤毛虫(楯纤虫、豆形虫、斜管虫等),它们起到了污染物净化和清除池内生物(防堵塞)作用。 2) 污染物:重→轻(相当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 3) 供氧:借助流动水层厚薄变化以及气水逆向流动,向生物膜表面供 氧。 4) 传质与降解:有机物降解主要是在好氧层进行,部分难降解有机物经 兼氧层和厌氧层分解,分解后产生的H 2S ,NH 3等以及代谢产物由内向外传递而进入空气中,好氧层形成的NO 3--N 、NO 2--N 等经厌氧层发生反硝化,产生的N2也向外而散入大气中。 5) 生物膜更新:经水力冲刷,使膜表面不断更新(DO 及污染物),维持 生物活性(老化膜固着不紧)。 二、生物膜的主要特征 1 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1) 参与净化反应微生物多样化; 2) 食物链长,污泥产率低; 3) 能够存活世代较长的微生物; 4) 可分段运行,形成优势微生物种群,提高降解能力。 2 工艺方面的特征 1) 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适应性; 2) 污泥沉降性能好,宜于固液分离; 3) 能处理低浓度污水;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培菌方法: 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μ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oC,适宜温度为15-35o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4)酸碱度:一般PH为6-9。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10.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2、培菌法:?(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

正常期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4)工业废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业废水,如罐头食品、豆制品、肉类加工废水,可直接培菌;另一类工业废水,营养成分尚全,但浓度不够,需补充营养物,以加快培养进程。所加营养物品常有:淀粉浆料、食堂米泔水、面汤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体情况应按不同水质而定。 (5)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培菌: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将工业废水逐步引入,逐步驯化的方式进行。?(6)直接引进种菌种培菌:有些特殊水质菌种难于培养,还可利用当地科研力量,利用专业的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培养菌种后再接种培养,如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专门好氧菌。此法,投资大,周期长,只有特殊情况才用。 3、驯化:在培菌阶段后期,将生活污水和外加营养物量,逐渐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泉州师范学院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指导老师:黄初龙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09级环境工程与管理 学号:090905001 姓名:刘姣

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膜法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是与活性污泥法并行的一种好氧型生物污水处理方法,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的二级处理中,也是污水处理的关键环节。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具有一些特有优势,比如无需污泥回流,运行管理容易,无污泥膨胀问题,易于微生物生存,运行稳定等。文中简单介绍了生物膜法对磷、氮及一些重金属去除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 Abstract:Biofilm and activated sludge is a parallel-ty pe aerobic bi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s,in the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They widely used in the secondary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and urban sewage treatment,and these methods are the key link in sewage treatment.Compared with the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biofilm has some unique advantages.For example,no sludge return,easy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no sludge expansion,ease of microbial survival,run stable,etc.The paper describes simply biofilm research on the removal of phosphorus,nitrogen and some heavy metals. Key words:B iofilm treatment;sewage treatment;activated sludge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淡水资源紧缺迫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显得尤其重要。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含量增加,有机成分复杂,传统的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已无法紧随步伐,处理效果不佳,为此,在新型填料的不断开发和完善基础上,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借其处理效率高、剩余污泥产泥量少、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得到快速发,在污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膜可认为是由一种或是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并附着在一种载体表面上进行生长发育[1—2]。 1 生物膜法概述 1.1生物膜法的净水机理 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来去除废水中各种有机物的处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前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为微污染水源,原水受到生活性有机污染,水中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在常规处理工艺上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是无疑是提高水质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生物膜法有机污染生物转盘生物反应器 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水处理中的运用领域主要有:市政给水中的微污染水体水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以及CODMn等指标;市政污水处理中采用生物膜法去除水体中COD、BOD、氨氮等污染物,降低出水中N、P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元素;以及对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生物膜法技术在市政给水处理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为微污染水源,原水受到生活性有机污染,水中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对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常规项目测定分析表明,浊度的去除主要是靠常规处理工艺,而对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生化需氧量的去除必须靠生物作用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在常规处理工艺上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是无疑是提高水质的最佳选择。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生物预处理工艺因其在处理有机污染物、氨氮、色、嗅、味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总体上都处于以去除氨氮、BOD5、CODCr等有机物综合指标为代表的污染质的阶段。 用于市政给水处理中生物预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过滤反应器、生物滤塔、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生物转盘反应器、生物流化床以及土地处理系统等。其中以生物过滤反应器中的生物陶粒滤池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最为常用。前者有一定的机械过滤能力适合处理较低浓度或低温原水,后者则因为填料空隙率大,不易堵塞,适合处理较高浓度的微污染原水。 国内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滦河以及黄河水处理后表明该法对多项主要水质指标均有良好去除效果,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为10-25%,氨氮去除率为40-70%,藻类去除率为15-30%。 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这一生物膜法处理工艺中,颗粒活性炭是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形成的微生物膜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进一步降解在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富集的有机物,从而降低了活性炭的吸附饱和度,延长了其使用寿命。70年代中期,德国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的研究发现,与单纯的活性炭吸附比较,活性炭的再生周期延长4~6倍。其后,欧洲的许多现代化水厂逐步推广使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对微污染水源的深度净化工艺。 在“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饮用水微污染净化技术”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将取得的重要成果中的生物预处理技术成果成功运用于工程实践。其中位于深圳水库库尾,设计处理规模400万m3/d的广东省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的预处理工程。源水经沉砂区、粗、细隔栅后,进入采用YDT弹性立体填料的生物处理池,水力停留时间55min.填料接触时间40min.,气水比1:1。自1998年12月试运行以来,通过工艺启动过程的自然接种,培养驯化,使填料挂膜,形成系统的生物硝化能力,并使氨氮去除率和硝酸盐氮生成率趋于稳定。试运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适合于处理东深微污染源水,对氨氮的处理效果显著。氨氮去除率在75%以

ao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介绍

A/O生物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介绍 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操作简单,运转费用低,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是目前较为成熟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能有效地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1、工艺流程 见下图: 经处理后的餐饮污水 2、工艺说明 污水由排水系统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站的格栅井,去除颗粒杂物后,进入调节池,进行均质均量,调节池中设置预曝气系统,再经液位控制仪传递信号,由提升泵送至初沉池沉淀,废水自流至A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酸化水解和硝化反硝化,降低有机物浓度,去除部分氨氮,然后入流O级生物接触氧化池进行好氧生化反应,在此绝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通过生物氧化、吸附得以降解,出水自流至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后,沉淀池上清液流入消毒池,经投加氯片接触溶解,杀灭水中有害菌种后达标外排。 由格栅截留下的杂物定期装入小车倾倒至垃圾场,二沉池中的污泥部分回流至A级生物处理池,另一部分污泥至污泥池进行污泥消化后定期抽吸外运,污泥池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再处理。 3、工艺设施 (1)格栅井 设置目的: 在生活污水进入调节池前设置一道格栅,用以去除生活污水中的软性缠绕物、较大固颗粒杂物及飘浮物,从而保护后续工作水泵使用寿命并降低系统处理工作负荷。 设置特点: 格栅井设置钢筋砼结构,格栅采用手动机械框式。 (2)调节池 设置目的: 生活污水经格栅处理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水质的调节均化,保证后续生化处理系统水量、水质的均衡、稳定,并设置预曝气系统,用于充氧搅拌,以防止污水中悬浮颗粒沉淀而发臭,又对污水中有机物起到一定的降解功效,提高整个系统的抗冲击性能和处理效果。 设计特点:

调节池设计为钢筋砼结构。 (3)调节池提升水泵 设置目的: 调节池内设置潜污泵,经均量,均质的污水提升至后级处理。 设计特点: 潜污泵设置二台,液位控制,水泵采用无堵塞撕裂杂物泵。 (4)沉淀池 设置目的: 进行固液分离去除生化池中剥落下来的生物膜和悬浮污泥,使污水真正净化。 设计特点: 设计为竖流式沉淀池,其污泥降解效果好。 采用三角堰出水,使出水效果稳定。 污泥采用气提法定时排泥至污泥池,并设污泥气提回流装置,部分污泥回流至A级生物处理池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也减少了污泥的生成,也利于污水中氨氮的去除。 该池设计为A3钢结构。 (5)A级生物处理池(缺氧池) 设置目的: 将污水进一步混合,充分利用池内高效生物弹性填料作为细菌载体,靠兼氧微生物将污水中难溶解有机物转化为可溶解性有机物,将大分子有机物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以利于后道O级生物处理池进一步氧化分解,同时通过回流的硝炭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可进行部分硝化和反硝化,去除氨氮。 设计特点: 内置高效生物弹性填料,又具有水解酸化功能,同时可调节成为O级生物氧化池,以增加生化停留时间,提高处理效率。 该池设计为A3钢结构。 (6)O级生物处理池(生物接触氧化池) 设置目的: 该池为本污水处理的核心部分,分二段,前一段在较高的有机负荷下,通过附着于填料上的大量不同种属的微生物群落共同参与下的生化降解和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各种有机物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后段在有机负荷较低的情况下,通过硝化菌的作用,在氧量充足的条件下降解污水中的氨氮,同时也使污水中的COD值降低到更低的水平,使污水得以净化。 设计特点: 该池由池体、填料、布水装置和充氧曝气系统等部分组成。 该池以生物膜法为主,兼有活性污泥法的特点。 池中填料采用弹性立体组合填料,该填料具有比表面积大,使用寿命长,易挂膜耐腐蚀不结团堵塞。填料在水中自由舒展,对水中气泡作多层次切割,更相对增加了曝气效果,填料成笼式安装,拆卸、检修方便。 该池分二级,使水质降解成梯度,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同时设计采用相应导流紊流措施,使整体设计更趋合理化。 池中曝气管路选用优质ABS管,耐腐蚀。不堵塞,氧利用率高。 该池设计为A3钢结构。 (7)沉淀池 设置目的: 进行固液分离去除生化池中剥落下来的生物膜和悬浮污泥,使污水真正净化。 设计特点: 设计为竖流式沉淀池,其污泥降解效果好。

污水处理中各类生物处理法的比较

污水处理中各类生物处理法的比较 1.1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 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发展很快,类别也很多,在生物处理法中,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1.1.1活性污泥法 应用于城市污水厂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三个系列:①氧化沟系列; ②A2/O系列;③SBR系列。 各个系列不断地发展、改进,形成了目前比较典型的工艺有:CARROUSEL-2000氧化沟工艺、双沟式DE氧化沟工艺、三沟式T型氧化沟工艺、ORBAL氧化沟工艺、A2/O微孔曝气氧化沟工艺、A/O工艺、改良A2/O工艺、UCT工艺、改良UCT工艺、倒置A2/O工艺、CAST工艺、SBR工艺、CASS工艺、MSBR工艺等。 1、氧化沟工艺系列 目前在国内外较为流行的氧化沟有:卡罗塞尔氧化沟、奥伯尔氧化沟、双沟式氧化沟、三沟式氧化沟、A/A/O微孔曝气氧化沟。 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改进型,具有除磷脱氮功能,其曝气池为封闭的沟渠,废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其中不断循环流动,因此氧化沟又名“连续循环曝气法”。过去由于其曝气装置动力小,使池深及充氧能力受到限制,导致占地面积大,土建费用高,使其推广及运用受到影响。近十年来由于曝气装置的不断改进、完善及池形的合理设计,弥补了氧化沟过去的缺点。 1)卡罗塞尔氧化沟 卡罗塞尔氧化沟是荷兰DHV公司开发的。该工艺在曝气渠道端部装有低速表面曝气机。在曝气渠内用隔板分格,构成连续渠道。表曝机把水流推向曝气区,水流连续经过几个曝气区后经堰口排出。为了保证沟中流速,曝气渠的几何尺寸和表曝机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DHV公司往往要通过水力模型才能确定工程设计。最近DHV公司又开发了卡罗塞尔2000型,把厌氧/缺氧/好氧与氧化沟循环式曝气渠巧妙的结合起来,改变了原调节性差,除磷脱氮效果低的缺点,但水力设计更为复杂。卡鲁塞尔氧化沟的缺点是池深较浅,一般为4.0m,占地面积大,土建费用高。也有将卡罗塞尔氧化沟池深设计为6m或更深的情况,但需采用潜水推流器提供额外动力。

污水处理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池

污水处理生物膜法-生物接触氧化池 一、概述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的实质之一是在池内充填填料,已充氧的污水将填料浸没全部,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而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通过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因此,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又称为淹没式曝气生物滤池。 二、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 接触氧化池是由池体、填料及支架、曝气装置、进出水装置以及排泥管道等部件所组成。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示意图见图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构造示意图 (一)池体 池体的作用除了进行净化污水外,还要考虑填料,布水、布气等设施的安装。当池体容积较小时可采用圆形钢结构,池体容积较大时可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池体的平面尺寸以满足布水、布气均匀,填料安装、维护管理方便为准。池体的底壁须有支承填料的框架和进水进气管的支座。池体厚度根据池的结构强度要求来计算。高度则由填料、布水布气层、稳定水层以及超高的高度来计算。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充氧设备的供气压力或提升高度。各部位的尺寸一般为:池内填料高度为3.0~3.5m;底部布气层高为 0.6~0.7m;顶部稳定水层0.5~0.6m,总高度约为4.5~5.0m。 (二)填料 1.填料的要求 填料是生物膜的载体,所以也称之为载体。填料是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关键部位,它直接影响处理效果,同时,它的费用在接触氧化系统的建设费用中占的比重较大,约占55%~60%;同时载体填料直接关系到接触氧化法的经济效果,所以选定适宜的填料是具有经济和技术意义的。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对填料的要求如下: (1)在水力特性方面,比表面积大、空隙率高、水流通畅、阻力小、流速均一; (2)要求形状规则、尺寸均一,表面粗糙度较大;填料表面电位高,附着性强; (3)化学与生物稳定性较强,经久耐用,不溶出有害物质,不导致产生二次污染; (4)在经济方面要考虑货源、价格,也要考虑便于运输与安装等。 2. 填料类型 填料可分为悬挂式填料、悬浮式填料和固形块状填料三种类型。 (1)悬挂式填料 悬挂式填料有四个品种,分别为半软性填料、组合填料、软性填料和弹性立体填料; (2)悬浮式填料 常用的有空心柱状、空心球状、外形呈笼架、内装丝形或条形编织物以及海绵块状的软性悬浮式填料; (3)固形块状填料 固形块状填料主要有蜂窝直管形块状填料和立体波纹块状填料两种。目前常采用的填料是聚氯乙烯塑料、聚丙烯塑料、环氧玻璃钢等做成的蜂窝状和波纹板状填料。近年来国内外都进行纤维状填料的研究,纤维状填料是用尼龙、维纶、晴纶、涤沦等化学纤维编结成束,呈绳状连接。为安装检修方便,填料常以料框组装,带框放入池中。当需要清洗检修时,可逐框轮替取出,池子无需停止工作。 3. 填料的性能 目前国内常用的填料有:整体型、悬浮型和悬挂型,其技术性能见下表。

城市污水生物处理

城市生活污水生物处理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除去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方法,亦称废水生物处理法,简称废水生物法,分需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两种。需氧生物处理法是利用需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废水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的方法。 生活污水中的典型有机物是碳水化合物、合成洗涤剂、脂肪、蛋白质及其分解产物如尿素、甘氨酸、脂肪酸等。这些有机物可按生物体系中所含元素量的多寡顺序表示为COHNS。在废水需氧生物处理中全部反应可用以下两式表示:微生物细胞+COHNS+O2—→较多的细胞+CO2+H2O+NH3 生物体系中这些反应有赖于生物体系中的酶来加速。酶按其催化反应分为:氧化还原酶:在细胞内催化有机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电子转移,使其与氧化合或脱氢。可分为氧化酶和还原酶。氧化酶可活化分子氧,作为受氢体而形成水或过氧化氢。还原酶包括各种脱氢酶,可活化基质上的氢,并由辅酶将氢传给被还原的物质,使基质氧化,受氢体还原。水解酶:对有机物的加水分解反应起催化作用。水解反应是在细胞外产生的最基本的反应,能将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使之易于透过细胞壁。如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将复杂的多糖分解为单糖等。此外还有脱氨基、脱羧基、磷酸化和脱磷酸等酶。 许多酶只有在一些称为辅酶和活化剂的特殊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催化反应,钾、钙、镁、锌、钴、锰、氯化物、磷酸盐离子在许多种酶的催化反应中是不可缺少的辅酶或活化剂。在需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降解,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的有机物分子降解为构成单元——单糖、氨基酸或甘油和脂肪酸。在第二阶段中,第一阶段的产物部分地被氧化为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二氧化碳、水、乙酰基辅酶A、α-酮戊二酸(或称α-氧化戊二酸)和草醋酸(又称草酰乙酸)。第三阶段(即三羧酸循环,是有机物氧化的最终阶段)是乙酰基辅酶A、α-酮戊二酸和草醋酸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在氧化降解的各个阶段,都释放出一定的能量。 在有机物降解的同时,还发生微生物原生质的合成反应。在第一阶段中由 被作用物分解成的构成单元可以合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再进一步合成细胞原生质。合成能量是微生物在有机物的氧化过程中获得的。 厌氧生物处理法: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的沉淀污泥,因而又称污泥消化,也用于处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这种方法是在厌氧细菌或兼性细菌的作用下将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最后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是有经济价值的能源。中国大量建设的沼气池就是具体应用这种方法的典型实例。消化后的污泥比原生污泥容易脱水,所含致病菌大大减少,臭味显著减弱,肥分变成速效的,体积缩小,易于处置。 城市污水沉淀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完全厌氧消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污泥中的固态有机化合物借助于从厌氧菌分泌出的细胞外水解酶得到溶解,并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中进行代谢的生化反应。在水解酶的催化下,将复杂的多糖类水解为单糖类,将蛋白质水解为缩氨酸和氨基酸,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第二阶段是在产酸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的产物进一步降解为比

生物膜法在市政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对采用生物膜法进行市政给水污水以及污水厂二级出水的处理进行综述。表明采用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处理及污水回用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尤其是在对处理微污染水体中运用前景看好。关键词:生物膜市政污水处理市政给水处理微污染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市政水处理中的运用领域主要有:市政给水中的微污染水体水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以及CODMn等指标;市政污水处理中采用生物膜法去除水体中COD、BOD、氨氮等污染物,降低出水中N、P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元素;以及对污水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有限的水资源。生物膜法技术在市政给水处理中的运用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饮用水水源为微污染水源,原水受到生活性有机污染,水中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对各常规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常规项目测定分析表明,浊度的去除主要是靠常规处理工艺,而对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生化需氧量的去除必须靠生物作用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为满足日益提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在常规处理工艺上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是无疑是提高水质的最佳选择。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生物预处理工艺因其在处理有机污染物、氨氮、色、嗅、味等方面的特点及其经济上的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总体上都处于以去除氨氮、BOD5、CODCr等有机物综合指标为代表的污染质的阶段。用于市政给水处理中生物预处理工艺主要有:生物过滤反应器、生物滤塔、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生物转盘反应器、生物流化床以及土地处理系统等[1]。其中以生物过滤反应器中的生物陶粒滤池与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最为常用。前者有一定的机械过滤能力适合处理较低浓度或低温原水,后者则因为填料空隙率大,不易堵塞,适合处理较高浓度的微污染原水。国内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对滦河以及黄河水处理后表明该法对多项主要水质指标均有良好去除效果,高锰酸钾指数去除率为10-25%,氨氮去除率为40-70%,藻类去除率为15-30%[2]。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这一生物膜法处理工艺中,颗粒活性炭是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形成的微生物膜通过生物降解作用,可进一步降解在活性炭表面及微孔富集的有机物,从而降低了活性炭的吸附饱和度,延长了其使用寿命。70年代中期,德国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的研究发现,与单纯的活性炭吸附比较,活性炭的再生周期延长4~6倍[3]。其后,欧洲的许多现代化水厂逐步推广使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对微污染水源的深度净化工艺。 [!--empirenews.page--]在“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饮用水微污染净化技术”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将取得的重要成果中的生物预处理技术成果成功运用于工程实践。其中位于深圳水库库尾,设计处理规模400万m3/d的广东省东深源水生物硝化工程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的预处理工程[4]。源水经沉砂区、粗、细隔栅后,进入采用YDT弹性立体填料的生物处理池,水力停留时间55min.填料接触时间40min.,气水比1:1。自1998年12月试运行以来,通过工艺启动过程的自然接种,培养驯化,使填料挂膜,形成系统的生物硝化能力,并使氨氮去除率和硝酸盐氮生成率趋于稳定。试运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适合于处理东深微污染源水,对氨氮的处理效果显著。氨氮去除率在75%以上。同时,增加了深圳水库水体的溶解氧,提高了水库的自净能力,改善了东深源水供水水质。[5]市政污水处理中生物膜法技术运用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用在市政污水处理主要有滴滤池(TF)、生物接触转盘(RBC)、淹没式附着生长生物反应器(SAGB)等主要形式[6]。滴滤池是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领域最早运用的形式。早在1889年就进行了砂砾处理废水的试验。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在英国进行了研究。并于20世纪前半叶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大规模应用。之后人们趋向采用经济型操作性更好的活性污泥法。但是随着新介质、工艺构造以及对生物膜过程的理解增加,导致了滴滤池再次大规模应用[7]。目前滴滤池常与其他的污水处理工艺一起运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如滴滤池与活性污泥组合工艺(TF/AS工艺),滴滤池与活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TF/ABF工艺)[8]。

物化法、化学法、生物法对含油废水的处理

物化法、化学法、生物法对含油废水的处 理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化工,金属工业,机械工业,食品加工等行业也在快速发展,进而产生了大量的含油废水。据统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00~1000 万t 油类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1],它已严重影响,破坏了环境,并且危害人体健康。含油废水是一种量大面广且危害严重的工业废水,具有COD,BOD 值高,有一定的气味和色度,易燃,易氧化分解,难溶于水的特点。 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根据其成分以及作用原理一般可以分为:物化法、化学法、生物法,但各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几种方法联合分级使用,从而实现良好的除油效果。文章主要从物化法、化学法、生物法三方面介绍了含油废水的处理。 1.1 物理化学法 1.1.1气浮法 气浮法是向废水中通入空气,利用油珠粘附于高度分散的微气泡后使浮力增大,进而上浮速度提高近千倍,因此油水分离效率很高。它可用于水中固体与固体、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乃至溶质中离子的分离[2]。 同时混凝剂的加入对气浮法处理含油废水的效率也有影响。魏飞等[3]采用溶气气浮模拟装置,研究了混凝剂投加量对除油效率的影响,指出在pH=8.0,溶气压力为0.30 MPa,溶气水流量为80 L/h的条件下,随着混凝剂的增加,除油率呈先升后降趋势。投药量在50~70 mg/L时,除油率最高且稳定。 此外,将气浮法与磁分离工艺联合起来处理含油废水以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杨瑞洪等[4]采用气浮—磁分离工艺处理某石化企业含油废水,其中气浮单元作为预处理主要用于去除分散油和部分乳化油,磁分离单元作为深度处理去除乳化油和部分溶解油,结果表明,此种方法除油率高,除油效果显著稳定。 1.1.2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对含油废水中的溶解油及其它溶解性有机物进行表面吸附。活性炭是最常用的吸附剂,其吸附能力强但成本高,再生困难,加之吸附有限,限制了其应用[5],因此寻求合适的吸附剂成为目前迫待解决的问题。 连少伟等[6]将ST粉煤灰改性后处理含油废水,结果表明,改性粉煤灰用量为100 g/L、

污水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法

污水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法 环境10-2 郑兴14 摘要:研究污水的微生物处理就是研究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盐类及重金属等物质去处的微生物学原理及其规律,并加以实际应用的一门科学。通过人为的创造适于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使之大量繁殖,以提高其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效率。它则作为末端处理装置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废水处理中。与物理法、化学法相比,微生物处理法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并可实现无害化、资源化,所以长期以来始终占重要位置。 关键词:污水处理生物处理活性污泥生物膜法效率 正文 一生物处理法的分类 1好氧生物处理2 活性污泥3 普通活性污泥法3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4 接触稳定法5氧化沟6 SBR 7生物膜法8普通生物滤池9 生物转盘10生物接触氧化法11厌氧生物处理法12 厌氧滤器工艺 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生物代谢以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微生物利用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为底物进行好氧代谢,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逐级释放能量,最终以低能位的无机物稳定下来,达到无害化的要求,以便返回自然环境或进一步处理。污水处理工程中,好氧生物处理法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

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一种处理污水的好氧生物方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方法的统称。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作为介质的滤料表面,生长成为一层由微生物构成的膜。污水与之接触后,其中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被生物膜吸附,进而被为什么氧化分解,转化为H2O、CO2、NH3和微生物细胞质,污水得以净化。生物膜法通常无需曝气,微生物所需氧气直接来自大气。 二常用的两种方法: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发 1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 溶解氧——溶解氧浓度以不低于2mg/L为宜(2—4mg/L)。 水温——维持在15~25摄氏度,低于5摄氏度微生物生长缓慢。 营养料——细菌的化学组成实验式为C5H7O2N,霉菌为C10H17O6原生动物为C7H14O3N,所以在培养微生物时,可按菌体的主要成分比例供给营养。微生物赖以生活的主要外界营养为碳和氮,此外,还需要微量的钾,镁,铁,维生素等。碳源--异氧菌利用有机碳源,自氧菌利用无机碳源。 2活性污泥法工艺原理: 1)曝气池:作用:降解有机物(BOD5) 2) 二沉池:作用:泥水分离。 3) 曝气装置:作用于①充氧化②搅拌混合 4) 回流装置:作用:接种污泥

污废水处理试题--生物膜法共16页

污水处理工(生物膜法)试题分析 一、判断题 1、生物膜法的剩余污泥产量低,一般比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少1/4左右。(√) 2、在温度高的夏季,生物膜的活性受到抑制,处理效果受到影响;而在冬季水温低,生物处理效果最好。 (×) 3、经生物滤池处理后的污水不需再设二次沉淀池进一步处理,可直接排放。(×) 4、当采用生物转盘脱氮时,宜于采用较小的盘片间距。(×) 5、生物膜法的挂膜阶段初期,反应器内充氧量不需提高;对于生物转盘,盘片的转速可稍慢。(√) 6、生物滤池的布水器转速较慢时生物膜不受水间隔时间亦较长,致使膜量下降;相反,高额加水会使滤池 上层受纳营养过多,膜增长过快、过厚。(√) 7、生物膜法挂膜工作宣告结束的标志是,出水中亚硝酸下降,并出现大量硝酸盐。(√) 8、生物滤池处理难降解的有机废水,不需增加滤池的级数或采取出水回流等措施。(×) 9、生物转盘工艺的转盘分级越多,分级效果越好。(×) 10、污水的生物膜处理法与活性污泥法一样是一种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11、生物膜法不适用于处理高浓度难降解的工业废水。(×) 12、生物滤池处理出水回流的目的是为了接种生物膜。(×) 13、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相比,参与净化反应的微生物种类少。(×) 14、生物膜法中的食物链一般比活性污泥短。(×) 15、接触氧化法无需设置污泥回流系统,也不会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16、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与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生物处理技术,兼具两者的优点。(√) 17、污水的生物膜处理法是一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8、生物膜法处理污废水时,生物膜厚度介于1-3mm较为理想。(×) 19、生物膜法刚开始时需要有一个挂膜阶段。(√) 20、生物膜处理系统中,由于微生物数量较多,食物链较长,因此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该方法剩余污 泥产量较多。(×) 21、生物膜法处理系统中,微生物量比活性污泥法要高的多,因此对污水水质和水量的冲击负荷适应能力 强。(√) 22、生物膜一般由好氧层和厌氧层组成,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在厌氧层内完成。(×) 23、由于水力冲刷、膜生长及原生动物蠕动等作用,使生物膜不断的脱落,造成处理系统堵塞,因此应及 时采取措施防止生物膜脱落。(×) 24、生物接触氧化系统是一个液、固、气三相共存的体系,有利于氧的转移和吸收,适于微生物存活增值。 (√) 25、生物膜处理工艺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 26、生物接触氧化法同活性污泥法一样,也需要污泥回流装置。(√) 27、生物膜开始挂膜时,进水量应大于设计值,可按设计流量的120%-150%。(×) 28、生物膜处理系统中,填料或载体表面所覆盖的一种膜状生物污泥,即称为生物膜。(√) 29、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工艺遭到破坏时,恢复起来较快。(√) 30、生物膜法的生物固体停留时间SRT与水力停留时间HRT相关。(×) 二、选择题 1、塔式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可达到(D)m3(m2d)。 A.4~15; B.50~120;

微生物处理污水方法资料

1、流离生物床(FSBB) “流离”是近年出现的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填料为表面经过特殊处理的碎石球的集合体(流离球)。污水在流动中存在着球体外流速快,球体内流速慢的场所,污水中漂浮物集中在流速慢的地方产生流离。经过无数次流离作用,使污水中的固形物和有机物胶体与水分离。 填料:由聚乙烯外壳和填料组成,直径100mm。其中厌氧流离球填料使用化学改性火山岩,池内填充比例40%,粒径15mm~25mm;曝气流离球填料使用化学涂层的碎石块,池内填充比例70%,粒径12mm~20mm。 驯化:(1)驯化阶段:采用逐渐提高合成污水浓度的方式对种污泥进行预驯化,氨氮与COD 最终达到垃圾渗滤液进水水质浓度;(2)实际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阶段:垃圾渗滤液分别经过厌氧流离生化池、曝气流离生化池生化处理之后进入中间水池。 驯化具体步骤如下:取垃圾渗滤液和自来水一齐注入均质池,CODcr控制范围为1000~1200mg/L,搅拌机混合搅拌约30min。水泵启动,加入接种污泥,控制MLSS范围7800~9620mg/L。注满厌氧池和曝气池,控制MLSS为3560~4560mg/L。厌氧池面的水由进水泵送入十字形布水器,形成内循环搅拌,至CODcr值低于2000mg/L时,关闭进水泵。静置2h后再次启动进水泵,向厌氧池中注入约1/3进水量以及适量的种泥,同样由进水泵进行内循环。直至填料和从池底排放出的污泥呈现致密的橙黑色,至此厌氧流离生化池启动成功。启动回转式鼓风机对曝气池进行闷曝,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2~4mg/L间。检测CODcr低至500mg/L时,采用低负荷间歇法,通过进水泵向均质池中适当进水和接种污泥,日进水时间相对增长,直到填料上呈橙黄色膜,说明生物膜培养完成。此时,厌氧池和曝气池均停止接种污泥,按设计量20%的进水量持续向均质池输注垃圾渗滤液,检测CODcr低至500mg/L后,进水量提升至设计量的30%~40%,反复运作,直到达成设计处理量。再按同等比例增加进水浓度,直至到达垃圾

污水处理的各个生物处理法优缺点比较

污水处理的各个生物处理法优缺点比较2010/5/19/9:15来源:谷腾水网 生物法处理污水的技术分为:好氧处理技术、厌氧处理技术、自然净化处理技术. 1好氧处理: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 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法(ActivatedSludgeProcess)首先于20世初在英国出现,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该方法自1914年在英国曼切斯特市建成汗水试验厂以来,已有80多年的历史.目前,它已成为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的主体,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对冲击负荷适应能力差,易发生污泥膨胀,处理构筑物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高,管理复杂等.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和研究,在供氧方式,运转条件,反应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开发了多种活性污泥法新工艺,使得活性污泥法朝着高效,节能的方面发展.以下是活性污泥处理方法的新工艺: 氧化沟(OxidationDitch简称OD) 氧化沟是20世纪60年代初荷兰的pasveer首先研究开发的,第一座氧化沟污水处理厂是pasveer于1954年在荷兰的Voorshoten建造的.氧化沟是将曝气,沉淀和污泥稳定等处理过程集于一体,间歇运行,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形,经过50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处理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城市汗水和工业汗水的处理工程中. 氧化沟兼有完全混合式和推流式的特点,在控制适宜的条件下,沟内同时具有好氧区和缺氧共,可以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取得脱氮效果,同时使得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氧化沟以其流程简单,管理方便和良好的处理效果等优点正在我国不少工程项目中采用,近几十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氧化沟已以突破只适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局限.概括的讲氧化沟有单沟,双沟,三沟,多沟同心和多沟串连等多种布置互形式;有将二沉池与氧化沟分建或合建的;有连续进水或交替进水;有转刷曝气机,转盘曝气机或泵型,倒伞型表面曝气机进行充氧搅拌的氧化沟等等.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SBR工艺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ActivatedSludgeProcess,简写为SBR),又称为间歇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

生物膜法处理工业废水 摘要:目前化工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随之而来的化工污染状况也十分严重,化工废水成分复杂、水质水量变化大,随着国家对其处理达标要求越来越严格,其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生物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方法,实质是使细菌类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即生物膜。生物膜法是土壤自净过程的人工强化,主要去除废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同时对废水中的氨氮还具有一定的硝化能力。生物膜法在处理工业废水中有着广泛应用。 关键词:生物膜,废水,净化 生物膜法是属于好养生物处理的方法,它是将废水通过好氧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在载体填料上生长繁殖形成的生物膜,吸附和降解有机物,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根据装置的不同,生物膜法可分为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等四类。在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废水处理中,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接触氧化法。 一、生物膜法的机理 1、生物膜法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物膜法却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产中最早采用的生物膜法构筑物是以碎石为填料的滴滤池。碎石的比表面积小,能够为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表面积小,因而滴滤池的负荷不可能很大,使其占地面积较大,卫生状况也不好。 50年代,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以及塑料填料引入生物膜处理系统,使生物膜法出现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发展。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生物膜法设备。 20世纪70年代末,为强化生物膜法反应器中的传质,流化床系统被引人生物膜处理中,称为生物流化床。生物流化床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待点,又称为半生物膜和半悬浮生长系统。 2、生物膜法的基本流程 下图为生物膜法处理系统的基本流程:废水经初次沉淀池后进入生物膜反应器,废水在生物膜反应器中经需氧生物氧化去除有机物后,再通过二次沉淀池出水。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工业废水处理理论 一、工业废水(Industrial Wastewater)的含义和分类 定义:指工业企业各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和排放的废水。 包括:生产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两大类。 二、工业废水的分类、种类、指标 1分类 按行业的产品加工对象:冶金、造纸、纺织、印染等。 按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分:无机废水(电镀、矿物加工),有机废水(食品加工) 按废水中污染物的主要成分:酸性、碱性、含酚等 按处理难易程度和危害性分:易处理危害性小的废水,易生物降解无明显毒性的废水,难生物降解又有毒性的废水。 2工业废水造成环境污染的种类 1)含无毒物质的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的污染; 2)含有毒物质的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的污染; 3)含有大量不溶性悬浮物废水的污染; 4)含油废水产生的污染; 5)含高浊度和高色度废水产生的污染; 6)酸性和碱性废水产生的污染; 7)含有多种污染物质废水产生的污染; 8)含有氮、磷等工业废水产生的污染。 三、工业废水处理方法概述 1 工业废水的物理处理(Physical Treatment) 定义:应用物理作用没有改变废水成分的处理方法称为物理处理法; 操作单元(Operating Units):调节(Adjust)、离心分离(CentrifugalSeparation)、除油(Oil Elimination)、过滤(Filtration)等。 废水经过物理处理过程后并没有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本性,而仅使污染物和水分离。 2 工业废水的化学处理(Chemical Treatment) 定义:应用化学原理和化学作用将废水中的污染物成分转化为无害物质,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称为化学处理。 操作单元(Operating Units):中和( Neutralization)、化学沉淀( Chemical Precipitation)、药剂氧化还原(Chemical Oxidation Reduction)、臭氧氧化(Ozone Oxidation )、电解(Electrolysis)、光氧化法(Photo- Oxidation)等。 污染物在经过化学处理过程后改变了化学本性,处理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化学变化。 3工业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Physic-chemicalTreatment) 定义:废水中的污染物在处理过程中是通过相转移的变化而达到去除的目的的处理方法称为物理化学处理。 操作单元(Operating Units):混凝(Coagulation)、气浮(Floatation)、吸附(Adsorption)、离子交换(Ion Exchange)、电渗析(Electro-dialysis)、扩散渗析(Diffusion Dialysis)、反渗透(Reverse Osmosis)、超滤(Ultra Filtrate)等。 污染物在物化过程中可以不参与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直接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也可以经过化学反应后再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