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酶分析
同工酶诊断疾病的原理

同工酶诊断疾病的原理同工酶诊断疾病的原理可以简述为通过同工酶的表达差异来区分不同疾病或疾病的亚型。
同工酶是一种酶家族中具有相同催化功能但具有不同结构的酶。
同工酶通过催化特定的生物化学反应,它们的表达水平和分布可以受到基因表达调控、突变、环境因素或疾病状态的影响。
因此,同工酶的特征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标志。
同工酶诊断疾病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离纯化同工酶:首先需要从生物样品(如血液、尿液、细胞等)中分离和纯化出目标同工酶。
这通常包括均质化样品、离心、超滤、沉淀等步骤。
分离纯化后的同工酶可以进一步进行酶活性测量、分析纯化酶的特征及结构。
2. 酶活性测定:同工酶的活性测定是对其催化功能的定量分析。
酶活性的测量可以使用不同的底物和方法,包括比色法、融合酶活性法、放射自显影法等。
通过测定同工酶的活性,可以了解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活性变化,从而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3. 分子特征分析:同工酶的特征和分子结构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
例如,可以通过免疫印迹、质谱分析、结构拟合等技术来研究同工酶的序列、分子量、结构和翻译后修饰等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与常规检测方法对比,确定同工酶在疾病中的变化。
4. 定量和比较分析:通过定量和比较分析同工酶在不同疾病或疾病亚型中的表达水平和活性差异,可以为疾病诊断和分类提供依据。
这些分析包括比较不同疾病患者之间、疾病与正常人之间、不同亚型患者之间的同工酶表达和活性差异。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确定同工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趋势。
5. 生物标记物筛选和验证:同工酶作为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候选者需要经过大规模样本验证。
通过和其他临床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关联分析,验证同工酶在人群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此外,还需要解决同工酶的灵敏度、特异性、预测性以及临床应用等问题。
总结而言,同工酶诊断疾病的原理基于同工酶在疾病状态下的表达和活性差异。
通过分离纯化同工酶、酶活性测定、分子特征分析、定量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可以识别出同工酶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并作为疾病诊断的标志。
黑龙江省25份大豆品种的同工酶分析

文 章 编 号 :0 2 2 6 ( 0 1 1 — 0 1 0 1 0 - 7 7 2 1 ) 00 0 — 4
黑 龙 江省 大 豆 栽 培历 史 悠 久 , 不 同 的 生态 在 条件影 响下 , 豆 种 质 资 源 经 历 了长期 的 自然 演 大
析 。结 果 表 明 : 种 间 的 P D、 S S 品 O E T、OD 同 工 酶 酶 谱 在 酶 带 数 、 迁移 率 及 酶 活 性 等 方 面 均 较 相 似 , 时 存 在 同
一
定 的 差 异 。3种 同 工酶 共 分 离 出 2 3条 带 , 中 多 态性 条 带 1 其 3条 , 态性 比 率 为 5 . 2 ; 5个 品 种 间 的 相 多 6 5 2
液 即为 总酶 液 , 于 一8 ℃冰 箱 中保 存 备用 。 置 O 1 2 2 电 泳 聚 丙 烯 酰 胺 凝 胶 分 离 胶 浓 度 为 . . 7 O ( H 8 8 , 缩 胶 浓 度 为 4 ( H 6 8 , 极 . p . )浓 p .) 电
缓 冲液 为 T i一 氨 酸 缓 冲 液 ( H . ) 每槽 加 样 r 甘 s p 83 。 量 为 2 L, 中 总 酶 液 和 4 %蔗 糖 各 9 L, 酚 0 其 0 溴
价 值 的新种 质 , 展 东北 地 区 大 豆 品种 的遗 传 基 拓
础 , 可 有 效 地 指 导 该 地 区 大 豆 的 生 产 和 育 种 也 工作 。 同 工 酶 是 基 因 编 码 的 产 物 , 酶 谱 差 异 主 要 其 是 由决 定酶 蛋 白本身 的等 位基 因或 非 等位 基 因的
1 2 方 法 .
代 的遗传 差异 鉴定 , 遗传 多样 性研 究 、 在 物种 起 源 进化 等领 域有 广 泛 的 用 途[ ] 从 2 3 。 。 O世 纪 6 O年
关于同工酶的说法

关于同工酶的说法
同工酶是指在生物体内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由基因座位不同的酶,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或相同。
同工酶是基因多态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现象表明在不同个体或物种之间,酶的功能得到了维持,但基因序列发生了变异。
以下是有关同工酶的一些说明:
1.基本概念:同工酶的存在表明基因座位的差异,并不总是导致酶功能的显著改变。
它
们在生物学和进化研究中提供了一种了解物种或群体间遗传变异的方法。
2.催化活性相同:尽管同工酶的氨基酸序列可能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催化活性相同,即
能够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
这种相似性可能归因于功能上的保守性。
3.基因座位不同:不同的基因座位编码同工酶,这可能是由于基因重组、基因复制或其
他遗传机制导致的。
4.生物标记物:同工酶在生物学研究中常被用作种群遗传学、进化生态学和系统发育学
等领域的生物标记物。
5.电泳分析:通常,同工酶的研究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技术进行,通过观察酶的
迁移率差异来确定同工酶的存在和种类。
同工酶研究有助于揭示物种间的遗传关系、群体结构、环境适应性等信息。
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测序等方法逐渐取代了同工酶电泳在遗传研究中的地位。
同工酶检测方法

同工酶检测方法
同工酶检测方法是一种用于确定酶活性和酶的存在性的常用实验技术。
同工酶是指具有相似化学结构但在酶活性和功能上有差异的酶。
通过检测同工酶的存在和活性,我们可以了解酶的功能差异和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同工酶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凝胶电泳法:这是最常用的同工酶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将样品中的酶进行凝胶电泳分离,然后在凝胶上加入适当的底物和染色剂,可以观察到酶的活性带和相应的颜色变化。
根据活性带的位置和颜色变化,可以确定酶的存在和活性差异。
2. 免疫学方法:同工酶也可以通过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通过染色或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酶的存在和活性。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适用于复杂样品的检测。
3. 分子生物学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同工酶的检测也可以通过PCR、测序和基因表达等方法进行。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检测目标酶基因的序列差异或转录水平的变化,从而确定不同同工酶的存在和表达差异。
除了以上常用的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被应用于同工酶的检测,例如质谱分析、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生物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同工酶的存在和活性。
总之,同工酶检测方法在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样品类型选择使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同工酶的功能和生物学意义。
同工酶在临床上的意义

生物工程12 万晓佳同工酶(isozyme,isoenzyme)广义是指生物体内催化相同反应而分子结构不同的酶。
按照国际生化联合会(IUB)所属生化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则只把其中因编码基因不同而产生的多种分子结构的酶称为同工酶。
最典型的同工酶是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
同工酶的基因先转录成同工酶的信使核糖核酸,后者再转译产生组成同工酶的肽链,不同的肽链可以不聚合的单体形式存在,也可聚合成纯聚体或杂交体,从而形成同一种酶的不同结构形式。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在动、植物中,一种酶的同工酶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形成各组织特异的同工酶谱,叫做组织的多态性,体现各组织的特异功能。
大多数基因性同工酶由于对底物亲和力不同和受不同因素的调节,常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例如动物肝脏的碱性磷酸酯酶和肝脏的排泄功能有关,而肠粘膜的碱性磷酸酯酶却参与脂肪和钙、磷的吸收。
对LDH催化的可逆反应,心肌中富含的LDH1及LDH2在体内倾向于催化乳酸的脱氢,而骨骼肌中丰富的LDH4及LDH5则有利于丙酮酸还原而生成乳酸。
所以同工酶只是做相同的“工作”(即催化同一个反应),却不一定有相同的功能。
在医学方面,同工酶是研究癌瘤发生的重要手段,癌瘤组织的同工酶谱常发生胚胎化现象,即合成过多的胎儿型同工酶。
如果这些变化可反映到血清中,则可利用血清同工酶谱的改变来诊断癌瘤。
此外。
因同工酶谱有脏器特异性,故测定血清同工酶常可较特异地反映某一脏器的病变,如血清的LDH1(B4)或MB型肌酸激酶(CK-MB)增加是诊断心肌梗塞较特异的指标,较测定血清LDH或肌酸激酶(CK)总活力更为可靠。
目前,同工酶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同工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差异或细胞内的定位不同,使其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1)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差异的临床意义:因为存在组织差异,所以可根据其变化来推测受损的组织或器官。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经典有用)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实验原理(1)凝胶板由上、下两层胶组成,两层凝胶的孔径不同。
上层为大孔径的浓缩胶,下层为小孔径的分离胶。
(2)缓冲液离子组成及各层凝胶的pH不同。
本实验采用碱性系统。
电极缓冲液为pH8.3的Tris-甘氨酸缓冲液,浓缩胶为pH6.7的Tris-HCl缓冲液。
而分离胶为pH8.9的Tris-HCl缓冲液。
(3)在电场中形成不连续的电位梯度。
在这样一个不连续的系统里,存在三种物理效应,即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和浓缩效应。
在这三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待测物质被很好地分离开来。
下面以本实验要分离的小麦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为例,分别说明三种效应的作用:(1)电荷效应:各种酶蛋白按其所带电荷的种类及数量,在电场作用下向一定电极,以一定速度泳动。
(2)分子筛效应:分子量小,形状为球形的分子在电泳过程中受到阻力较小,移动较快;反之,分子量大、形状不规则的分子,电泳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移动较慢。
这种效应与凝胶过滤过程中的情况不同。
(3)浓缩效应:待分离样品中的各组分在浓缩胶中会被压缩成层,而使原来很稀的样品得到高度浓缩。
其原因如下:①由于两层凝胶孔径不同,酶蛋白向下移动到两层凝胶界面时,阻力突然加大,速度变慢。
使得在该界面处的待分离酶蛋白区带变窄,浓度升高。
②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虽然浓缩胶和分离胶用的都是Tris-HCl缓冲液,但上层浓缩胶为pH 6.7,下层分离胶为pH 8.9。
HCl是强电解质,不管在哪层胶中,HCl几乎都全部电离,Cl-布满整个胶板。
待分离的酶蛋白样品加在样品槽中,浸在pH8.3和Tris-甘氨酸缓冲液中。
电泳一开始,有效泳动率最大的Cl-迅速跑到最前边,成为快离子(前导离子)。
在pH6.7条件下解离度仅有0.1~1%的甘氨酸(pI = 6.0 )有效泳动率最低,跑在最后边,成为慢离子(尾随离子)。
这样,快离子和慢离子之间就形成了一个不断移动的界面。
在pH6.7条件下带有负电荷的酶蛋白,其有效泳动率介于快慢离子之间,被夹持分布于界面附近,逐渐形成一个区带。
同工酶检测原理

同工酶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特定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其原理基于同工酶的特异性反应。
同工酶是指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对于同一底物具有相同的催化活性,但其结构或电荷可能有所不同的酶。
同工酶的存在是由于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引起的。
同工酶检测的步骤如下:
1. 提取样品中的酶:首先,从待检测的样品中提取出目标酶。
2. 准备底物:选择适当的底物,该底物在酶的催化下会发生特定的反应。
3. 反应:将提取的酶与底物一起反应,使其发生催化作用。
4. 分离产物:通过某种方法(如电泳)将反应产物分离开来。
5. 可视化:使用某种染色剂或显色剂,将分离的产物可视化。
6. 分析结果:根据产物的分离情况和可视化结果,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酶,并确定其浓度。
同工酶检测的原理是基于同工酶的特异性反应。
由于同工酶的结构或电荷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它们对于特定底物的催化活性也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检测底物的反应产物,可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酶,并且可以根据产物的浓度来估计目标酶的浓度。
同工酶诊断疾病的原理有

同工酶诊断疾病的原理有同工酶是指在氨基酸序列相似度高的蛋白质之间的功能相似,但遗传分支差异较大的酶。
同工酶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以及参与许多重要的代谢途径,由于同工酶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具有不同的表达和分布模式,因此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以及评估预后等。
同工酶的诊断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同工酶的基本原理:同工酶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酶的结构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同工酶的氨基酸组成、结构和功能相似,但基因序列略有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某些不同的基因或突变产生的。
通过检测同工酶的活性、分布、表达模式等,可以间接反映相关基因或突变的存在与否。
2. 同工酶与疾病的关联:同工酶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和分布模式是受基因调控的结果。
许多疾病会引起同工酶的表达和活性的改变,或导致同工酶的缺失、丧失或突变。
因此,通过检测同工酶的异常变化,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功能异常或代谢异常。
3. 同工酶与代谢疾病的诊断:许多代谢疾病如肝功能异常、脑部疾病、骨骼肌疾病等都会导致同工酶的表达和活性的改变。
例如,肝脏疾病常常导致肝酶同功酶(AST、ALT等)的异常升高,脑部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则可导致乳酸脱氢酶(LD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等的活性降低。
通过检测相关同工酶的活性和表达水平,可以对代谢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4. 同工酶与肿瘤的诊断: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存在很大的代谢差异和功能异常,其中包括同工酶的异常表达和活性改变。
许多肿瘤特异性的同工酶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X)、鸟氨酸酶(CA)、碱性磷酸酶(ALP)等,其活性和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这些同工酶的活性和表达,可以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疾病评估以及治疗监测。
5. 同工酶的定量检测:同工酶的活性和表达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定量检测,包括电泳分离、免疫层析、荧光定量、质谱分析等。
其中,电泳分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锰胁迫下美洲商陆CAT, POD活性的变化以及同工酶谱分析专业:生物科学作者:范英姿指导老师:彭喜旭,王海华(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采用室内培养及生理指标测定方法,研究了不同锰胁迫水平(0.005,0.010,0.015 mol/L)下,美洲商陆幼苗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CAT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锰浓度的增加,美洲商陆幼苗中CAT活性呈一个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CAT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处理和对照中,CAT谱带均为一条,迁移率相同(Rf=0.41);CA T谱带亮度变化表明,第2d的10000 mmol/L CAT同工酶活性最强,而到第4d美洲商陆CA T活性降低,与CA T紫外光光度计测活性结果一致;POD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POD活性变化趋势与和CA T一致,提示在0.005~0.015 mol/L浓度范围的锰胁迫下,美洲商陆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增强,而0.015 mol/L时,美洲商陆活性氧清除能力下降。
关键词:锰胁迫;美洲商陆;CA T;POD;同工酶谱分析Manganese to deal with excessive land CAT, POD and changes in the activity of theisozyme spectrum analysisMajor:Life SciencesAuthor: Fan Yingzi Director: Peng Xixu, Wang Haihua(School of Life Scienc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Hunan)Abstract: Indoor cultivation and use of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of method to study the different stress levels of manganese (0.005,0.010,0.015 mol / L), Phytolacca americana seedlings in the catalase (CAT) activity, CAT and peroxidase (POD) Isozyme bands chan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manganese, Phytolacca americana seedlings in the CAT activity increased after the first was a decreasing trend, CAT isoenzyme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CAT are a band, the same rate of migration (Rf = 0.41); CAT bands brightness changes show that the first 2 d of 10000 mmol / L CAT isozyme of the strongest, and to the first American to land 4 d CAT activity decreased, and CAT ultraviolet spectrometer measurement of results are consistent; POD isoenzyme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showed that, POD activity of CAT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Tip in the 0.005 ~ 0.015 mol / L manganese concentration of the stress, the Inter-American to land the ability to enhance the removal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0.015 mol / L, Phytolacca americana active oxygen scavenging ability.Key words: manganese stress; Phytolacca americana; CAT; POD; isozyme spectrum analysis.前言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壤重金属污染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锰是人类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然而摄入过量的锰则引起锰中毒[1]。
锰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也引起人们的重视[2]。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中的锰,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因其不可降解,使治理土壤锰污染变得十分困难,至今尚无找到经济而有效的锰污染治理方法。
近年来,一些能够在地上部大量富集污染物的特殊植物—超积累植物Hyperaccumulator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3]。
利用超积累植物清除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的金属和类金属污染——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技术以其潜在的高效、廉价及其环境友好性获得了广泛关注[4],通过种植收割这种植物可有效地清除环境中的锰污染[5]。
近些年国内外关于锰毒及植物耐锰机理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锰毒是酸性土壤上限制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国内外针对锰毒及植物耐受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进展较为缓慢。
美洲商陆( Phytolacca acinosa Roxb) 属于美洲商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生物量大、生长快、地理分布广、适应性强的锰超积累植物,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可生长,朝鲜、日本、印度也有分布[6]。
伴随锰超富积植物—美洲商陆在中国的发现,对锰毒及植物耐性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将会对植物修复技术的开展产生理论和实践意义。
AOS的种类包括过氧化(H202)、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
H202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小分子,能够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运输。
在植物细胞内H2O2若不及时消除,除了其本身的毒性外,,还会与超氧阴离子通过HArber-Weiss反应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分子(如OH-) 。
植物中清除H202的抗氧化酶有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抗坏血酸-谷胱苷肽循环中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酶性抗氧化剂与非酶性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谷胱苷肽、半胱氨酸和维生素E 等协同作用,保持细胞内H202等AOS处于相对稳定的低水平状态。
但当植物处于胁迫时,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导致组织细胞内AOS水平升高。
资料表明,过量锰能够对植物产生锰胁迫效应。
锰胁迫下,植物产生和积累大量的活性氧(AOS)[7]。
过量锰作用下,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OD、CAT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一些研究,但均未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大豆试验中[8],在非致死的锰浓度下,POD、CAT活性随着锰浓度的增加而出现同步增长趋势,当锰达到一定浓度时,两者活性便开始下降,也就是说,POD、CAT的活性会随着锰浓度的升高而表现一定的峰值变化,最终POD、CAT活性达到阙值后开始下降,导致大量活性氧自由基产生,植物开始出现锰毒症状。
然而,在油菜试验中[9]却发现,在不断增加锰浓度的情况下,虽然POD活性和前述一样不断升高,但CAT活性却持续下降,两者呈相反的增长趋势。
美洲商陆属于美洲商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生物量大、生长快、地理分布广、适应性强的锰超积累植物,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生长,朝鲜日本印度也有分布。
草本植物在自然界的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生理生态机制,因而抗逆性强、分布极为广泛,经常成为锰尾矿废弃地的优势植物。
本实验通过对锰处理后的美洲商陆叶片的CAT,POD酶活性分析,研究锰胁迫下美洲商陆的生理变化,从而有利于揭示植物锰毒的生理机制以及为锰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提供资料。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美洲商陆种子,采自湘潭锰矿,本实验室保藏。
1.2试剂和仪器1.2.1主要化学试剂丙烯酰胺(ACR)、甲叉双丙烯酰胺(Bis)来自Merckschuchardt公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来自Serva公司,硫酸锰,抗坏血酸(ASA),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甘氨酸(Gly),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过硫酸铵(AP),乙二胺四乙酸(EDTA),联苯胺来自上海生化试剂公司,均为分析纯或生化试剂。
1.2.2主要仪器GL20A型全自动高速冷冻离心机(湖南湘仪),UV-1206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AB204-N 电子天平,DYY-Ⅲ型稳压稳流电泳仪(北京六一),MV-I型垂板电泳槽(北京六一)。
1.3 美洲商陆幼苗的培养及处理美洲商陆种子用98%的浓硫酸处理40 min,清水充分漂洗,光照培养箱内25°C 下浸种,催芽,约4-5d。
播种于盛有泥沙的瓷盘中,在光照培养箱中,采用Hoagland营养液[10]培养待幼苗长5-6片叶子取幼苗后分别放于盛有营养液(对照),含5 mmol/L,10 mmol/L,15 mmol/L硫酸锰营养液的培养瓶中培养,于处理24 h,48 h,72 h,96 h后取样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CAT活性测定和CAT,POD同工酶谱分析。
表1 Hoagland完全营养液配方Table 1 Ingredients of Hoagland complete nutrition solution试剂浓度(μmol/L)试剂浓度(μmol/L)Ca(N03)2.4H20KN03 MnC12.4H20 MgS04.4H20KH2PO45×1035×1039.12×1031×103EDTA-FeZnS04.7H20H3BO3CuS04.5H20H2Mo04.H200.1 ×1030.76460.320.51.4 酶液提取1.4.1 提取介质:50 mmol/L磷酸钾缓冲液(pH 7.0),含1 mmol/L EDTA,1%PVP。
1.4.2 提取步骤:0.5 g叶片液氮研磨,待液氮挥发后,加入10 ml提取介质,研磨2 min,4℃,15000 g离心20 min,上清液直接测定酶活性和同工酶谱分析或液氮速冻后-20℃保存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