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第四章 地下水
04第四章地下水-文档资料-课件

第二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随埋藏深度而异,埋藏越深,水温越高。按温度分 5 种。 颜色:由于某种离子含量较多,或者富集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透明度:取决于地下水中的固体与悬浮物的含量。按透明度分4级 气味:含有某些离子或某种气体时,可以散发出特殊的臭味。 味道:含有其他化学成分如一些盐类或气体时,会有一定的味感。 密度:决定于水中所溶盐分的含量多少。 导电性:取决于其中所含电解质的数量和质量。 放射性:在特殊储藏环境下,受到放射性矿物的影响,具有一定
较大;3、潜水面形状受地形
影响;4、潜水的排泄方式主
要有垂直排泄和水平排泄两种
地下水埋藏示意图
方式。
1-沙层; 2-隔水层; 3-含水层;4-潜水面; 5-基准面;T-
潜水埋藏深度;M-含水层厚度;H-潜水位
16
二、潜水 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面的形状可用等高线图表示
可解决如下问题:
1 确定潜水流向 2 确定潜水的水力坡度 3 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 4 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关系
蒸发形式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动态变化很不稳 定。
工程意义:常始料不及涌入基坑。
供水意义不大。 在寒冷地区易引起道路冻胀和翻浆。
15
二、潜水
潜水(phreatic water)
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 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
重力水。
特征:1、与大气相通,具
自由水面,一般补给区与分布
区一致;2、动态受气候影响
的放射性。
9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常见的化学成分:
气体成分 O2 N2 H2S CO2
离子成分 ClSO42HCO3Na+ K+ Ca2+ Mg2+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ppt课件

-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性质
• 氢离子浓度 地下水的酸性和碱性的程度,取决于水中氢离子的浓
度大小 大多数地下水的pH值在6.5-8.5之间,北方地区多为
pH=7-8的弱碱水
20
-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性质
• 硬度 总硬度:地下水中所有Ca2+、Mg2+离子的总含量 暂时硬度:将水加热至沸腾周,由于形成碳酸盐沉淀
第四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和化学成分
1
-
4.1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2
-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特征是地下水与环境 (自然地理、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为认识和了解地下水形成的地质历史 条件和过程提供依据
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裂隙或溶洞中储存和运动时, 溶滤和溶解着岩石的可溶成份,使地下水变成了含有各 种矿物质的天然溶液,而且随着运动环境和运动过程的 变化,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不断地更迭着
(6) 镁离(Mg2+)
-
泥石
18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性质
• 总含盐量与总溶解固体(TDS) 总含盐量:存在于地下水中的离子、分子和微粒(不
包括气体)之总含量 总溶解固体(TDS):通常在105-110℃温度下将水样蒸
干后所得干涸残余物的总量
TDS ≈总含盐量-1/2HCO3TDS是反映地下水化学成分的主要指标:TDS含量低的 淡S要O水成42-为以分主HC要O3成-为分主;要T成DS分含;量T高DS的含盐量水中和等卤的水盐常质以水C常l-为以主
36
-
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作用
(2)水中阳离子的浓度 水中某种阳离子浓度越大,则其交替吸附能力就越强,
甚至可以发生吸附能力小的交替岩土颗粒表面吸附能力 大的阳离子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渗透与渗流
渗透: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
渗流是一种假想水流。
假想水流应满足下列条件: (1)性质(如密度、粘滞
性等)和真实地下水相同; (2)充满含水层的整个空
间; (3)运动时,在任意岩石
体积内所受的阻力与真实水流 相同;
(4)通过任一断面的流量 及任一点的压力或水头均和实 际水流相同。 渗流区或渗流场:假想水流所 占据的空间。
• 流线:是渗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 质点在此瞬时的流向均与此线相切。
• 迹线:则是对水质点运动所拍的电影。在稳定流 条件下,流线与迹线重合。
一、均质各向同,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 正交网格。 • 分析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稳定流网。 • 徒手绘制定性流网
地下水的运动绝大多数服从Darcy定律。
二、非线性渗透定律—哲才(Chezy)定律
地下水在较大的空隙中运动且流速较大时,呈紊 流运动,此时的渗流服从哲才定律。有:
1
Q KI 2
1
V KI 2
即此时渗透流速V与水力梯度I的1/2次方成正比.
4.2 流 网
• 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 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2.层流和紊流
层流运动:水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紊流运动:水质点无秩序的、互相混杂的流动.
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速度一般较慢,大多为层流 运动。只有在大裂隙、溶洞中地下水流速大,才可能出现紊 流运动。此外,在抽水井附近小范围内,当降深很大时,流 速增大,也可出现紊流现象。
3. 稳定流和非稳定流
实际流速,ω有:
Q Kw h KwI Vw L
Q= ω/·u= ω·ne·u=
《水文地质学》第4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内容与分类图示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氧、氮、硫化氢、二氧化碳2、地下水中气体成分及其反映的地球化学环境(1)地下水中溶解氧含量越多,说明其所处的地球化学环境愈有利于氧化作用进行;(2)氮气的单独存在,常可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3)硫化氢的出现说明地下水处于缺氧的还原环境;(4)地下水中二氧化碳愈多,其溶解碳酸盐类的能力以及对结晶岩类进行风化作用的能力愈强。
1、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氯离子、硫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2、离子成分与矿化度的变化(1)矿化度发生变化,地下水中占主要地位的离子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
低矿化度水中常以碳酸根离子、钙离子与镁离子为主;(2)高矿化水则以氯离子与钠离子为主;(3)中等矿化水中,阴离子常以硫酸根离子为主,主要阳离子可以是钠离子,也可以是钙离子。
1、微量成分Br、I、B、Sr、Ba等;2、胶体Fe(OH)3、Al(OH)3、SiO2及有机质胶体;3、微生物(如硫细菌、脱氧细菌等);4、物理性质(如温度、透明度、颜色、放射性等)。
1、地下水的总矿化度(g/L)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成为总矿化度;2、库尔洛夫式1、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的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即为溶滤作用;溶滤作用结晶作用2、影响溶滤作用强度的因素(1)组成岩土的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特征;(3)水的溶解能力;(4)水中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成分的含量决定着某些盐类的溶解能力。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的能力愈强,氧气的含量愈高,水溶解硫化物的能力愈强;(5)水的流动状况。
3、溶滤作用在时间上的阶段性(1)溶滤作用是一种与一定的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相联系的历史过程。
(2)首先易溶物质如氯化物由岩层转入水中,成为地下水中主要化学成分,并被水流带走而逐渐贫化;然后相对易溶物质如硫酸盐溶入水中,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成分;随着溶滤作用的长期持续,岩层中保留下来的几乎只是难溶的碳酸盐和硅酸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就以碳酸盐和硅酸盐为主。
第4章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 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形成的原因? 研究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主要化学性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 地下水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煤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
阴离子:HCO3-、SO42-、Cl-
阳离子:Ca2+、Mg2+、K+、Na+
次要离子:CO32-、NO3-、NO2-、H+、NH4+、Fe2+、Fe3+、Mn2+
岩浆岩
含钠类矿物 含钾类矿物 含钙类矿物 含镁类矿物
K+ Na+
Ca2+
碎屑岩类
含钠类矿物(钠长石) 含钾类矿物(钾长石)
盐岩类
含钙类矿物 含镁类矿物
地表
生物残骸
Mg2+
其它
岩浆岩
含氯类矿物 含氯类矿物
SO42-
碎屑岩类
长石类分解成HCO3
硫化物
石膏 盐岩类 石灰岩 含氯类矿物 酸雨 人工污染 其它
ClHCO31-
地表
海水
采空区
主要离子构成的盐类溶解度有关:
碳酸盐类 < 硫酸盐类 < 氯化物 常见离子在水中的相对含量与地下水中的总固体溶解物 (TDS)——或矿化度有关: 矿化度(g/L) :低(<1) 阴 离 子: 阳 离 子: HCO3Ca2+ 中(1-10) SO42Ca2+,Mg2+ 高(10-30) ClNa+,K+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②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
经常遇到的情况有两种:
a.抽水达到稳定状态
当主孔和观测孔的水位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抽 水流量等于抽水时的补给量。此时的实际抽水量 就是Qp,影响范围可根据观测孔的观测数据用图 解法或外推法求出R后,由下式算出。
一、补给量
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1.天然补给量
降水入渗量:Q降水=αPF 河流补给量:W河=(Q下-Q上)( 1-λ)L/L‘ 侧向径流补给:Q侧入=KIF 灌溉回渗量:Q渠=β渠Q渠灌
Q井=β井Q井灌 β=μΔH/h灌
2.开采条件下补给增量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侧向径流补给量增量,由于开采时分水岭外移引起。 ②河流入渗补给增量,由于开采时地下水位下降,水位差增 大引起。 ③越流补给增量,由于开采层水位下降,与相邻含水层水位 差加大引起。 各项补给增量的计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解 析法多用粗略估算的方法,数值解更合理一些。计算的关健 是正确地分析开采时的条件。
一般用于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计算,尤其是在研究程度较差的 地区。
(1)适用条件
含水层分布较为均匀的地区,如松散含水层分布区,较为均匀 的裂隙水分布区。岩溶水分布区一般不适用。
(2)计算步骤
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涌水量(Qp)和影响范围(f);计算 全区允许开采量。
①抽水试验
可在有代表性的地点施工或选择一眼完整井,并在与 地下水流向成45º的方向上布置3眼观测孔。观测孔 距主孔的距离为:第一个可取2~20m,一般多为10 ~15m;第三个观测孔可结合影响半径的经验值来 确定。
计算均衡要素
第四章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类和分带概论

游离离子
复杂络合物(离子对):有机,无机
无机组分i 的总浓度
C i =∑C(游离离子)+ ∑C(无机络合物) ∑C (有机络合物)
主要取决于: (1) 元素的离子性质(化学性质)
元素/离子
离子在水中同H+争 夺O2-的能力
存在形式
电价低的较大阳离
弱
子(碱金属、碱土
金属)
电价高的小阳离子
强
(Cr, Al)
型( pH =6.5~8.5)
中性和弱碱性氯化物— 标型离子是Cl-、SO42-和Na+
硫酸盐型
中性和弱碱性石膏型 标型离子是Ca2+和SO42碱性苏打型(pH ﹥8.5) 标型离子是HCO3-,Na+
根据水迁移元素的组成,水迁移环境可划分为6个类型
根据水迁移元素组成划分的水迁移环境类型
水迁移环境
标型离子
强酸型(pH ﹤4)
标型离子是H+,局部为SO42-,Fe3+等, 主要为硫化矿床氧化带的水
酸型( 4﹤ pH ﹤6.5) 标型离子是H+,有机酸阴离子 中性和弱碱性重碳酸钙 标型离子是Ca2+和 HCO3-
➢ 岩体染成红、棕、黄色;
➢ Eh值一般﹥0.15 V
无硫化氢还原 ➢ 水中不含自由氧或其它强氧化剂或只含少量氧
环境
(﹤3 mg/L), 不含H2S(﹤1 mg/L),含CO2;
➢ Fe, Mn处于低价态( Fe2+, Mn2+),易移动;
➢ 岩体呈淡绿色、灰色和兰色;
标型元素
氧
二氧化碳; 有的地方还 有甲烷
(一)元素在地下水中存在形式
(复习)水按所含成分的颗粒大小分类 (复习)地下水中溶解组分的存在形式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课件第4章 地下水的赋存

4.1.2.1 包气带的特点
>>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
>>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
>>水的存在形式多样:结合水、毛 细水、重力水(过路重力水、上层滞 水)等。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包气带中 的水统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的垂直分带:土壤水带、 中间带(过渡带),毛细水带。
4.1.2.2 饱水带的特点:
图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地下水位
包气带水
上层滞水
饱水带水
潜水
承压水
图3-3 地下水的赋存示意图
地下水位
4.2.3 小结
任何分类都不可能不带有某些人为性, 因而不可能完全概括复杂的自然现象。削足 适履,力图将一切客观的事物套到简单的分 类中,是不足取的!
第四章 地下水的赋存
4.1 岩层依渗透性分类 4.2 地下水分类 4.3 包气带水 4.4 潜水 4.5 承压水 4.6 本章小结
降雨
泉 含水层
潜水面
潜水埋深
潜水
河 含水层厚度
隔水层
图3-4 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饱水带中第一
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称为潜水含水层。
降雨
泉 含水层
潜水面
潜水埋深
潜水
河 含水层厚度
隔水层
图3-4 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的第一个稳定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潜
水只有隔水底板。
降雨
泉 含水层
>>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是固、液二相介质; >>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①重力水,②结合水。
4.1.3 包气带水的特点
>>包气带水的来源:大气降水的入渗,地表水体的渗漏,由地 下水面通过毛细上升输送的水分,地下水蒸发形成的气态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度(pH值): 取决于水中氢离子浓度。根据pH分5类。
硬度: 取决于水中Ca2+, Mg2+。总硬度, 暂时硬度, 永久硬度。
硬度的表示法有两种:1、德国度;2、每升水中含有 Ca2+和Mg2+的毫摩尔数。1毫摩尔硬度=2.8 德国度。
总矿化度:地下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量称总
多层承压含水层。
26/63
五、裂隙水
裂隙水 按成因:
•风化裂隙水 •成岩裂隙水 •构造裂隙水
按埋藏条件:
•面状裂隙水 •层间裂隙水 •脉状裂隙水
27/63
六、岩溶水
岩溶水 特点:空间分布极
不均匀,动态变化 强烈,流动迅速, 排泄集中。
28/63
七、泉水
泉(fountain):地下水出露于地表的天然露头。 按水头性质分:
酸性侵蚀:pH值低的酸性水对混凝土具腐蚀性。
镁盐侵蚀:水中镁盐与混凝土作用后生成化合物溶解于水。
12/63
第三节 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埋藏类型
地下水埋藏示意图
1-承压水位; 2-潜水位; 3-隔水层; 4-含水层;
A-承压水井;B-自流水井;C-潜水井
13/63
地下水埋藏类型
地下水的类型
14/63
39/63
作业题
2. 某地区承压水等水位线图见下图. 试确定: 图中C点承压水位埋深、承压水头大小、含水层埋深。
40/63
作业题
3.已知承压水头H0=4m,坑底隔水层厚度H=1.0m,土的重度为 20kN/m3。
①判断基坑是否会发生突涌现象?
②如果发生突涌,计算基坑中心承压水位的降深;
41/63
6/63
岩层的划分——依据各类岩石的水理性质
透水层(pervious layer):
透水的岩土层。
滞水层(半透水层):弱透水的岩土层。 含水层(aquifer):
当透水层被水充满时称含水层。
隔水层(interlayer):
不透水但可含水的岩土层。
含水层的形成条件:岩土层有较大空隙;为隔水层所限;
有补给来源。
地面沉降是一个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给建筑物、上下水道及城市道路都带来很大危害 引起向沉降中心的水平移动,使建筑物基础、桥墩 错动,铁路和管道扭曲拉断。
控制地面沉降的方法。
合理开采地下水 对已发生的地区,对含水层回灌
33/63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松散土层中所发生的突发性陷落,多发
生于岩溶地区。
危害
破坏农田、水利工程、交通线路 引起房屋破裂倒塌、地下管道断裂
一、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perch ground water)
包气带中聚集在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特征:接近地表,分布范围有限,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
蒸发形式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动态变化很不稳
定。
工程意义:常始料不及涌入基坑。
供水意义不大。 在寒冷地区易引起道路冻胀和翻浆。
15/63
二、潜水
潜水(phreatic water)
T-潜水埋藏深度;M-含水层厚度;H-潜水位
16/63
二、潜水 潜水等水位线图:潜水面的形状可用等高线图表示
可解决如下问题:
1 确定潜水流向 2 确定潜水的水力坡度 3 确定潜水的埋藏ຫໍສະໝຸດ 度4 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关系
虚线-潜水等水位线
实线-地形等高线
17/63
二、潜水
潜水与地表水的关系
(a) 潜水补给河流
矿化度,简称矿化度。
地下水的侵蚀性:指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构件的侵蚀破
坏能力。
11/63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溶出侵蚀:混凝土中Ca(OH)2成分被水溶解。
碳酸侵蚀:含侵蚀性CO2的水溶解混凝土中的钙质而使
混凝土崩解。
硫酸盐侵蚀:水中SO42-与混凝土作用生成新的化合物,
由于体积膨胀而胀裂。
管涌与流砂
35/63
基坑突涌
隔水层的安全厚度:
据 H W H 0
得
H
w H0
若不满足上述厚度, 需降水,使基坑中心 承压水位降深满足:
(H 0 S) W H
则:S H 0 H W
36/63
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
溶出侵蚀 碳酸侵蚀 硫酸盐侵蚀 一般酸性侵蚀 镁盐侵蚀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下水的概念 第二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第三节 地下水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第四节 地下水与工程建设
(b)河流补给潜水 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
(c)单侧补给
18/63
三、承压水 承压水 ( pressure water )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承受水压力的重力水。
自流盆地剖面图
A-补给区 B-承压区
C-排泄区
19/63
三、承压水
承压水的埋藏类型
承压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质构造
向斜构造
埋藏有承压水的向斜构造称为承压盆地或自流盆地。 补给区:在自流盆地边缘出露于地表 承压区:在自流盆地的中部,是主体,分布面积较大。 排泄区:与承压区相连,高程较低,常位于低洼地区。
1. 上升泉 2. 下降泉
按出露原因分:
1. 2. 3. 4. 侵蚀泉 接触泉 溢出泉 断层泉
按温度分:
1. 冷泉 2. 温泉
29/63
作业题
1.某地区潜水等水位线图见下图。试确定 ①河水与潜水之间的补排关系; ②A、B两点间的平均水力坡降(A、B两点距离近似为60m); ③若在C点处凿井,多深可见潜水面?
H1-初见水位 H2-承压水位
H-承压水头
h-承压水位埋深
22/63
三、承压水
承压水等水位线图——承压水面上高程相等点的连线图
(a)等水压线图;
(b)水文地质剖面
1-地形等高线;2-承压含水层顶板等高线;3-等水压线;4承压水位线;5-承压水流 向;6-自流区;7-井;8-含水层;9-隔水层;10-干井;11-非自流井;12-自流井
防治措施
在重大工程附近应严格禁止能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 改变的工程施工,如必须施工,应进行回灌。
34/63
渗透变形——流砂、管涌
渗透变形 (seepage deformation)
管涌:单个土颗粒发生独立移动的现象。
多发生在不均匀的砂砾土中。
流砂:一定体积的土粒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多发生在均质砂土层和粉土层中。
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 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 重力水。 特征:1、与大气相通,具自 由水面,一般补给区与分布区 一致;2、动态受气候影响较 大;3、潜水面形状受地形影 响;4、潜水的排泄方式主要 有垂直排泄和水平排泄两种方 地下水埋藏示意图 式。 1-沙层; 2-隔水层; 3-含水层;4-潜水面; 5-基准面;
8/63
第二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随埋藏深度而异,埋藏越深,水温越高。按温度分 5 种。 颜色:由于某种离子含量较多,或者富集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透明度:取决于地下水中的固体与悬浮物的含量。按透明度分4级 气味:含有某些离子或某种气体时,可以散发出特殊的臭味。 味道:含有其他化学成分如一些盐类或气体时,会有一定的味感。 密度:决定于水中所溶盐分的含量多少。 导电性:取决于其中所含电解质的数量和质量。 放射性:在特殊储藏环境下,受到放射性矿物的影响,具有一定
4. 管涌:不合理的地下水流动
5. 浮托作用:地下水对位于水位以下岩石、土层和建筑物
6. 基坑突涌:基坑下伏有承压含水层
7. 对混凝土的侵蚀性:地下水中的各种化学成分
32/63
地面沉降
软土地区大面积抽取地下水,将造成大规模的 地面沉降。
许多沿海城市如上海、宁波、天津前些年发生了严 重的地面沉降。 天津地面最大沉降量达2.16 m。
小结
第一节 地下水的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地下水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化学性质 第三节 地下水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孔隙水、裂隙 水、岩溶水、泉水 第四节 地下水与工程建设 地下水对土木工程的不良影响
42/63
第四章 地下水
的放射性。
9/63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常见的化学成分:
气体成分 O2 N2 H2S CO2 离子成分 ClSO42HCO3Na+ K+ Ca2+ Mg2+ 胶体成分
有机胶体 无机胶体
有机成分 细菌成分
生物遗体分解
病源菌 非病源菌
Fe2O3 Al2O3 H2SiO4
10/63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单斜构造
埋藏有承压水的单斜构造称为承压斜地或自流斜地。 形成自流斜地的构造条件: • 断层构造形成承压斜地 • 岩层尖灭形成承压斜地 • 山前承压斜地
20/63
三、承压水
21/63
三、承压水 承压水特征
不具自由水面,并承受一
定的静水压力;
分布区和补给区不一致; 动态变化较稳定; 不易受地面污染。
裂隙:坚硬岩石受地壳运动及其他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
影响产生的空隙。 裂隙的发育程度用裂隙率Kt 表示。
溶隙:可溶岩(石灰岩、白云岩)中的裂隙经地下水流
长期溶蚀而形成的空隙。这种地质现象称为喀斯特。 溶隙的发育程度用溶隙率Kk 表示。
4/63
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
结合水: 强结合水
弱结合水
非结合水:液态水
四、孔隙水
洪积物中的地下水
潜水深埋带 潜水溢出带 潜水下沉带
25/63
四、孔隙水
不同含水层空隙中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