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过程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状元梦
科场舞弊
(
湖 南
(
江 西
大 著 名
句衡登商长庐书
容阳封丘沙山院
)))) )))))):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论语·季氏篇》:
“鲤趋而过庭,(孔子)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夏代: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在官学中接受教育, 包括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武士教育。
商代:学习文字知识,并接受“六艺”等文 化技能教育。
西周官学教育
国学
乡学
(大贵族子弟学校) (一般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7年制)
大学(9年或更长)
识字和“六艺”学习
修身、治国的相关知识
2、发展期
汉代:“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 展,此时期官学教育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主。
李,王,张,刘,陈,杨,黄, 赵,周,吴,徐,孙,朱,马, 胡,郭,林,何,高,梁,郑, 罗,宋,谢,唐,韩,曹,许, 邓,萧,冯,曾,程,蔡,彭, 潘,袁,于,董,余,苏,叶, 吕,魏,蒋,田,杜,丁,沈, 姜,范,江,傅,钟,卢,汪, 戴,崔,任,陆,廖,姚,方, 金,邱,夏,谭,韦,贾,邹, 石,熊,孟,秦,阎,薛,侯, 雷,白,龙,段,郝,孔,邵, 史,毛,常,万,顾,赖,武, 康,贺,严,尹,钱,施,牛, 洪,龚。
蒙学读物之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创阶段(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隋朝,但其规模和范围较小。
直到唐朝,科举制度才开始发展,并以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为主,进士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2. 完善阶段(宋元明时期):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代加入了贡士科目,进一步扩大了选拔范围。
元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消了贡士科目,将科举考试的难度加大,提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3. 衰落阶段(明清时期):明代科举制度达到了巅峰,考试内容包括诗、文、经、史等多个科目,选拔范围广泛。
然而,明代后期开始出现贪污和弊端,加上科举教育的僵化,使得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公正性和公信力。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更加僵化,对新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的考察逐渐减弱,致使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4. 废止和改革(清末和现代):清末科举制度已经严重失衡,被认为不再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探索改革科举制度,但未能成功。
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科举制度被废止,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完善、
衰落和废止与改革的过程。
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分子的选拔和教育发展,但随着制度的僵化和弊端的暴露,科举制度最终被淘汰,让位于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一张图看明白古代科举制度

一张图看明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状元,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历史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历史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和选拔制度。
它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了将近一千三百年的时间,对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选拔流程以及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但其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唐宋时期。
唐朝时,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赋税来选拔人才,而到了宋代,则逐渐形成了科举考试的模式。
二、科举制度的选拔流程科举制度的选拔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首先是乡试,也被称为“县试”,是在各地县级行政区域进行的,目的是选拔出一批合格的士子。
通过乡试的士子则有机会参加会试,会试是在省级行政区域进行的,优胜者再进入殿试阶段。
殿试是在京城的皇宫内举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最终确定考中的贡生和状元等各级榜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晋升的主要途径,用人不再只依赖出身和财富,而是通过才能和学识来选拔官员。
其次,科举考试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同时,科举制度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为中国的历史发展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重要且有影响力的制度。
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了唐宋时期的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度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选拔流程来选拔人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晋升的主要途径。
而且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科举制度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为中国的历史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被废除,但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仍然深远而持久。
科举各级流程和称呼

科举各级流程和称呼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科举那点事儿。
你们知道吗,科举这一路可不容易。
刚开始呀,那叫童生试。
这就像是入场券,通过了才能接着往下走。
要是能考过童生试,就有了个新称呼,叫秀才。
秀才听起来不错吧,可别小瞧了,这已经能在乡里有点小名气啦。
再往上走,就是会试。
各地的举人都聚到京城,竞争那少得可怜的名额。
要是在会试里脱颖而出,就变成贡士啦。
一关,殿试。
皇帝亲自监考,能参加殿试的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殿试过后,会分出三甲。
一甲就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那真是风光无限,直接就能当官,而且是大官。
二甲、三甲也不错,也能有当官的机会。
怎么样,科举这一路是不是很精彩,充满了挑战和惊喜呀!稿子二亲人们,今天咱们好好唠唠科举的各级流程和称呼。
一开始,大家都是普通学子,得先参加童生试。
这就跟闯关游戏的第一关似的,过了才能有点盼头。
要是过了这关,就变成秀才啦,能在村里昂首挺胸走两步。
然后呢,就是乡试。
这乡试可不好考,得有真本事。
一旦考上,就是举人。
举人在地方上那地位可高了不少。
举人再努力一把,去京城参加会试。
能到这一步的,都不是一般人。
在会试里成功的,就成贡士啦。
就是殿试,皇帝大大亲自坐镇。
在殿试里表现出色的,就能金榜题名。
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那是人人羡慕。
二甲、三甲也不赖,总归是有了个好前程。
这科举呀,就是古代读书人的梦想之路,一步一步,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希望。
你们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科举制度详细讲解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期实行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了比较完备、科学的制度。
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试科目: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考试选拔制度,考试种类很多,包括诗赋、经义、策论、明经、会试等等,考察内容也有所不同。
2.考试流程:科举考试流程复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殿试。
考生需要先通过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然后通过会试,获得进士资格,最后进行殿试,从中选中应考者,被任命为官员或成为进士(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职位)。
3.考场评判:科举考试采用限时、闭卷、从容等考场规则,一次科举考试的评判涉及到众多官员,考试成绩一经公布,将影响考生的前途命运,因此考中者少而难,竞争非常激烈。
4.选拔标准:秉持着中国传统的“以文治国”的思想,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功夫和品德。
在科举考试中,不仅要考察考生掌握经典、文学、经济等领域的水平,更需考虑其品德、才能和行为表现等因素。
总之,科举制度虽然确立在封建社会之上,但它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官场考试选拔的
先河,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制度变迁,更为中国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料和文化遗产。
科举制度的五项流程

科举制度的五项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科举制度五项流程。
一、童生试。
考试时间,每年八月。
考试内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及经史等科目。
科举制的演变

门、下品无士族” 。
-
(二)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的创立
607年,隋炀帝招十科举人,其中进士科的开始标准着科 举制度的产生。
1、考试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 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乡试(地方) -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2、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 科目主要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
(一)早期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 卿世禄”制度,后来 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到了汉朝,采用察举制 与征辟制。
西周时期,社会阶级分 明。管理国家由天子、 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 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 人法,把被选的士分为 九品三级,晋、六朝时 沿用此制。 “上品无寒
-
4、清代的科举制度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3)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
-
(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积极影响
(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二)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三)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对世界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 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 平和公正的制度。 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 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
消极作用
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第二,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第三,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
总结
一、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形成时期。 二、唐朝是科举制度的完善时期 。 三、北宋是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时期。 四、明清是科举制度的僵化时期 。 五、清末是科举制度的改造和废除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叫做科举
首先,科举对参与者的年龄没有限制,任你神童也好,老油条也罢,一视同仁,来者不拒; 其次,科举对考生的出身颇有讲究 【唐朝】只有官二代可以参加考试 【宋时】基本除了色情从业者都可以,以至于后来日本、琉球等地的外国人都来中国考试; 【元朝】并不CARE什么人才选拔,在他们看来,没把汉人杀光已经是很大的恩赐了; 【明朝】商人、娼妓、优伶、皂役、胥吏及其他“贱民”均不得应试。也就是说不光色情 从业者和商人,连演艺界人士、基层干警和政府编外人员都不符合要求。
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 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 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最高时也只有10%
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 名左右,分南、北、中三 地域按比例录取;清代无 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 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 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 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 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 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 多寡而酌定
古代举人的福利 第一,全家人不用纳税纳粮。这点很厉害的,只要你中了举人, 马上就有人来“投现”,就是把他的地挂靠到你的名下。然后 他以比给国家低的税率给你交租子。这样你就保证衣食无忧了! 第二,当上举人意味着可以当官了。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 学官、当知县的机会,只不过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运气好的 话,赶上吏部的大挑,还能外放个小县担任知县 第三,举人可以与县令平起平坐,自由出入县衙,因为举人与 他们中的姣姣者,进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举人在野, 进士在朝,共同操纵天下士风舆论。
谢 谢 观 看
童试
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
这个是标准考卷。 注意注意,这只是童生的卷子。
童生经过县、府两级初试,合格者,再参加由省提学院使( 即学政)主持的考试,故称院试。院试一般每二年举行一次 ,由学政分别至各府巡回举行。考中者,称生员,即可入 府、县学继续学习,取得生员资格者,即称秀才。秀才的 录取率大概在1%到10%之间。 秀才分为三种:成绩最好 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 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 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 “入学”的称为附生。每 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 第依次升降。
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 “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 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 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 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 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古代秀才的福利:秀才分三等,只有一等者可获得国 家每月发给的粮食和银两,称为食饩(类似现代的奖 学金)。凡取得秀才资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 粮。公堂上面对县太爷可以不下跪,可以免除自己和 配偶的徭役,每个月还有国家的补贴。
白丁到进士的典型录取率为 5%*3%*8%=十万分之十二。
等级
资格
地点
时间
称号
备注 皇帝恩准的“恩监”;长辈曾为国建功特准“荫监”;通 过捐财而成“捐监” 监生虽然亦可应乡试、会试,但一般被认为是“杂流”, 就算能考中进士,地位也较为低。 县试、府试 秀才分三等,第一名称为案首,一等为禀膳生员,简称 “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 二等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不供给粮食,有一定名 额的 三等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
中国科举史上最牛的考生——九十八岁才中举的谢启祚清代,广 东省有个名叫谢启祚的读书人,家境不错,衣食无忧,但仅是布 衣乡绅,没有功名。他自少年时代起就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 从科举走上仕途,一改门楣。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参加了许多 次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但是,他对科举考试十分执着,坚持 继续参加考试。到了九十八岁高龄的时候,才时来运转。那年, 他参加省城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考中举人后,谢启祚十分兴 奋,狂喜至极,当即写了一首《老女出嫁诗》来表达自己此时的 心情:“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 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当时, 同榜举人中有个是十二岁的儿童。第二年,九十九岁高龄的他, 还到京城参加会试。如此耄耋老人来参加会试,白发苍苍,在朝 野上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乾隆皇帝也为他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功 名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批准授予他国子监司业的职衔。谢启祚后 来还就真做了许多年的官。直到一百二十岁左右才去世。他一生 娶过三个老婆,两个小老婆,有十三个儿子,十二个女儿,二十 九个孙子,三十八个曾孙,二个玄孙。他终其一生,大部分时间 都是在科场上混过去的,应该算是科举史上的一个奇迹。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 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 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 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 知州、知县等职。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
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 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 新科状元还需率领同科进士 赴礼部专设的宴会,唐、宋 称“探花宴”,明代称“琼 林宴”,清代则叫做“恩荣 宴”。宴会之后,状元还得 率众进士到孔庙拜谒这位儒 家鼻祖,礼拜既完,再去国 子监立碑,将新科进士的姓 名勒于石碑上,殿试的程序 才算全部结束。
凡取得生员资格者,即算有了功名,朝廷即给 予免除赋税的待遇,见了县官不用下跪,只作 揖即可。
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 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 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 法为生。但秀才却不能小看,不仅有上面说的 特权,更重要的是,有了生员资格,才可参加 乡试,去考举人,也就是说秀才或生员是踏上 当官的第一阶梯。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 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 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 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 秀才参加乡试,有0.5%-4%左右的概率能中举。
录取者称为 “贡士”, 第一名称为 “会元”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 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只是排名, 不黜落。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 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 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 传阅,各加○、△、\、1、×五种 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 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 皇帝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 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传胪大典后,新进士在保和殿参加朝考。朝考 试卷分为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
监生
童试Leabharlann 孩童上过学校国子监
各州县
每年1次
每年1次
监生
童生
童试
童生
州县
每年1次
秀才
乡试
会试
监生、生员
举人
省城
京城
3年1次
乡试第2年
举人(孝廉)
贡士(出贡) 进士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第一名则称为解元
第一名则称为会元
殿试
贡士
京城
会试后 (与会试 同年)
录取分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鼎元)、榜眼,探花,合 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 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 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