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挂书的故事范文

合集下载

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

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

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
李密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被誉为“李杜之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而他的一件轶事——牛角挂书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相传有一天,李密在家中读书,突然听到外面传来牛角摩擦的声音。

他好奇地
走出去一看,只见一头牛正用角蹭着一本书。

李密觉得奇怪,便问牛主人为何要让牛蹭书。

牛主人笑着说,“这本书是《左传》,我听说李密先生的书法很好,所以想请您给我写几个字,然后把这本书挂在牛角上,让牛蹭一蹭,就能让牛学点文化气息。

”。

李密听后大为感动,他接过书,写下了“牛能读书”的四个字,并且亲自将书
挂在牛的角上。

不久,这四个字在全国传播开来,成为了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就像牛主人相信牛能学到文化一样,我们也应该相信每个人都有学习和进步的潜力。

只要用心去教育、去培养,就一定能取得成果。

而李密的行为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心
怀善意、乐于助人的人。

他愿意为别人做出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这种精神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

就像牛主人需要李
密的帮助一样,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也需要他人的指引和帮助。

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

总之,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的道路上需
要相互帮助,而善良、乐于助人更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

愿我们都能像李密一样,用自己的行动传递正能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古代圣贤刻苦读书故事

古代圣贤刻苦读书故事

古代圣贤刻苦读书故事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圣贤刻苦读书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圣贤刻苦读书故事篇一: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古代圣贤刻苦读书故事篇二: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古代圣贤刻苦读书故事篇三: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圣贤刻苦读书故事篇四: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古代圣贤刻苦读书故事篇五: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牛角挂书这个故事

牛角挂书这个故事

牛角挂书这个故事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

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

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

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
“你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你读的是什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

”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

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民间故事】李密牛角挂书

【民间故事】李密牛角挂书

【民间故事】李密牛角挂书李密是中国唐代的文学家,他以诗才闻名于世。

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被誉为“诗圣”。

李密并不只是一个有才华的文人,他还是一个有见识和智慧的人。

有一次,李密到了安徽一带旅行。

在一个小村庄中,他见到了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看起来非常为难,脸上满是愁容。

李密上前询问农夫的情况,农夫告诉他他的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他家非常贫困,买不起书籍供儿子学习。

这使得农夫非常愁苦。

李密听后心生一计,他告诉农夫:“不要担心,我有办法解决你的问题。

”说完,李密便走进村庄,找到了一间小书店。

他对书店老板说:“我想找一本旧书,书的外表不重要,但是内容一定要精彩,能够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智慧。

”老板看到李密高大的身姿和慈祥的面容,知道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便递给了他一本破旧的书。

李密拿到书后,对书店老板说:“请你把这本书加价卖给我。

”老板有些奇怪,但还是照办了。

李密将这本书带回给了农夫。

农夫接过书,看到书的封面上有一根牛角,他十分困惑地问:“这是什么?”李密微笑着说:“这是牛角挂书,你把这本书夹在两块木板之间,用牛角固定住,就可以像真正的书一样阅读了。

”农夫听后心生希望,他连忙将书夹在木板之间,用牛角固定住。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农夫的儿子努力地学习这本书。

他日夜苦读,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顺利考取了功名。

农夫得知儿子考取了功名后,非常激动,他不知道如何感谢李密。

他走到李密的住处,希望能够向他表达感激之情。

他发现李密的住处早已空无一人。

原来,李密在帮助农夫之后已经离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李密的智慧和见识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上,还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帮助上。

李密不仅给予了农夫和他的儿子帮助,更重要的是教给了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用一根牛角挂书的方式,让贫困的农家子弟能够获得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有知识和智慧,就能够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牛角挂书成语故事

牛角挂书成语故事

牛角挂书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牛角挂书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牛角挂书成语故事篇1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随月读书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

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

”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

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后来,大家就用“随月读书”来形容一个人用功读书,不怕辛苦的精神!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民间故事】李密牛角挂书

【民间故事】李密牛角挂书

【民间故事】李密牛角挂书李密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官员,聪明睿智,深受上级领导的赏识。

有一天,李密接到了一份重要的公文,是一项重要政策的草案,需要他审阅修改。

李密正准备仔细阅读,却发现自己的书房里没有书桌,只有一只晾衣架。

李密非常着急,因为他知道这份公文非常重要,需要他仔细研究才能做出恰当的修改建议。

他四处找寻,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放置公文。

这时,他突然灵机一动,从牛棚里取了一对牛角,用草绳捆在晾衣架上面,将公文挂在牛角上。

李密站在公文前,沉思良久。

他发现挂在牛角上的公文,确实非常稳固,不会轻易掉下来,而且视线上方的位置,确实更加方便阅读。

从此,李密每次阅读公文,都会使用这种方法。

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当地民间,人们纷纷传诵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

人们对李密的聪明才智和临难不惧的精神深表钦佩。

他们将这句成语"李密牛角挂书"传诵开来,以表达对李密的敬佩之情。

这个故事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告诉我们不要被困境局限住自己的思维,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物,却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

李密面临困境时,并没有放弃或者抱怨,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办法。

他勇于尝试将公文挂在牛角上,虽然很不寻常,但却大大提升了他的工作效率。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灵活性。

中国文化崇尚的是"变通"和"以小见大"的思维方式,李密牛角挂书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例子。

李密牛角挂书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力,让人们明白只要有智慧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个故事不仅是一则民间传说,更是一种精神和智慧的象征,激励人们不断追求卓越。

牛角挂书讲述的故事

牛角挂书讲述的故事

牛角挂书讲述的故事
牛角挂书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而刻苦学习,将书籍挂在牛角上,随时查阅。

这个故事传达了努力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成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李生的人,他非常重视学习,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读书。

然而,他的家境贫寒,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因此只能自学。

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李生决定在牛角上挂上书,随时查阅。

这样,他就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不会因为时间紧迫而浪费任何一秒钟。

牛角挂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成功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我们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利用时间,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不能轻易放弃。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李生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往直前。

牛角挂书是一则经典的故事,传递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和启示。

我们应该从李生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牛角挂书的故事

牛角挂书的故事

牛角挂书的故事在古代,有一个村庄里的人们都非常喜欢读书学习,可是他们却没有一个图书馆。

于是他们决定集资修建一个图书馆,以方便大家阅读和学习。

村庄里的居民纷纷捐出自己珍贵的书籍作为图书馆的馆藏。

然而,村庄的财政状况不太好,没有足够的资金修建图书馆的建筑。

大家苦恼万分,他们不想看到这些宝贵的书籍就这样散失。

有一天,一位聪明的村民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主意,他说:“我们可以借鉴古人挂剑的方式,将书籍挂在屋顶上的牛角上,这样不仅可以保护书籍不被风吹雨淋,还能使书籍对村民们更容易取阅。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于是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

他们制作了一些坚固的书架,将书架安装在房顶上的牛角上。

然后,大家带着各自珍贵的书籍,将书籍小心翼翼地放置在书架上。

从此以后,村庄里的人们每当想要阅读书籍时,只需拉动绳子,就能将书籍取下,方便又快捷。

同时,这样做还能保护书籍不受潮湿和虫蛀的侵害。

在这个有了牛角挂书的村庄里,人们更加热爱读书,他们沉浸在书的世界中,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无论是孩子们还是年长者,都能透过书籍明白世界的奥妙。

这个牛角挂书的村庄也因此变得非常有名,吸引了许多没有图书馆的村庄前来学习如何制作牛角挂书。

他们从这个村庄学到了很多,开始在自己的村庄修建类似的书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殊的图书馆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村庄采用,并在不同的地方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牛角挂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物质条件不够优越的情况下,人们总能找到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阅读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即使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我们仍然能够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获得知识的滋养。

愿这个充满智慧的牛角挂书的故事能够激励我们,让我们珍视阅读的重要性,不断追求知识的升华。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拥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灵,像书籍一样永远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角挂书的故事范文
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王冕夜读故事简介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读周易比较痴迷,多的边数比较多,以至于联缀竹简的牛皮绳断开了多次。

后来用来比喻读书勤奋,以至于把书本都读坏了。

羊角挂书没有听说过,只记得有牛角挂书的故事。

隋代的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gou)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

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出自《新唐书李密传》有关古人读书的故事
大凡学识渊博之人,都勤奋读书,尤其是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典范,并传为佳话。

下面总结几个勤奋读书的故事。

囊萤照读:车胤凿壁借光:匡衡悬梁苦读:孙敬刺股苦读:苏秦映雪夜读:孙康手不释卷:吕蒙警枕砺勤:司马光牛角挂书:李密韦编三绝:孔子闻鸡起舞:祖逖隔篱就读:贾逵埋头读书:狄仁杰铁杵磨针:李白开窗苦学:李铉破庙读书:沈约燎发读书:陈寿勤学不倦:白居易画虎入虎山:厉归真偷读定林寺:刘勰苦读:林则徐《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
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
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十个勤奋好学的励志小故事
故事1、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年下来,车胤读了许多书,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故事2、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故事3、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
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故事 4、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故事6、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故事7、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故事8、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故事9、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故事10、陶弘景菜园求学。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
对此表示怀疑。

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

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